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源 |
释义 | 太原县城,即现在的晋源镇。城墙南北长 0.75公里,东西宽1公里,目前只剩下西、北两个城门洞,但城内四条街道还保留的弧线状。东为观澜门,南为进贤门,西为望翠门,北为奉宣门,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简介晋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仅建城史就有2500多年,是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初都、北齐别都、唐北都以及后唐、后汉、后晋等国的都城,还是张氏和王氏的根祖之地,曾造就出李世民、王昌龄、白居易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被誉为“龙兴之地”、“唐之根、晋之源”。历史遗存丰厚,现存各类文物古迹百余处,其中晋祠、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天龙山石窟和明秀寺等5处国家级保护文物都享誉海内外。气候宜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环境优美,西边山均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和珍奇的野生动物,山区森林覆盖率近60%,5.1平方公里的晋阳湖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区内现有高速公路出口四处,307国道、太汾路纵贯全区,四通八达,交通便捷。 溯源太原县城,即现在的晋源镇。城墙南北长0.75公里,东西宽1公里,历经600年的变迁,只剩下西、北两个城门洞,但城内四条街道还保留的弧线状。东为观澜门,南为进贤门,西为望翠门,北为奉宣门。北门内有块“德化”匾,据说这是汉文帝治理晋阳时,以德化民执政纲领的略写。 文化晋源以北紧邻的古城营村内,现存古晋阳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是与西安法华寺塔齐名的中国19真身舍利塔之一。九朝古都晋阳城 (晋源-古城营一带),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是一处春秋至五代时期的遗址。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营村附近发现了三十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地区发现了数段古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一是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二是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出土唐代遗物;三是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 现存“南城角”村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势建成。遗存城南墙东西残长626.4米 ,西墙长约2700米,从资料和“东城角”的方位来看,古城长约4500米,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城墙遗址。东魏、北齐以及隋唐时期是晋阳古城的辉煌时代,盛唐时曾为三京之一。 晋阳古城的西部地区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圣寿寺、童子寺遗址、开化寺遗址等六朝和隋唐时期石窟遗存。晋阳古城在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丰富的地下埋藏,赋予了它重大考古研究价值。 在这座古城里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如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北齐霸府关系着魏晋南北时期的民族争战,大唐北都代表着晋阳文化的鼎盛时期;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赵简子、刘琨、刘恒、李世民、武则天、狄仁杰、王之涣、王昌龄、郭若虚、傅山、高君宇、纪廷梓等等;以及我们从许多地名中可以看到古城历史上的辉煌及其变迁,都可以不夸张地把这座古城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座古城所折射出的晋阳文化内涵丰厚,它成为有关晋阳-太原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习俗、宗教、建筑等全面、综合而广义的概念。此外还有晋阳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醋文化等处处都散发出强烈浓郁、有形与无形的地区文化特色,描绘着古城的迷人神韵,所有这些,都成为晋阳文化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地带据险筑城,因在晋水之阳,取名晋阳,为晋阳建城之始。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春秋五霸"之一晋国解体,晋阳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山西始有"三晋"之称。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为防御匈奴,选派韩王信坐镇北方,改太原郡为韩国,设都城在晋阳,晋阳从此成为我国北方边防重镇之一。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将雁北和太原郡划归一起,称代国,晋阳为代国都城,封刘恒为代王,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刘恒即位后,称晋阳是他的"龙潜"之地。 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欢之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自立为齐皇帝,历史上称北齐,都城在邺。因晋阳是北齐创业的基地,北齐历代皇帝几乎每年都来往于晋阳、邺城之间,晋阳被称作"别都"。由于高欢、高洋及后来北齐的历代帝王对晋阳的刻意经营,晋阳实际成为北魏与北齐的政治中心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次年李渊自立为帝,定都长安。唐太宗李世民青年时期,曾随父李渊居住晋阳,人称"太原公子”。由于晋阳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夺取天下的发祥之地,李唐王朝不断对太原进行扩建,规模宏伟的晋阳城成为唐朝的北方屏障。公元690年,唐朝定太原为北都。742年,改太原为北京,与首都长安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晋阳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公元883年,沙陀部落首领李克用由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后进封为晋王,占据晋阳。李克用以晋阳为根据地,与朱温长期对立。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当政,公元923年,从晋阳发兵,攻入开封,灭掉后梁,建立后唐。 936年,契丹派兵支援石敬瑭在晋阳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 公元947年,后晋大将刘知远又在晋阳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 公元951年,后汉大将郭威建立后周,同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之弟刘崇在晋阳称帝,仍用汉的年号,史称"北汉"。由于后唐、后晋、后汉都在晋阳起事称帝,晋阳因此称为出"真龙天子"的地方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赵宋王朝。北宋开国后,历时19年,历经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三下河东,才把北汉征服。赵光义十分痛恨晋阳人民的顽强抵抗,同时,汲取五代晋阳三称帝的教训,惧怕晋阳再出"真龙天子",降诏烧毁晋阳古城,放火焚烧,这座经营千年的古城遂化为白地。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4月,赵光义又令引汾水、晋水灌晋阳城废墟 保护古晋阳遗址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