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间岛
释义

间岛是韩国人对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领土的单方面称呼,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伪满洲国曾在这一地区设立间岛省,省会是龙井。间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现隶属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清末韩日单方面挑起领土主权争议,1909年9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韩国方面又称“间岛协约”,确定间岛为中国领土。当前各国政府,包括朝鲜和韩国都承认间岛是中国领土。

间岛概况

所谓“间岛”,原名“垦岛”(因大批朝鲜移民越界垦殖而名),系图们江北岸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县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自古系中国领土。清政府与朝鲜政府曾多次勘定国界,确定该地为中国领土。

后来日本捏造所谓“间岛悬案”,并且恶意歪曲所谓的“间岛”范围,将纵十里、宽一里的滩地,扩大到“海兰河以南、图们江以北,宽约二三百里,长约五六百里之地”,即中国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地区,妄图一举侵吞这些地方。朝鲜人趁机骚扰中国边境。

经过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多方努力,最终挫败了日本朝鲜的这一侵略图谋。1909年9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协约”。“间岛协约”的主要内容:

1、完全承认间岛为清国领土,以图们江为国境,在江源地方以界碑为基点,以石乙水为分界线

2、开放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允许外人居住及贸易。

3、在图们江以北开垦的土地上,仍然允许韩民居住。

4、居住该地的韩民须服从清国法律,归清国地方官宪管辖与裁判,与清国人同样履行纳税义务及听候其一切行政处置。

5、间岛内韩民所有土地房屋,可与清国人民财产同样受到保护。在图们江沿岸设渡船,双方人民可自由来往。

6、将来将吉长铁路延长到延吉南境,在韩国会宁同韩国铁路接轨。

7、朝鲜总督府及其文武各员于两个月内撤离。同时在上述通商地点开设日本领事馆。

间岛沿革

明清两朝,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双方都承认两国的边界在鸭绿江和图们江。但由于当地很荒凉,双方并没有仔细勘测过边界。

直到康熙年间,发生朝鲜李氏兄弟越界,在中国境内杀人越货的事件。于是,中国的康熙皇帝派了穆克登巡边,并在鸭绿江、图们江的共同源头——长白山天池树立了界碑。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东北——东北亚成了是非之地。沙俄开始侵占东北。原本东北是当时清朝统治者满洲人的“龙兴之地”,绝对不允许中国内地人到东北。此时为移民实边,也不对外开放边禁,同时也放宽对朝鲜方面边禁。结果有大量朝鲜平民渡过图们江来到中国东北的荒地开拓,这就是中国今天的朝鲜族的源头。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要求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境内的朝鲜人,依“云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鲜国王高宗要求把这些人“刷还”——领回朝鲜。

1883年,当时中国的敦化地方官致信朝鲜地方官员,要求“越垦流民……务于今秋采稼收割以后,即行依限回国”。但是朝鲜流民并没有全部回国。

1885年朝鲜高宗向中国交涉,诡称:朝鲜人只是渡过了豆满江(指今天的图们江),而没有越过中朝界河土门江(指今天中国的海兰江),所以请求不要“刷还”当地垦民。这就是历史上间岛之争的源头

1885年9月到11月,双方第一次勘界,史称“乙酉勘界”,朝方坚持图们江和土门江是两条江,界河图们江是现在中国境内的海兰江。所以谈判没有达成一致。

1887年4月到5月,双方进行了第二次的共同勘界活动,史称“丁亥勘界”,双方一致同意所谓“豆满江”、“土门江”就是今天的“图们江”的一音之转,但是双方对图们江的正源问题还是有分歧:朝方认为是红土水,中方认为是更南面一些的石乙水,于是双方(包括朝方代表李重夏)共同绘制地图,请求大清皇帝来裁定,皇帝裁定为石乙水,但朝鲜国王高宗又提出异议。结果,这次谈判也没有正式结果。

但是,当时中朝双方已经达成共识:中朝两国界河就是今天的图们江,而且明确承认图们江、土门江就是一条河,也就根本否认了“间岛”问题的存在

好玩的是1991年1月韩国的大报《朝鲜日报》刊登的史学家赵活的文章《间岛是我国的领土,应努力收复》,硬给韩国百姓“造”出一位民族英雄来——李重夏:“傲慢的清国代表们竟然威吓我方代表,……对此朝方土门勘界使李重夏拍案而起,高呼:‘此头可断,国土不可缩’,从而挫败了清国代表的气焰,于是会谈宣布失败”。事实上,李重夏不仅认同了“一江说”,还在勘界的地图上署了名,这份地图还保存着好好的,而且会谈本身没有破裂。韩国右翼的强辞夺理,无中生有,从此可见一斑。

1894年中日两国之间因为朝鲜问题,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1897年,朝鲜改名“大韩帝国”。

1903年3月到10月,在俄国人的支持之下,韩国人屡次骚扰中国边境。

1904年4月,这种侵略达到高潮,韩国的“垦岛保护使”李范允带领着五六千士兵渡过图们江,进入中国内陆100多里地。当时中国的延吉厅同知陈作彦予以痛击,韩国人大败而归。 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失去对韩国的控制权,日韩签订了《保护条约》,韩国把外交全权交给日本。

1909年,日本与中国政府谈判解决中朝边境问题。双方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其中明确规定: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并以石乙水为江源

