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会寺 |
释义 | 1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海会寺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 ◎ 简介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解放前后损坏严重,现存多为明清遗物。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约40米。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层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为高塔中的一层空中楼阁,并在此层重点使用琉璃构件,塔每层各面均仿照宋塔设置佛龛,并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会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海会寺景区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整个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历来为古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历史沿革9 寺院创建于隋代,唐代已颇具规模。唐昭宗李晔先赐“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赦赐海会寺为额”。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 景区内先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寺内先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特别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寺内著名的景观有“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等。 寺内还有一处海会别院,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是当时阳城一所辉煌的书院。 寺内现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其中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寺内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曾专列条目向海内外游人推荐 。海会寺景区位于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所在地北留镇,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对外开放,是太行山中的名刹。景区分为寺庙区、双塔区和古典园林区,有九曲龙泉、滴水观音、大雄殿、药师殿、白兔衔经等景观48处。 寺院依山傍水,寺内池沼成串,绿水潺潺,熔佛教文化、书院文化、 林园文化于一炉,风景秀丽独特,总占地面积3.48万平方米,原名郭谷院。据《阳城县志》载,海会寺唐初已有僧人,创建年代最迟在隋代。现存碑碣中有一个关于寺院创建的白兔衔经的神话传说,但没有准切的创建年代记载。有确切年代的,是乾宁元年(894)十月二十五日,唐昭宗“遂降敕文,额为‘龙泉禅院’”。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初三,宋太宗又敕赐“海会寺名额”。所以海会寺,又名龙泉寺,两个寺名都是帝王所赐,就从唐昭宗赐名算起,至今也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寺内景点 海会双塔: 海会寺塔院,两进院落,院内矗立着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 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外观八角形,层层向上递减,各层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间,在尺度投影设计上非常适度。每层檐角还有铁铃,每当微风吹拂,能听到悦耳的声响,这些都是西湖六和塔之处。但此塔在仿造的同时又有创新,这座塔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丽,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大雄殿: 寺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组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佛殿中轴线东西侧有两处古典园林区,充分利用龙泉水为潭、为池、为沼、为湖、为瀑、为流觞曲水,为黄河九湾,使寺院灵气大增。