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电报大楼
释义

北京电报大楼坐落在宣武区西长安街11号,是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动工兴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投入生产。北京电报大楼的总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总高度73.37米(主体部分共6层,高为32.5米),总长度101米。大楼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钟的直径为5米),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简介

北京电报大楼坐落在宣武区西长安街11号,是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动工兴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投入生产。

北京电报大楼的总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总高度73.37米(主体部分共6层,高为32.5米),总长度101米。大楼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钟的直径为5米),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发展

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邮电建设的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工程,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信网中心和全国电报网路主要汇接局,与全国所有省会、直辖市、自治区首府、工商业大城市和重要海港、边防要塞均设有直达报路,同时与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国际报路。

在电报业务鼎盛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电报大楼每月的业务交换量多达300多万张。电报大楼悠扬的钟声至今仍然是北京的重要标志,仍然时常激发北京人的很多回忆。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技术的演进,电报大楼相继开通了新兴的数据通信业务,如中国公众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电子信箱CHINAMAIL、中国公众多媒体互联网169电信港等。

北京网通企业形象资源管理中心负责人李立涛说,当前电报大楼所具有的数据通信业务,集中体现了世界先进的现代通信水平,为建成首都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传统观念中的电报大楼已经走在了信息产业的前沿。

伴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信息化战略不断成为现实,北京的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增长率步步攀升,综合信息服务的新需求不断涌现。面对新的形势,北京网通提出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企业转型,北京电报大楼也成为北京综合信息服务的重要集散地。

2008年是北京电报大楼落成50周年。9月27日举行的纪念仪式上,在电报大楼工作了一辈子的原北京电报局局长毕家驯说,电报大楼曾先后是邮电部、北京长途电信局、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北京网通综合信息中心的机关办公地,是国家的重要通信枢纽。50年来,作为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的代表,电报大楼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建设始末

北京电信局开始申请建设北京电报大楼是在1952年。转年,选定北京西单北大街作为楼址并开挖地基(现北京市西单电话局局址)。但很快因为城市规划变更而停顿下来。直到1955年3月,北京市规划局才重新确定在北京西长安街北侧建设北京电报大楼,原邮电部重颁工号“005工程”。同年10月,邮电部批示,建筑地址适中,便于利用市话网和地下电缆管道以构成电报通信网和敷设遥控联络线,既节省建设投资又有利于今后发展。11月,北京电信局成立“005工程处”负责工程建设,设计则由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担任,同时聘请苏联专家技术指导。电报大楼于1956年4月21日开工,1958年9月21日竣工,从开工到正式投入使用历时两年零五个月。其建设总投资人民币980万元,全部工程造价792.8万元。主要通信设备由当时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塔钟及其相关部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得到了当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的帮助。电报大楼启用时,当时的邮电部长朱学范亲临剪彩。

建筑构造

电报大楼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生产辅助面积987.87平方米,连同中央塔钟部分总高度73.37米,主楼东西长101.3米,南北宽18.1米,连同平台女儿墙高35.75米;大楼主体7层,其中地下1层,地上6层,2层以下中部向后凸出形成礼堂,从上向下俯视,整个建筑呈“山”字形。大楼中间部分6层以上为钟楼,装有四面塔钟。楼体立面处理平稳简洁,中部是高大的空廊,突出营业大厅的主要出入口,同时使钟塔与整个建筑有机结合。2层以下为花岗石贴面,2层以上为面砖贴面,花锤剁斧石镶边。外墙面为浅橙黄色,门窗为浅草黄色,色调和谐明快。

电报大楼主要由报房、机房、营业厅和办公室几部分组成。营业大厅宽18米,深36米,凸出伸向北面,分成前、后厅。前厅主要为用户服务台、公用电话间、长途电话候话室及休息室等;后厅为大理石营业柜台、写稿台及长途电话隔音间。大厅墙面及顶棚为无光油漆细拉毛。柱子为大理石贴面。地面为预制水磨石,主要色调为晚霞、东北红、墨玉及浅灰色。

自从电报大楼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这座建筑就始终是彻夜通明。90年代以前,电报大楼几乎是北京人能够通过电报、长途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场所。尽管50年代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中没有北京电报大楼,但在北京人,特别是在大楼附近的居民心里,它是当之无愧的十大建筑之一。

