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
释义 |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1897年遍游欧洲各国,其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代表作有《祈祷书》、《新诗集》 、《杜伊诺哀》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 基本介绍 全名:赖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 历来签名: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出生年月:1875年12月4日 逝世年月:1926年12月29日 出生地:布拉格 § 生平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在二十世纪的德语诗人中间,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像本集的作者那样: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而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生到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艺术纵深度而论,就其对心灵的撞击程度而论,真可称之为惊风雨而泣鬼神。诗人的全名是勒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他本人的签名历来却只是: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1875-1896:诗人的孩提时代 1875年赖纳•马利亚(勒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于12月4日生于布拉格。里尔克出生于奥匈帝国布拉格一个德语少数民族家庭,没有兄弟姐妹,九岁双亲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是个有点神经质的小市民型女性,把儿子从小当做女孩来抚育,让他蓄长发、穿花衣、以玩偶为伴,并拿“苏菲亚”、“马利亚”之类阴性名字叫他:这段远不正常的童年,使得他成年以后与许多女性交往,难免近似对于未曾充分享受的母爱的追寻。父亲当过军官、铁路职员,始终郁郁不得志,便把自我补偿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十一岁被送进了免费的军事学校,从初级到高级,一读读了五年,其间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所受的折磨使他终生难忘。一八九一年,他以健康原因从军事学校转到一个商业学校,次年同样由于不适应而退学;一八九五年在一位富有伯父的资助下,进布拉格大学读哲学,次年迁居慕尼黑,名义上继续求学,实际上正式致力于文学写作,此前已在布拉格发表过一些诗文。 1882年到1884年为止,在布拉格白天主教主办的国民小学就读。1884年双亲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 1886年9月1日作为助学金领取者进圣珀尔腾初级军校。这段生活他后来说成是沉重的灾难。写第一首诗。 1890年初级军校毕业后,转入梅里希•魏斯基尔欣高级军校。 1891年因病退离高级军校。开始在林茨的商业学院就读,规定三年课程,亦半途而废。 1892年秋季开始私自准备参加中学毕业考试。 1893年始与瓦勒利•封•大卫-龙费尔德(瓦利)交友。 1894年报刊上发表许多单篇作品后,独自出版第一本诗集《生活与歌曲》,附致瓦利的献词。 1895年在布拉格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自冬季学期起在布拉格大学学习:艺术史,文学史,哲学。诗集《宅神祭品》出版, 《菊苣集》第一分册辑成。后来甚悔出版少作。 1896年夏季学期转入布拉格大学法学一政治学系。参加广泛的文学活动,发表大批作品,其中有在尼采读物影响下写成的短篇小说《使徒》 。上演短剧《现在与我们临终时刻》 。迁居慕尼黑,选修两学期艺术史(文艺复兴)美学,达尔文学说。 1897-1902:诗人进步的数年 1897年慕尼黑,前程远大的诗人初访威尼斯,遇卢•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一位比他年长而又博学多才的女性,她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并与他保持着毕生的友谊。他和她两度相偕访问俄罗斯(1899,1900),同时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定时祈祷文》。旅俄归来,在不来梅沼地停留期间,他为附近沃尔普斯威德一群艺术家所吸引,其中有女画家保拉•贝克尔和女雕刻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一九○一年与克拉拉结婚,生女名露特。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家农舍,经济拮据,难乎为继,次年只得把孩子托给外祖母,夫妻分居从事各自的艺术,并相约在可能的情况下再会。从此,里尔克开始到处漫游,一九○二年到巴黎,一九○三年游历罗马,一九○四年访问瑞典;但是,到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爆发为止,巴黎一直是他的“根据地”(虽说其间经常外出邀游),不论从他在那里所体验的贫困、悲惨和冷漠而言,还是作为欧洲艺术中心来说,都对他的创作生涯打下不可磨灭的钤记。值得一提的是,他从艺术大师罗丹那里得到极其宝贵的教益,不仅帮助开拓了他的创作境界,而且促使解决他长久为之苦恼的艺术与生活的对立问题;一九○五年为了报答大师的亲切款待,他主动牺牲大量时间承担他的秘书任务,不幸次年由于不适当地处理一件信函而被辞退;但在一九○八年出版的《新诗集》二集的扉页上,仍恭敬地写着“献给我伟大的朋友奥古斯特•罗丹”;另外,他还写过两篇关于罗丹的专文,阐释了罗丹的原则精神:艺术家的工作才是唯一令人满意的宗教活动形式。一九○九年,他多次旅居意大利,游历埃及、西班牙等文化胜地;一九一一至一二年,作为侯爵夫人马利•封•屠恩与塔克西斯的客人,住进她的别墅即亚得里亚海海边的杜伊诺堡,开始创作著名的《哀歌》和组诗《马利亚生平》 。 1898年柏林,旅游阿尔果,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日记),诗歌创作甚丰。遇斯特凡•格奥尔格和亨利希•福格勒。5月在维亚雷焦,6月在柏林(开始施马尔根多夫日记)。 1899年柏林,母亲出访阿尔果,维也纳,阿尔图尔•施尼茨勒,胡戈•封•霍夫曼施塔尔等人亦在该地。继续在柏林大学学习。从4月24日到6月18日,偕安德烈亚斯夫妇初访俄罗斯(华沙,莫斯科,访问托尔斯泰,彼得堡,莫斯科,彼得堡,柏林)。迈宁根:学习俄国艺术,历史和语言。柏林:创作《定时祈祷文》第一部分,续写施马尔根多夫日记年底出版诗集《为我庆祝》 ,发表诗篇《亲爱的上帝及其它》 。秋季写出散文持《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生死曲》(简称《旗手》)初稿。 1900年从5月到8月偕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二访俄罗斯、8月26日返回。