从此,中韩之间几十年之久的边界问题得以解决。后来的“满洲国”和朝鲜边境,中国和朝鲜边境都没有改变过。

等到了七十年代,随着韩国的经济腾飞,即所谓“汉江神话”,韩国右翼民族主义抬头,重提所谓“间岛”问题。1978年元旦《韩国日报》刊载了徐桢哲的系列图片文章《新年展示韩国旧貌》,认为是当年日本人把韩国领土——间岛出卖给了中国人,所以要收回间岛。

同年韩国兴起所谓“恢复国史”运动,间岛问题也是核心内容。这个学派的安浩相的观点简直称得上“海外奇谈”了,他认为韩国历史上的百济王国(Pakche,一般历史学家认为在今天韩国的全罗道一带)的领土包括今天的中国北京,甚至一直南达中国浙江的绍兴!要命的是很多韩国青年都接受了这种观点,韩国的历史漫画里经常出现越州(绍兴)。绍兴历史上一直归中国的晋朝、五代、隋、唐管理,怎么成了百济国的领土了?

80年代以来,韩国方面关于“间岛”的文章、专著不断。中国学者也给予了反驳。

间岛历史

“海外奇谈”

“间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但在清末由韩日单方面挑起领土主权争议,1909年9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协约”,确定间岛为中国领土。目前,朝鲜和韩国都承认间岛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也有部分韩国民众和社会团体认为间岛应该是朝鲜或韩国的领土。他们把间岛扩大为中国东北毗邻朝鲜的大片领土以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分为北间岛、西间岛及东间岛三部份,并把每年的9月4日定为间岛之日,而且打算在2009年9月4日时发起行动,纪念间岛“被中国侵占一百周年”。

中朝边界

1395年,朝鲜太祖李成桂北上扩张,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国界。但由于当地很荒凉,双方并没有仔细勘测过边界。 直到康熙年间,发生朝鲜李氏兄弟越界,在中国境内杀人越货的事件。于是,中国的康熙皇帝派了穆克登巡边,并在鸭绿江、图们江的共同源头——长白山天池树立了界碑。

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清朝对东北实施封禁政策。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带为封禁重点。两国之民私自越江处以死刑。封禁政策使东北尤其是中朝边境地区土地长期荒芜。

偷渡的朝鲜人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东北——东北亚成了是非之地。沙俄开始侵占东北。原本东北是当时清朝统治者满洲人的“龙兴之地”,绝对不允许中国内地人到东北。此时为移民实边,也不对外开放边禁,同时也放宽对朝鲜方面边禁。结果有大量朝鲜平民渡过图们江来到中国东北的荒地开拓,这就是中国今天的朝鲜族的源头。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要求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境内的朝鲜人,依“云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鲜国王高宗(就是闵妃的丈夫,大院君的儿子)要求把这些人“刷还”——领回朝鲜。

1883年,当时中国的敦化地方官致信朝鲜地方官员,要求“越垦流民……务于今秋采稼收割以后,即行依限回国”。但是朝鲜流民并没有全部回国。

1885年朝鲜的高宗向中国的礼部提出:朝鲜人只是渡过了豆满江(即图们江),而没有越过中朝界河土门江(指今天中国的海兰江),所以请求不要“刷还”当地垦民。这就是历史上间岛之争的源头。

两次勘界

1885年9月到11月,双方第一次勘界,史称“乙酉勘界”,朝方坚持图们江和土门江是两条江,界河图们江是现在中国境内的海兰江。所以谈判没有达成一致。

1887年4月到5月,双方进行了第二次的共同勘界活动,史称“丁亥勘界”,双方一致同意所谓 “豆满江”、“土门江”就是今天的“图们江”的一音之转,但是双方对图们江的正源问题还是有分歧:朝方认为是红土水,中方认为是更南面一些的石乙水,于是双方(包括朝方代表李重夏)共同绘制地图,请求大清皇帝来裁定,皇帝裁定为石乙水,但朝鲜国王高宗又提出异议。结果,这次谈判也没有正式结果。但是,当时中朝双方已经达成共识:中朝两国界河就是今天的图们江,而且明确承认图们江、土门江就是一条河,也就根本否认了“间岛”问题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1月韩国的大报《朝鲜日报》刊登的史学家赵活的文章《间岛是我国的领土,应努力收复》,硬给韩国百姓“造”出一位民族英雄来——李重夏:“傲慢的清国代表们竟然威吓我方代表,……对此朝方土门勘界使李重夏拍案而起,高呼:‘吾头可断,国疆不可缩’,从而挫败了清国代表的气焰,于是会谈宣布失败”。事实上,李重夏不仅认同了“一江说”,还在勘界的地图上署了名,这份地图还保存着好好的,而且会谈本身没有破裂。

1894年中日两国之间因为朝鲜问题,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1897年,朝鲜改名“大韩帝国”。

1903年3月到10月,在俄国人的支持之下,韩国人屡次骚扰中国边境。

1904年4月,这种侵略达到高潮,韩国的“垦岛保护使”李范允带领着五六千士兵渡过图们江,进入中国内陆100多里地。当时中国的延吉厅同知陈作彦予以痛击,韩国人大败而归。

