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法学院
释义

北京大学法学院于1999年6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她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始建于1904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

学院简介

1954年,在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得以重建。“文革”中,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政法院系之一。随着1977年正常的高考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和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启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在最近的25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引进师资、扩大办学规模、培育优秀人才和积极参与国家法制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律院系的前列。

学院规模

北大法学院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2009年有在职教授3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9名,另外还从校外聘请了5位专家担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2名,讲师12名,教学辅助和行政管理人员共23名。

到2009年,北大法学院设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0个硕士点,在校博士研究生217人、硕士研究生1128名,本科生704名;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学生58人;继续教育系列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学生1200人;为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定向培养大专起点升本科在职干部17044人;与香港树人学院联合办学培养的本科生和硕士生340人。1995年6月,该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知识产权第二学位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另外,北大法学院还有来自世界名地的外国留学生107名。

北大法学院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四个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设置

北大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北大法学理论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博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硕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司法制度等。陈守一、沈宗灵等老一代法理学家和朱苏力、周旺生、贺卫方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带领北大法学理论学科始终站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最前列。

北大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自1978年始设硕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增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港澳基本法研究方向;1989始设博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外国行政法、港澳基本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肖蔚云、罗豪才、姜明安等教授是我国宪法行政法学界的学术带头人。

北大法学院最早在全国设立了经济法学本科专业和经济法学硕士点。1996年设立了博士点。北大经济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既有杨紫烜等老一辈经济法学者也有吴志攀、张守文、刘剑文等中青年著名学者。北大经济法学科在经济法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等方面,一直居全国的领先地位。

教学内容

北大法学院刑法学科的刑法硕士点是我国最早的刑法硕士点之一,从1978年开始招收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北大刑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储怀植、张文、刘守芬等老一辈刑法学家和陈兴良等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强大师资阵容为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的发展、高级刑事法制人才的培养以及立法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大刑法学科在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和犯罪学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北大刑法博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刑法硕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刑事政策、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含监狱法)。

学院设施

法律图书馆前身是法律系资料室,于1954年随着法律系的重建而成立,当时仅有工作人员2人,中外文书刊6千余册。1997年10月经系主任办公会议批准,更名为“法律图书馆”。

法律图书馆是一个藏书比较丰富、学术气氛浓郁的专业图书馆,也是北京大学的法律文献信息中心。 全馆拥有使用面积1100平方米,分布在四个楼层,采用封闭型、开架式管理;现有管理人员12人,其中4名是中、高级专业管理人员;馆内设有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中文书库、外文书库、台·港·澳阅览室;藏书量达8万5千余册,缩微片近千张,近年又陆续收藏了光盘、录像带等新型载体文献。馆内藏书以法学为主、边缘学科为辅,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力求书刊的系统与完整性。全馆有计算机62台,复印机3台,缩微阅读器2台。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自1996年起图书馆自动化工作已全面展开,建立了馆内局域网,1998年9月图书馆已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

学术交流

在国际交流方面,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北京大学法学院也迅速地迈向开放的、国际化的法学院。北大法学院大力开展了海外研究与进修计划,为教员及研究生提供扩展学术视野和增进国际交流的机会。频繁而深入的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遍布海外的校友和朋友,使北京大学法学院与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法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和政府司法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北京大学法学院与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荷兰、英国、台湾、香港、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持续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交换图书资料和信息以及互派学生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的繁荣使北京大学法学院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法律学人。到2009年,法学院多次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及学术活动。先后有近百人次的海外知名学者和法律专业人士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访问,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学术讲座,其中包括美国最高法院安东尼·肯尼迪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大法官,哈佛大学蔡斯教授,耶鲁法学院舒瓦茨教授、被誉为GATT之父的乔治城大学法学院约翰·杰克逊教授等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们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带来海外法学和实践发展的最新信息。北京大学法学院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赴海外交流访问,把中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和法制建设成就引介到海外。王铁崖教授和赵理海教授分别担任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法官和海洋法法庭法官,为中国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200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每年招收来自欧、美、亚、非国家的留学生约30人。每年与美国密苏里堪萨斯法学院合作为美国法学院学生举办为期三周的“中国法律讲习班”。受香港律政司委托,每年为该司外裔政府律师进行两期大陆法律培训。2003年4月,为培训亚太地区WTO成员的高级贸易政策官员的“WTO亚太地区贸易高级培训中心”在北大法学院设立。

