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吃到天涯 |
释义 | 书籍《吃到天涯》主编:融融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501221251 条形码:97875012212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关于吃在世界各地的书。 日本的清酒,香港的私房菜,德国的餐桌布置,美国的狩猎垂钓,阿拉斯加的海鲜大餐,犹太逾越节的晚宴礼仪……从东京吃到惠灵顿,从夏威夷吃到意大利,从法兰西吃到墨西哥,从加拿大吃到马来西亚……吃的知识、吃的历史、吃的文化、吃的心理……通过海外华人们的故事道出。 这些个人故事,不仅带我们周游世界,领略风土人情,更使我们了解各国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吃个明白。书里有餐桌文化,有宗教礼仪,有聚会方式,有狩猎垂钓,有菜谱比较,有历史故事,有厨房里的孩子,有意大利的城堡……这是一本吃的巡礼! 身在海外,语言变了,服饰变了,观念变了,行为变了,能守住的大概只剩下吃的领地。在家吃中国菜,外出找中国餐馆,人际交往中,引为骄傲的中国话题往往也离不开食品。写写海外的中国餐馆,写写西方人对中菜的喜爱,这类的故事俯拾皆是。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的话题…… 《吃到天涯》目录01、乳酪的陷阱 02、乳酪蛋糕的配方和做法 03、老墨食品的诱惑 04、Salsa菜谱 05、琼斯海滩钓螃蟹 06、南瓜乐 07、南瓜馅饼(Pumpkin Pie) 08、流滴糖汁的树 09、枫树糖浆菜谱 10、软壳蟹 11、软壳蟹菜谱 12、后院的苹果树 13、烤苹果饼 14、老板请客 15、肉末番茄酱意大利通心粉 16、香子兰 17、儿子在施粥站做义工 18、野味野趣:采菇 19、穷人的百蟹宴 20、椒盐爆蟹 21、美国大会餐 22、罗宋汤(Borsch) 23、教会里的聚餐会 24、餐桌上的宗教仪式 25、圣菲的“北京烤鸭” 26、猎鹿札记 27、钓鱼 28、中国孩子“美国胃” 29、吃在阿拉斯加(女人篇) 30、吃在阿拉斯加(男人篇) 31、棕榈树下尝美食 32、餐桌文化 33、中国菜在国外 34、吃饱了撑出个大产业 35、吃住在城堡 36、一吃钟情 37、狗袋(Doggie Bag)的故事 38、吃在欧洲途中 39、慕尼黑的啤酒节 40、看法国人品酒 41、咖啡之道 42、德国吃法 43、啤酒飘香的地方 44、异乡食韵 45、青豆汤菜谱 主编简介融融,新闻专业毕业。上海著名报社记者、编辑。1989年赴美留学,现任美国轻舟出版社主编,北美华人文化团体“文心社”理事。1997年开始写小说,长篇处女作《素素的美国恋情》连载于北美《星岛日报》,200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短篇处女作《早安,野熊先生》发表于《世界日报》,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收入《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其余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居室之恋》、《化妆间》等全部在北美知名的三大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侨报》上发表。报告文学《中国弃婴爱蜜丽》获美国“东方文学华文佳作奖”。 书摘中国菜在国外(节录) 刚出国时,我曾住在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家里,每天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晚上回来自己做晚饭。老太太以前从来没接触过中国人,很好奇。我一进厨房她便过来聊几句,并看我做饭。我一边用从国内带来的大菜刀切菜,一边东一句西一句地与她闲聊,打手势,手中的菜刀不经意一挥,老太太立刻连连后退几步,直用手挡头。以后她再也不敢在我切菜时近前了。 坐上锅炒菜,油还没烧到火候,老太太已是又开门又开窗。我只好赶紧把肉片扔进锅里又续上了水,炒出来的肉嚼得腮帮子发酸。从此,我只好中午在食堂尽量多吃,晚上回来好歹煮点面条算是晚饭。实在馋炒菜了,也只能不等油热就将切碎的肉菜一股脑都放进锅,刚一听到哗哗声就赶快浇水。就这样一段时间后,老太太恍然大悟地对我说:我知道怎么做中国菜了。中国菜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切成小块儿放进锅里一混就成了。听了这话,我心里暗暗为我们享誉全球的美味佳肴叫屈!可是,我能到哪儿去大显身手,为真正的中国菜正名呢? 真是心想事成,机会来了!一位“老外”同事即将退休,打算邀请共事多年的同事们一聚。这位先生的太太已去世,他单身一人又不谙烹调,却别出心裁地打算在家中请中国餐,于是请我来帮忙。很久没有机会掌勺的我正手痒得发慌,忙不迭地答应下来,恨不得立刻自己掏钱去请客。 