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失去对韩国的控制权,日韩签订了《保护条约》,韩国把外交全权交给日本。

大东舆地图

《大东舆地图》为朝鲜地理学家金正浩绘制,成图于1861年。此图不但证明现在的延边地区是中国的,还证明长白山天池在勘界中也在中国境内。1908年初,清政府东北督办公署督办陈昭常和吴禄贞商议,决定派二等参谋柏文蔚去朝鲜的汉城,了解一下朝鲜的形势。

柏文蔚化装成商人冒着严寒从局子街出发,昼夜兼程,经朝鲜的会宁、清津、西湖津、元山、釜山,到 达汉城。由于日本的入侵,朝鲜内部分成两派势力,兵部尚书闵东镐主张拒日,结果媚日求荣的李完用占了上风,把国王给废了,日本控制了朝鲜。通过关系,柏文蔚认识了朝鲜户部尚书的儿子,此人系纨子弟, 家里有一本十分珍贵的《大东舆地全图》,这张图在他的手里无足轻重,但在“间岛”问题的交涉上,却是一份铁证。因为这份历史地图清晰地标明了延吉地区为中国领土。有人愿出500元的高价买一张破旧不堪的地图,令这位户部尚书的公子喜出望外,因此柏文蔚很顺利地得到了这张地图。

不久以后,这位公子哥才知道闯了大祸。日本警察探听到了这件事,并据此逐级上报。统监府得知有人购走了《大东舆地图》,而且是一个叫柏文蔚的中国人,无异于有人在统监府内扔了一颗炸弹,伊藤博文立即下令追查,不惜一切代价追回原图。

柏文蔚来汉城的任务虽已经完成,但处境越来越危险,他只好到中国驻朝鲜领事馆暂避。总领事马廷亮怕引出意外事件,因此嘱咐他立即返回国内。路上,日本警宪到处设卡盘查行人。一名日本宪兵拦住了柏文蔚,手里还拿着一张写着“柏文蔚”的字条问他:“认识这个人吗?”柏文蔚摇摇头称不认识。宪兵不放心,又对他搜了身,没有查到什么,只好把他放了。柏文蔚乘车赶到仁川,而后乘轮船到烟台,转回奉天。 此时,柏正巧遇到了也在奉天的吴禄贞,于是将汉城之行作了报告,并呈上了那份珍贵的地图。日后,这份地图成了对日交涉的重要依据。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1909年,日本与中国政府谈判解决中朝边境问题。双方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其中明确规定: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并以石乙水为江源。从此,中韩之间几十年之久的边界问题得以解决。后来的“满洲国”和朝鲜边境,中国和朝鲜边境都没有改变过。

不定时炸弹

等到了七十年代,随着韩国的经济腾飞,即所谓“汉江神话”,韩国右翼民族主义抬头,重提所谓“间岛”问题。1978年元旦《韩国日报》刊载了徐桢哲的系列图片文章《新年展示韩国旧貌》,认为是当年日本人把韩国领土——间岛出卖给了中国人,所以要收回间岛。同年韩国兴起所谓“恢复国史”运动,间岛问题也是核心内容。

80年代以来,韩国方面关于“间岛”的文章、专著不断。中国学者也给予了反驳。有众多的中外古地图均说明间岛为中国领土,但韩国学者反而视而不见,其态度令人玩味。

“间岛”问题很可能成为中韩关系的不定时炸弹。

清末中朝间岛争端

起源

1909年夏天,中朝边境延吉一带。

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似乎随时可能爆发:日本与朝鲜两国的军警,多次在此挑衅,造成大清军警伤亡,日军增派大量军队,俄国也开始调集军队,对珲春一带摆出了攻击姿态……

中日两国外交官正在谈判桌上唇枪舌战,焦点就是所谓的中朝“间岛”领土争端,而日本人以朝鲜代理人的名义主导着谈判。

二十多年来,曾是大清藩属的朝鲜,依然没有忘记要从大清国身上割下“间岛”这块肥肉。大清国当年以宗主国之尊,尚且被朝鲜弄得灰头土脸,如今,朝鲜有了日本人的撑腰,大清的处境更是艰难。

令大清国郁闷的是,朝鲜政府在提出“刷还”垦民的请求不久,突然改口宣称这块土地本就是朝鲜领土,要求重新勘测边界!

“偷渡”来的领土要求

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个“泱泱大国”讲求仁义,为收留朝鲜逃荒者,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1869年及其之后数年,朝鲜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岁谷不登,饿殍载道”,加上政府无能,官员腐败,灾民无奈,成群结队渡过图们江,在中国一侧肥沃的延边地区进行开垦。

这一带是满清先祖的发祥地,自努尔哈赤时代就实行严格的封疆,几成无人区,只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边境贸易互市(“开换”)。对于犯禁越境的朝鲜人,关内人多是将他们驱逐,而朝鲜则是杀无赦,将偷渡者枭首(斩首后将首级插在木杆上)示众。

血腥禁令并不能阻止人们求生的欲望。天灾人祸下,大量朝鲜灾民冒险偷渡,在边防空虚的中国禁区内自行开荒。

此时,大清国刚刚从太平天国动乱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缓过劲来,开展了史称“洋务运动”的改革开放。而随着俄国强占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后,解除封禁、移民实边、加强国防成为大清朝野的共识,东北大开发拉开序幕,在政府主导下,直隶(河北)、山东一带掀起了“闯关东”热潮。

