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锯缘青蟹
释义

锯缘青蟹(学名:Scylla serrata)属甲壳纲,梭子蟹科。喜穴居近岸浅海和河口处的泥沙底内,性凶猛,肉食性,主食鱼虾贝类。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兼有滋补强身之功效。尤其是雌蟹,被中国南方人视作“膏蟹”,有“海上人参”之称。盛产于温暖的浅海中,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的沿海等地,江浙一带尤多。营养分析青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中文学名:锯缘青蟹

拉丁学名:Scylla serrata

别称:青蟹、闸蟹、黄甲蟹、蝤蛑、蟳、和乐蟹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软甲纲

目:十足目

科:梭子蟹科

属:青蟹属

英文学名:mangrove crab

外形特征

锯缘青蟹因体色青绿而得名。锯缘青蟹头胸甲略呈椭圆形,表面光滑,中央稍隆起,分区不明显。甲面及附肢呈青缘色。背面胃区与心区之间有明显的"H"形凹痕,额具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较内眼窝突出,前侧缘有9枚中等大小的齿,末齿小而锐突出,指向前方。螯足壮大,两螯不对称。长节前缘具有3棘齿,后缘具2棘剌;腕节外末缘具2钝齿,内末角具1壮刺;掌节肿胀而光滑,雄性个体尤为肿胀,背面具有2条隆脊,其末端具1棘刺,指节的内外侧各具1线沟,两指间的空隙较大,内缘的齿大而钝。前三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短毛,末对步足的前节与指节扁平浆状,适于游泳。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第6节末缘内凹,其缘直,两侧缘直,末节末缘钝圆,雌性腹呈宽圆形。甲宽可达20厘米,体重有1.5千克。

锯缘青蟹相对于拟穴青蟹,其螯足的网状花纹更加明显,闽浙渔民俗称为“花脚蟳”; 食量大,性格也比拟穴青蟹凶猛,人工养殖的难度也较高,我国多以养殖拟穴青蟹为主。

分布范围

广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包括中国东南沿海、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东南部与红海。

生活习性

青蟹为滩栖游泳蟹类,生活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质的滩涂上,喜停留在滩涂水洼之处及岩石缝等处。白天多穴居,夜间四处觅食。尤其是在涨潮的夜晚显得更为活跃,由于它的眼晴和触角感觉灵敏,故夜间活动自如;夏天青蟹活动更为频繁,低潮水浅时多潜伏泥底以避暑热,有时可见成群青蟹在干热时用步足撑起体躯离开温度高的滩面乘凉;冬季活 动较少,天气寒冷时在低潮浅附近掘穴过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随个体大小及潮区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区穴洞有时可达1米以上。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对步足频频划动向左、右前方前进,但多数情况下随流而动,受惊或遇障碍可迅速后退,在滩面上侧以步足爬行,感觉灵敏,行动自如。

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胃含物中经常出现双壳类的壳缘,绞合部残片,腹足类的厣,残缺的螺轴,方蟹类的残肢和头胸甲碎片。青蟹也常以滩涂蠕虫为食,也食小鱼、小虾,有时在胃中也有发现植物的茎叶碎片。人工养殖的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选择,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均可为食,青蟹有同类互相残杀的习性,常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

生活环境

青蟹是广温广盐海产蟹类,其生存水温7~37°C,适宜生长水温15~31°C,最适水温18~25°C,15°C以下时,生长明显减慢,水温降至7~8.5°C时,停止摄食与活动,进入休眠与穴居状态。水温稳定在18°C以上时,雌蟹开始产卵,幼蟹频频脱壳长大,水温升至37°C以上时,青蟹不摄食,水温升至39°C时,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体逐渐衰老死亡。

青蟹的生存盐度2.6‰~55‰,适应范围6.5‰~33‰,最适盐度12.8‰~26.2‰(比重1.010~1.021)。青蟹难以适应盐度的剧烈变动,盐度突变会引起"红芒"和"白芒"两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每年梅雨季节,由于短时间内突发大雨或连续的降雨,人工养殖池盐度突变,使青蟹死亡率增高。

青蟹耐干能力较强,离水后只要鳃腔里存有少量水份,鳃丝湿润,便可存活数天或数十天。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较长,但因地而异,广东为每年2~4月和8~9月,其中2~3月为盛期;福建厦门地区3~10月,浙江4~10月。5月下旬至6月和8月下旬至9月是繁殖盛期;上海9~10月,台湾几乎全年可以繁殖。青蟹一般一年达性成熟。一般甲壳宽8厘米,体重150克以上的雌蟹就能进行交配。交配前,雌蟹先行生殖脱壳,在其新壳尚未硬化之前雄蟹与其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1~2天。交配期间青蟹没有食欲,即使投饵也不进食。交配后精子贮存于雌蟹纳精囊内,存活达数月之久。雌蟹卵子成熟后经输卵管至纳精囊与精子结合,然后受精卵即由雌性生殖孔排出粘附于腹肢刚毛上。排出的卵初为黄色,此时的雌蟹就成为负卵累累的抱卵蟹。雌蟹的产卵量约为200万粒左右,但所抱之卵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雌蟹多在水面宽阔、水清流缓之处产卵,在河口生活的雌蟹要迁海中产卵,所以自然海区的青蟹在繁殖时常要离岸作短距离"迥游"到深处产卵。孵出的幼体随潮流到近岸,尔后在潮间带,沼泽地觅食生长。浙江沿海每年5月便可捉到甲宽为1-2厘米的幼蟹。海区幼蟹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秋蟹)。幼体发育共分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两个阶段,共需脱壳变态6次,始为第一期幼蟹,历时约23~24天。