8月27日前往沃尔普斯威德,住亨利希•福格勒处,结识沃尔普斯减德的艺术家们,其中有女画家保拉•摩德尔松-贝克尔和女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后为里尔克夫人)。9月底发表富于自传色彩的短剧《白衣侯爵夫人》 。开始沃尔普斯威德日记,十月回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901柏林。3月去阿尔果省母,4月28日与克拉拉•韦斯特霍夫结婚,12月12日生独生女露特。年轻夫妇居沃尔普斯威德附近的韦斯特尔威德。9月撰写《定时祈祷文》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在柏林上演。将《图像集》初稿寄柏林阿克塞尔•容克尔。 1902韦斯特尔威德:5月撰写专文《沃尔普斯威德》 ,哈塞尔多夫(6、7月);巴黎:从1902年8月28日到1903年6月底初次旅居巴黎,屠耶街11号。9月1日访罗丹, 《图像集》出版,十一月写出《新诗集》第一首,即著名的《豹》 。 1902-1910:第一个创作高峰 第一次来到巴黎的日子并不顺利,因为这个“奇怪”的大都市对里尔克来说还有许多未知。可这些经历对里尔克后来编写《布拉格手记》(全称《马尔特·劳里兹·布拉格手记》(DieAufzeichnungendesMalteLauridsBrigge))时帮助良多。这段时间里尔克与罗丹的密切交往,而后与另一位知名画家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也有着频繁的来往。巴黎也变成对诗人越来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间里尔克一度担任罗丹的私人秘书。而后因为诗人的父亲在1906年5月去世;罗丹对里尔克越发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诗人自己又需要极大的时间、空间去完成自己的创作。因为这样种种理由里尔克与罗丹的雇佣关系就这样解除了。因为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里而诞生的作品有《新诗集》(NeueGedichte)(1907年)以及《续新诗》(DerneuenGedichteandererTeil》(1908年)、 《安魂曲》 (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开始攥写的小说《布拉格手记》(1910年)。 1903巴黎:撰写专文论罗丹。为大城市和疾病所困扰,前往维亚雷焦旅游(3月22日至4月28日),几日内写出《定时祈祷文》第三部分。巴黎。沃尔普斯威德。奥伯诺伊兰德。9月旅居罗马,到次年6月。 1904年2月8日开始创作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 。应艾伦•凯邀请,从罗马经哥本哈根去瑞典(波格比,戈德,隆德,哥本哈根,福卢堡,戈特堡)。 1905年与妻女在奥伯诺伊兰德过冬(1904—05)。德累斯顿(3月1日)。柏林。在格廷根与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重逢(7月28日至8月9日)。弗里德尔豪森堡。9月11日启程二次旅居巴黎(9月12日至1906年6月29日)。10月21日至11月2日朗诵旅行。在沃尔普斯威德过年。《定时祈祷文》出版。 1906年在默东为罗丹当秘书。朗诵旅行。沃尔普斯威德。布拉格:其父逝于3月14日。柏林。4月1日重来巴黎默东。与罗丹断交。《新诗集》大部分完成。前往弗兰德斯旅游(弗内斯,布吕格,根特)。9月在弗里德尔豪森堡。《图像集》增订二版出版。《旗手》初版。 1907年12月4日至5月20日,在卡普里的狄斯科波里别墅作客。5月31日重来巴黎,从6月6日到10月30日住卡塞特街29号(第三次旅居巴黎)。新诗集》大部分完成。10月30日至11月3日,朗诵旅行(布拉格,布雷斯劳,维也纳)。遇鲁道夫•卡斯奈尔。11月19—30日在威尼斯(《威尼斯的晚秋》),开始与米米•罗曼内里(“威尼斯的女友”)发生关系。在奥伯诺伊兰德过年。《新诗集》于十二月出版。 1908年柏林。慕尼黑。罗马(二月)。卡普里,2月29日至4月18日在狄斯科波里别墅。那不勒斯。罗马。巴黎:从5月1日到8月31日,住贡旁一普列米耶街17号;8月31日至1911年10月12日,住比雍旅馆,瓦伦街77号。《新诗集续编》大部分于夏季完成,11月撰写两篇《挽歌》 (一篇为一女友,另一篇为沃尔夫伯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可溯源于1904年的《布里格笔记》进展顺利。独自在巴黎过圣诞节。《新诗集续骗》出版。 1909巴黎。旅游普罗旺斯(“海上圣马利”,阿尔勒,普罗旺斯的艾克斯)。九月:旅游黑林山,里波尔德绍浴场,巴黎。9、10月:阿维尼翁。12月13日晤侯爵夫人马利•封•屠恩和塔克西斯。 1910年1月8日离巴黎。埃尔伯费尔德。来比锡。魏玛。柏林。34月最后一次旅居罗马。4月20—27日初次在的里雅斯恃附近的杜伊诺堡作客。4、5月在威尼斯。5月12日返巴黎 ,《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于5 月31日出版。晤安德烈•纪德。7、8月间与妻女最后居留奥伯诺伊兰德。8月在劳钦。布拉格。8、9月在波希米亚的雅诺维茨堡。慕尼黑。巴黎。晤鲁道夫•卡斯奈尔。 1910-1919:诗人蜕变的内外 1910年11月19日至1911年3月29日旅游北非(阿尔及尔、突尼斯,埃及——卢克索,凯尔奈克)。威尼斯。4月6日到巴黎。7月19日最后一次旅游波希米亚(来比锡,布拉格,劳钦堡,雅诺维茨,柏林,慕尼黑)。巴黎。10月中旬乘塔克西斯侯爵夫人的汽车,从巴黎经里昂,博洛尼亚,威尼斯到社伊诺。 1912从1911年10月22日到1912年5月9日,在杜伊诺堡。撰写第一批《哀歌》 (第十首开头,第一、二首片断)和《马利亚生平》。在威尼斯度夏(5月9日至9月11日)。10月在慕尼黑。 1912年11月1日至1913年2月24日旅游西班牙(托莱多,科尔多瓦,塞维利亚,龙达,马德里)。2月25日至6月6日在巴黎。黑林山(里波尔德绍浴场)。格廷根。来比锡。柏林。慕尼黑:偕卢•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参加“心理分析学大会”。晤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分析学家。巴黎。 1913年10月18日至1914年2月25日在巴黎。柏林:遇马格达•封•哈廷贝格(本费努塔)。3月26日重返巴黎。4月20日至5月4日在杜伊诺。威尼斯:与本费努塔断交。5月9—23日在阿西西。米兰。5月26日至7月19日在巴黎。在格廷根,卢•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处,适逢大战爆发,丧失留在巴黎的全部所有。8月14日作《歌曲五首》,歌颂战争爆发。在来比锡,住其出版者基彭贝格处。在欧欣豪森结识女画家露露•阿尔贝特一拉察德。接受一笔二万克朗赠款。11月:法兰克福。维尔茨堡。1914年11月22日至1915年1月6日在柏林。1915年从1月7日至11月底在慕尼黑,当时克拉拉和露特亦住该市。还有露露•阿尔贝特,雷吉娜•乌尔曼,安内特•科尔布,黑林拉特等人。从3月19日至5月27日,卢•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来访。晤瓦尔特•拉特瑙,阿尔弗雷德•舒勒,汉斯•卡罗萨,保罗•克勒等人。自6月14日住赫尔塔•柯尼希家中,宅内悬有毕加索油画《江湖艺人》。秋季最后一次往省其母。