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岳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
释义 | 1943年秋,日军华北方面军在抽兵增援太平洋战场之前,为确实控制占领区,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9月初,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第二十六、六十三、一一○师团主力和第六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一、二、三旅团大部以及伪“治安军”、“保安队”各一部,共4万余人,对北岳区进行毁灭性“扫荡”。 9月16日,日军分别由灵丘、保定、石家庄、盂县、五台出动,向北岳区腹地进犯,至18日,各路日伪军占领了松山、蛟潭庄、唐梅等要点。我晋察冀军区组织4万余兵力,并发动民兵18万人,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战斗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军大部兵力在内线广泛开展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并适当集结主力,打击小股远出“清剿”之敌。外线部队曾一度袭入望都、行唐,攻占定县车站和据点十余处,9月25日,敌人3000余兵力合围驻神仙山的军区后方机关和部队军区苦战12天,毙伤敌200余人,并击落飞机一架。10月中旬,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敌9000余人转向滹沱河、沙河、唐河沿岸产稻区抢粮,我军先后在三岔、营里、旦里等地重创抢粮之敌;外线部队积极袭扰敌人补给线和重要据点,迫敌抽兵3000余人回援。人民群众在内线部队和民兵掩护下,积极抢收、抢种,收获庄稼85%,打破了敌人的抢粮计划。敌人在上述企图失败后,遂于11月中旬开始撤退。撤退中,敌人采取反转奔袭战术,向八路军主力实施“合击”,但均扑空。战斗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军区部队克服连续作战的疲劳,采取袭击、伏击等手段,歼灭撤退之敌一部。至12月15日,日伪军全部撤出根据地,反“扫荡”作战结束。此次反“扫荡”,历时3个月,八路军作战42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9400余人,攻克点碉204座,破坏铁桥13座、公路1900余里、铁路10余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