历史沿革

(一)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历史最悠久。1898年在戊戌新潮中诞生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后易名为北京大学的京师大学堂,从一开始就在她的专门学第三门“高等政治学”内设有法律学课程。1902年根据清政府《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规定,在大学专门分科政治科内设法律学目。1904年1月修订大学堂章程,改大学专门分科为分科大学堂,在政法科大学堂内设法律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

(二)法律学门学制四年,所设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课,设:法律原理学、大清律例要义、中国历代刑律考、中国古公历代法制考、东西各国法制比较、各国宪法、各国民法及民事诉讼法、各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各国商法、交涉法、泰西各国法(罗马法、英吉利法、法兰西法、德意志法)。另一类为补助课,设:各国行政机关学、全国人民财用学、国家财政学。学生读完主课和补助课,尚可随意选修其他课程。修业期满,写出毕业课艺及自著论说,即为毕业。王家驹、程树德、芬来森(英国)、李方、王基磐、陈籙、沈觐扆、冈田朝太郎(日本)、白业棣(法国)、博德斯(法国)、震均鋆、科拔(英国)、王宝田、嵇镜、徐思允、巴和,为政法科最初的教员。

(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将学款移作他用,京师大学堂处境艰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复又开学。教育总长蔡元培着手改革旧教育制度。5月改京师大学堂为国立北京大学校,改大学堂总监督为大学校长,以严复任之。1913年2月,改政法科为法科,以孙祥龄为学长。是年法科法律学门招新生一班。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全面改革北京大学旧制的同时,对法科也进行一系列改革。11月聘李大钊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为法律学门讲授社会立法;聘周家彦、左德敏、徐崇钦、黄振声、徐墀、黄右昌、陶履gōng、胡钧、马寅初、张祖训为法科本科教授;王彦祖、郭汝熙、朱锡龄、韩述组、林损、李景早、黄国聪、伦哲如、黄振华为预科教授;废政府官吏为专任教员。同时还改定了课程。年底,法律学门有本科生206人,预科生222人,成为全校大的学门。在改革法科教学制度的同时,在法律学门还设立法律学门研究所,以黄右昌为主任,聘王宠惠研究比较法律、张嘉森研究国际法、周家彦研究行政法、罗文斡研究刑法、左德敏研究保险法、康宝忠研究中国法制史、陈长乐研究美国宪法、王景歧研究中国国际关系及各种条约、徐崇钦研究商业及工厂管理法。1918年在体制上又出新举措,由黄拔声、黄右昌、梁宓、王景歧、孙孝移、雷孝敏、周家彦、康心孚、左德敏、陈介、鹏屠振、余启昌、何基鸿、组成法律学门教授会,实行教授治门。1919年旋又将法科法律学门改为法律学系,设系主任一人,由该系教授会选举产生。还将旧学制中均为必修课的各门课程,改为半为必修、半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课程,可选该系课程,亦可选他系课程。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思想活跃起来,经常参加新闻研究会、哲学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团体举办的学术讲座,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文化思想,投身新文化运动,参加五四爱国斗争,并组织法律研究会研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法学问题。自此,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渐成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阵地。

(四)20年代,法律学系的课程设置日趋完善,师资力量有所增强发展,但后期由于北京大学屡有变故而法律系亦因之多有变动。1924—1925年,法律学系课程已达30余门,教员人数亦有所增加。所设必修课有:民法总则、民法债权总论、民法债权各论、民法物权、民法亲属、民法继承、民事诉讼法、商法商人通例公司条例、商法商事通例票据船舶、刑法总则、刑法分则、刑事诉讼法、宪法、行政法总论、行政法各论、外国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学原理、专门研究(以论文和译书为研究方法)。选修课有:法律哲学、社会立法论、中国法制史、罗马法、刑事政策、法院编制法、破产法、法医学、社会学、财政学总论、第二外国语。主要教员有:余qǐ昌、张孝移、王世杰、张志让、梁仁杰、左德敏、林志钧、黄右昌、陈瑾昆、石志泉、白鹏飞、李浦、燕树棠、夏勤、杜国庠、程树德、林彬、冯承均等。然而1927年7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政府取消北京大学,将北京的九所高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并北京大学法科到北京法政大学,称法科第二院,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复将京师大学校改为中华大学,8月16日又改为北平大学。迫于北京大学师生要求复校的强烈抗争,1929年8月南京政府恢复国立北京大学的名称,法律学系也随之恢复成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五)1930年12月,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仿照美国改革教育制度。对法学教育的改革在于:设法学院,以周炳琳为院长。法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法律系主任为戴修瓒。系设系务会议,由系主任及该系教授副教授组成,系主任为主席。法律学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种,师资颇可观。必修课:党义(王先强)、政治学概论(浦薜凤)、经济学概论(卢郁文)、心理学(樊际昌)、国文、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民法总则(燕树棠)、民法物编(余启昌)、民法债编总论(刘志敭)、民法债编各论(戴修瓒)、民法亲属编、民法继承编(林彬)、特种民事法(公司法、何基鸿,保险法、李浦,票据法、海船法,(戴修瓒)民事诉论法(李怀亮、石志泉)、刑事诉讼法(陈瑾昆)、刑法分则(林彬)、罗马法(赵之远)、强制执行法(于光熙)、行政法各编(白鹏飞)、国际公法(王化成)、国际私法(燕树棠)、英文法律选读(燕树棠)。选修课:中国法制史(程树德)、中国法制史专题研究(程树德)、法理学(赵之远)、社会学(许德珩)、德国法(何基鸿)、破产法(王家驹)、劳工法(何基鸿)、法医学(刘北霖)。学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每年上课至少在28周以上,四年修满132学分即为毕业。第一、二学年每学期选习至多不得超过22学分,第三、四学年每学期至多不得超过18学分。学生毕业,得学士学位。1934年成立法科研究所,由院长兼主任,负责培养法学研究生。