徜徉其间,不仅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也能感受到园林文化的气息。而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宝殿。门上殿额为明代 “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亲笔书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这座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悬山式屋顶,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富丽堂皇。 海会龙湫: “海会龙湫”:古为阳城八景之一。在寺院北边的大雄殿后有一股泉水,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在这里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这个十角深潭,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清朝顺治年间,阳城县令陈国珍曾经写过《海会龙湫赋》。清朝雍正年间泽州知府朱樟到此游览,也曾经发出过:“雁荡曾劳山水梦,忧如身到大龙湫“的感叹。朱樟是浙江钱塘人,他把这里的山水与浙江的雁荡山相提并论,把海会龙湫比作雁荡山的名胜大龙湫,可见当年海会龙湫的胜况。 龙泉: “海会龙泉”:一千多年前在此建寺,即因寺中的池沼湖塘都由此泉而派生,所以唐昭宗李晔赐额“龙泉禅院”,海会寺在唐代称龙泉禅寺。寺院建在华阳山九脉汇合之处,古称九龙回头。寺中有龙泉,当年“龙泉”之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其流汤汤”。泉水“夏寒疑冰,冬温若沸,比镜莹澈,同醴甘香”。 流觞曲水亭: “曲水流觞亭”。我国古代有一种修禊的习俗,流觞曲水就是古人修禊活动的一个场所。引清流为曲水,招亲朋列坐四周,在水中放置酒杯,任其顺流飘荡。杯停在谁的身边,谁就饮酒吟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古人修禊的盛况,列坐水渠旁一觞一咏的情趣,书圣王羲之在他的《兰亭集序》中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 海会别院: 海会寺别院:在海会寺中,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然而在明清两代,这里却是阳城一所最辉煌的书院。阳城明清名列三城,与韩城、桐城齐名,明清两代,阳城出进士120多名,其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会寺周围的村庄。古代沁河两岸文人鼎盛,从这里走出的王国光、陈廷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官员先后在全国各地任职,他们的成名影响了周围的读书人,他们的莅临又吸引了周围的文人。因此这里成了文人学子聚会的中心,从明至清,这里先后有不少诗社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樊南诗社”、“梅花诗社”、“七逸老人诗社”,他们都留有大量的诗篇。 2 2.安徽省安庆太湖县海会寺海会寺为省级重点佛寺,坐落于太湖县白云山麓,为唐代古刹。寺背倚白云峰,有清泉飞瀑自云崖而下,响声如雷,因名响水崖。激流绕寺而过,名玉带河,河上有石拱桥,建于宋,名玉带桥。海会寺前殿、中殿毁于文革,近年始恢复旧观。主体建筑为一组仿唐建筑群,红墙黄瓦,在山围绿绕中熠熠生辉,环境清幽宜人。山门匾额“海会寺”系赵朴老所书。《舆地纪胜》卷四十六载:“白云山在太湖县东三十里,有海会寺,其寺至今存焉。”宋代诗人王之道(宜和六年进士,有《相山集》传世)有《游白云山诲会寺》纪胜: 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 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 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 初疑翠黛扫,颇类清玉琢。 飞泉何处来?其势白天落。 舂撞吼雷霆,激射纷雪雹。 田家承下流,伐石竞耕凿。 摇风麦初齐,泛水秋尚弱。 恍若桃花源,误入不容却。 况有古道场,碧瓦红丹扩。 楼台锁烟霞,松杉聚猿鹤。 我柬孟夏初,征衫汗如灌。 消除爱欲恼,澡洗尘土浊。 山神似相留,入夜雨还作。 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盘薄。 