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风山
释义

道风山,位于香港新界沙田,是以道风山基督教丛林命名之一座山。于1930年建成的建筑群,现已成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而其东面屹立著一座高12米的十字架,成为该处的地标。

道风山基督教丛林

道风山位于九广东铁沙田站与大围站之间的北面。从沙田站出发,沿道风山路直上约20分钟便可抵逹山上的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亦可从大围站上铜锣湾山,经百乐径(私家路)穿过晓翠山庄,接入道风山路。

该建筑群是一个揉合了中西文化之地,建筑富中国园林特色,尤以有类似佛教宝塔建筑设计圣殿的为最具特色,而且名字更有“道”一字,不禁令人联想起中国的宗教,故常常被人误会为一座中式庙宇群。其实,道风山是一个由西方传教士兴建的一个基督教建筑群,是由一所教堂、一个图书馆,以及一个专门制作和售卖基督教工艺品及书籍的艺术轩组成的。早前政府有意将之列为香港法定古迹,但教会考虑过后,认为有两个弊处,除要将机构开放予外人参观影响清静环境外,建筑物亦不可作任何改动,对教会将来的发展有影响,因此拒绝政府要求。政府只能将该处列为二级文物。

入口为一道石拱门,上刻有“道风境界”的四个大字,另一边则刻上“道风大千”。道风山的主要建筑物“圣殿”殿顶瓦列分两行,外形成八角形,蓝瓦红梁,檐角飞翘,尖顶中央竖立一十字架,每一檐角上,都竖立四个僧侣小像,圣殿外挂著一口从“景风山”搬来的大铜钟。殿内有“讲课室”,是牧师讲道的地方,两旁有联语:“道与上帝同在,风随意思而吹”。圣殿下方为静室,名“莲花洞”,内悬长明灯,十字架下安放莲花座,仿如佛堂静室。

在主建筑群外围小径经过一条窄路,通过“博爱门楼”及一牌楼式的窄门名“生命门”,题字的人是孙文,旁有“感恩亭”,上镶六幅彩瓷,是圣经上的六个著名故事。前面便是“大十字架”,昔日面向沙田海(现时沙田市中心),上刻“成了”。旁边有大石镌刻著“活在主内”。十字架下还有“望夫石塑像”

名字和徽号的由来

“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中,各词;字皆有意义。其中:

·道是指“神的话”

·风是指“圣灵的能力”

·山是提该建筑群位于山上

·而丛林则有“茂林绿野”之义。

而整句的含意为:“神的话如灵风飒飒,居高于道风山上,使这片茂林绿野成为聆听上主圣言之地。”

而徽号则是一个插在莲花上的十字架,表示了道风山最初是向佛教徒传播基督信仰的教会。

历史传说

关于道风山的传说,坊间有多个版本:

·其一是从前有一个佛教徒因为信了耶稣,自此将充满佛教色彩的寺庙建筑改建为敬拜上帝的圣殿和基督教丛林,而这地就成了今天的道风山了;

·而另外一个则是说一个信奉了基督的佛教僧人把寺庙捐给一名的传教士,而该寺成为了今天的道风山了。

可是,道风山建筑群虽是古色古香,富中式寺庙特色,但它一开始已是由一名挪威籍宣教士艾香德牧师(Dr. Karl Ludvig Reichelt)创办。他于1904年抵达中国湖南传道。在当时,他对中国的宗教兴建日浓,并燃起专向佛教徒传道的异想。他在1922年在南京创立“景风山”,主要传教对象是佛教及道教徒。后因军阀内战的缘故,艾香德牧师于1930年把工作由内地迁移至香港,在沙田创办“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为了吸引佛、道教徒前来道风山学道,艾香德牧师更邀得丹麦著名建筑师艾术华(Johannes Prip-Moller)设计庞大的中国式建筑群。故山上的中式庭台楼阁皆是由教会兴建,和坊间传说有所不同。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基督丛林的确是有翻新的需要。再加上1999年一场大火把侧堂烧毁,其他仅存的建筑物也被白蚁严重破坏,再不能发挥其功用。所以道风山当局为了回复古迹的光彩,他们决定为基督丛林进行全面复修,并在其毗邻动工兴建之信义宗神学院,增大其建筑规模。

信义宗神学院

信义宗神学院是由基督教香港信义会、中华基督教礼贤会香港区会、香港崇真会及台湾信义会四间教会于1977年7月1日联合建立,位于香港新界沙田道风山路50号,与“道风山基督教丛林”及“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为邻。

信义宗神学院前身为信义神学院,于1913年创建于中国湖北滠口(汉口附近),属中华信义会。1948年年底,因大陆时局动荡,迁来香港,成为基督教香港信义会之神学教育机构。1992年末,信义宗神学院迁往道风山山顶新校舍。

神学院大部份的学生均来自香港,但亦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是来自超过十六个不同的国家;另外大约三分之一的教授来自世界七个不同国家。信义宗神学院已渐渐从一所本地的神学院蜕变为地区性的神学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