(六)1937年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于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38年春旋又迁往昆明,改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间原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部分师生奔赴抗日前线,部分师生编入西南联大法商学院,历时8年。法商学院由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商学系组成。由于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中,只有北京大学有法律学系,因而联大法商学院的法律学系即为原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西南联大8年期间,法律学系主任为燕树棠。其间先后在法律学系任教的教授除燕树棠外,有戴修瓒、蔡枢衡、芮沐、费青、陈瑾昆、罗文干、张企泰、李士彤、李祖荫、章剑、马质夫、赵凤喈;副教授有林良桐。联大法律学系注重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两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亦注重这两者的兼顾。所设课程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逻辑、自然科学、西洋通史、哲学概论、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绪论、民法概论、宪法、国际公法、刑法总则、刑法分则、民事诉讼法、商法、公司法、破产法、行政法、中国司法组织、中国法制史、国际私法、劳工法、社会立法、法理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海商法、保险法、民事执行法、程序法、土地法、票据法、刑事政策、法医学、毕业论文。学生实行学分制,读完140学分左右方可毕业。每年招生20名左右,8年间在联大法律学系就读学生约200名,研究生3名。法律学系许多师生积极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

(七)1946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复员。北京大学重迁北平,于是年秋开学。法律学系与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合为法学院。至共和国成立,其间法律学系主任先后由法学院长周炳琳和教授冀贡泉、费青担任。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亦有加强。课程方面,增加了比较宪法、司法制度研究等。此间在法律学系先后担任教授的有:燕树棠、费青、蔡枢衡、戴修瓒、芮沐、戴剑、李士彤、黄觉非、刘志yáng、冀贡泉、李祖荫、王克勤、张忠德、赵凤喈、龚祥瑞、严景耀(兼);副教授有汪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亦大大超过西南联大期间累计达600多人。处于中国革命趋于胜利前夕的法律学系师生,积极参加了进步的学生运动。

(八)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带来变革的曙光。法律学系对课程设置作了较大调整。设有马列主义法律理论、国家法、新刑法原理、新民法原理、宪法原理、婚姻法、国际公法、审判工作、商事法原理、犯罪学、法医学、政策与法令、苏联法律研究、名著选读、国际公法研究、国际私法、毕业论文等课程。学生除学习这些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其他系开设的一些课程。课程仍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共和国诞生前在法律系任教的教员此时多还在系任教。张志让、何思敬等教授曾来系兼课。1952年,实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

(九)1954年,在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得以重建。司法部教育司司长陈守一受命出任重建的法律学系第一届主任。“依靠老干部,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吸收有真才实学的老教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是重建法律学系的指导思想。1954年8月,法律学系新一届教职工41人在北京大学集结。他们分别来源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北京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政法机关和北京大学。其中包括一批欧美留学归来的教授、学者。1954年9月12日,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郑重宣布法律学系重新成立。重建后的法律学系设有系办公室、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国家法教研室、民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资料室。1956年8月,在原有四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审判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当时法律学系办系指导思想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点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958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1958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都来系作过报告。法律学系教学计划从1954年至1966年前,先后共有六次较大的变化,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几次教学计划的修改特点大致如下:

(一)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

(二)培养目标:开始为政法工作者、法律高级专门人才;五年制时期为法学家、政法研究人才与师资、理论研究人才。

(三)法律专业课程(包括选修课),建系初期介绍苏联法学的课程略多些。

1954年法律专业课26门课程中苏联课程比重较大,约有七门,中苏内容结合的课程约有六门,共十三门课,占法律专业课一半。

1955年法律专业课31门,主要以讲中国内容课程为主,取消了苏联民法、刑法、诉讼法、劳动法、行政法及法院组织法。合并了苏联与人民民主国家法,将法医学改为必修,增开了国家与法的理论专题、检察监督、司法统计。

1956年法律专业课27门必修课中取消了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苏联财政法,增加了政治学说史,我国的农业合作社法。

1959年法律专业课26门课中必修课中增开了人民公社规章制度,公检法组织与任务、资产阶级国家法、国际关系史、资产阶级民商法、罗马法。

1960年法律专业课19门,其中将刑法、诉讼法、婚姻法等六门课合并为政法业务课,增开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介绍。

1961年至1966年教学计划基本无多大变动,法律专业课程为21门课,增开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现代资产阶级法与批判,将刑、民法改为刑事政策与法律和民事政策与法律。重建后的法律学系第一次科学讨论会,是在1955年五月四日举行。法律学系自重建系以来,每年校庆,均举办科学讨论会。许多优秀论文参加学校评选,有的参加高校评选。

由于法律学科的实践性强,师生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经常出席国家机关的有关会议,并在法院审判活动中担任陪审员和律师。系主任陈守一教授担任北京市律师协会筹委会主任;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十多人,担任兼职律师,多次担任重大民事、刑事案件的代理人和辩护人。195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有重大影响的李万铭诈骗案等,该系兼职律师都曾出庭辩护。此间对外交流活动主要是与前苏联东欧国家进行,陈守一教授等曾四次出访前东欧国家,后者也有学者多次造访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1954年到1956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每年招生120名左右,其中约半数来自在职干部。

(十)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由于政治运动和劳动的增多,法律学系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受到冲击。“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历史性地与法律学系师生的生活纠葛在一起,留下诸多沉重的回忆。在这一时期,教学计划中增大了劳动锻炼、实习和社会调查等方面内容的比重。学制改为五年。培养目标为“政法研究人才和师资”、“政法工作者”、“理论研究人才和师资”等。

1960年将民法和刑法教研室合并为业务教研室。这十年中招生虽不曾中断但招生人数每有降低。1962年仅招生19人。本科生从1957—1966年共计招收约360人。1959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至1966年共招收24人。

(十一)文化革命十年中,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受到严重冲击。1970年,宣布了取消法律学系的决定。由于法律学系教职员团结一致,据理力争最终使法律学系得以保存,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政法院系之一。教职员基本没有分散,图书资料基本没有流失,为以后恢复教学和研究工作保存了力量。1966—1971年6年间法律学系没有招生,也没有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1972年,一批教师在刚刚得到平反之后,即致力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首先开办了北京市政法、公安干部短训班,随后举办了华北五省市政法干部培训班。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学系三十六名教职员合并到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恢复时他们中绝大多数又回到中国人民大学。1974—1976年,法律学系连续招收三届共计150余名工农兵学员,并同时举办多期干部培训班,为恢复法学教育和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这期间开设的课程逐渐增多,为几届工农兵学员及干部培训班学员开设的课程已有20余门: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国家与法的理论、中国法制史、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西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婚姻法、劳改法、刑事侦查、国际法、法律文书等。

(十二)1977年,随着正常的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迎来新的转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律学系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法律学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逐步得以明确;把法学教育、研究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起来,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设置先进和完备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多出优秀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多层次的法学人才,促进和发展国际法学教育和法律文化的交流,使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成为法学教学与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国家、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2009年,法律学系已成为北京大学最大的系之一。自1977年以来,先后担任法律学系主任的有陈守一、马振明、张国华、赵震江、魏振瀛、吴志攀。

(十三)新时期伊始,法律学系即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中心工作之一,招回和调进一批教学骨干。从1979年起,每年开展评定职称工作。同时注意挑选毕业的博士、硕士留系任教,注意吸引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回系、来系任教。到1998年2月,全系在编教职员112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职称的41人。在编和返聘教授中有博士生导师21人,享受国家级突出贡献津贴的28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有24人。另外,有一批知名人士受聘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兼任教授。

(十四)法律学系经常注意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到1998年2月已设9个教研室;法学理论教研室、法律史教研室、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刑法与犯罪学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经济法教研室、国际经济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诉讼法与司法鉴定学教研室。其中法学理论和国际法为国家教委批准的重点学科;另有资料室和办公室等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机构,先后成立了由法律学系代管或隶属于法律学系的12个研究机构;国际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犯罪问题研究中心、科技法研究中心、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立法学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法制信息中心、劳动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税法研究中心。另设有同和律师事务所,燕园法律事务所,司法鉴定室。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中,有的是国内所仅有的,有的是国内最先设立的。