11月作第四首《杜伊诺哀歌》。体格检查与入伍通知。在柏林(12月1—11日)力图豁免或辞退兵役。在慕尼黑庆祝女儿生日(12月12日),自12月13日在维也纳,住塔克西斯侯爵夫人家中,访弗洛伊德。一九一四年大战爆发,在初期“爱国主义”浪潮中,诗人写过出人意表的颂扬战争的《五歌》,不久变得抑郁而消沉,麻木等待和平与文明的回归。 一九一五年,被征参加奥军,旋因体力不支转入军事档案局,随即复员。一九二二年,他在瑞士瓦利斯的穆佐古堡发现一个理想的写作环境,于是块然独处,写成《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的全部定槁,达到他的诗歌创作的顶峰,完成了他的笔补造化的艺术使命。一九二六年,茕茕孑立的诗人死于麻醉剂也难以缓解其痛苦的白血病,身旁没有一个亲人。里尔克成名后甚悔少作,但他在布拉格所写的一切亦非全盘不值一顾。当时虽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笔下大都是些模仿性的伤感之作,其中却也不乏对于美的敏感和追求,一些闪光的佳作亦足以预示诗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 (1896)、《梦中加冕》(1897)、 《为我庆祝》(1899)等。《图像集》是一般文学史经常提到的第一部诗集,一九○二年初版,一九○六年增订后再版。这些诗试图利用“图像”把全诗从结构上固定下来,代表了从模糊的伤感到精确的造型的一个过渡。作为真正诗人而问世的诗集首先应当是《定时祈祷文》,这部诗集写于一八九八到一九○三年,出版于一九○五年。这些无题诗当然不是基督教所谓的“祈祷”,而是试图通过作者所感受和认识的“现实”和“存在”,表现对于单纯心灵的倾慕,以及对于他的“艺术宗教”的皈依。作者短诗创作的顶峰无疑要数《新诗集》,此书共分两集:第一集(1907)包括名篇《豹》 、《旋转木马》 、《大教堂》 、《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 ,以及一些以基督教题材抒发非宗教诗情的诗篇(《橄榄园》、《Pièta》)等;第二集“续编”(1908)包括古典题材(《阿波罗》、《勒达》),旧约题材(《亚当》、《夏娃》),威尼斯题材以及动物题材(《鹦鹉园》、《火烈鸟》)等。这些诗大部凝神于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大教堂建筑),既反映了作者从中景仰的内在美,更是他利用有形物(“物诗”之物)表现外化自我的手段。作者所从事的“物诗”观念远比上一代诗人默里克、迈尔等尝试过的那一种更为深邃,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的一次重大的飞跃。自从来到巴黎,结识了罗丹,读到了波德莱尔的诗作,并鉴赏了塞尚的绘画??他日益感到有彻底摆脱从前沉溺其间的过度主观性之必要。从前他认为,诗人只须等待诗情自发的漫溢,就可“诗意地”描写“诗意的”题材:这个观念现在使他感到厌恶;他现在必须实践罗丹的教导,ilfauttourjourstravailler(“必须不断工作”),必须像一个雕塑家或画家坐在模特儿面前,专心致志地工作下去,而不去捉摸什么灵感——据说名篇《豹》就是这样在巴黎植物园写成的。不过,在《新诗集》中有时也可见出,作者似乎只是对一件既成艺术品表示一点个人评价而已,往往甚至离开了诗而迷失于历史主义的兴味中。 本来诗人还可以按照那种创作方法写下去,写出《新诗集》的第三部,但是他从不满足于、更不流连于已经达到的任何成就的任何阶段。在长久玩索外在性和客观性之后,他又强烈地意识到一直没有解决的个人生存问题,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作为有限生物究竟是什么,为了什么,能够希望达成什么。因此,他确认下一步必须写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诗,明确而不模糊、具体而不抽象、集中而不散漫地回答这些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晚年两部功夫在诗外的杰作《杜伊诺哀歌》 (1923)和《致俄耳南斯十四行》(1923),二者在本书中均有全译,并有较详细的评介。旅居巴黎期间,里尔克还写过一部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1910年出版),以一个丹麦诗人为主人公,写他流落巴黎所经验的悲惨的物质生活和贫困的精神生活,全书充满贫穷,疾病,丑陋,凶残,恐怖等现象,如盲人,孕妇,弃儿,医院的阴暗走廊,破屋的断垣残壁等后期印象派笔墨。这部小说既像是作者本人的自述,又像是挪威象证诗人奥布斯特费尔德的剪影,基本上是作者本人的内心危机在克尔悄郭尔的存在哲学指导下的一个化解过程。他还有一篇叙事散文诗,即《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生死曲》(1903年出版),写一六六三年土耳其战争中一名奥地利骑兵团旗手(据云是作者的远祖)牺牲于匈牙利的故事,该书曾在一部分德语读者中间引起长久的轰动。此外还须提及几篇光耀夺目的“挽歌”,特别是本集译载的《为一位女友而作》(悼女画家保拉•贝克尔)和《为沃尔夫公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悼一位不相识的自杀青年诗人),因为对于死者的悲悼在作者来说也许是他讴歌得最为动人的人生经验。 1916年在维也纳服兵役,自元月起在军事档案馆任文书。访霍夫曼斯塔尔,科科施卡,卡斯奈尔。6月9日复员。慕尼黑。 1917年慕尼黑。柏林。从7月25日到10月4日住赫尔塔•柯尼希在威斯特伐伦的伯克庄园。柏林,到12月9日为止。慕尼黑。 1918慕尼黑。阿尔弗雷德•舒勒的朗诵。重晤基彭贝格。晤艾斯纳与托勒尔。同情革命。与克拉尔•施图德(后为诗人戈尔的。 1919-1926:诗人最后的日子 1919年6月11日里尔克从慕尼黑来到了瑞士苏黎世。表面上看来是应苏黎士地方邀请前往讲学,实际上则是里尔克想逃脱战后的混乱以及离弃这个耽误他多年写作工作的地方,重新开始《杜伊诺哀歌》的创作。然而找寻一个合适的住所是困难的,起先里尔克苏黎士附近的伊尔舍勒河畔(Irchel),而后在1921年里尔克发现了一个叫做缪佐特(Muzot)位于瓦莱州(Wallis)谢尔(Sierre)地区的小城堡。随后在1922年5月里尔克的朋友莱茵哈特(WernerReinhart1884-1951)将这座城堡为里尔克租下而后买下赠与诗人。1919慕尼黑。与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重逢。作品畅销。6月11日离慕尼黑。瑞士。苏黎世,日内瓦,索格略,温特图尔:赖因哈特兄弟,南尼•冯德利-福卡特。12月7日至1920年2月底,在泰桑作一系列朗诵。 1920洛迦诺,到2月27日为止。3月3日至5月17日在巴塞尔,舍南贝格庄园——封•德•米尔夫人处。威尼斯,巴塞尔,苏黎世。晤巴拉迪内•克洛索夫斯卡(默林),并与之维持多年密切友谊。拉加兹。巴黎。十月底返回日内瓦。11月12日至1921年5月10日在伊尔舍尔的伯格堡。 1921伯格堡。瓦雷里读物。5月20日至6月28日在埃托依。同日偕巴拉迪内抵达塞雷。6月30日在一家橱窗里发现小城堡穆佐的照片。七月初访穆佐。1921年7月26日迁居于此,直到逝世。11月8日巴拉迪内离去。初冬在瓦莱(瓦利斯)。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里尔克灵感迸发,完成了长达十年的《杜伊诺哀歌》的创作,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尔克还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anOrpheus)。