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朗樵 |
释义 | 杨朗樵,(1922—1988),字松年,1922年7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灵宝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8月,杨朗樵考入灵宝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杨朗樵在师范读书时,幸遇良师国文教员张俊杰。1937年12月,张俊杰介绍杨朗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月,中共灵宝县委成立,杨朗樵担任县委青年委员和灵宝师范党支部书记。县委成立后,党员人数很少,力量较单薄,急需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杨朗樵在县委的领导下,利用人地两熟的关系,积极奔走,秘密串联,在知识分子中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一年当中,就从灵宝和陕县发展10余名党员。 1938年以后,杨朗樵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主持编辑党内油印小报《战线》,广泛散发,扩大党的知识教育,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主张。在灵宝师范组织读书会,他领导学生学习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曹伯寒的《社会科学二十讲》和《社会科学概论》,还帮助党员亢居斋在县城办了个“2402”书报杂志社,广泛推销党在延安编辑出版的《新中华报》、《新华日报》和《解放》杂志等进步书刊,为团结群众和扩大党的影响起了积极作用。杨朗樵和张俊杰等人经过商量和筹划,以灵师、一中、一小进步师生为主,成立“灵宝大众话剧团”,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杨朗樵不但是灵宝大众话剧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还亲自化妆登台,参加演出。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朝和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了灵宝县国民党当局的极端不满和仇恨,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压制群众和迫害革命学生。杨朗樵领导学生同县三青团头子许仁卿和师范反动校长韩镇国、教务主任刘法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0年8月,因为杨朗樵在灵宝积极工作、活动较为频繁,引起敌人的怀疑,不宜在灵宝坚持工作,上级党组织决定让他撤往陕北。他先后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陕甘宁边区征粮团、延安党校、河南省委工作过。 1945年1月,河南区党委副书记刘子久主持在渑池县南庄成立二地委、二专署和二分区,豫西各地的抗日政权相继建立,抗日武装也随之壮大。这时特别需要一批在军、政方面有一定理论水平、军事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干部。为此,二分区党委决定将随营学校改为豫西公学,以迅速培养出一批军政干部。杨朗樵被派到这个学校,担任干部队指导员。他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学员思想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到一年时间,就协助学校为党培养出了大批干部。 1945年12月,杨朗樵被派往新华社太岳分社任前线特约记者。在任期间,他多次亲临前线,冒着硝烟和炮火进行实地采访。他机智勇敢、出生入死,从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用敏捷的思路和特有的笔触,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的通讯报道和新闻消息,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嘉奖。 1947年9月,杨朗樵任中共灵宝县委书记。1949年6月,他任灵宝县委宣传部部长。1959年后,他担任过开封市委秘书长、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开封县委书记、中南局农委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知青办副主任和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和副局长等职。1988年病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