1881年,吉林将军铭安奉命督办边防及屯垦事宜,派遣“珲春边荒事务候选府”李金镛勘察开垦区,才发现朝鲜偷渡客已经私自开发了大量的荒地。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越境犯禁,大清中央经研究,决定对朝鲜偷渡者既往不咎,并废止“开换”,在吉林设立通商局,负责对朝的常年经贸交流。此时,开放给朝鲜边民的只是商业而非屯垦。但门禁一开,朝鲜人蜂拥而至,商务上并没有多大起色,私下垦荒却日趋普遍,大清税收流失,垦区处于无政府状态。

1884年,大清政府决定另设“越垦局”,将图们江以北长约700 里、宽约40~50 里的地区划为特区,专供朝鲜人专垦,给予他们比内地“闯关东”者更为优厚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提供或补贴农具、耕牛、种子,唯一的条件就是归化为大清臣民。

这无疑是一项双赢的仁政,但朝鲜当权者并不领情,他们一反常态地开始突然“关心”起这些流离的弃民,不顾他们死活,要求大清国将越境垦民“刷还”回国。清政府无奈同意,但表示,因朝鲜垦民人数过多,为体恤民艰,“刷还”工作计划在一年内完成。

但令大清国郁闷的是,朝鲜政府在提出“刷还”垦民的请求不久,突然改口宣称这块土地本就是朝鲜领土,要求重新勘测边界!其理由一是康熙年间“大清乌啦总管”穆克登勘定中朝边界时,所立的石碑位置远在北面,二是此江并非中朝边境的图们江,而是“豆满江”,图们江还要往北。其实,穆克登碑是被朝鲜人私自挪了位置,以至造成碑文和碑址不吻合的“乌龙”;而“图们”、“土门”、“豆满”,都是“图们色禽”字的满语音译,指的是图们江曲里拐弯的形状。

一池清水被搅混了。

为了顾全大局,大清国并没有将这位出尔反尔的“同志加兄弟”当做“流氓国家”和“无赖政府”,还是同意重新勘测本就十分清晰的两国边界。

1885年和1887年,双方进行了两次联合勘界和谈判。尽管大清政府在图们江源头的认定上做出重大让步,但朝鲜方面毫无诚意,两次谈判都最终破裂。大清政府遂根据勘界情况,在边界上设立10座巨大的界碑,一碑一字,镌刻10个大字:“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从小白山顶开始,绵延100多公里直到图们江主流汇合处。朝鲜一则不占理,二则毕竟是大清藩属,只好将觊觎之心暂时掩藏。

一块中国领土,只因为收留了落难邻居,反而引起了觊觎,几经折腾,以巨大的代价才换来对应有名分的确认。

老大帝国的委曲求全

甲午战后,朝鲜“独立”,“升级”为大韩帝国。而为了对抗日本,它又实行一边倒的“联俄”外交。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干涉,俄国出兵东北,并支持朝鲜在中朝边境聚集大量军队,向中国派任地方官员。朝鲜“北垦岛管理使”李范允甚至向中国境内的朝鲜移民私运军火、抽取壮丁、筹集军饷,组织非法武装,制造了大量流血冲突。

就是这位李范允,第一个向中国提出了所谓的“间岛”(“垦岛”转音)问题。19世纪70年代中期,为帮助朝鲜救荒,中国政府将图们江光霁峪前一片2000多亩的滩涂租给朝鲜边民耕种。1881年,朝鲜垦民掘渠引水,令这块滩地成了一个小岛,李范允以此认为其与中国领土并不相连,在1903年行文中国“越垦局”,正式提出领土要求。随后,“间岛”概念被扩大到中国境内所有朝鲜垦民区,大有将整个延吉地区化为朝鲜领土的势头。

此时,日俄两国剑拔弩张,俄国自顾不暇,朝鲜的对华扩张只好自力更生。李范允积极在朝鲜垦民中推动分离运动,1904年4月,他居然组织了6000多人的军队,越过边境,向中国守军发起武装攻击。清军自卫反击,迅速击溃并歼灭了朝鲜入侵者。

日本对于朝鲜的轻举妄动十分恼怒,它要集中精力对付俄国,就必须保证中朝两国不发生冲突。在各方压力下,中朝双方签署了《中韩边界善后章程》,将“间岛”的领土问题暂时冻结。日本成为这一协议的最大赢家,而间岛则成为日本埋在中朝边境的一颗定时炸弹。

当日俄战争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日本人就在“间岛”的朝鲜垦民中建立了亲日团体“一进会”的支部。日本打败俄国后,硝烟未散,“一进会北垦岛支部”就以朝鲜垦民的名义向日军驻朝司令请愿,要求日本出面解决“间岛问题”;次年(1906年),朝鲜政府正式请求日本代为办理对华交涉。

