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柠条豆象
释义

昆虫名,为鞘翅目,豆象科。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新疆、青海有分布,其他苏联、蒙古国也有发现。该虫主要蛀食柠条种子,被害种子的种皮呈黑褐色,表面多有小突起,常有胶液溢出。种子采收后在阳光下曝晒时,常见有带虫种子向上跳动。据调查,近几年柠条豆象幼虫危害该县柠条荚果和种子,荚果被害率达20%~35%,种子被害率达10%~25%。被害种子的胚多数被破坏,大部分只留光壳,丧失发芽力。

中文学名:柠条豆象

拉丁学名:Kyto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豆象科

分布区域: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苏联、蒙古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椭圆形,长3.5~5.5mm,宽1.8—2.7mm。体黑色,触角、鞘翅、足黄褐色。头密布细小刻点,被灰白色毛。触角11节,雌虫触角锯齿状,约为体长的1/2;雄虫触角柿齿状,与体等长。前胸背板前端狭窄,布刻点,被灰白色与污黄色毛,中央稍隆起,近后缘中间有一条细纵沟。小盾片长方形,后缘凹入,被灰白色毛。鞘翅具纵刻点海10条,肩肿明显,鞘翅末端圆形;翅面大部分为黄褐色,基部中央为深褐色,被污黄色毛,基部近中央处有1束灰白色毛;两侧缘间略凹,两端向外扩展。腹部本2节外露,布刻点,被灰白色毛。

椭圆形,长约0.2mm,宽约0.lmm,初产时淡黄色,孵化前变为褐色。

幼虫

老熟时体长4—5mm。头黄褐色,体淡黄色,多皱纹,弯曲圣马蹄形。

淡黄色,长4一5mm,宽3mm。

生物学特性

此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种子内越冬。翌春化蛹,4月底至5月上、中旬羽化、产卵,5月下旬孵出幼虫,8月中旬幼虫即进入越夏过冬期。老熟幼虫还有滞育现象,长达2年之久。成虫出现与柠条开花、结英相吻合。成虫飞翔力较强,行动迅速,遇惊即飞;雄虫比雌虫更甚。成虫白天栖息于阴暗处,傍晚飞出活动,不断用头管插入花筒吸取蜜汁,并取食草片或嫩叶作为补充营养。成虫羽化2-3天后交尾、产卵。雄虫寿命7—8天,雌虫8一12天,最长19天。卵散产于果英外侧靠近导冠外,果荚有卵3—5粒,最多达13粒。卵期11-17天。幼虫多从卵壳下部钻入果荚内,个别幼虫从卵壳旁或爬行一段时间后再钻入果荚,虫道为直孔。幼虫多从种脐附近姓入种子危害。幼虫共5龄,1头幼虫一生只危害1粒种子。被害种子的种皮呈黑褐色,表面多有小突起,常有胶液溢出,与健康种子极易区别。柠条种子采收后在阳光下曝晒时,常见有带虫种子向上跳动。该虫发生危害的规律是二纯林重于混交杯,疏林重于密林,未平茬林分重于平茬林分。柠条豆象幼虫的天敌昆虫有豆象盾腹茧蜂和凹面灿姬小蜂,前者寄生率7.86—26.93%,后者为9.79—15.68%。另外还有埃姬蜂、甲腹茧蜂、豆象长线小蜂。据试验,应用柠条豆象幼虫繁殖管氏肿腿蜂获得成功,这就为防治这一害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防治方法

1.检疫措施严格实施森林植物种实害虫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把住种子采收、入库、调运关。

2.营林措施营造乔灌混交林,结合刻条生产有计划地大面积进行柠条、紫穗槐林的手往更新复壮;或全面采净当年的荚果加以处置。

3.种子处理(1)采收柠条种子后,用0.5—1.0%食盐水漂选,将带虫种子删除并歼灭其中害虫。(2)播种前用50—70oC热水浸烫皂角种子10—40分钟,对皂角豆象奏效。

4.药剂防治(1)林内喷洒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毒杀成虫;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毒杀幼虫和卵。(2)种子入库前,用25%敌百虫粉剂拌种;种子与药剂的重量比为400:1,拌种均匀后装袋库存。(3)熏蒸。常温下每麻袋种子用磷化铝片剂1.5g,熏蒸袋内密闭6天;用混甲烷或硫酸氟每m3用量为30~35g,密闭熏蒸2-3天。低温条件下,用磷化铝12g,lm3用汉甲烷或硫酸氟35—40g,熏蒸3—4天。杀虫效果良好,对种子发芽率无不良刚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