这两部作品也是里尔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响力的创作。完成《杜伊诺哀歌》,创作《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两部。同时撰写内容丰富的《青年工人书简》。5月18日,女儿结婚。六月塔克西斯侯爵夫人来访,七月基彭贝格来访。 1923年8月22日至9月22日在舍内克疗养院接待来访者:雅各,布克卡特,雷吉娜•乌尔曼,维尔纳•赖因哈特,卡斯奈尔等。10月至11月与巴拉迪内在穆佐。独自在穆佐过圣诞节。12月29日至1月20日首次住进日内瓦湖内瓦勒山疗养院。 1924年瓦勒山。穆佐:用法语写诗多首,如《果园》、《瓦莱四行》、《玫瑰》等。4月6日初晤瓦雷里。克拉拉•威斯特霍夫来访。5月中旬收到埃里卡•米特雷尔的第一封诗简,由此产生与埃里卡•米特雷尔的《诗简往来》。从6月28日到7月23日在拉加兹浴场。8月2日重居穆佐。9月在洛桑,11月初在伯尔尼。11月24日至1925年1月6日再次进瓦勒山疗养。 1925年1月8日至8月18日最后一次旅居巴黎,与翻译者摩里斯•贝茨谈话。与巴拉迪内•克洛索夫斯卡同居。晤瓦雷里,克劳德尔,布克卡特,坦克玛•封•明希豪森,霍夫曼斯塔尔,纪德等。9月1日再来穆佐。9月 16—30日再居拉加兹。10月14日返回穆佐。10月22日写遗嘱。独自在穆佐度过五十诞辰。 1925年12月20日晚至1926年5月底在瓦勒山疗养院。6月1日经塞雷抵穆佐。用法语写诗。翻译瓦雷里。7月20日至8月30日在拉加兹浴场。九月中旬在安蒂与瓦雷里相晤。11月30日重上瓦勒山。 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逝世。医生诊断为肝脏功能衰竭及白血病。最后一首诗:“来吧你,你最后一个,我所认识的,肉体组织的无药可救的痛楚”,——可能写于十二月中旬,是作者最后一本手册里最后的笔迹。 1927年1月里尔克被埋葬在瓦莱西边的小镇Visp,在平滑的墓碑上写着里尔克生前为自己所作的墓志铭(因里尔克死于白血病,一说是由于玫瑰针刺感染。 § 诗歌创作 里尔克诗选据说里尔克成名后甚悔少作,但其早期作品仍不乏佳作。这些早期创作颇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中加冕》(1897)等,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图像集》是一般文学史经常提到的第一部诗集,1902年出版,1906年增订后再版。这些诗试图利用“图像”把全诗从结构上固定下来,代表了从模糊的伤感到精确的造型的一个过渡。 欧洲旅行之后,里尔克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定时祈祷文》,应算他风格真正形成而问世的第一部作品,这部诗集写于1898到1903年,出版于1905年,这些是当然并非基督教祈祷,而是试图通过作者所感受和认识的“现实”和“存在”,表现对于单纯心灵的仰慕,以及对于他的“艺术宗教”的皈依。作者短诗创作的顶峰无疑要数《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其中名篇有《豹》、《旋转木马》、《大教堂》、《橄榄园》、《阿波罗》、《亚当》、《夏娃》、《火烈鸟》等等。这些诗大都凝神于视觉艺术,作者所从事的“物诗”观念远比上一代诗人墨里克、迈尔等尝试过的那一种更为深邃,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受到罗丹、波德莱尔、塞尚影响,他开始实践专心致至的创作,摆脱过去的过度主观性,据说《豹》就是在巴黎植物园写成的。 然而在长久地玩索外在性和客观性后,里尔克又强烈地意识到一直没有解决的个人生存问题,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作为有限生物究竟是什么、为了什么、能够或希望达成什么。因此他确认下一部必须写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诗,明确而不模糊、具体而不抽象、集中而不散漫地回答这些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他晚年两部杰作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致俄尔甫斯十四行诗》(1923)。 除此之外,在旅居巴黎期间 ,里尔克还写过一部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1910)及一些叙事散文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与思考。 § 作品出版年表 1894年 《生活与诗歌》 1896年 《祭神》 1897年 《梦幻》 1898年 《耶稣降临节》 1902年 《图象集》 1905年 《祈祷书》 1907年 《新诗集》 1908年 《新诗续集》 1923年 《杜伊诺哀歌》 1923年 《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 § 早期诗作 一、《生活与歌曲》:第一本诗集,共七十三首,一部分写于一八九一年九月至一八九二年五月(林茨),另一部分写于一八九二年夏天(舍费尔德),以及一八九二年九月以后到一八九三年(布拉格)。一八九四年十二月由青年德意志出版社出版,题词为“献给瓦莉:封•龙??”。瓦莉即瓦勒莉•封•大卫-龙费尔德,作者的少年女友。她比里尔克年长一岁,炮兵军官之女,有艺术天赋,并从事文学活动(这本小诗集的印刷费用就是她代为筹措的);大概是作者的第一个情人,他给她写了上百首情诗,后来只留下六首。作者十九岁出版的这本处女作,大都是些幼稚的感伤之作,加之印刷错漏甚多,作者再也没有重印过。 二、《宅神祭品》:一八九五年自费出版于布拉格,一九一三年正式收入《里尔克初期诗选》(岛屿出版社)。题目象征作品对于人民与故乡的眷恋:正如罗马人祭祀宅神、保护神和田亩一样,作者把自己的作品献给故里布拉格,献给波希米亚故乡和人民,全集共四十九首,约三分之一描绘布拉格城,其它则歌颂历史人物和当代艺术家,以及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同时亦常以死亡为主题,以坟墓、陵寝、万灵节、修道院等为题材。风格比较芜杂,受流行诗风影响,尚未显示个人的独创性;计有传统的叙事体(叙述城市历史),新浪漫主义的情调诗(模仿性的感情宣泄),印象主义的快镜拍摄(模仿印象派诗人利林克朗),自然主义的倾向性(多以穷人的命运和贫困为主题),以及自然主义主题与新浪漫主义技巧(所谓“青春风格”)的不成功的结合。 三、《梦中加冕》:作于一八九四至九六年,一八九六年出版于莱比锡。如果说《宅神祭品》还可见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本集则充满新浪漫主义的空洞气氛;为了加强气氛和音调,生造新词已发展成为嗜好。诗中的“我”永远在流动中,从属于各种情绪刺激,近乎那喀索斯式的心灵反映,明显受到丹麦作家雅科布森的影响。《宅神祭品》出版后不久,里尔克印行了一个不定期小型诗刊《菊苣集》,第一期封面印有“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向民众赠送的歌曲。免费。每年出版一至二期。作者自费出版。布拉格(1896)”等字样;共收二十一首,一首选自《生活与歌曲),一首选自《宅神祭品》.三首后收入《梦中加冕)。第二期出版于一八九六年四月(布拉格).包括独幕剧《现在和我们临终时刻》。