何当赋归来,寄傲酬素约。 当时的白云山海会寺是古树苍藤,遮天蔽日,飞泉瀑布,似雪雹纷飞,狮吼雷鸣。碧瓦红墙被烟霞萦绕,松杉丛中猿鹤相亲,百鸟和鸣,诗人恍如置身桃源胜境,身心为之净化舒畅。这就是宋代白云山海会寺的画卷,宋人尚称之为古寺,那也就是唐代海会寺的旧观了。 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太湖知县李淳曾撰《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建经藏记》。(见宋张昊《云谷杂记》)所谓经藏,是藏经阁、藏经楼等专门收藏佛教典籍的处所,也就是皖西南的佛教典籍研究中心,足见海会寺在宋代影响之大。“海会”是什么意思?“海会”一词,出于佛教著名典籍《华严经》。《华严经》上说:“海会者,乃以深广故意。”为佛经做注的人说:“海”比喻德高、数众。于是人们遂把许多高僧会聚在一起叫海会。赵朴老在《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仿佛灵山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 这里的“海会”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灵山是释迦牟尼讲经之处。朴老是说石窟石像。禅宗在原义的基础上对“海会”做了一些新的解释,禅宗说:僧众到寺院来修行,就好像百川流入大海,归宿和目的都是一样的。于是就把众僧会聚到寺院来修行称为海会。用“海会”名寺院,是把普通名词变成了专有名词,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诚修行。 此后不久,一代高僧、禅宗二十一世白云守端禅师(即白云祖师),在海会寺弘扬佛法,高徒遍各地,为海会寺赢得了辉煌,这和海会寺的丰富典藏是分不开的。 白云守端(1025—1072),系禅宗临济宗八世杨岐方会的法嗣。庆历六年(1046)杨岐方会以临济正脉付守端,守端遂为临济宗九世,守端在海会寺遂将临济正脉付予法演。临济宗的杨岐派在宋、元两代传人日本。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所以在日本佛教禅宗各派中,杨岐方会、白云守端及其法嗣法演都是很有声名和影响的。近些年日本的教授、学者、禅宗信徒三次来海会寺礼佛、考察、观光,即因缘于此。 守端卒于熙宁五年,有诗呈杨岐方会: 我有名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五灯会元》) 守端法嗣、禅宗二十二世、五祖法演至海会寺有诗呈守端: 山前一片闲田地,又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守端有楹联一则: 掀翻海岳求知己; 拔乱乾坤见太平。 (《五灯会元》) 联意涵盖时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宋著名诗人郭祥正(功甫)于熙宁初年来海会寺参谒守端并赠诗。(诗见郭祥正《青山集》) 明哲学家罗汝芳任太湖知县时有《游海会寺》诗: 山人放鹤去,鹤得山人心。 为觅篷壶底,年来水浅深。 白云山麓还有佛塔凌霄、东山古镜、仙人打坐、狮象把口、仙人捧杯、十八罗汉等多处胜迹。 海会寺古刻甚多,先毁于咸丰九年太平军与清军争战,再毁于文革。究以该寺源远流长,灯传不绝,近年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海会寺遂为省重点佛寺,得释妙慧的辛苦经营,其规模与气象均恢复旧观。寺内有千年古树罗汉松一棵,古貌苍颜,枝如虬龙,干如罗汉,传说系唐代高僧手植。 佛殿有联二幅。 清浙江省奉化知县、邑人李式金撰: 识破鲁邦上大人,此道中别开生面; 参透天竺真佛子,这住处独辟云山。 九华山佛协副会长释慧心撰联: 登白云山,饮聪明泉,得般若智慧,愿众生同成正果; 朝海会寺,发菩提心,开人间净土,祝世界日臻文明。 海内海会寺共有五处,太湖县海会寺建于唐代,一开始即以海会名,得名较其它各寺早。 3 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海会寺◎ 简介海会寺在阳谷城的东北 50 华里,是清代典型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是元代礼部尚书曹元用的故址。和古庙旧址。清初此地建有财神庙,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庙院内御书立碑,康熙四十八年 ( 巳丑年 ) 有阿城全镇盐商及几家巨商富户筹资,弘法沙门元衡创建了大雄宝殿。建造时把原有三间财神庙的物料移到前殿,将原财神庙由三间扩建为五间大殿。据大殿的碑文记载,海会寺系众商崇祀财神之地。自从大佛像泛舟南来,众商户将原财神庙迁到诚敬爱慕之所南门以内隆兴庵附近,以奉财神,用扩建的大殿,迎请佛像安供。去南募像者乃东阿海会庵僧隆性,因此名曰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阳谷县城东约25公里阿城镇南街,会通河(今称小运河)东岸,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是古运河民族文化旅游线上重要景点。