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怀安诗社 |
释义 | 1941年9月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在抗日民主圣地延安组织并举行了一次延水雅集,邀请来参加的人员大都是在延安工作和学习的边区各部门干部,以及边区参议员中的几位地方耆老,他们都能娴熟的运用旧体诗披襟述怀。宴会上,林老提倡成立“怀安诗社”,获得在座的积极响应。公推李木庵为社长。林老即席咏五律七律各一首,正式拉开了诗社序幕。 怀安诗社的成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近现代文化史尤其诗歌史中意义十分重大。怀安诗社不是旧时代骚人墨客吟风弄月的传统诗社,而是适应一部分人所掌握的诗词形式和技巧,使之能为抗战﹙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服务的业余性文艺结社;其作品不少反映了中国革命的现实与心声,具有战争史料和革命掌故的文献价值;在旧体诗格律改革和诗韵改革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有着承上启下的创造性历史意义。诸多原因,今人对于怀安诗社已鲜知,然其深远的影响力,及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值得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历史高度去大力研究与宣传,借鉴与学习! 诗社成立时的与会者,政府方面有林伯渠、李木庵、谢觉哉、高自立、鲁佛民、朱婴、吴缣﹙女﹚等,地方耆老与民主人士有汪雨相、安文钦、戚绍光、贺连城、施静安、李丹生、白钦圣等,其中多位为前清秀才,所谓革命老人与老儒硕学经济一堂,已成为抗日民主圣地的诗坛佳话。林老即席咏唱,当日与会赓和者甚多,宴后,闻知者亦依韵奉和,众人就艳称之为《延水雅集》。 诗社成立不久,徐特立、吴玉章、朱德、叶剑英等都有诗作投寄。其间,董必武驻节重庆,闻讯即以诗相寄;回到延安后,唱和之作更多了。络续投诗于怀安诗社者还有续范亭、熊瑾玎、钱来苏、黄齐生、刘道衡、张曙时、陈毅、王铁生、罗青、陶铸、古大存、郭子化、郭化若、敷扬、李丹生、李少石、韩进、刘仁﹙女﹚、任锐﹙女﹚、吴均﹙女﹚、吴芝圃、张宗麟、姜国仁﹙女﹚等等。 怀安诗社是一个业余性质的文艺社团。没有挂牌,没有机构,没有编制与专职人员,没有成文的章程与入社手续,没有定期的集会,也没有章程、固定社员、入社手续和权利、义务一类的规定,只要能作诗、能唱和、以诗笺相投送者就算是诗社的成员了。这自然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诗社固定成员约50来人,散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初期,诗社成员仅限于年长而又擅长旧体诗词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地方耆老,后来,对于革命的新诗、译诗、民歌、戏曲也兼收并蓄,成员人数和结构有着明显壮大与扩大,社员和投稿者从来就没有什么界线可言,一定意义上讲,怀安诗社不是一个传统型的诗社。 怀安诗社不定期编辑有《怀安诗刊》,社长李木庵亲自拟定有《怀安诗韵》。 为什么以“怀安”二字命名?含义有二,实又异曲同工: 林伯渠同志曾说过:“边区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使老者能安、少者能怀。”即期望延安的革命者把边区建设成为一个使老幼都有所养的熙熙和乐的幸福社会;这是对革命者的一种策励。 李木庵同志也说:“自抗战以来,延安为抗日民主中心,光辉灿烂,如日方中,天下葵倾,万民拥戴。爱国志士不畏险阻,不远万里而来,汇为革命洪流,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之下,对日寇进行英勇的艰苦卓绝的搏斗,卒能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奠国基于磐石,这不就是天下怀安吗?”若把司马迁在《史记·景帝赞》中所说的“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来看,李老所说的意义就更为切合实际得多了。 二老高瞻远瞩,昭示来兹,将诗社命名为“怀安“,其意义即在于此。 