第三期出版于一八九六年十月,封面印有“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和波多•维尔德贝格。德语现代侍。不定期刊,菊苣出版社,慕尼黑,德累斯顿”等字样(波多•维尔德贝格是作家哈利•路易斯•封•狄金森-维尔德贝格的笔名)。第四期编竣,未能出版,刊名《菊苣》,原意为一种皮实的植物,据云可活一百年,作者用以暗喻自己的诗作有生命力。专家指出,里尔克在民众中间免费分送自己的诗作,是对革命诗人卡尔•亨克尔(1864一1929)的模仿,后者这样做,是为了开展社会民主主义的宣传工作,里尔克却为了扩大个人影响,而将先行者的社会意图抛在脑后;还指出,他为民众写诗、以民众力创作对象的初衷,究竟实现了多少,可以由他的后来的作品及书信来证明,例如“艺术这东西根本不能改变什么,不能改进什么,它一旦存在,对于人无非就像自然一样,实现于自身,专注于自身(如同一道泉水).因此如果愿意,可以说它对人漠不关心。”于莱比锡。题词为“谨以1896—97年编于慕尼黑的诗作献给圣诞树下的慈父”。一九一三年由岛屿出版社出版的《里尔克初期诗选》,除《宅神祭品》、《梦中加冕》外,还包括了本集。专家认为,作者这个时期在雅科布森的影响下,扩大了并深化了自己的感觉和想象领域,本集在作者诗歌创作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四、《基督降临节》:共七十九首,分为“馈赠”、“旅游”、“拾物”、“母亲”四部分。写于一八九六年九月(布拉格)和一八九七年一月(慕尼黑),以及到一八九七年七月为止的旅游之作。一八九七年圣诞节以前出版。 五、《基督幻象》:由十一首完整叙事诗组成;一八九六年五月到一八九七年夏季在慕尼黑写成八首,一八九八年七月又写成三首;在一九五九年《全集》第三卷出版之前,从未全部或个别发表过。这十一首轶事(“幻象”)总的说来,是写一个当时无目标地四下漫游以至无家可归的基督。作者的这个构想可追溯到一八九三年,那时他即已采取反基督教的立场,声称“他(基督)作为人可能像神一般伟大,而今作为神却似乎像人一般渺小!”由于基督教以神性敌视生活,敌视感性,才使里尔克觉得基督孤立无援,并判定他对人性永远不理解,永远漠不关心。这个反宗教立场既可看作尼采和海涅的思想影响所致,也是十九世纪末叶西方文化界的一个共同特征。 六、《为你庆祝》:一卷致友人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手抄诗稿,写于一八九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一八九八年五月二十二日,最后被发现于受赠人的遗物中。按时间顺序计算,共得一百首;由于不明确的原因,并按双方共同的决定,被删汰到只剩四十八首。按照受赠人的愿望,全部诗稿在作者生前不能发表;后来,在《全集》第三卷初次全部发表以前,只有三首个别发表过。这组诗通过一种独创的亲切的语言风格,克服了至今为止所谓“青春风格”的模仿性的抒情模式,标志了作者的诗歌创作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二日生于彼得堡,一九三七年二月五日卒于格廷根;女作家,尼采的女友,后为弗洛伊德的合作者;一八八七年与伊朗语文教授弗里德里希。卡尔•安德烈亚斯结婚,长住柏林,一九○三年迁居格廷根;里尔克于一八九七年五月十五日在慕尼黑与之初识,次日给她写第一封信。在一阵热烈的激情(本集第一首诗写于5月26日)之后,卢始终是里尔克最重要、最忠贞可靠的女友。 七、《为我庆祝》:共一百一十首,除少数外,作于一八九七年十一月 初至一八九八年五月底;写作地点:柏林,阿尔果,佛罗伦萨,维亚雷焦。全集共分四组:忏悔,风景,少女之歌,一与一切;“忏悔”又有副组“天使之歌”,“少女之歌”又有副组“少女对马利亚的祈祷”,在《全集》中则共列为六组。本集在雅科布森的显而易见的影响下,以我,物,神和词(语言)的综合体为其真正的主题:在《天使之歌》中出现了后来诗作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天使形象;在《少女之歌》中少女形象体现了眷恋与期待,一种流逝生命的形式;在“一与一切”中泛神倾向导致作者的第一次重大成就即诗集《定时祈祷文》。总之,本集标志着作者认真从事独创性诗歌活动的开端。 § 作品精选 Herbsttag Herr,esistZeit.DerSommerwarsehrgroß. LegdeinenSchattenaufdieSonnenuhren, undaufdenFlurenlaßdieWindelos. BefiehldenletztenFrüchtenvollzusein; gibihnennochzweisüdlichereTage drängesiezurVollendunghinundjage dieletzteSüßeindenschwerenWein. WerjetztkeinHaushat,bautsichkeinesmehr. Werjetztalleinist,wirdeslangebleiben, wirdwachen,lesen,langeBriefeschreiben undwirdindenAlleenhinundher unruhigwandern,wenndieBlättertreiben. (1902,aus:DasBuchderBilder) 译文《秋日》 主,是时候了,夏已那么的盛。 愿您的身影透映在日晷之下, 并令风儿驰骋于旷野。 令最后的果实充盈丰满, 再赋予它们两天南方般的气候, 敦促它们茁壮丰盈, 而后化作醚酒中的甘甜。 谁现下失去居所,便不在需要 谁现下孤独寂寞,亦将经久孤独 将看着,读着,写着悠长的信札 且在宽广的道途上反复 不安地徘徊,目睹叶落飘零。 (来自:画卷DasBuchderBilder,1902) DasLiedderBildsäule Weristes,wermichsoliebt,dasser seinliebesLebenverstößt? WenneinerfürmichertrinktimMeer, sobinichvomSteinezurWiederkehr insLeben,insLebenerlöst. IchsehnemichsonachdemrauschendenBlut; derSteinistsostill. IchträumevomLeben:dasLebenistgut. HatkeinerdenMut, durchdenicherwachenwill? UndwerdicheinmalimLebensein, dasmirallesGoldenstegiebt,- ——————————- sowerdichallein weinen,weinennachmeinemStein. WashilftmirmeinBlut,wennesreiftwiederWein? EskannausdemMeernichtdenEinenschrein, dermichammeistengeliebt. 译文《石像之歌》 谁,谁会如斯的爱我,而愿 舍弃她宝贵的生命? 甘愿为我坠身于大海以死相殉。 我就会自石像中得到 解脱,生命亦将复苏。 我如斯渴望着热血奔涌; 可石像依旧冰冷, 我希冀着重生-生活如斯美丽。 谁又有这样的勇气, 让我苏醒。 如果有一日我能得到重生, 获得生命赋予的金箔, ……………………… 那时,我依旧会独自 哭泣,为了我曾经身为石像而哭泣。 我的鲜血如美酒般嫣红、发酵,又能何如? 依旧无法自海底深龛中唤醒 那最深爱我的人。 