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隐秘的乡村 |
释义 | 图书名:隐秘的乡村图书信息:作 者:阿贝尔 著 出 版 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5-1版 次:1 页 数:236 字 数:150000 印刷时间:2008-5-1 开 本:24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35555069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阿贝尔的记忆成就了一幅岷山乡村的“清明上河图”,他所描绘的不是诗意的田园生活,而是田园风光下乡村的痛疼和沉沦。在他的记忆里,乡村的一切,如同一幅幅图画……令人伤感的是,阿贝尔笔下的村庄在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中遭到严重地损毁,因此,他的文字已经成为“废墟”上的“档案”。 在阿贝尔笔下,青苔,水葵,草滩,惊梦,1976……这些建构一个人童年的事物,以语言自记忆呈现的时候已经是诗的意象了。诗性,包含了全部的隐秘。 在作者的记忆里,1976年的春天是隐蔽的土豆花、繁茂的扁谷草和隐约的饥饿。土豆花在龙嘴子,在短坑里。紫色。像鸢尾花,像蝴蝶……扁谷草在河岸上,像生错地方的水稻。碧绿。粗糙,富有纤维,非常适宜于水牛宽阔的舌头和机械的胃。我们的饥饿是一个秘密…… 一个人的出生地。河流,山脉,桑田,樱桃树,石墙,老木屋……都是原生态。如画,却带着阴晦,一种艳阳里的隐晦,甚至黑暗。一种失落的遗憾之美。这遗憾里,有时代的涂鸦。记忆与想象终究是要磨灭的。一切永恒只在文本——我们哲学与感官的虚无。 一个村庄的疼痛来自回乡者的气质,更来自村庄本身的伤口与感染。 “我的父亲死了,但癌还留在这个村庄的泥土里。”这是没有办法的。 “我要到对岸去\\河水涂改着天空的颜色\\也涂改着我\\我在流动”北岛的诗句成了作者在寂寞乡村生活的想象和憧憬:在有河流的出生地,对岸是一个人向往的唯一的天堂,其意义可以接近“彼岸”。向往也是逃离。 青莲,九寨沟,裸睡,江南,衰秋,北京……都可看成是对岸的种种。只是抵达之后发现,对岸之美已经是被瓦解的了。 作者简介阿贝尔,1966年10月生。四川平武人。土司后裔。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作品刊登在《天涯》、《中华散文》、《散文》、《大家》、《青年文学》等几十家文学期刊。获2006中国散文排行榜20强、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第一届“QQ·作家杯”散文奖。为近年《中华散文》、《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天涯》等期刊推出的新锐作家代表人物。 目录一个村子的注释 我的公开又隐秘的乡村 后山 对岸 三处水磨坊 生产队 一个村庄的疼痛 一个疼痛过后的村庄 怀念与审判 我的老母我的疼 1976·青苔,或者水葵 记忆与想象的招贴 初始的世界 唯美的裸睡 70年代早些的一个下午 九寨沟 李白的青莲 公园的后院 珍惜动物 上游 向着黄金沉沦 试读部分章节一个村子的注释 山根里 即是后院。废弃的圈道,或直接就是一片柴林。荒。一点不像旧时城里的后院。没有天井。残坟的断碑做了路石,但坟的意味还在,夜晚的恐惧还在,鬼的传说还在。 果木肯定是乔木。苹果和梨不是主流。柿子和杏也不多见。还有板栗和枣。主流是樱桃树。正当青壮年。花开得雅,结果却足够张扬。色,嫩黄,或殷红。 小块筋竹林是后院的帽子。断墙里旁出的春笋是故人的夙愿。早春的后院洒满山地的太阳,孩童和老妪滚在柴草里,裹在阳光里的全是温院坝里即是前院。一半泥地,一半竹林。猪圈和马厩在侧边。石磨和红苕窖在竹林里。卵石垒砌的围墙开着路口,笆做的门扉随手开关。依墙而立的樱桃树李子树繁茂风骚,与竹林相映成荫。魔芋在墙根蚯蚓耕耘过的腐殖土里动画一般生长。像蛇。墨绿。水性。恐怖。 杀猪是最精彩的一出戏。交错的手脚。喊叫。超宽大的板凳。血盆子。呻吟。铁青的刀。洒在地上的血。池塘一样的木桶。沸腾的水。强烈的膻味。 铡马草的图画则颇有边地风情。傍晚。喂草,铡草,装草。时或掌着马灯。宁静,祥和。 夏秋天,水捞柴占据了整个院坝。堆山塞海的。竹林里,石磨边,果木下。要是遇到涨大水多的年份,一山山的水捞柴就会码齐屋檐,码齐树梢。孩子们爬上柴山,便可以轻易上到房背,上到树枝。水捞柴不都是自家的,大多是临村亲戚熟人寄放的。 山环当头 房子的当头。侧面。一堵偌大的外墙,矩形上面外加一个三角形。粉刷过的石灰已经褪色。或许新刷时就不是雪白,用的石灰是石灰厂丢弃的废料。 狭窄的屋檐下,从秋季开始就码满了水捞柴,先是高到房顶,再慢慢减下来。刚上学没几天的孩子爬上柴墙,用木炭歪歪斜斜地写着“毛主席万岁”,酷似岩壁上的古代象形文字。 也有泥地,石墙,果木。墙外是邻居家的菜地。鸡跑过去啄菜,回来必定病死。那些搅拌在米饭里的毒药,狗都分辨不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