上世纪初,柳亚子等曾成立过著名的“南社”,在当时也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南社具有着浓浓的政治色彩,它的诗词作品内容,仍属传统的纯文艺性的风花雪月,反映史实的甚少,尤其南社组织广泛,品类不齐,瓦釜雷鸣,为世诟病,由于政见造成内讧,导致南社的最终解散。怀安诗社就不是这样,它是个抗日志士、革命战侣为宣传抗日的吟咏集社,诗人们以无产阶级的广阔胸怀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与建设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音响,表现了诗人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在人们心里留下深深烙印,他们的诗表达了人民心声,给人以鼓舞、激励和启迪,给人以真正美的享受。他们的诗也体现了人们对旧体诗在内容、题材、形式、音韵、格律及诗的民族化、大众化等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讨、改革和实践上的贡献,有力证明了旧体诗总能做到与时俱进。 怀安诗社的宗旨和主张可概括为: 配合革命形势,以诗作为宣传武器,服从斗争要求,加强团结,发扬民族正气,鼓舞民心士气,暴露敌伪罪恶。正如李木庵所道:“一国兴亡,视乎民气;民气升沉,系于士气;士气激越,发于心声。诗词歌曲,皆心声也……西北为抗日民主根据地,五载以还,相率艰苦奋斗之中,不无慷慨悲歌之士,披襟述怀,吮毫抒愤,情无间于儿女,而敷陈时艰,痛心国难,志不失为英雄。意切共鸣,言出自由,或创作,或译述,辞在雅俗之间……” 旧体诗的通俗化。利用旧瓶装新酒,把旧体诗作为时代的号角,作为革命的投枪,引起众人的共鸣,发挥其战斗与宣传作用。 诗韵改革。废止《佩文诗韵》,拟定并推行《怀安诗韵》。 律诗对仗问题。打破律诗必须对仗的禁忌。 关于诸诗体的客观位置,认为旧体诗排列第一,“兴比赓叶,祖三百篇,后有继者,莫为之前;诠旧体诗词第一”;新体诗第二位,“撤藩摒篱,推陈出新,为大众化,现自在身;诠新体诗歌第二”;译诗第三,“黄金满地,文澜一勺,四海接流,他山可错;诠译诗第三”;戏曲第四位,“梨园传奇,市井拾佚,教义教忠,可歌可泣;诠戏曲第四”;诗话第五位,“索隐探微,词属事比,渔樵野话,足翼青史;诠诗话第五”。这种观点,今日已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许多原来的新体诗诗人纷纷转向改行于创作旧体诗词,呈现了我国传统诗词的魅力所在、地位所在。 合辙押韵是诗歌在艺术形式上不同于散文的一大特点,是自古以来诗歌就具有的特点,但早期的诗歌是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自然合辙押韵的。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此后的楚辞、乐府民歌、古诗等。我国诗歌韵书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是隋仁寿初年(601)陆法言编的《切韵》。唐朝改编为《唐韵》。宋朝官方修订成《广韵》,分为206韵。大约在宋、金时期,正式将这206韵合并为106韵,即著名的《平水韵》。明王朝颁布有《洪武正韵》,清王朝亦颁布有《佩文诗韵》。以上我们可统称为“古韵”或“旧韵”。“五四”运动以后,国内不少音韵学家在谋求语言统一方面,作了很大工作,取得很大成就,影响最大实即曲艺韵辙《十三辙》和诗韵《中华新韵》。建国以来,我国陆续编写有《诗韵新编》、《现代诗韵》等所谓现当代诗韵韵书,实仍停留于民国时期的研究水平。以上,我们又可以统称之为“新韵”或“近现代诗韵”。进入21世纪,千呼万唤间,2002年出现《中华十四韵》,虽经修正与改进,问题尚客观存在,但至少在成为当代“今韵”的发轫。湖北杨发兴编著《中华今韵》,将诗韵分成19韵,分类、令名等方面脉络清晰、新颖、明了,有重大突破,具有一定科学性。总体而言,真可谓诗韵革命路正长! 怀安诗社结合实际,对诗韵同样探索,在《佩文诗韵》基础上归纳与合并,成为著名的《怀安诗韵》。 《怀安诗韵》的制作者是社长李木庵,但这应是一个集体结晶,因为《怀安诗韵》并非建于孤立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或建于先理论后实践之中,它源于广大革命战士、文艺工作者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不断追求、探索、研讨、交流、总结后所逐渐形成,走过探索――理论――实践的循环历程。 我们知道,民国先后制订有《中华新韵》、《国音分韵常用字表》(一名《佩文新韵》)、《北平音系十三辙》等等,限于当时环境和条件,经过怀安诗社部分同志的研究,决定在《佩文诗韵》基础上制订出来的《怀安诗韵》。