其主体建筑落成于清康熙年间,至今仍坚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亩,由刘公祠、海会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原有殿堂、僧房、楼阁200余间、各种佛像500余尊。殿堂室宇现存81间,大雄宝殿、方丈阁等处保存尚称完好。近年来,大雄宝殿、千佛殿、天王殿等主题建筑得到修复,香火日盛,2000年举行了开光典礼。 去海会寺路线:从聊城市铁塔商场坐聊城——阿城的汽车,一般8元,约一小时到阳谷县阿城镇;下车后前行几分钟即可到达海会寺。 具体路线;该车由铁塔商场发车,经利民路上花园路,再上南环,在南环和柳园路交界处往南拐。 另附:海会寺每月初一、十五免门票。 ◎ 寺庙相关景点刘公祠: 刘公祠在方丈院东,自成一院,南向的方大门,楼上写有刘公祠字样的匾。院内大殴是刘家祠堂。据传说刘公名襄,山西人,曾任山东巡抚,在建造海会寺时他是个大施主,在他生前就建了三间大厅,内供刘公生平的牌位。 运司会馆: 运司会馆在大寺西侧,系山西和阿城商人捐资所建,又称“山西会馆”即“南会馆”,院落两进,自成体系。大门前有几十米长的大影壁,大门西侧便门上,分嵌着两块方石,上边用阴文镌刻着“运司会馆”四字。门洞上有戏楼。群众赞扬说:“运司会馆里戏楼,雕梁画栋真风流。扇面看台分上下,入楼好比画中游”。戏楼前是舞台,后是化装室,院中石碑二通,有东西看楼也叫圈楼。北面是大过厅,过厅东西山墙有四个便门,门上各有横书门名,字体特殊,东前写“高平峰”,西前写“松雪丛”,后东写“雨花台”,后西写“绿霞洲”,游时请欣赏。该戏楼既是供大商贵宾看戏所用,又是山西藉商人集会的场所。跨越大过厅进入后院,就是关帝庙,也叫春秋阁,内供关公塑像,东西配殿供奉关平、周仓。另有东西配房塑持刀卒站像。西配房塑关公的赤免马和马童。关帝庙于乾隆十三年由阿城盐运司所建。殿前有石碑一通。 海会寺由于日寇入侵,冯军进驻以及文革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楼阁殿房仅剩下 81 间,佛像一空,石碑尽损。 ◎ 海会寺的历代主持和规模一代禅师元衡,二代瑞然楷,三代成明,民国初期至事变前后主持是秀然、治林、庆余、敬斋、弘章、了尘、'真清。经过数十辈僧侣的努力,至事变前形成了华北著名的古建筑群。成为集寺庙会馆于一体的商贾聚集之所。寺院面积 100 余亩,殿字楼阁 168 间,各种佛像 500 尊,常住僧侣 40 余人,耕地多达八百余亩,民国初期耕地仍有 400 余亩,四周居民大都是寺内佃户。 ◎ 古会春秋海会寺内外有两座戏楼,每年春秋举行两次古庙会。外戏楼每年在三月十八举行,也叫四月会,演戏 8 — 12 天,直至收麦为止,戏剧杂耍热闹非凡。经营商品主要以麦收农具为主,商贾云集生意兴隆。里戏楼是秋季庆丰收的九月会,比四月会更加繁荣,在华北各省市颇具影响。天津、济南、青岛、邢台、石家庄、周村、邯郸、泰安、濮阳、济宁、兖州、营口以及山西的商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大宗商品有皮革、丝绸、百货、杂货、大牲畜、木料、金银手饰、玉器、玩具、农产品、手工艺晶以及饭菜小吃,货摊饭棚摆列千余家。此会期间伴有东会馆和火神庙的歌舞楼同时上演三台乃至四台大戏,竟相赛演,加之杂耍、马戏的表演使古会更加热闹非凡。古会延至“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入侵,碉堡林立,切断了与外界通商渠道,致使阿城市场日渐冷落,古会停息。 ◎ 今日海会寺世纪之交的前夕,鲁西大地,再—次荡起改革开发放的春风; 1999 年 11 月经阳谷县两委研究决定,将海会寺归还佛教界,并予以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在阳谷县民族宗教局魏茂东局长及山东省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及协调下,仁修法师于 2000 年 1 月入住海会寺,展开了海会寺的修复工作。 在仁修法师的带领下,佛教界四众弟子,积极踊跃捐款捐物,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迅速筹集资金六十余万元,并于当年完成了大雄宝殿的修复工程。重修后的大雄宝殿,金碧辉煌,佛像高耸,梵宇清磬,晨钟暮鼓,俨然一片清平气象。 “大雄宝殿”四个金匾大字,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大德亲笔题写的。 大殿中供奉三世如来,分别是“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一消灾延寿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叫阿弥陀佛”。两旁分别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东西两壁悬挂十八罗汉壁画。