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吠陀时代
释义

吠陀时代指印度成立吠陀圣典的时代,分为前、后二期。西元前1500~前900年被称为前期吠陀时代,西元前900~前700年被称为后期吠陀时代。

中文名:吠陀时代

起始时间:西元前1500-前700年

地点:印度

主要人物:雅利安人

前期

[前期](西元前1500~前900) 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征服塌鼻、黑色肤种的原住民,在旁遮普开始过着以畜牧为主、农业为副的生活。他们将大自然予以神格化,崇拜多神。以火、赞歌、食物祭供。后来则有专司祭祀仪式的祭师。众所周知的《梨俱吠陀》(前1100或前1000),就是祭师在祭典中所吟唱的赞歌集,是由祭师们所汇编而成的。此一时代被称为前期吠陀时代。

此时期的雅利安人,以部族、氏族为单位而活动,由被称为‘ra^jan’的首长统治。‘ra^jan’之权力行使受sabha^、samiti等部族集会的限制。他们已知青铜,但未使用铁。最重要的财产是牛,大麦是主要的农作物,马则被用来拉战车。二轮战车的机动力是雅利安人战胜原住民的主力战备。他们进入印度时,印度河文明已经衰退,但原住民间存在相当高度的农耕文化。原住民中有许多部族与雅利安人具有平等关系。两民族间早就有种族上的、文化上的融合。

后期

西元前900~前700或前600部分雅利安人从西元前1000年进入恒河流域。不久在该地成立农耕社会。铁的使用自西元前800年起逐渐普及,水稻栽培也渐普遍。此一时代的前半期编辑《沙摩吠陀》等三吠陀,后期成立《祭仪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广义的吠陀圣典。二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的原形也在此时成立。后期吠陀时代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据这些文献与考古学上的调查。

意义

从政治面来看,此一时代王权伸张,在恒河上游流域成立部族王制的国家。从宗教层面来看,此时祭仪的重要性提高,祭师阶级(婆罗门)享有特权。另一方面,对婆罗门教祭仪之至上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奥义书哲学也开始发展。业、轮回思想也于此时奠立。

前期吠陀时代,在雅利安部族中已经分化成三个阶层,即以ra^jan为主的有权势者、世袭的祭师、一般民众。到后期吠陀时代,此三阶层的排他性增强,而形成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三种姓。又在三种姓之下配置隶属民,其主要来源为被征服的原住民。此即为种姓制度的初期形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