C'est qu'il nous faut consentir C'est qu'il nous faut consentir à toutes les forces extrêmes; l'audace est notre problème malgré le grand repentir. Et puis,il arrive souvent que ce qu'on affronte,change: le calme devien touragan, l'ab?me le moule d'un ange. Ne craignons pas le détour. Il faut que les Orgues grondent, pour que la musique abonde de toutes les notes del'amour. (1926aus:Vergers) 译文《我们必须屈从于》 是的,我们必须屈从于 一切终极的力量; 不羁是我们的问题 尽管有无尽的悔悟。 其后,它经常如此 我们所亵渎的,尽皆改变: 澜静成为了飓风, 深渊则成了天使般模样。 令我们不再恐惧于迂邈, 器乐必须鸣唱, 以便让音乐充溢 一切爱的音符。 (来自:果园1926) DerPanther SeinBlickistvomVorübergehnderStäbe somüdgeworden,dassernichtsmehrhält. Ihmist,alsobestausendStäbegäbe undhintertausendStäbenkeineWelt. DerweicheGanggeschmeidigstarkerSchritte, dersichimallerkleinstenKreisedreht, istwieeinTanzvonKraftumeineMitte, inderbetäubteingroßerWillesteht. NurmanchmalschiebtderVorhangderPupille sichlautlosauf-.DanngehteinBildhinein, gehtdurchderGliederangespannteStille- undhörtimHerzenaufzusein. (1902/03,aus:NeueGedichte) 译文《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来自:新诗集1902/03) nostalgie des lieux qui n'étaient point assez aimés à l'heure passagère, que je voudrais leur rendre de loin le geste oublié, l'action supplémentaire! Revenir sur mes pas, refaire doucement - et cette fois, seul - tel voyage, rester à la fontaine davantage, toucher cet arbre, caresser ce banc... 哦,思念的是那些在匆匆而过的 时辰里没有被爱够的地方, 我真想从远处向它们奉还 遗忘的手势,这多余的行为! 重拾我的脚步——这次独自一人—— 慢慢重塑这趟旅程, 在喷泉旁再多呆一会儿, 触摸这树枝,抚摩这坐凳…… 《果园》第四十一首 何家炜译《里尔克法文诗》 § 相关书评 里尔克:一生无家可归 文/绿原 在二十世纪的德语诗人中间,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像本集的作者那样: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而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生到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艺术纵深度而论,就其对心灵的撞击程度而论,真可称之为惊风雨而泣鬼神。诗人的全名是勒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他本人的签名历来却只是: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寂寞而又痛苦的一生 一八七五年,里尔克出生于奥匈帝国布拉格一个德语少数民族家庭,没有兄弟姐妹,九岁双亲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是个有点神经质的小市民型女性,把儿子从小当做女孩来抚育,让他蓄长发、穿花衣、以玩偶为伴,并拿“苏菲亚”、“马利亚”之类阴性名字叫他:这段远不正常的童年,使得他成年以后与许多女性交往,难免近似对于未曾充分享受的母爱的追寻。父亲当过军官、铁路职员,始终郁郁不得志,便把自我补偿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十一岁被送进了免费的军事学校,从初级到高级,一读读了五年,其间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所受的折磨使他终生难忘。 一八九一年,他以健康原因从军事学校转到一个商业学校,次年同样由于不适应而退学;一八九五年在一位富有伯父的资助下,进布拉格大学读哲学,次年迁居慕尼黑,名义上继续求学,实际上正式致力于文学写作,此前已在布拉格发表过一些诗文。 一八九七年,前程远大的诗人初访威尼斯,遇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一位比他年长而又博学多才的女性,她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并与他保持着毕生的友谊。他和她两度相偕访问俄罗斯(1899,1900),同时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定时祈祷文》。旅俄归来,在不来梅沼地停留期间,他为附近沃尔普斯威德一群艺术家所吸引,其中有女画家保拉•贝克尔和女雕刻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一九○一年与克拉拉结婚,生女名露特。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家农舍,经济拮据,难乎为继,次年只得把孩子托给外祖母,夫妻分居从事各自的艺术,并相约在可能的情况下再会。 从此,里尔克开始到处漫游,一九○二年到巴黎,一九○三年游历罗马,一九○四年访问瑞典;但是,到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爆发为止,巴黎一直是他的“根据地”(虽说其间经常外出遨游),不论从他在那里所体验的贫困、悲惨和冷漠而言,还是作为欧洲艺术中心来说,都对他的创作生涯打下不可磨灭的钤记。 值得一提的是,他从艺术大师罗丹那里得到极其宝贵的教益,不仅帮助开拓了他的创作境界,而且促使解决他长久为之苦恼的艺术与生活的对立问题;一九○五年为了报答大师的亲切款待,他主动牺牲大量时间承担他的秘书任务,不幸次年由于不适当地处理一件信函而被辞退;但在一九○八年出版的《新诗集》二集的扉页上,仍恭敬地写着“献给我伟大的朋友奥古斯特•罗丹”;另外,他还写过两篇关于罗丹的专文,阐释了罗丹的原则精神:艺术家的工作才是唯一令人满意的宗教活动形式。一九○九年,他多次旅居意大利,游历埃及、西班牙等文化胜地;一九一一至一二年,作为侯爵夫人马利•封•屠恩与塔克西斯的客人,住进她的别墅即亚得里亚海海边的杜伊诺堡,开始创作著名的《哀歌》和组诗《马利亚生平》。 一九一四年大战爆发,在初期“爱国主义”浪潮中,诗人写过出人意表的颂扬战争的《五歌》,不久变得抑郁而消沉,麻木等待和平与文明的回归;一九一五年,被征参加奥军,旋因体力不支转入军事档案局,随即复员。一九二二年,他在瑞士瓦利斯的穆佐古堡发现一个理想的写作环境,于是块然独处,写成《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的全部定稿,达到他的诗歌创作的顶峰,完成了他的笔补造化的艺术使命。一九二六年,茕茕孑立的诗人死于麻醉剂也难以缓解其痛苦的白血病,身旁没有一个亲人。