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潮村 |
释义 | 长潮村位于长兴县城西22公里的长潮。辖响水、陈涧里、朱家村、范家村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张岭茶场。1992年有433户、1500人,聚居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距318国道约12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浙北山村。长潮村的张岭是长兴县西部交通咽喉。从张岭向东北,经长岭至八都、小浦、合溪、缸窑、水口;西北出六都至槐坎、煤山、牛头山;西南出长潮直达泗安,至梅溪、孝丰;东南出周吴大,经大云寺,至林城、虹桥等。 历史沿革据清《长兴县志》,长潮辖区属谢公区西南乡第七图,距城70里。50年代初为长潮乡一村,1957年建立长潮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建立长潮大队,属泗安人民公社长潮管理 区;1961年属长潮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长潮村,隶属于长潮乡。 历史文化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进犯长兴后,县城近万名难民避居长潮。长潮村成了临时集镇,村里有学校、邮电所、印刷所、茶馆、肉铺、米店、杂货店、百货店等。在难民 中,汪寿彭(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炳文、徐敬弟、姚天雁等一批爱国青年,在这里宣传抗日主张,成立了长兴青年抗敌后援会,并组织山农、难民收集武器、弹药,制造土枪、土炮,建立抗日自卫队。自卫队在长潮村猎户胡长元的指挥下,夜袭大云寺日本侵略军据点。日本侵略军向林城方向逃窜,自卫队攻入寺内,缴获了部分武器、弹药、器材,并炸毁工事设施,然后原路撤回,无一人伤亡。自卫队还配合其他抗日武装攻打被日本侵略军侵占的县城。1939年秋,行政院授予胡长元"民族英雄"称号,并颁发荣誉奖章一枚。同年9月,经县政府批准,抗敌后援会吸收一批煤矿失业工人,成立长兴县政治工作队。1940年1月,浙江省主席黄绍派文化名人严北溟任长兴县长。严北溟从浙南带来翟毅、童超、黄继武、萧卡、沈芷清等一批中国共产党员,分别在县政府机关(包括县政治工作队、抗日自卫队)担任职务。至4月,加上当地的中国共产党员共118人,经中共浙西特委批准,在长潮太子庙秘密成立中共长兴县委员会,书记何坚白,并设组织、宣传、武装、妇女、青年部长,配合县政府发动民众,宣传抗日。 张岭居高临下,易守难攻。1941年3月,日本侵略军3000余人由林城流窜周吴大,与国民党守军五十二师交火。一五五、一五六团且战且退,日本侵略军占领长潮口的狮子山后,冒雨摸黑直扑张岭。张岭守军一个营进行阻击,歼敌一部,但自己损失惨重,五十二师、县政府机关乘夜从六都、八都撤出。同年秋季,日本侵略军再次流窜长潮,在汉奸带领下,偷袭张岭。国民党守军新七师一分队猝不及防,在仓促应战中阵亡数十人。1942年春,县政府为纪念在两次战斗中阵亡的80余名将士,在张岭修建抗日阵亡将士墓。新七师师长田忠毅题联:"赤心报国,赤血涂身,扫除胡氛卫赤县;青山埋骨,青史留芳,永存浩气贯青天。"在亭柱上也题有楹联:"长岭云封,合溪雾拥,太湖月冷,槐坎风凄,古来征战几人回;大勇大仁,为雄为鬼,千载如生,一瞑不视,梦里乡关何处是。"现墓前牌坊、泥墙均已坍废。1943年底,新四军来到长潮,长潮村成为抗日根据地,青年胡新如、胡祥生、胡阿生、陈克昌、俞祥林等14人参加了新四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产业特色长潮村张岭茶园海拔300多米,环境清幽,无污染源,土质属乌沙土,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宜于茶叶生长。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考察后,所著《茶经》中就曾提到长潮也属名茶产区之一。 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长潮大队为发展多种经营,由党支部书记胡炳水组织9位老农,靠9把锄头开山184亩,建立了茶场。以后逐年发展,至1980年已成为长兴县名茶基地。是年产茶2吨,产值5677元。1987年,茶场人员增加到27人,茶园发展到372亩,其中262亩投产,茶叶总产量4.42吨,产值20.09万元,创利6.65万元。张岭茶场自1979年至1985年,连续4年获得省级名茶称号,其中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杯。1992年,茶园发展到620亩,是年产名茶5吨,茶叶产值达31万元,净创利10万余元。加上竹笋等其他收入,全村人均收入达2000余元。 长潮村张岭名茶自投产以来,始终保持张岭紫笋茶的特色:色泽翠绿,条索紧直,略带扁形;冲泡后,汤色清朗,叶底朝下,呈嫩黄色花朵状,达到色、香、味、形兼备。为了保证质量,村里制定了严格的责任制,从茶园施肥到茶叶进仓,严把"四关"(即采摘、鲜叶验收、杀青烘、进仓保管)。 1992年,茶场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新建房屋42间,其中有厂房12间、摊青5间、楼房4间,增添电灶、自控电炒锅等。村里还办有竹制品厂,利用山上的毛竹,加工农用工具,年产值达到30多万元。新修公路,汽车直达村里和茶场。1989年,村里投资10万元,建造了蓄水量1.4万立方米的饮水水库,安装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1990年冬,又投资9万元,改造全村标准低压线路。 工业发展1978年开始,村党支部解放思想,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从实际出发发展工业。是年投资1万多元,创办哺坊,当年获利4900元。继而又投资近10万元,办起了第一家工业企业--洛洋酿酒厂。厂房没有,因陋就简,就地解决;技术力量缺乏,向绍兴及附近地区聘请师傅。以大米、大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为原料,采用传统的酿造方式,生产白酒。1979年,酒厂正式投产,年产白酒等100吨,创利近万元。此后企业依靠自身积累,逐步扩大再生产。 1982年新建汽酒车间,生产汽酒、汽水及其他饮料。1983年又新建黄酒车间,生产加饭、善酿、糯米酒等产品。1985年,酒厂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通过专家、教授精心指导,生产38°洛洋大曲、高粱曲酒、茅香特曲等新产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注重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质量检测手段,在全省产品质量抽查中,连续6年获浙江省标准计量局颁发的产品合格证书,全厂拥有全套过滤器自动化瓶装酒流水线,化验室、无菌室、培养室及水、电配套设备。总资产达150多万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职工110人。1992年生产各类酒2600吨,总产值达410万元,创税利32万元。被乡镇企业局评为先进企业。 生活状况随着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68年,全村集体拥有总资产不到5万元,到1992年已拥有固定资产85万元,流动资金140多万元,总资产达到225万多元。1990年起农业投入40万元,新建机埠1座,改造2座,新建大闸1座,新修三面光渠道1200米、水泥路900米,引水渠砌石1000多米,改造低压线路,成为农村电气化合格村。1991年投资15万元,新建了1所学校,并办起幼儿园。村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对考上中专和大学的学生,分别奖给助学金300元、500元。几十年来,村里一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享受 120元补助金;村退休老干部实行退休金制度,每人每月发给退休金30至45元。从1976年开始,村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变化,一幢幢新楼整齐地排列着,屋前屋后树木成行。到1989年,全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楼房。190户人家有200台电视机,其中彩电100多台,电冰箱、录像机、空调机等高档电器也进入村民家中。同时,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停电时能用上自发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