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洞何氏宗祠
释义

概述

郭洞何氏宗祠是该村众多文物古迹中最突出的明代古建筑之一。建于明朝万历37年(1609年)。武义县嘉庆县志记载,全县有祠126座,其中建造年代确切并在明朝以前建造的祠堂共有10多座,这10多座祠堂中现在仍保存比较完好的已经不多,郭洞何氏宗祠是较好的一座,颇具代表性,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环境与构造

何氏宗祠位于郭下村,占地10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祠堂分为头门、正厅和后厅三进。头门(前厅)三大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正厅五大间及东西回廊,厢房左右各三间;后厅五间与左右回廊及东西厢房各三间。正厅前的天井中建有宇台(俗称戏台)一座,戏台正面宽5.8米,侧面宽6.2米,面积36平方米。祠堂门廊大门边一对直径90厘米的抱鼓石(俗称户对)连同石雕底座共高1.76米。门口上方一块白色匾额上书“源泓派浩”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明朝崇祯癸未年(1643年)明朝世袭靖南王、浙江抚台耿精忠题赠的。两扇大门各绘彩色门神像,大门两边木刻对联是:“入堂思起敬,绳武乐明伦。”门口上方墙上凸雕楷书“何氏宗祠”四个庄重大字。

祠堂戏台翘角飞檐,台前翘角顶端泥塑鳌鱼入海,屋脊东西翘角泥塑倒立飞龙。戏台柱梁的牛腿雀替皆精雕细刻。戏台中部双层八角藻井内,至今仍保留明朝彩绘的花鸟人物。戏台后壁正面彩绘巨幅唐皇游月宫图。图中著名道教法师叶法善正向唐玄宗讲述杨贵妃仙逝后的情况。 “清明乐”三字匾额高悬上方。前后四根戏台木柱,刻着对联两副。前柱联“永团圆全福五星聚,春富贵双红百子图”。后柱联“莫虚作传奇演旧,须学他耀祖光宗”。沿口横梁悬挂“佾庭”两字扇形小匾。整座戏台辉煌华丽,古朴典雅,确是一处难觅的明代古文化遗迹。祠堂正厅建筑气势雄伟宏大,宽敞明亮。厅柱直径近40厘米,大梁直径60余厘米。国家文物局高级工程师梁超看了祠堂盛赞:“了不起!这幺粗大梁柱建筑的古祠堂北方少有!”“文革”前,祠堂正厅、后厅及戏台边厅悬挂著明清两代浙江巡抚、抚台、学正、郡侯、邑侯、教谕、学师等名人题赠郭洞杰出人物的匾额90余块。这些匾额充分说明了郭洞曾有过辉煌历史,匾额也是教育子孙后代奋发读书为国效劳的好教材,入祠者见到这幺多的匾额都肃然起敬。祠堂后厅的天井中建祠时栽种有松柏两树,现仅存400多年树龄的雄性罗汉松似一把巨大的罗伞覆盖了半个多天井。

历史

何氏宗祠建成至今近400年,进行过三次大修,即乾隆甲子、乾隆辛丑、道光庚子年。自三修至今150余年,宗祠建筑结构虽然完好,但已显苍老,门面陈旧,戏台残缺,墙壁千疮,尘封梁柱,匾额无存。为维护数百年的文物,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给旅游者参观考察,郭下村众老人聚会决定重修何氏宗祠,并勇挑重担,老年人协会经理始终,于1996年作了修缮。1998年在郭洞开发旅游景区时,何氏宗祠被列为开发的重点之一,主要增添了古文化的内容。一是维修古戏台;二是重制了40余块匾额;三是把先祖留下并代代相传的对联制成永久性的挂联;四是将部分祖宗撰写的诗词制成挂屏;五是挑选了一部分先祖清政为民、廉洁做官的事迹制成仿古竹简张挂起来;六是在墙壁上大字写出何氏源流和中顺大夫、长沙太守叔瑛公(讳贵)的传记;七是把郭洞宋、元、明、清几代官宦人才和科举士子人数统计表制屏张挂;八是收集百余件生产、生活民俗用品陈列展览。这些项目大大增加了郭洞何氏宗祠古文化内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10: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