日本立即以“宪兵”的名义向间岛地区派遣军队,在延吉地区公然张贴文告,宣称延边为朝鲜领土。日本还向大清政府提出照会,严正抗议中国的“专断行为”。

这一年,为了应对东北地区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清政府在东三省改行“行省制度”,徐世昌出任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大清政府调集了4000多名军警,在重要地点设立“派办所”,以压制“一进会”,做好军事斗争的最坏准备;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勘测边境地理,绘制地图;在越垦朝鲜人中建立统一战线,除了农资农技扶持之外,还从北京领取了200多张空白的官员委任状,“查有韩民实能化导地方及为我国效力者,酌赏给六品以下功牌”;加大了对越垦朝鲜人归化的力度,在积极制定中国第一部《国籍法》的同时,要求朝鲜垦民必须剔发改服表示归化,否则一律驱逐……

中日 “间岛”问题谈判,几乎完全是20年前中朝谈判的翻版,日本人摆出的理由无非还是穆克登碑和“土门”、“豆满”名称之类的老花样。由于中国掌握了充分的历史依据,日本难以否认中国对“间岛”的主权,他们随即提出要获得朝鲜垦民的领事裁判权,也遭到大清政府严拒。

但日本人高明的是,将“间岛”这一主权问题纳入与其他五项有关铁路和煤矿的谈判。谈判延续到了1909年,日、朝在所有“间岛”地区加强骚扰,清政府不堪其扰,考虑到“事必筹乎缓急,害必权其重轻”,决心在路矿谈判上让步,以确保领土主权。

1909 年9 月4 日,中日两国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完全确认了中国对“间岛”地区的领土主权,11月9日,大韩帝国政府正式认可此约

一块中国领土,只因为收留了落难邻居,反而引起了觊觎,几经折腾,以巨大的代价才换来对应有名分的确认。1909年开始,朝气蓬勃的宣统新朝,就这样开始不断地为老大帝国当年的慷慨埋单,成本高昂……

间岛争端与中朝划界

(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

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碑文如下:

大清

乌喇总官穆克登

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於分水岭上勒石为记

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笔帖式苏尔通官二哥

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

差使官许梁朴道常

通官金应宪金庆门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再起

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清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日益加重。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并将此咨文通报朝鲜政府。

1882年8月,朝鲜国王要求清廷允许朝鲜“刷还”在中国非法垦居的朝鲜人,清朝允许朝鲜的这一做法。但后来朝鲜移民朝鲜政府不但未刷还越境边民,反而并以穆克登碑为据,于1883年7月提出土门、豆满并非“一江之名,而为两江”的主张,认为中国延边地区的海兰江为土门江。这一主张,不仅原来的非法流民未被刷还,反而有更多的朝鲜越境民迁移至此。这一举动成为后来“间岛”问题的发端。1885年6月,朝鲜咨清政府,再次主张土门、豆满两江之说,指称海兰江南本来是中国的延边地区为朝鲜领土,并要求双方勘界。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中朝两国派使共同勘界。但双方意见发生严重分歧:其一、关于江名,中方认为土门、豆满、图们为一江名称之谐音;朝方主张土门、豆满(图们)为两江。其二、关于正源,中方主张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朝方主张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

(三)清时期中朝第二次勘界

1887年4月7日至5月19日,中朝进行了第二次勘界,并历经乙酋谈判、丁亥谈判等边界协商,取得如下成果:其一,关于江名,双方一致认为,土门、豆满、图们为一江之湝音,图们江为中朝界河。江北岸为中国,江南岸为朝鲜。其二,关于江流,双方认为图们江自茂山以东至人海口处,河宽水深,界限自明,不必履勘。其三,关于图们江上游,即茂山以西至石乙水、红土山水合流处,双方共同“逐段考订,并无他疑”。唯一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图们江的正源问题,即石乙水、红土山水合流处以上至穆克登审视碑过问的江源地段,定何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何水划界。中方主张以石乙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此水划界:而朝方则力主以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后来,朝鲜拒绝派出代表商谈拟定边界之事,此次勘界未能得到最终解决。

其后.朝鲜政府否认1887年中期第二次勘界成果,复议派员重新勘界。但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因故未能即时秉奏清帝,只是于4月末电令清驻朝鲜通商委员袁世凯转知朝鲜政府:“白山勘界事,韩如别有意见,可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裁处”。

朝鲜政府后来也不再要求重新勘界,清政府也没有要求与朝鲜政府商谈勘界之事。双方代表于1888年在这一地段竖立“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十字界碑。但后来两国所立的十字界碑也为人所毁。第二次勘界也无果而终。

(四)《中朝边界善后章程》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在《马关条约》中承认朝鲜独立,并废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此时,亲俄派朝鲜国王高宗认为清政府积弱无力,恃沙俄之强.重提中朝边界争议。此时朝鲜提出的方案中除坚持以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此水划界的主张外,还否认1887年中朝第二次勘界取得疆界大局已定的成果,再次提出土门、豆满(图们)并非谐音,实为两江的说法。更是有恃无恐地认为,图们江北岸为“朝鲜垦民拓垦必为朝鲜领土”的无理主张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风雨飘摇,而沙俄与日本却正在积极活动,以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沙俄政府为拉拢朝鲜,与朝鲜达成朝、俄共同统治中国延边的协议,将中国延边地区的一半统治权让与朝鲜。于是,朝鲜依恃俄势,自1900年起,在中朝边境多次制造事端。朝鲜政府将鸭绿江、图们江两江北岸中国边境地带视为朝鲜领土.非法任命官吏管辖延边地区的朝鲜垦民,并与中国官民屡屡发生冲突。1904年4月,被朝鲜政府任命为北边垦岛视察使的李范允所辖炮队非法涉图们江越境,侵占中国和龙峪抚垦局所辖上溪社等六社地区。后被清政府延吉厅同知陈作彦、吉强军统顿胡殿甲击溃。1904年7月13日,中朝双方地方军政官员签订了《中朝边界善后章程》。其中规定:“两国界址有白山碑记可证,仍候两国政府派员会勘。会勘以前循旧以间隔图们江一带水各守汛池,均不得纵兵持械潜越滋衅”。后来,由于受日本的欺骗,清政府照会朝外务部,表示不复建议勘界,待日俄战后再议。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由于日韩于1904年签订了《乙巳保护条约》,朝鲜的内政、外交均由朝鲜统监代行,清政府与朝鲜的边界谈判也转为中日谈判。