脱壳生长青蟹的生长是不连续的,脱壳是其生长的标志,只有在脱壳时才能生长,幼蟹平均约4天脱1次壳,以后脱壳时间逐渐延长,两个月之后,要间隔1个多月才脱1次壳,从第一期幼蟹到第10期幼蟹的生长需百余天。青蟹一生共脱壳13次,最后一次(第13次)脱壳,与青蟹的交配,生殖密切相关,称“生殖脱壳”。刚脱壳的蟹体呈柔软状态,称"软壳蟹",横卧在水底大量吸收水分,使身体舒张开来,一般6~7小时开始变硬,在18~19小时内个体显著扩大,增重。 脱壳后,壳长增加30%~40%,体重增加70%~100%。在正常情况下,经3~4天,新壳才完全硬化。

(图片:概述图、图2、图3、图4、图5、活动海域图)

锯缘青蟹的苗种选种及运输技术

青蟹养殖的苗种来源,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捞海区的大眼幼体(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种。人工育苗苗种整齐、纯正,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全面突破。在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生产性的突破前,捕捞自然海区蟹苗和蟹种仍是目前青蟹人工养殖的主要苗种来源。

1、捕捞大眼幼体。

(1)蟹苗捕捞。青蟹产卵于盐度较高海区,孵化后的幼体变态成大眼幼体后逐渐移向河口和内湾稍低盐度环境中栖息,此时即是苗汛季节。浙江沿海在4-11月都可捕到天然蟹苗,其旺季是5-6月和8-9月。蟹苗捕捞方法大多采用定置网,推辑网和手抄网三种。各地根据潮流、风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

(2)蟹苗的鉴别。在捕捞的自然蟹苗中,常有其它蟹类的大眼幼体混杂,需要鉴别和挑选。

(3)幼蟹的培育。幼蟹培育是指将天然海区捕捞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强化培育成幼蟹的过程。经培育的幼蟹,个体增大,抵抗力增强,养殖成活率较高。

2、捕捞天然幼蟹。

天然幼蟹,个体大小不一,要求捕捞幼蟹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未受机械损伤和附着物少的青蟹,浙江沿海幼蟹集中苗发期在6-7月中旬(又称夏蟹、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称秋蟹),夏蟹可以在当年直接养成商品规格,秋蟹要经过越冬后才能养成商品规格。青蟹捕后的露空时间要短,特别是夏季闷热高温的情况下更不宜露空,一般气温在28°C以上时,不超过半天,25°C以下时也不要超过2天,从捕获到放养时间越短越好。过长会引起死亡。

二 青蟹种苗质量鉴别与挑选。

在当地海区自捕自养的蟹苗,因环境条件基本一致,露空时间短,一般成活率高,如经长途运输的种蟹,须经严格选择,淘汰病残蟹后方可放养,种苗挑选与鉴别的方法有:

(1)选择体质健壮的种蟹。健壮青蟹苗的甲壳呈青绿色,十足齐全,躯体完整无损伤,感官反应灵敏,活动能力强,不易捕抓;游泳足和螯足不能缺少和伤残,步足缺少不能超过3个,如果步足断了一截或受伤,可把剩余的足肢在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折断,新的附肢会在短时间内再生出来,若不折除,残肢会流掉大量体液而造成死亡。凡甲壳,腹部和附肢有异色(如深蓝色、红棕色、铁锈色等)受刺、钩、晒伤的蟹苗质量差,以不选用为好。

(2)无病。辩别病蟹可以从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泽来判断,其肉色呈蔚蓝色,肢体关节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弹性者为健康苗,如肌肉呈黄红色或具白色斑点,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无弹性,则不适宜用于养殖。

(3)剔除蟹奴。有少数蟹苗的腹节内侧基部寄生1个及多个蟹奴,蟹奴呈卵圆形,体质软以吸取青蟹体内营养维持生活,受寄生的青蟹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故选择时应及时将蟹奴剔除。

三 蟹苗运输。

幼蟹运输工具一般为硬箩框或木箱。在底部铺一层湿草,摆上一层蟹,再覆盖一层湿草,使幼蟹不致碰伤。不要重叠太多,最后盖上硬框纱窗布,便于途中淋海水,提高运输成活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