从模糊的伤感到精确的造型里尔克成名后甚悔少作,但他在布拉格所写的一切亦非全盘不值一顾。当时虽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笔下大都是些模仿性的伤感之作,其中却也不乏对于美的敏感和追求,一些闪光的佳作亦足以预示诗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1896)、《梦中加冕》(1897)、《为我庆祝》(1899)等。《图像集》是一般文学史经常提到的第一部诗集,一九○二年初版,一九○六年增订后再版。这些诗试图利用“图像”把全诗从结构上固定下来,代表了从模糊的伤感到精确的造型的一个过渡。作为真正诗人而问世的诗集首先应当是《定时祈祷文》,这部诗集写于一八九八到一九○三年,出版于一九○五年。这些无题诗当然不是基督教所谓的“祈祷”,而是试图通过作者所感受和认识的“现实”和“存在”,表现对于单纯心灵的倾慕,以及对于他的“艺术宗教”的皈依。作者短诗创作的顶峰无疑要数《新诗集》,此书共分两集: 第一集(1907)包括名篇《豹》、《旋转木马》、《大教堂》、《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以及一些以基督教题材抒发非宗教诗情的诗篇(《橄榄园》、《Pièta》)等;第二集“续编”(1908)包括古典题材(《阿波罗》、《勒达》),旧约题材(《亚当》,(夏娃》),威尼斯题材以及动物题材(《鹦鹉园》、《火烈鸟》)等。这些诗大都凝神于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大教堂建筑),既反映了作者从中景仰的内在美,更是他利用有形物(“物诗”之物)表现外化自我的手段。作者所从事的“物诗”观念远比上一代诗人默里克、迈尔等尝试过的那一种更为深邃,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的一次重大的飞跃。自从来到巴黎,结识了罗丹,读到了波德莱尔的诗作,并鉴赏了塞尚的绘画……他日益感到有彻底摆脱从前沉溺其间的过度主观性之必要。从前他认为,诗人只须等待诗情自发的漫溢,就可“诗意地”描写“诗意的”题材:这个观念现在使他感到厌恶;他现在必须实践罗丹的教导,ilfauttourjourstravailler(“必须不断工作”),必须像一个雕塑家或画家坐在模特儿面前,专心致志地工作下去,而不去捉摸什么灵感——据说名篇《豹》就是这样在巴黎植物园写成的。不过,在《新诗集》中有时也可见出,作者似乎只是对一件既成艺术品表示一点个人评价而已,往往甚至离开了诗而迷失于历史主义的兴味中。 本来诗人还可以按照那种创作方法写下去,写出《新诗集》的第三部,但是他从不满足于、更不流连于已经达到的任何成就的任何阶段。在长久玩索外在性和客观性之后,他又强烈地意识到一直没有解决的个人生存问题,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作为有限生物究竟是什么,为了什么,能够希望达成什么。因此,他确认下一步必须写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诗,明确而不模糊、具体而不抽象、集中而不散漫地回答这些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晚年两部功夫在诗外的杰作《杜伊诺哀歌》(1923)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1923),二者在本书中均有全译,并有较详细的评介。旅居巴黎期间,里尔克还写过一部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1910年出版),以一个丹麦诗人为主人公,写他流落巴黎所经验的悲惨的物质生活和贫困的精神生活,全书充满贫穷,疾病,丑陋,凶残,恐怖等现象,如盲人,孕妇,弃儿,医院的阴暗走廊,破屋的断垣残壁等后期印象派笔墨。这部小说既像是作者本人的自述,又像是挪威象证诗人奥布斯特费尔德的剪影,基本上是作者本人的内心危机在克尔恺郭尔的存在哲学指导下的一个化解过程。他还有一篇叙事散文诗,即《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1903年出版),写一六六三年土耳其战争中一名奥地利骑兵团旗手(据云是作者的远祖)牺牲于匈牙利的故事,该书曾在一部分德语读者中间引起长久的轰动。此外还须提及几篇光耀夺目的“挽歌”,特别是本集译载的《为一位女友而作》(悼女画家保拉•贝克尔)和《为沃尔夫公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悼一位不相识的自杀青年诗人),因为对于死者的悲悼在作者来说也许是他讴歌得最为动人的人生经验。 关于里尔克的历史评价,由于他的创作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深邃而复杂,或者说晦涩而朦胧,多年来不但言人人殊,而且前后抵触;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们为例,他们几十年来对于里尔克的评价可以说前后判若云泥。从一九二六年到三十年代初期,一般都认为诗人是“非人民”、“反人民”、“连他用民歌调子写的诗也不是人民的”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法西斯势力在欧洲兴起,国际统一战线政策实行,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里尔克的批判才逐渐稀少,反而在他的创作中发现人道主义因素,开始肯定诗人同情人民,特别是穷人;认为他的诗“贯注着对于‘人的本质力量之客观化’,即对于人同自身、同其同类、同物的相互协调的热情追求”;明确指出“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是里尔克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等等。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的认识难以一成不变,见仁见智的相互转化不足为奇;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里尔克及其作品会从更新的角度在艺术上和科学上得到更其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 评价 里尔克散文选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里尔克的历史评价,由于他的创作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深邃而复杂,或者说晦涩而朦胧,多年来不但言人人殊,而且前后抵触;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们为例,他们几十年来对于里尔克的评价可以说前后判若云泥。从一九二六年到三十年代初期,一般都认为诗人是“非人民”、“反人民”、“连他用民歌调子写的诗也不是人民的”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法西斯势力在欧洲兴起,国际统一战线政策实行,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里尔克的批判才逐渐稀少,反而在他的创作中发现人道主义因素,开始肯定诗人同情人民,特别是穷人;认为他的诗“贯注着对于‘人的本质力量之客观化’,即对于人同自身、同其同类、同物的相互协调的热情追求”;明确指出“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是里尔克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等等①。