按今天说法,《怀安诗韵》具有法定性。 我们将《怀安诗韵》和《佩文诗韵》相对照: 怀 安 诗 韵 佩 文 诗 韵 平声 〔一东〕 东、冬并 〔二江〕 江、阳并 〔三支〕 支、齐并(“支”可通“微”) 〔四微〕 微、灰、佳并(“佳”可通“麻”) 〔五鱼〕 鱼、虞并 〔六麻〕 麻 〔七真〕 真、侵、庚、蒸、青、文并 〔八先〕 先、盐、寒、删、覃、咸、元并 〔九萧〕 萧、肴并 〔十歌〕 歌 〔十一尤〕 尤 上声 〔一董〕 董、肿并 〔二讲〕 讲、养并 〔三纸〕 纸、荠并 〔四尾〕 尾、贿、蟹并 〔五语〕 语、虞并 〔六马〕 马 〔七轸〕 轸、寝、梗、回、吻并 〔八铣〕 铣、俭、旱、潜、感、豏、阮并 〔九筱〕 筱、巧、皓并 〔十哿〕 哿 〔十一有〕 有 去声 〔一送〕 送、宋并 〔二绛〕 绛、漾并 〔三寘〕 寘、霁并 〔四未〕 未、队、卦、泰并 〔五御〕 御、遇并 〔六祃〕 祃 〔七震〕 震、问、沁、敬、径并 〔八霰〕 霰、艳、翰、谏、勘、陷、愿并 〔九啸〕 啸、效、号并 〔十箇〕 箇 〔十一宥〕 宥 入声 〔一屋〕 屋、沃并 〔二质〕 质、物、月、曷、黠、屑并 〔三觉〕 觉、药并 〔四陌〕 陌、锡、职并(“陌”可通“月”) 〔五缉〕 缉、合、叶、洽并 怀安诗社的历史地位可概括为: 怀安诗社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在延安圣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时代形势服务的业余性文艺诗社,是“延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怀安诗社结合国内形势,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探索和解决了诗词必须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导向。 怀安诗社以旧体诗词为主体,兼容新诗、译诗、戏曲、民歌、军歌等诗体,为后来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做出历史示范,也成为历史典范。 怀安诗社创造性对旧体诗格律和诗韵进行尝试性探索与改革,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积极的价值和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诗韵改革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怀安诗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文艺宣传的桥头堡,《怀安诗刊》是一部中国文艺革命的史诗,也是一部中国革命史;《怀安诗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诗韵辞书,也是第一部诗韵改革辞书。 历史原因,李木庵同志在生前及死后的五六十年代,曾受到一定微词。但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一开始就受林伯渠同志委托于业余时间主持“怀安诗社”社务的他,一直将诗社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革命工作,自始至终兢兢业业的为广大诗友服务着,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用于诗笺的抄存、传送、保管、整理、编集等许多具体事务,随后,又历尽艰辛将它们带到北京,1959年初,李老又计划并着手编辑《怀安诗社选集》。就这一点,李老木庵同志足以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 怀安诗社正常运行了约八年,新中国成立后,诗社的大体成员更加分散于祖国各地,再加上纷纷全力以赴的投身于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所以进入五十年代,诗社逐渐失去活力与生命。但是,“怀安诗社”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如烈酒,时间越久味越醇厚;如故乡,距离越远思念越浓,就有了社名第三层含义:“怀念延安”。这是历史对怀安诗社所赋予的至高涵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