此供奉形式,是模仿当年释迦如来灵山一会场景的布置的,使人一进大殿,便如同亲临盛会,以同沐我佛慈霖灌顶之加持。更悬以幢幡,张挂宝盖,如天人聚会,异彩庄严,千佛灯矗立西东,琉璃灯伞撑挂高空,恰似日月照临,更同佛光普照。卑使见者闻者,生恭敬心,同增福慧。 公元 2001 年 4 月 21 日 ( 农历三月二十八 ) 海会寺举行了修复后的第一次开光法会,各界嘉宾,与会大德,居士代表一万余人,光临盛会。当天早晨七点二十分,佛光涌空,圣境空前,佛光普照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持续不断,四众弟子,与会嘉宾,啧啧称奇,叹为稀有。合院之中,佛号震天,谓为奇观。 开光法会后,海会寺声名远播,佛教界八尊造像,各现异彩,殿内“护法龙神”彩绘工艺更是独有特色。 天王殿 ( 前殿 ) 供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护法韦驮菩萨及四大天王 ( 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 造像”凛凛威风的护法造像,使善人安、恶人寒。慈颜大度的菩萨,广接有缘众生,普生欢喜。一折一摄,充分展现了佛法的包容与威严,也使人感受到了学佛的尊贵与庄严。 总之,今天的海会寺,正在以崭新的面目,向世人展现着它兴隆旺盛的欣欣气息,未来的海会寺将更加辉煌,愿海会寺佛光普照鲁西大地,愿鲁西大地更加美好与富饶。 ( 今日海会寺,是李清峰、史广明、杨力昌供稿。 )咏海会寺 海会兴衰衰又兴,寺衰僧去钟无声。 佛祖菩萨何处去,残狮孤踞望太空。 绿灯明暗暗又明,灯明僧来鼓亦隆。 殿阁佛像新装换,山门岿然狮笑迎。 4 4.广东省鹤山市海会寺古佛寺。位于鹤山市大雁山半山“百鸟归巢”处。据史载,明代大雁山已有海会寺,后被毁。现重建的海会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平方米。1994年完成首期工程,修建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僧舍、客堂、斋室、法物流通处等,在天王殿、大雄宝殿内供奉佛像。修建工作仍将继续。 5 5.江西省庐山海会寺很多人都知道,庐山有“五大丛林”(丛林是佛院的代名词)。奇怪的是,到了近、现代,“五大丛林”中名声最显赫的不是归宗、秀峰等,而且位于五老峰下、离海会镇不远的海会寺。 本来,海会镇俗名茶庵。因宋代有僧人在此建茶庵,夏季免费给行人供应茶水,所以至今附近老一辈的人还习惯地称此地为“茶庵”(又名土楼镇)。1933年蒋介石在海会寺附近办军官训练团,才将它改名为海会镇。 海会寺是在海会庵的故址上建立的。 海会庵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由西来的和尚兴建。庵背靠五老峰,面临鄱阳湖,庵名“海会”,取百川汇海之意。咸丰三年(公元1853)遭兵燹,房舍一片瓦砾。光绪年间,有位法名至善的和尚来此,斫木伐竹,盖茅棚独居,清苦修炼。姑塘驿官魏兴林每次乘船经过鄱阳湖,遥望五老峰,只见云雾缭绕,风光奇秀,心想那里必定有不同寻常的人居住。有一天,他寻至五老峰下,见茅棚里有一老僧正静坐参禅,魏不禁肃然起敬。待老僧坐禅已毕,魏与之交谈,愈益佩服,忍不住跪下就拜,尊之为师。魏兴林拜至善为师后,决定捐出巨款,重建海会寺。 重建后的海会寺,殿宇宏伟,云房清雅,题匾横额,金碧辉煌,僧徒香客猛增。山门题额为“莲邦海域”,二门题额为“真面目”。山门外有一半月形莲池,长三丈,宽五丈,围以石栏,栏杆有雕刻着“虎溪三笑”、“水漫金山”等十几幅佛教故事的石雕。图像精雕细镂,栩栩如生。入山门为“念佛堂”,阶下种观音莲,阔叶如掌,荷花亭亭玉立,据说由南海普陀山移植而来。 海会寺最著名的三层藏经阁,珍藏着赵孟頫书写的《妙法莲花经》50页,旧存木质经板1600多块,计26部……该寺还有普超法师血写的《华严经》81卷。普超1868年生,出家前就博通儒学,曾积极支持康有为等的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愤而削发为僧。他拜至善为师,为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他用自己的血抄写经书,一律小楷,字径半寸,笔划圆润,历时15年。书成后,普超也因失血太多,旋即逝世,时年45岁。这部血色殷红的《华严经》感动了很多名人,康有为、梁启超、罗家伦、吴宗慈等都在这血经上留有题跋,高度赞扬了普超对于宗教的献身精神。海会寺僧将这部血写的《华严经》用白果木做成的盒子贮藏。1938年日军侵占庐山,该寺住持会通怀此珍品,逃难于湘桂边境,抗战胜利后才返回。会通在血经后自题《临难出走》,叙述了护经的颠沛流离之苦:“ 头眩足辟眼朦花, 霹雳弹声震迩遐。 静默徘徊云窟路, 忙中检点布袈裟。 手接藤萝飞岭外。 肩担贝叶走天涯。 吩咐猫儿随我去, 莫将落入敌人家。” 这部血经现藏在庐山博物馆。 海会寺在抗战前之所以名声显赫,还在于蒋介石1933年7月起在此兴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先是训练上校以下、少尉以上的中下级军官,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训练校级以上的高级军官,甚至党政人员(专员、县长等)。 