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的认识难以一成不变,见仁见智的相互转化不足为奇;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里尔克及其作品会从更新的角度在艺术上和科学上得到更其完整而深刻的理解。关于这位深幽莫测、聚讼纷纭而又驰名遐迩的国际诗人,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一般读者目前还相当陌生,除了已故诗人冯至先生的几篇吉光片羽式的范译,学术界的问津者亦颇罕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商业文化氛围中,译者斗胆认为,为这位陌生的诗人出一本比较齐全的汉译选本,似乎并非多余。然而,译诗难,译里尔克这样的诗尤其难。其特有的遣词、造句、韵律、节奏等和德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原文本已殊难领悟,即使通过再认真的译文,充其量也只能保留若干浅近的具象内容而已,严格意义上的“诗”恐怕所剩无几了。译者不自量力地接受这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端出了一盘高尔基比喻的“烤糊了的面包”,衷心期待读者、专家们的谅解和匡正。翻译过程以莱比锡岛屿出版社的六卷本《里尔克选集》为主要依据,还借重了一些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包括J.B.利什曼、罗伯特•布莱和迈克尔•汉伯格的部分英译与相关评论,以及奥古斯特•施塔尔的《里尔克抒情诗诠释》等。汉译本按照六卷本原文选载了作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从所谓“少作”到晚年的未定稿),每一集前面都有一篇相关的说明,正文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补充一点有助理解的注释,最后还增译一份简明的年表。从补苴罅漏的角度看,虽还称不上完备,却也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一个正式译本,我国的青年读者们如有意浏览一下,它多少还可以起一点参考作用。当然,诗人是不可模仿的,像里尔克这样富于个性和独创性的诗人更是无从模仿。如果能够透过他的艺术上的完整和圆熟,学到一点他永远不自满,永远不僵化,永远。 § 艺术的影响 对于里尔克的艺术叔本华和尼采都有这很深的影响,并且开始在很早的时候,这也是里尔克一直醉心于古典文学时仍不放弃哲学的原因之一。 年轻的里尔克传记开始在无家可归后开始,寂寥这是里尔克一生的桎梏。从那首被修饰后出现在1896年发行的诗集《祭神》中的〈家〉(Heimat)可见一斑。表达了里尔克对家乡布拉格的情结。 小记:布拉格和文学 布拉格是波斯米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而为世界所知的是他们在德意志帝国中获得了第一所大学称号。在1900年左右布拉格大学就像一座温室孕育着它的学生们,而后逐渐的形成了三个诗文派系的竞争圈子:布洛德(MaxBrod)和他的好友卡夫卡,魏尔什(FelixWeltsch)和鲍姆(OttoBaum)。这更加促进了布拉格文化圈的形成。而"Wefa"协会中包括了许多作家,像阿德勒(z.B.FriederichAdler)、里尔克、麦林克(GustavMeyrink)以及在布拉格工作的年轻作家魏菲尔(FranzWerfel)形成了年轻人间的文化圈。在诗集《梦想之冠》的不少篇章中诗人提及了对生活的感慨,这很大程度上都来自“Wefa”的影响。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很受诗歌体裁的控制,且并没有系统的创作。可自《梦想之冠》和《到来》以及随后的《祝福我》(1897/1889)发表后里尔克第一次真正受到世界的注视。而与祝福我几乎同时完成的作品"祝福你"则因设计较多与莎勒美的私隐而无法公诸于世。之后的《时辰祈祷》(3部,完成于1899-1903年)以及一些宗教题材的抒情诗,它们形成了里尔克生命中第一个创作高潮。而后里尔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了证明自己并不需要依靠教会的力量而放弃了宗教题材抒情诗的攥写。 尼采的哲学理论也通过里尔克的亲密好友莎勒美,体现在诗人身上并对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现实的世界根本无法接受两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这些大众间严守的道德操守使得里尔克走向孤独,而形成了自己的“内部世界”。 1910年至1912年之间里尔克完成了对其以后诗歌及写作有着很深影响的两部作品-《新诗集》、《布拉格手记》。这是里尔克创作类型转变的开端,从唯物(类似豹之类的描述事物外表的诗)诗向唯心诗创作的转变。这些变化逐渐形成了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的表现手法。 里尔克人生最后一个创作高峰发生在1912年至1922年之间,由《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构成了这个创作的高峰。然而这两部诗歌表达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杜伊诺哀歌"中更多的描述苦难与死亡;而《致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中则是歌颂、歌颂着世间万物。 § 墓志铭 墓志铭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 这两行断句写于1925年10月27日,改作墓志铭是里尔克的遗嘱。在平滑的墓碑上写着里尔克生前为自己所作的墓志铭(因里尔克死于白血病,一说是由于玫瑰针刺感染。所以在墓志铭中提到了谋杀伟大诗人的凶手-玫瑰): Rose,ohreinerWiderspruch,Lust, NiemandesSchlafzuseinuntersoviel Lidern. 玫瑰,噢纯粹的抵牾,试图, 在许多的眼睑下安然 入眠。 § 相关词条 《宅神祭品》、《梦中加冕》、《为我庆祝》、《图像集》、《生活与歌曲》、《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新诗集续编》 § 参考资料 1、《里尔克诗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2、 百度百科:http://www.hudong.com/editdocauth/%E8%B5%96%E5%86%85%C2%B7%E9%A9%AC%E5%88%A9%E4%BA%9A%C2%B7%E9%87%8C%E5%B0%94%E5%85%8B# 3、http://www.lantianyu.net/pdf35/ts031008.htm 4、http://www.lingshidao.com/yishi/rilke.htm 5、http://www.lxbook.org/wgwx/german/rilke/rilke.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