网路和装备

北京电报大楼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邮电建设的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工程,其网路结构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全国电信网中心和全国电报网路主要汇接局,北京电报大楼与全国所有省会、直辖市、自治区首府、工商业大城市和重要海港、边防要塞及休养胜地等均设有直达报路;与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建有国际报路。大楼营业厅以及北京市、郊、县各邮电支局均可收受居民、企事业单位交发的电报;至北京的来报由各邮电支局接力投递。市内多数邮电支局和业务量较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与大楼报房建有市内直达报路;国内、国际和用户专线采用电传打字机通报,以撕断凿孔纸条的半自动转报方式实现。国内电报电路主要使用载波电报电路,国际电路使用短波无线和载波电路,气象、报汛中心台仍使用短波无线莫尔斯人工电路,市内和用户专线电路则利用市内电话网专线传递。此外,电报大楼的传真电报电路通达国内各大城市和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首都,传输方式利用的是载波、微波和短波的无线电路。

在设备方面,北京电报大楼安装的是机械式55型电传打字机、16路载波电报机、中文译码机、双机头自动编号发报机、ARQ自动纠错设备,以及单双流变换设备、传真设备、测试仪器等。同时,电报大楼启用后,内部的电报传送系统也由以前的人工递送改为传输带、小电车和气压输送管,实现了电报文稿传送半自动化,这种传送方式较之以前大大提高了速度。

电报大楼的营业厅在当时看来既豪华,又庄重。使用初期,根据“邮电合一”体制,大厅东侧为邮政营业柜台,西侧为电报营业柜台。至1969年秋,为保证大楼安全,防止邮件夹带不安全物品,经邮电部批准,决定将邮政营业柜台全部迁出,遂改为受理长途电话的营业窗口及隔音间。

那时,到北京电报大楼发封电报或是打个长途电话,算是件很奢侈的事,非火烧眉毛,北京人是不会轻易使用这类通信手段的。

钟声的故事

电报大楼在北京人心里的那份情愫,除了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和它宏伟的建筑外形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每当整点便回荡在长安街的钟声。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噪音还很小,清脆的钟声可以传得很远、很远。清晨7点,伴着这钟声,北京人走出家门,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晚上10点,还是这钟声,又伴着北京人进入梦乡。特别是居住在西单附近的居民,早已把电报大楼的钟声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据说,电报大楼维修的日子,钟声停响了几天,结果附近的居民竟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有的人甚至因为没有听到钟声的召唤而上班迟到。

其实,这钟声还有不少故事呢!

建造电报大楼的时候,塔钟设备和扬声系统是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口的。打响报时的前奏曲先期在该国用钢片琴演奏录制,原为两首,一首是《赞美新中国》的前几句,另一首是《东方红》的前两句。最初选用的是《赞美新中国》,后来有时也用《东方红》,60年代以后就只用《东方红》的前两句了。电报大楼启用初期,塔钟每天24小时整点不间断报时,悦耳的钟声方圆近2.5公里的人都能听到。一个月后,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改为每天晚10时后至次日晨7时前停止打响报时。据说,那是周总理关心老百姓生活,怕夜间巨大的报时声影响居民休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北京长途电信局对前奏曲进行再创造,请北京中央乐团施万春、中央音乐学院鲍蕙荞演奏钢琴式钢片琴,中央广播乐团民族乐队演奏打击式钢片琴,混声录制《东方红》前奏曲,并规定每天晨7时第一次报时播放前奏曲全曲,其他时间仅播放前奏曲前几小节,这项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

塔钟介绍

塔钟直径为5米,钟上的长针1.9米,短针1.5米。我们现在看到的钟面是白底,指针是墨绿色的。刚建成时不是这样,那时塔钟的钟面是古铜色,指针是白色的。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崇尚红色,遂把钟面改成白色,指针改成红色。进入70年代,塔钟更新改造,才改成了今天的样子。目前的颜色既庄重、醒目,也体现了邮电的标志色。邮电分营前,各大城市的邮电局大楼几乎都有一个塔钟,或许这都是从北京电报大楼得到的创意,塔钟已经成为那个时代邮电事业的一种象征。

纪念邮票

1959年9月29日,为了庆祝北京电报大楼顺利落成,我国原邮电部发行一套《北京电报大楼落成纪念》纪念邮票,全套2枚。由刘硕仁设计,孔绍惠雕刻。北京人民印刷厂印制。

电报大楼钟楼顶端凌空飘扬着一面五星国旗,既渲染了北京电报大楼落成的喜庆气氛,也装饰了画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