(五)中朝日《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日本对中国延边地区觊觎已久。1906年11月18日,朝鲜参政大臣朴斋纯致函朝鲜统监伊藤博文,要求日本派员前往中国延边地区保护朝鲜垦民,此话正中日本政府下怀,但考虑到成立殖民统治机构与驻屯宪兵队易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欧美列强的关注,遂改为暂先在延边地区建立朝鲜统监府的暂驻机构。于是就一手炮制了所谓“间岛”事件,声称中朝国界未清、“间岛”归属未定,又以保护朝鲜垦民为借口,非法入侵中国的延边。

于是,自1907年8月起,中日两国开始进行“间岛案”之交涉,终至1909年9月,长达两年之久。中日“间岛案”交涉一是在两国中央政府、使节之间进行;一是在清东北地方政府和日本在延边非法设置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之间进行。就交涉时间和内容分两大阶段,自1907年8月至1908年上半年,两国围绕中朝国界即图们江是否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北岸是否中国领土进行交涉;1908年下半年至1909年9月,两国围绕中国境内朝鲜恳民“保护权”问题进行交涉。而就交涉案件来说,1907年8月至1909年2月,“间岛案”单独交涉;1909年2月至9月,“间岛案”并入“东三省六案”一起交涉。在日中进行间岛案交涉期间,朝鲜政府助纣为虐,协助日本政府的侵略行动。

历经两年的交涉,在清政府对东北六案作出重大让步从而丧失大量权益的条件下,1909年9月4日,中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即《间岛条约》和《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第一款中,中日两国政府彼此声明“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

日本通过《三省交涉五案条款》和《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由于图们江正源本为红丹水,1887年只是由于中国勘界代表向朝方妥协,改主以石乙水为图们江正源。因而即以图们江为中朝界河这一条款来说,规定石乙水为图们江上源,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即穆克登巡视碑)至石乙水为界.从而又使中国失去了不少领土。

(六)建国后中朝签署之边界条约

1964年,中朝两国正式划定边界以前,两国边界除陆地接壤部分外,双方长期习惯地以鸭绿江、图门江为界。

1962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朝鲜金日成主席代表中国和朝鲜两国政府在平壤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条约共五条,第一条内容主要划分了两国边界的走向;第二条规定了界河中的岛屿和沙洲的归属??都以水面的宽度为准。两国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包括航行、渔猎和使用河水等,以及鸭绿江口外水域的划分原则;第四条主要规定了本条约签订后即成立两国边界联检委员会,开始联检;第五条规定了换文方式。根据《中朝边界条约》第四条的规定,中朝边界联合委员会完成了两国边界的勘察、竖桩和确定界河中岛屿和沙洲的归属的任务,明确和具体地勘定了两国的边界。1964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国外长陈毅和朝鲜外长朴成哲分别代表两国签订了《中朝边界议定书》。根据条约规定,双方于1964年勘定了两国边界的具体走向。中朝边境线全长1334公里,其中陆界45公里,水界1289公里。后来双方于1972至1975间进行的联检,确定沙洲、岛屿61个,其中划归中方13个。2000年10月,中朝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第三轮会谈在北京举行,草签了协定。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双方在部分岛屿的归属上产生分歧。辽宁省界段有10个岛屿未能确定。

树欲静而风不止

韩国教科书歪曲历史

部分韩国民众和社会团体认为间岛应该是朝鲜或韩国的领土。

韩国的教科书里说间岛是韩国的领土,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属于歪曲历史。如韩国初中《国史》(下)里写道:

“ 间岛本是高句丽和渤海之地,曾经是我们民族活动过的历史舞台。后来,女真族建立清朝之后,这一地区被作为他们祖先的发祥地禁止了其他民族的活动。但是随着肃宗时清朝要求确定两国的边界线,在长白山立定界碑,确定了间岛是我国的领土。

此后,当我国人民移居到间岛开垦荒地、拓宽耕地、建立起生活的田地时, 清朝要求我国人民撤回并提出间岛的归属问题。但是,我国为了把这一地区治理成我们的领地, 派间岛管理使行使主权。

后来,日本为了侵略满洲, 以南满铁路安奉线的权利为交换条件,签订了把问岛还给清朝的《间岛条约》(1909)。”

