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长臂猿
释义

§ 基本资料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热带森林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种群隔离,种内生物学特点,过度捕猎

保护措施:限制捕猎

濒危等级生效年代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参考文献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参考文献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参考文献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参考文献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 物种介绍

黑长臂猿

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热带雨林区,在海拔约二千米的山地森林里,每当日出时分,晨曦中常能听到惹人注意的猿啼声,“呼-呼-呼,呼,呼”,清澈嘹亮,此起彼落;有时又混和着低沉的应诺声“乌-乌”,交错嘈杂。这是黑长臂猿的唤叫声。黑长臂猿有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好像怒发冲冠,因为头顶冠部长有一簇矗起的冠毛。

黑长臂猿喜欢在茂盛的树冠上栖息,白天活动。活动时,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树上用前肢爬,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树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树枝间悠荡,可说是凌空跳跃,长臂攀揽自如,悠荡时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腾跃而过,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树则要用大拇指。

黑长臂猿从不造窝,只在茂密树叶丛里休息。休息的姿势十分有趣,像人蹲在地上那样,前肢抱拢两膝,脸贴胸、膝。这样,身上浓密厚毛不透雨水,更保温暖。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只有在觅食时才爬到高突的树冠上,或爬到竹林灌丛中去。

黑长臂猿贪食淘气。主要食物是水果,也吃少量的花、叶、芽和昆虫。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后舔树叶上的天落水,在春旱时才偶尔下地喝水。

初生的黑长臂猿幼仔是黄褐色的,要五至六个月后才逐渐变黑,到五至七岁成熟。这时,雌猿体毛又变成浅黄褐色,真是黄毛丫头十八变,头顶额冠处仍保留一小块黑毛,也可说是万变不离其宗了;雄猿的体毛则是全身墨黑。

有的黑长臂猿两侧颊部有白色斑或淡黄褐色斑,有人把这一类命名为白颊长臂猿。

§ 外形特征

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 生活习性

黑长臂猿

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m至2500m,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在云南中部的栖息地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活动与觅食均在15m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蒋学龙等,1994),种群密度为2.6只/km2(马世来,1994)。

§ 分布范围

黑长臂猿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国南部的特有种,已记录有 6 个亚种,其中 5 亚种分布于我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

其中无量山的长臂猿最早为世人所认知始于1957年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考察队在景东温卜采集的5号样本,此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1964年在磨刀河又采集到3号标本。基于这些标本,马世来和王应祥(1986)据其体型较大、雌性体毛亮金黄褐色、头冠斑较小,褐黑色、形似蝌蚪状而描记了一新亚种——景东亚种(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到目前为止,所有资料表明无量山是这一亚种的惟一分布区。

§ 亚种分布

5 亚种分布于中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

§ 繁殖情况

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的繁殖与同属其它动物一样。孕期约为七个月,一般每次只产一仔。幼兽不分性别都是黑色的,直到性成熟后雌性的毛色才变浅。

§ 种群现状

黑长臂猿是中国长臂猿中分布最广并数量最多一个种。海南亚种,50年代的分布于海南岛12个县区,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数量达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内绝迹,而到1983年仅发现于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山主峰的南坡,仅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的天然林中(刘振河等,1984)。Eudey (1987)估计称该亚种仅存在于四个地点,总数约为30-40只。9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只(15-20只),将可能在短期内绝迹。广西西南部的黑长臂猿,自1984年获得过一张雌性皮张外,至今再未发现(吴名川,1993),可能已绝迹,该皮张则可能来自越南。云南的黑长臂猿为指名亚种,其数量约250只;景东亚种约200只,滇西亚种约50只。越南北部的长臂猿(包括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约200只(Cao &; Pham,1994)。国内外合计,黑长臂猿总数约700只左右,其中多数在我国。总的来说,本种处在高度濒危状态,海南亚种和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东北的 H. c. nasutus 亚种已极度濒危,可能在不久即将绝迹。黑长臂猿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

§ 致危因素

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生境已经丧失了75%(John and Kathy MacKinnon, 1987)。其次,偷猎、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种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长臂猿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 保护状态

由于它们的生活环境不断被破坏黑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1][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