蒋介石看中海会寺一带作为举办军官训练团所在地,不但因为这里风景清幽、泉石宜人,对于受训者消除疲劳、增强训练效果十分有益;还由于这里既有陡峭山地,怪石险峰,可供军训团模拟山地攻防演习;又有平地漫坡,便于建成容纳数千人的训练场地。另外,海会寺附近有华严寺、龙云寺、白鹿洞书院等静僻幽雅的书院寺庙可以作为训练团的教官、德国顾问、工作人员的宿舍。这里离星子县城不过十多华里,交通十分便利。训练团团本部设在海会寺内,陈诚为团长,陆军大学校长杨杰为庐山军官训练团的总教官,一大批颇有资历又谙熟军事的将领担任各项课程的教官。为了便于训练,蒋还专门调了2个团的士兵的日夜施工,7月18日第一期学员开始举行开学典礼。每一期20天左右,受训学员1千至2千不等。毕业后发给毕业证和“军人魂”短剑一把。未能毕业的学员留下转下一期。经数年经营,海会寺一带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大礼堂、大会场、委员长官邸、办公厅、教室、仓库、运动场、游泳池、学员宿舍等。蒋介石多次亲临海会寺给学员训话,陈立夫、朱家骅、张治中等中央要员也频频出入训练团。一时间,高官云集,十分热闹。庐山军官训练团五年来共训练军官25041名。蒋介石正欲不断扩大训练对象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下旬,最后一批学员毕业,庐山军官训练遂告结束停办。 1938年夏,日军进攻庐山,海会寺及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建筑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热闹一时的训练团成了一片废墟。抗战胜利后,海会寺得到修复,但规模及气势大不如前。建国以后,这一带又建起了不少楼房,先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庐山分校”的校舍,后为九江师范学校校址。如今,这里成了人们旅游、休养的胜地。 海会寺背靠五老峰,地理位置较高,地势开阔,山坡倾斜不大,所以既宜种植庐山云雾茶,同时也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海会一名源何处 庐山海会寺得名,普遍的说法是取百川汇海之意,这种说法尚不全面。 「海会」是什麽意思?「海会」一词,出於佛经《华严经》。据为佛经作注的人说∶「海」比喻德高,数众。於是人们遂把许多高僧会聚在一起叫海会。赵朴初在《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中有「仿佛灵山聚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即此意。禅宗在原义基础上对「海会」作了一些解释∶僧众到寺院来修行,就好像百川入大海,归宿和目的都是一样的。於是就把众僧会聚寺院修行称为海会。用「海会」名寺院,是把普通名词变成了专有名词,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诚修行。 6 6.台湾省基隆海会寺位于台湾基隆八堵桥头正道山,为台湾专一净土宗道场,由道法师创建于1951年农历四月八日,同年冬,依山建成大雄宝殿。大殿为中西结合式建筑,正中门眉上有“海会寺”三个楷书大字。殿前石阶两边有“讲经刚经。,欢迎听讲”八个字。去年举行佛像开光典礼。1953年,寺内又建观音殿一座。1955——1957年添建三学堂和五观堂各一栋。1959年,寺内又建地藏殿一座。至此本寺工程告一段落。 1967年,海会寺又开始兴建工程,同年建成七层海会塔。1969年始建莲池楼和香积楼,次年落成。1976年,筹办能仁佛学院,次年办成并举行开学典礼,道源法师任院长,1983年重建大殿,拆除旧建筑。新建的大殿为两层飞檐式建筑,一、二层廊边有红色柱子顶立,金色琉璃瓦覆顶。大殿一层供奉金光灿灿的释迦牟尼佛;二层为藏经楼。大殿左右为厢房数间,也为两层古式建筑。大殿东边塔院。院内有七层海会塔,塔为六面七层,塔顶有一座与大塔形制完全一样的七层小塔,显得非常别致。 海会寺创建人道源法师,法名能信,清光绪二十六年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周口镇。20岁时,顿感人生无常,毅然发出世之心,依本镇善尽堂隆品法师批剃出家。民国十二年(1923年)赴武汉归元寺,依觉清律师圆受具戒。曾亲近过常熟虞山兴福寺慈舟法师和苏州云岩寺印光法师,于律、净二宗深狱传授心得。遂与白圣法师同往洪山宝通寺闭关三年,潜修净业。此后即以律、净之宗,自行化他,不遗余力。以后历任佛学院、福州法界学苑等主讲,并任上海静安寺、张家口云泉寺等寺院落住寺,请演戒律,寺风大振。曾被选为中国佛教会哈尔宾分会理事长。1949年,道源法师50岁时,同白圣法师到台湾弘扬佛法,住台北市十普寺。1951年他建海会寺,遂后弘法度生近四十年,于1988年圆寂。 7 江苏宜兴海会寺◎ 位置海会寺就在馨山以西的海会山中,离宜兴湖父镇不远。 ◎ 历史寺初名庵,建于元代至正甲申年。明清间曾重修及修葺过,康熙敕建天隐修祀塔寺,雍正间赐额“宝月清光”,宣统三年先后赐“龙藏”“宏阐”冠于“海会禅寺”。