韩国煞费苦心夺中国间岛

搜集400多张古地图 韩国煞费苦心抢中国间岛

近几年,韩国倾注了各种力量以查明所谓历史问题。同周边国家有关的历史领土纠葛,如韩日间的独岛(日称竹岛)归属问题、日本海改名问题(韩称东海)等。近日,韩国又不惜大动干戈,翻出了数百张历史地图,以证明中国吉林省的间岛是韩国领土。

据韩联社11月20日报道,韩国建设交通部的下属机构———国土地理研究院自今年3月起,委托韩国明知大学国际韩国学研究所搜集了400多张海外国家的古代地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外国家的古代地图将现在隶属中国领土的“间岛”在1910年以前一致标注为韩国领土。

国际韩国学研究所方面表示,分析发现,自19世纪初期至1910年,间岛被标注为韩国领土。尽管每张地图中显示的国境线有所差异,但是其中有100多张地图一致将间岛地区标注为韩国领土。参与研究的明知大学教授李敦洙表示,丧失国家主权后的1909年,日本和清政府签署了《间岛协约》,而在此之后出版的地图全部将间岛标注为中国领土。

国土地理研究院发表调查结果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将其视为韩国领土的证据,鼓动舆论发起“收复失地”运动。实际上,韩国国内一直在间岛问题上蠢蠢欲动。2004年9月,59名国会议员联名提交了“《间岛协约》无效决议案”。一些媒体和市民团体也要求政府发表“收复间岛宣言”,他们甚至在总统府网站上发帖建议,在缔结《间岛协约》100周年(2009年)之前,朝韩携手在此问题上提出异议。

有意思的是,在上述研究所找到的外国古地图中,朝鲜半岛直到16世纪中期才开始出现,且直到17世纪,朝鲜半岛一直是被标为岛屿模样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6世纪的英国等国地图上,如今的日本海曾一度标为“中国海”、“东洋”等,可见拿这些古地图来证明韩国国境的位置有多么可笑。回到间岛话题上来,间岛本来就是中国领土,不过是在朝鲜王朝后期,朝鲜发生饥荒,一些朝鲜流民非法进入这块封禁之地开荒,进而逐渐定居下来而已,由此产生了后来的很多问题,岂能以此证明这是当年朝鲜的土地。更可笑的是,个别韩国学者甚至在提出间岛问题时认为,俄罗斯远东地区当年也是封建朝鲜的领土,也有必要一并提出主权要求。

有众多的中外古地图均说明间岛为中国领土,但韩国学者反而视而不见,其态度令人玩味。

韩国民间炒作间岛问题

9月4日是日本殖民政府和清政府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条约》)100周年的日子。近日来,韩国一些民间团体和政客再次提出所谓“间岛问题”,企图染指中国的领土。但中国专家认为,这样的主张毫无根据,除了增加人们的反感外,不会给韩国带来任何好处。

“间岛问题”早有定论

所谓“间岛”,原名垦岛(因大批朝鲜移民越界垦荒而得名),位于图们江北岸,最初是指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自古属中国领土。目前,韩国一些团体认为“间岛”是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在历史上,满洲国曾在这一地区设立间岛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当时的清政府放宽了对朝鲜的边禁,结果有大量朝鲜平民渡过图们江来到中国东北的荒地开拓。朝鲜王国一开始要求清政府将这些人驱回朝鲜,但很快诡称,这些人只是渡过了豆满江(指今天的图们江),而没有越过中朝界河土门江(指今天中国的海兰江)。这就是历史上“间岛”之争的源头。

此后,清政府和朝鲜王国政府曾两次勘界,虽未达结果,但中朝双方达成共识:中朝两国界河就是今天的图们江,而且明确承认图们江、土门江就是一条河,也就根本否认了“间岛”问题的存在。

辽宁社科院边疆研究所主任吕超指出,上世纪初,日本获得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权后,曾捏造所谓“间岛悬案”,在当时清政府表示强烈反对后,最后日本承认该地区属于中国,并于1909年9月4日与中国签署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确定间岛为中国领土。由此可见,所谓的“间岛问题”早有定论。

尽管韩国一些民间组织宣称,“间岛是当年占领朝鲜的日本人卖给中国的”,但由于间岛的主权明晰,韩国和朝鲜政府均未提出正式异议。

韩民热炒,政府沉默

据韩联社9月3日报道,在《间岛条约》满100周年之际,韩国网民、民间团体和一些政客发起了主张《间岛条约》无效、并收回“间岛”的活动。经韩国媒体的大加渲染,“间岛问题”在韩国迅速升温。

旅居澳洲的韩国人团体声称,其收藏的“法国古代地图”显示,“图们江和鸭绿江以北相当远的地方都是朝鲜的领土”。该团体要求李明博政府向国际法庭提起诉讼,索回“韩国的领地”。韩国旨在恢复“间岛”主权的“国民运动本部”3日召开记者会,敦促政府和国会为收复“间岛”主权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宣布进行国民请愿运动,以便更好地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另外,收复间岛运动本部、韩国间岛学会等3日下午也在韩国红十字会举行演讲会和“间岛日”活动。

“对我们来说,满洲已经是失去的国土了。但与失去的时间相比,我们与满洲一起度过的时间却更长。”这是韩国国家电视台KBS8月29日晚黄金时段播放的历史专题片《满洲大探查》第一部《深入第五大文明辽河》中的开场白。在韩国国内不时出现所谓收复“满洲故土”舆论的情势下,韩国主流媒体再次加入到与中国争抢历史的行动中。

