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
释义

唐代(公元618—907年)1973年衡阳市司前街水井出土

高16.4 口径5.8厘米

水器。壶上有双系,又有鋬(pàn)流,说明既可作执壶,又可系绳携带。模印贴花是长沙窑釉彩之外的另一重要装饰特征,这件贴花壶是其中精美者。壶小口卷唇,鼓腹。肩部两侧各有一双轮系,前有多棱短流,后有一双轮执鋬(pàn)。两系及流下分别饰以三块模印贴花,流下为一女子袒胸披纱,扭动身体,站在蒲团上婆娑起舞,左为方形塔建筑,右一立狮。

中国古代金银主要用于首饰,而西亚广泛用于饮食器皿,唐朝随着中西交往的频繁,萨珊波斯金银器大量传入中国,西域金银器上的锤鍱、压印和掐丝工艺不仅影响唐代的金银制作业,同时也影响到陶瓷业,唐三彩对最早采用贴花工艺。长沙窑瓷上的模印贴花、印花工艺也是从金银器的锤鍱和压印移植过来,并成为长沙窑的装饰特色,常出现于三个部位:一是贴于喇叭口壶的流下部,佛教题材较多,有飞鸟、奔龙、一朵花卉、童子坐莲等,二是洗、罐等的系耳,以模印而制。三是壶、罐的腹部,这种类型最为常见,往往在流、双系下饰三处贴花,题材多取于西亚、西南亚地区,有坐狮、人物、植物等,贴花纹处除施青釉外,还多涂一层褐斑,使其更为醒目。人物多为胡人,或吹奏,或持兵器,或舞蹈,一人一模,植物也是西亚南亚常见的菩提树、桫椤树、椰枣纹等,中心或书有作坊主姓氏,这种类型的纹饰具有浓郁的域外文化因素,被认为是为外销而烧制的,国外发现的长沙窑瓷壶,多饰模印贴花也证明了这一点。贴花部分多涂褐斑,使饰纹更为醒目,有学者也提出是受唐代银器鎏(liú ) 金的影响。唐西域风格的银器常在纹饰部分鎏金,即史书所载的“金花银器”,从陕西何家村出土金银器即可看出,以使纹饰更为醒目。长沙窑瓷贴花上涂褐斑当是同一目的。

该壶的三个贴花中,中间舞蹈人物处于中心地位。这种舞蹈图在中国传统的“长袖折腰”舞明显不同。舞蹈人物丰腴长颈,胳膊袒露,下着紧身短裤,上挂披巾,轻柔透明,纹褶飘逸流动,站在蒲团上,扭动身躯,婆娑起舞。首先衣着过于开放,图案人物袒胸露肩,舞蹈表达的方式迥然不同,它是直接通过人体的曲线和肌肉的不断变化给人以美感。这种舞被称为“胡腾舞”或“胡旋舞”。隋唐时由西域传入内地,后几乎遍及中国。其舞姿粗犷,要在铺设的小地毯上旋转、踏跳、腾跃。唐诗中对这种舞蹈也有描述,“左转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白居易《胡旋女》),“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chán )歌》)。长沙窑贴花壶上的舞蹈人物在唐诗中也得到极好的印证。据说,安禄山尽管体态极肥胖,但在宫廷中能自称“小儿”,跳胡腾舞“乃疾如风”,深得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欢心。这件贴花壶也是中亚文化融入中土的见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