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比翼线虫病
释义

比翼线虫病又称交合虫病、开嘴虫病、张口线虫病,是由比翼科(Syngamidae)比翼属(Syngamus)的线虫寄生于鸡、吐绶鸡、雉、珠鸡和鹅等禽类气管内引起的。该病对幼禽危害严重,死亡率极高,成年禽很少发病和死亡。

病原学

虫体因吸血而呈红色。头端大,呈球形;口囊宽阔呈杯状,其底部有三角形小齿。雌虫大于雄虫,阴门位于体前部。雄虫以交合伞附着于雌虫阴门部,永成交配状态。

1.斯里亚平比翼线虫(S. skrjabinomorpha)雄虫长2~4毫米,雌虫长9~25毫米,口囊底部有6个齿。虫卵椭圆形,大小为90×49微米,两端有厚卵盖。

2.气管比翼线虫(S. trachea)雄虫长2~4毫米,雌虫长7~20毫米,口囊底部有6~10个齿。虫卵大小为78~110微米×43~46微米,两端有厚卵盖,卵内含16个卵细胞。

生活史

雌虫在气管内产卵,卵随气管粘液到口腔,或被咳出,或被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温度(27℃左右)和湿度条件下,虫卵约经3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或孵化为外被囊鞘的感染性幼虫;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被蚯蚓、蛞蝓、蜗牛、蝇类及其它节肢动物等延续宿主吃入后,在其肌肉内形成包囊,虫体不发育但保持着对禽类宿主的感染能力。禽类宿主因吞食了感染性虫卵或幼虫,或带有感染性幼虫的延续宿主而感染,幼虫钻入肠壁,经血流移行到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和气管,于感染后18~20天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临床症状

病禽伸颈,张嘴呼吸,头部左右摇甩,以排出粘性分泌物,有时可见虫体。病初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精神不振,消瘦,口内充满泡沫性唾液。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死亡。该病主要侵害幼禽,死亡率几乎达100%;成年禽症状轻微或不显症状,极少死亡。

病理变化

幼虫移经肺脏,可见肺淤血,水肿和肺炎病变。成虫期可见气管粘膜上有虫体附着及出血性卡他性炎症,气管粘膜潮红,表面有带血粘液覆盖。

诊断

根据症状,结合粪便或口腔粘液检查见有虫卵,或剖检病鸡在气管或喉头附近发现虫体可确诊。

防制

1.预防:勤清除粪便,发酵消毒;保持禽舍和运动场卫生、干燥,杀灭蛞蝓、蜗牛等中间宿主,流行区对禽群体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发现病禽及时隔离并用药治疗。

2.治疗: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或噻苯唑按每千克体重500毫克,一次内服,均有较好治疗效果。将噻苯唑按0.05%~0.1%比例混入饲料中喂服,亦有良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