9月1日,收复间岛运动本部向国际法院提交请愿书,主张间岛是韩国领土。很快,《间岛条约》在韩国主要门户网站搜索排名中高居首位,而该团体的网站一度因访问量过大而陷入瘫痪。

在“间岛问题”上,韩国历届政府也进行过研究,但都没有公开提出异议。2004年9月,59名国会议员联名向国会提交了“《间岛协约》无效决议案”,但成了废案。今年8月28日,又有以自由先进党议员李明洙为首的50名朝野政党议员联名提交类似法案。

据悉,韩国今年“间岛”收回运动之所以如此红火,是因为韩国内有“如果一个国家占有某领土100年,其主权就被承认”的说法。部分被煽动的韩国网民为此还谴责此前没有在“间岛”问题上提出异议的历届政府。

韩国的“依据”站不住脚

目前,韩国主张“间岛是韩国领土”的所谓“依据”有两个。

一是条约无效说。韩国方面认为1905年日本逼迫韩国签订的《乙巳保护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在国际法上是无效的,基于该条约,日本摄取了韩国的外交权,在违背当事国意志的情况下同中国政府签署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将‘间岛’出卖给中国”。因此,《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不具备法律效力。

韩国政府在间岛问题上的态度暧昧。2004年10月22日,时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的潘基文表示:“从法理角度看,该条约无效。但主权问题应与法理问题分开对待。”也就是说,韩国政府不承认《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但也不会挑战中国的主权。这一表述成为韩国政府的正式立场。事实上,中国与韩国在陆地上并未接壤,何来争端?1964年,中朝两国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该条约完全具有国际法效力。朝鲜和韩国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际法主体,作为非当事方,一些韩国人对中朝之间的边界指手画脚,既不合乎情理,也没有资格。更何况,中国古代政权曾长期在“间岛”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二是历史传承说。此说主张,“历史上在长白山建立政权的扶余、高句丽等古代国家是与现代韩国一脉相承的,完全独立于中华文明和中原政权之外”。

其实,这种说法也经不起考证。长白山地区是多个古老民族的发源地,韩国历史文明或许与满洲、辽河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同一的。很简单,A是B,但B不一定就是A。举个例子,首尔人是韩国人,但韩国人并不一定是首尔人。

其实,对中韩近年频繁发生的历史争端,两国政府早有共识,即“本着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的原则,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要影响两国关系”。

挑动领土问题得不偿失

对于韩国方面近来有关“间岛”问题的聒噪,复旦大学韩国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詹德斌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最近20多年来,韩国国内民族主义和文化优越主义情绪迅速增强,随之兴起了所谓“恢复国史”运动,间岛问题自然是少不了的内容。1983年和1993年,韩国部分国会议员甚至先后两次提交了要求“核实长白山(韩称白头山)领土归属权”的法案。

目前,中国专家普遍认为,尽管韩国国内一直有人在打中国领土的主意,但目前还掀不起什么大浪。因为这些主张经不起历史事实的驳斥,也没有任何现实性可言。而且,韩国这类动向实际上得不偿失,不会给韩国带来任何利益,只会加强中韩民间的对立情绪,对两国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延边历史沿革

延边历史悠久,据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及两千年前的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见《左传》昭公九年,周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即延边最早是肃慎人的发祥地。延边汉朝时属于汉四郡之玄菟郡管辖,唐朝曾属于安东都护府辖地,后属肃慎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管辖。元、明时代,延边地区先后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奴儿干都司布尔哈图等卫所。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设珲春协领,珲春协领下设卡伦(哨所)15处,隶属于宁古塔副都统。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浑蠢水(即珲春河)之北,并开始建城。1859年(清咸丰九年),珲春协领升为副都统衔协领。1881年(清光绪七年),增设珲春副都统,统辖延边大部分地区。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继续在珲春筑城,初在今珲春市靖和街东部,俗称旧城。同年设吉林边务督办、珲春招垦局,开放荒围。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珲春厅,辖密江以东之地,治所仍在珲春城。添设吉林省东南路分巡兵备道,珲春厅抚民同知衙门与道台衙门同城。清朝称长白山为“龙兴之地”的满族的发祥地,是八旗之外不许入内的贵族圣地,长时间对外封闭长达近两百年之久。这是满人保护自己发源地传统文化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历史限制下,有很多的弊病,比如长期的禁闭造成边疆人烟稀少,在沙俄步步吞并东北的条件下更已成为边疆的国防的隐患,于是晚清把该地对外开放了。长白山一带对外开放后,有一部分的朝鲜的边民过界垦荒,更是吸引力关内的大量垦民。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延吉局子街设延吉厅。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朝鲜,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对中国延边地区频繁进行侵略活动。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日本帝国主义以“保护朝鲜人”为名,派军队侵入延吉厅辖镇——朝鲜人较集中的龙井,并设立了“朝鲜统临府临时间岛派出所”,进行间谍活动。清政府于8月24日提出抗议,8月26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新军督练处监督吴禄祯前往调查,他事后写出了《延吉边务报告》,绘制了《延吉边务专图》,科学地论证了朝鲜人所称的“间岛”是中国神圣领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