海会山风景极佳,乔木修竹,怪石古藤,奇趣横生;海会寺前有平畴,几及百亩,游人登此,乐而忘返。 8 湖南省湘潭市海会寺◎ 概况海会寺位於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街(旧名大墨巷),元代璞忠法师建立,为十方丛林,清朝屡经重修,大殿旧有楹联∶「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涅盘妙谛,大千界恒沙浊世,相期普渡菩提,村化七家馀,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销浩劫;龙华今与会,溯南湘佛地,元朝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重新莲社,堂开三个後,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历史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兴办僧学堂。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改为海会小学,复式班二间教室,面向社会招生,由海会、西禅、白云峰、大杰、龙岩等寺分摊经费,一九四九年後并入公立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因敌机滥肆轰炸,房屋遭破坏。一九四九年後,住持灵悟法师回原籍,後参加剧团工作。 一九五二年,尼僧莲藏、绍宗为首,集资三百五十元,湘潭市人民政府民政科拨款一千元予以支援,在紫云宫开办「僧尼生产自救工厂」。随即工厂迁回海会寺,改称「红旗棉织厂」,有工人五十二人(其中僧尼三十二人)。次年改组,非僧尼工人退出,由僧慧明、尼绍宗任正副主任。一九五六年,全厂僧尼加入「湘潭市织布供销生产合作社」为社员。一九五七年,中共湘潭地委批准,地委统战部拨款修复大殿,像匾装饰一新,改名为「海会织布生产合作社」。拂云法师任理事会主任,社员四十三人(其中僧尼三十四人),有手摇织机二十五台,月产棉布七百八十尺。先後有宗禅、苍生、碧悟、悟戒、定圆、拂云、悟觉、碧定、运藏等在社内评为劳动模范,定圆、运藏评为先进生产者,一九五九年,与热爱制线合作社合并成立「大信线带厂」。一九六四年改为「湘潭市线带厂」。「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遭到破坏,僧众受到冲击,後改为「湘潭市丝绸厂」,稍後丝绸厂分出,仍恢复为市线带厂。房屋由工厂和相邻剧院占用。工厂为僧尼职工建宿舍楼,凡十七套间,僧尼工人全部退休。 线带厂於一九八七年迁出,所占用房地归还寺庙管理,相邻剧院所占用的房地(一千三百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七百平方米)付给人民币二万元,作为海会寺的补偿。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来,在政府支援下,迄一九九八年止,海会寺先後兴建和整修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新塑了高四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以及观音和弥协菩萨像;还有阿难尊者像、迦叶尊者像、韦驮护法像、四大天王像等。 ◎ 法师现任监院渊博法师,四十馀岁,一九八四年出家,师从菩生法师,毕业於四川尼众佛学院,兼任湖南省湘潭市佛教协会会长。 ◎ 寺址湖南省湘潭市大湖街26号 9 湘潭海会寺海会寺位于湘潭市大湖街侧,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面积4760平方米,盛时长驻僧众百人。大雄宝殿正中,有主佛3尊,即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主佛两帝,站着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大殿两厢,有二十四位诸天、十八罗汉.佛龛两侧,挂着黑漆镶金字对联: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方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证菩提,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动; 龙池今雨会,溯南湘佛地,无代禅,五百年沧海桑,何幸一新莲社,堂开三个后,看绿阴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主佛靠背,是千手观音,雕塑精美,全身耀金.相传塑这尊观音共花去白银8000余两,观音前有一副对联: 现三十二身而说法,遍洒醍醐,瓶里杨枝含净水;出五百双手以指迷,仰瞻缨络,空中莲蕊叶慈云。 在千手观音像前,常有佛门信徒和游客顶礼膜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