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释义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前身为河南省河洛道师范学校(民国5年(1916年)8月创办的)于民国12年(1923年)设立。民国21年(1932年)秋,图书资料已增至4600多册。1948年因战事,学校辗转搬迁,图书资料全部丢弃。1950年学校重建,图书馆的藏书也得到逐步发展,到1958年学校图书达7万余册。"文革"期间,图书馆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如今,洛阳师范学院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

简介

作为近百年老校的图书馆,受河洛文化的浸润,文化积淀深厚,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人文社科文献馆藏为底蕴,为特色兼具自然科学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性师范院校图书馆。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办馆理念,日臻完善的科学管理手段及人性化的服务模式。

馆藏文献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截至2007年8月底,共有各类文献176万册(件),其中纸质型文献160万册,电子文献16万册,生均占有纸质图书104册。同时,学校图书馆共享“河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14万册,购买“超星”电子图书7万册,“书生”电子图书8.5万册。购买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等22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自2004年开始,与国家图书馆通过Internet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学校电子文献资源更加丰富。

此外,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质量明显提高,数量不断丰富。2000年以来,累计征集河洛地区墓志、石刻艺术品500余件,碑、志、铭刻拓影2000余件。学校以特色馆藏为依托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三项。馆内专门建立了“河洛文化资料中心”“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国家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2004年图书馆开始申报立项建设“河洛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现已拥有著作、书目、论文全文、拓影、器物照片等数据30000余条。该项目已经结项验收并获得教育部CALIS中心专题数据库建设三等奖。

现代化建设

图书馆建有本馆局域网,设立了图书馆主页,通过校园网实现了同因特网的连接。馆内配置了门禁、防盗系统、高性能的服务器、交换设备和存储容量较大的盘阵,20台读者检索用机,建成了拥有350台微机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采用博菲特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管理软件(6.2版),实现了网上采访、计算机编目、联机检索、图书流通和统计的计算机管理。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阅览电子图书,进行各种数据库检索和查阅电子文献,提高了文献资源利用率。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2000年,图书馆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先进单位。

队伍建设

图书馆现有正式职工50人,其中男职工21人,女职工29人。硕士生导师1人。具有高级职称8人 ,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6人,其他10人。我馆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其中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1名,河南省高校图工委常委1名,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6名,高校图书馆分会会员6名,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员2名。

该馆坚持用科研促进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馆员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提高馆员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及知识服务能力。自1999年设立“知识组织与管理科学论坛”以来,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

历史沿革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前身为河南省河洛道师范学校(民国5年(1916年)8月创办的)于民国12年(1923年)设立。民国21年(1932年)秋,图书资料已增至4600多册。1948年因战事,学校辗转搬迁,图书资料全部丢弃。1950年学校重建,图书馆的藏书也得到逐步发展,到1958年学校图书达7万余册。"文革"期间,图书馆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如今,洛阳师范学院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作为近百年老校的图书馆,受河洛文化的浸润,文化积淀深厚,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人文社科文献馆藏为底蕴,河洛文化为特色兼具自然科学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性师范院校图书馆。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办馆理念,日臻完善的科学管理手段及人性化的服务模式。

机构设置

根据业务和管理工作需要,馆内设有:文献资源建设部、网络技术部、读者工作部、报刊阅览部、图书流通部、文献信息咨询部、特藏文献部、办公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