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经济蓝皮书春季号 |
释义 | 概述中国社科院4月20日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蓝皮书指出,尽管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国2011年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预计GDP增长速度为9.6%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201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将分别增长4.3%、10.8%和9.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与上年持平,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降低1.4和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56.0%和39.6%,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比上年增加0.1和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比上年降低2.4个百分点。 蓝皮书同时指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预计2011年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消费、净出口增长速度将比上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2011年,在基础设施财政性投资部分淡出、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投资积极性较高等不同因素综合影响下,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增长速度将保持在较高水平。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341280亿元,名义增长22.7%,实际增长17.6%。 蓝皮书主要内容蓝皮书认为,在国家宏观经济景气逐渐好转、居民消费信心不断回升等有利因素作用下,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8.3%,是本世纪以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高增长速度。但这些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在2011年将有所减弱,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上年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下,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将适度回落。根据预测,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83070亿元,名义增长16.6%,增速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 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正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2011年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预计我国外贸增长速度将有明显回落。根据预测,2011年我国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分别为24.4%和20.6%,增速比上年分别下降14.3和10.7个百分点,全年外贸顺差为1670亿美元,比2010年进一步减少。 蓝皮书预测指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创下1985年以来26年中的最高增速,也是1998年以来的13年中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7.8%)。预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仍将继续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两者分别为9.1%和8.3%左右。 蓝皮书指出,从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宏观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增长较快、通胀可控的态势。为了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与调整经济结构三者之间的合理平衡,当前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还把握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方向和组合力度。积极财政政策应向保增长、惠民生、促转型、调结构的方向转变,为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增添动力。稳健货币政策要把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的外币政策等有效结合起来,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投资平稳适度增长,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应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11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指出,要顺利实现2011年的各项经济目标,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必须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当前,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蓝皮书推断,2011年,我国通胀压力有可能继续增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以抑制通货膨胀,全年CPI有可能超过4%的预期目标。 蓝皮书指出,自2010年5月以后,我国的物价总水平在一路走高,全年达到3.3%;PPI也逐季走高,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1月,CPI达到4.9%,2月虽然与1月持平,但是造成通胀压力增加的诸多因素并没有减少,有些因素的作用还在加强。综合来看,造成通胀压力增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之前,我国货币发行增速加快,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在逐渐积聚。2011年1—2月,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分别增长17.7%和17.9%,虽然比2009年和2010年同期有所下降,但还是超过预期。前几年多发行的货币和大规模信贷资金需要很多年才能消化,而且,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也造成很大影响。今后几年,流动性过剩始终是造成通胀压力的主要因素。 二、经济增长速度偏快。2003—2010年的8年中,我国GDP的增速有6年在10%以上,“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2%。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必然推动物价上升。 三、农业基础不稳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比较收益差等因素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都处于紧平衡状态,稍有波动就影响供给,使主要农产品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后这种趋势还将长期继续下去。 此外,工资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土地价格的上涨等推动产品成本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国际上一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快也是推动CPI走高的主要因素。 为此,蓝皮书指出,除增加农产品供给、适当收紧流动性外,一定要控制好经济增长速度,正确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与抑制通胀的关系。 蓝皮书认为,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需求旺盛,必然促使价格上升,形成通胀压力,甚至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如果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需求较平稳,成本就会得到控制。现阶段我国的潜在增长速度在9%左右,只要保持在8%—10%区间之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之内一般是可能做到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经济增速能控制在8%—9%,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之内,那就是最好的结果,将是最理想的。 此外,还要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决不能为了保年度的高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更不能为了保年度高增长速度而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应该适当控制年度经济增长速度,使其不要超出预期目标太多,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良好的宏观环境。 2011年中国工业进入中速平稳增长阶段 预计全年增速维持在12.4%左右2011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指出, 2011年中国工业增速可能会进一步减缓,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全年增速将维持在12.4%左右。 蓝皮书指出,2011年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速将在震荡中下滑,在5月份达到最低点,然后开始逐步回升。从全年来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比2010年下滑3—5个百分点。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第二季度有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然后第三季度有所回升。从全年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比2010年全年下滑2—3个百分点。 