到了日子,我兴冲冲带着所需的食品材料来到这位同事家,一头扎进厨房便大展身手。煎炒烹炸,鱼香肉丝、番茄肉片、红焖大虾一盘盘香喷喷、油汪汪地出了台,却没注意同事家一间原本窗明几净,洁净得像几乎从未使用过的厨房已是杯盘狼藉,炒菜的油烟也已冲出厨房,弥漫进了客厅。我在厨房哗哗地煎炒,同事则暗自叫苦不迭地在客厅和走廊里,手拿空气清新喷雾剂滋滋地一个劲儿到处喷,并忙不迭地向陆续到来的客人们抱歉。在我带着一头一脸的油烟结束战斗走出厨房,在客人们的赞美声中洋洋得意的同时,终于注意到了主人脸上尴尬的神情,那上面分明写着:下次再不敢在家里做中国菜了! 不仅他不敢了,我也越来越不敢了。随着在国外生活时间增长,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滋生出一种特异功能:闭着眼睛识中国人。正是这种“特异功能”让我受到了约束。 我曾在北美一个大学附近的公寓楼住过几年,这里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家庭。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论何时走进一个中国人家,扑面而来的都是一股炒菜味儿。日积月累的厨房油烟早已沾在四壁和家具上、渗入地毯里。平时不是用餐时间,这些油垢经久地散发着淡淡的陈油味儿。一日三餐新的煎炒烹炸又锦上添花。尤其冬日里门窗不开的日子,这气味有足够的时间先在房间内渗入毛发、沾上床上的被褥、壁橱内的衣物,然后再丝丝向外渗透,飘出门缝,弥漫于外面的楼道。常常刚一出电梯门,你闭着眼睛就可凭着鼻子里飘进的油烟味儿做出判断:这里住着中国人。 在家门之外,这种气味儿也在许多场合无言地宣告着中国人的存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位不久前才从中国国内来的同事。因为太太在家做了饭等着,他每天中午都要回家用餐。当大家午饭后重新开始工作时,常会有一股炒菜味儿飘进办公室。这时候你不用抬头就能知道:这位从家里吃完饭回来了。 逢年过节,中国学生会常常组织些演出和电影,这是个中国人大聚会的机会。老少学生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熙熙攘攘欢聚一堂。这种聚会有三大特色。一是热闹非常,老友新朋,平时无暇相聚,今日机会难得,问不完的好,聊不完的话。演出开始前,大人们都在四处打招呼寒暄,以致许多人难以落座。孩子们更如同出了笼的小鸟,兴奋异常,成群结队地在大厅里又跑又叫。 演出开始后大人们落了座,嘴上却停不下刚才的话题,仍在津津有味地聊着。孩子们无人管,演出厅里灯光暗了并不妨碍他们的追逐玩耍。这便是中国人聚会的第二大特点:台上台下分家。任你台上讲的唱的声嘶力竭,台下该聊的聊,该跑的跑。真正想安安静静地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只好半途拂袖而去。 这第三大特点与我要说的有关:剧场里你的左邻右舍身上都或浓或淡地带着一股炒菜味儿。也是嘛,中国人过节最重要的就是吃。谁家不借机会大做大吃一番?吃过丰盛的家宴再来欢聚一堂,你我身上的炒菜味儿都混在了一起,不分彼此,谁也别嫌谁了。 可是当我们平日里作为少数,在公司、学校和其它公共场合与本地的同事、朋友们在一起时,尴尬就来了。试想:公司管理人员例会,一屋子的人各个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身边一人却一阵阵散发着中国炒菜的油烟味儿。此时你是该为中国菜的美味而骄傲,还是该为它而尴尬呢? 常听一些崇尚健康饮食的“老外”朋友说中国菜是好吃,就是里面的油放得太多了,让他们望而却步。为此我有意观察了一下西餐的制作。其实一盘中国炒菜中放的油量并不比一道西餐凉拌沙拉放的油多,关键不是量而是用油的方式。西餐中多用凉油,且大多混在食品之中再多也显不出来。尤其是那些甜点,简直就是由脂肪、蛋、奶、糖堆起来的,但表面看来并没有油多的感觉。而中国菜恰恰相反,好像生怕别人说你舍不得放油,一盘炒好的菜上台前往往还得特意淋上“明油”以示“油汪汪的”。另一方面,中国人多讲究爆炒,做的时候油要烧至高温然后放肉放菜哗哗作响一爆即成。此时如在阳光下你会看到炒锅周围的空气里弥漫着大量的油微粒,它们钻进头发里,沾在皮肤、衣服、墙上和地毯里,散发着异味,很难除去。 其实人人都有选择在家吃什么的权利。怪就怪这“老外”的公寓设计有问题。堂堂公寓,客厅、书房、主卧室、次卧室、卫生间都一下好几个,却偏偏不单独给厨房一个地方。厨房都被塞在客厅的一角,连堵隔断的墙都没有,也别指望有个通向屋外的窗户了。一般的抽油烟机在油烟滚滚的中国烹调面前形同虚设。那千滋百味的油烟不向客厅和整个公寓弥漫又更去何方? 现在,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到国外定居生活。我们呼吁家装建筑设计师们:多替酷爱中国菜的人们着想,设计一些厨房通风设备更好更合理的住房,也让我们免去在公众场合的尴尬和被迫去那些四不像的中国饭馆,以千篇一律的酱油炒饭、甜酸鸡之类来解馋的烦恼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