201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在3、4月份可能会达到高点,而到了5、6月份又会迅速跌到低点。月度同比增速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差距可能会达到20个百分点以上。从全年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将低于2010年水平,差距甚至达到10个百分点。 蓝皮书认为,2011年中国工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应在调低工业增速预期、维持工业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工业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 首先,要调低工业增速预期。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金融危机发生以前,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度增速均保持在16%以上,甚至在处于金融危机恢复期的2010年,也达到了15.7%。然而,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以后必然会伴随一段时期的增速回落,这是经济系统自我调整的需要。也只有这样,中国工业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其次,要加快技术改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阶段,技术改造的重点应当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用绿色经济改造传统产业。三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技术创新方面,应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装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支持核心电子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最后,要努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2011年将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良机,政府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消除企业兼并重组中面临的各种障碍,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良好外部条件。二是提供国家援助,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应尽量减少兼并重组中造成的失业员工数量,而对于那些确实难以安置的人员,要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帮助其实现下岗再就业。 我国环境税开征进程可能进一步提速2011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指出,中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成2020年的节能减排目标,必须采用包括构建环境税收体系在内的多种措施。 蓝皮书认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借助于开征环境税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已经被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略而议论了多年。严格讲,环境税不是一个税种,而是一个税系。它是由多种有助于节能环保的税组成,如燃油税、资源税等都可以纳入该体系。有关环境税的政策建议以至制度设计,已如井喷之势。可以肯定,以此为契机,在我国,环境税的开征进程会进一步提速,有望于“十二五”期间变成现实。 蓝皮书同时指出,资源税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结构的调节作用也非同小可。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要转变“长期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耗用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中的微薄利润”。目前,资源和能源短缺的约束,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之不可承受之重。资源和能源耗用的低价甚至无偿开发利用状态,使得其补偿机制的建立尤为紧迫。 蓝皮书认为,资源、能源的低价格是不合理的。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是不能长久的。例如,煤炭表面上的开发成本很低,但若将其所隐含的资源、环境等成本纳入其中,它的实际成本就会上升很多。资源税就是具有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外部效应内在化作用的一个楔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资源税的改革被注入了三项内容,即扩大征税范围、转行从价计税和提高征税标准。很显然,资源税改革到位之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定是一种全新的资源税。它所带来的冲击力,特别是对既得利益格局的冲击力,并不亚于开征一种新税。 此外,蓝皮书还指出,伴随着经济的回升向好进程和节能减排压力的骤增,加之一系列有关限行、治堵的因素考量,现在已经到了将燃油税费改革进行到底的时候。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燃油税费改革一直被同时赋予两个方面的改革任务:通过费改税,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及其机制;通过加大燃油消费负担,降低燃油消费量并实现节能减排。但2009年1月1日启动的燃油税费改革所选择的则是一种稳健而渐进的安排。在保持原有负担不变甚至略有降低的条件下,将原养路费等6种费的负担平移至新的燃油消费税中。故而,它所带来的仅仅是前一个目标——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及其机制的实现。后一个改革目标——节能减排,并未随之融入改革方案,从而仍旧是有待进一步推进的改革命题。 蓝皮书认为,如果说那样的选择系基于当时的形势或稳妥考虑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既有燃油税费改革实绩的基础上,把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着眼点的下一步燃油税费改革推上实施轨道,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绝对是兼收限行、治堵和节能减排功效并绕开种种制约因素的“一举多得”之法。 2011年我国吸引外资将继续平稳增长,预计增速达10%以上 2011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指出,201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57.35亿美元(不包括金融领域),同比增长17.44%,远高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增速,仍为全球第二大外资东道国。2011年1、2月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100.3亿美元和7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4%和32.2%,预计2011年我国吸引利用外资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行业和地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全年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在10%以上。 蓝皮书认为,从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看,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而逐步恢复增长。可以预计,危机之后,国际贸易绝对数额还会增长,相对比例不会萎缩,全球化进程总体上不会逆转,有些方面还可能加速,目前的基本分工格局难有大的改变,我国扩大利用外资仍有空间。 而且,制造业利用外资有望继续实现增长。虽然2010年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速低于平均水平,但有两大因素决定了2011年制造业利用外资仍将保持增长: 首先,我国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没有改变。虽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对部分低端外资吸引力有所下降,但是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正在快速崛起,重庆、四川、河南等传统的内陆地区正在吸引新的投资投入,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持续增长的势头仍将继续。而且,中西部新兴地区制造业外资的进入带动了配套产业资本进入,实际总额远大于东部沿海地区外资的减少量。 其次,我国制造业外资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2010年,吸引利用外资最多的制造业产业仍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些都是近几年外资投向集中的产业部门,说明2010年我国以ICT技术、汽车制造引领的制造业外资性质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蓝皮书指出,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扩大利用外资的重要领域。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偏低,仍有广阔增长空间。2005—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59%,其中发达国家服务业外资比重为60%,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外资比重也高达57%。近些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虽然不断上升,但2010年仍然只有46.07%,远低于平均水平。 蓝皮书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短板,必须借助服务全球化的契机,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利用外资,引入新的市场竞争,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劳动、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出口,将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服务业对外开放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特别在普遍服务问题和防止垄断方面要加强监管,今后特别要加强对服务领域外资并购行为的监管能力,对重要产业中的大型外资并购案,要完善审查程序和加强控制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