(十五)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是法律学系在新时期中发展尤快的环节。首先,就本科生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来说:1979年,根据当时的急需在全国率先增设了国际法学专业,1980年又率先增设了经济法学专业,1993年再增设国际经济法学专业。这就形成一个包括法律学专业、经济法学专业、国际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学专业在内的在国内属于尤为完整的法学专业体系。在发展专业体系的同时,法律学系的课程设置体系不断发展。经多次调整,1993年开始,本科生进校后任选专业,学满两个专业学分的可取得双专业毕业文凭。与此同时,再次修订教学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精神,加强了基础课比重。全系所开本科生专业课程已逾70门。其中全系各专业必修课17门:法理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概论、合同法、刑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律文书、律师实务与律师道德;法律学业必修课6门: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与继承法、企业法/公司法、司法鉴定学、犯罪学、劳改法;经济法学专业必修课9门:经济法总论、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划法与投资法、财政法与税法、金融法/银行法、会计法与审计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国际法学专业必修课8门:中国外交史、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组织、海洋法、航空航天法、国际司法判例、专业外语;国际经济法专业必修课8门: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海商法、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经济组织、专业外语;全系各专业限制性选修课23门:现代西方法律哲学、立法学、当代西方法律思潮、中国司法制度、中国法律文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外国宪法、公务员法、罗马法、外国民商法、实用刑法学、青少年法学、外国刑法、刑事侦察学、刑事技术概论、法医学、保险法、中国经济立法史、司法精神病学、外国婚姻法、票据法、国际税法、国际法与国际组织专题。除专业课程外,还有若干门全校性公共课程。其次,就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来说:经过这些年发展,到1998年,已有12个专业36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这12个专业分别是: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史、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环境法;法律学系有八个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它们是: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史、宪法学、刑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环境法、经济法。

(十六)法律学系注意将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员开好课、多开课、开新课,鼓励教员钻研学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到1997年,全系在新时期共编撰各类高等法学教材近百部,出版学术专著一百六十余部,发表论文一千四百余篇。各类工具书60余部。教材中有30余部系由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员主持或参与国家教委、司法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获奖教材为:《法学基础理论》(新编本)、《宪法学概论》、《民法教程》、《民事诉讼法教程》、《国际法》、《经济法原理》等等。

专著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许多教材由于编写与出版早、质量好,在法学教育界起了良好的作用。

法律学系还于1978年创办了《国外法学》杂志,1988年又改刊为《中外法学》。法律学系法律图书馆是保存、管理图书资料工作进行得较好的图书馆。法律学系研制的《CHINALAW电脑辅助法律研究系统工程》,建立了中国法律数据库,填补了国内法学领域的一项空白。由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捐款和国家教委拨款投资兴建的“法学楼”于1993年3月交付使用,为法律学系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物质条件。

(十七)培养人才是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形成高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具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要求学生或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在不同程度上分别掌握该专业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方面,为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既重视基本理论又重视从实践出发,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学生中比例的增加,更重视社会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从1977年到1997年,共招收本科生2906人,其中除1989级至1992级本科学生因军训实行五年制外,余皆实行四年学制。从1978年到1997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402人,硕士研究生班约50人,博士生178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二百余人。自1977年以来,授予法学学士学位2418人,硕士学位887人,博士学位71人。1993年,面向全国招收已获得其他专业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35人,攻读法律课程,成为该系首批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从1993年开始,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法学理论水平,推动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为国家培养较多的法律专业人才,法律学系在北京、深圳、汕头、昆明、广州、烟台等地举办硕士学位课程研修班。从1985—1988年,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检察干部法律专修科,共培养大专层次学员600余人。1983—1989年承办经济法干部专修科,培养学员110人;1986—1990年为全国武警干部举办法律专科函授班,四年中,培养大专层次的毕业生5000人左右,并先后承担北京地区的函授教学任务及部分省市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辅导任务。1985—1990年,支持烟台大学、宁波大学等创办法律学系。1980—1993年,与北京市司法局、九三学社联合创办北京市法律业余大学。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教职员也参与了北京大学分校法律学系的创办和管理。1988至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教委决定成立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成为该中心的基地之一,每届招收学员60至70人,十年中为全国法院系统培养各类干部600余名。经国家教委批准,从1987年起与香港树仁学院合办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到2009年已招收11届,共1800余人,其中已有400多人获学士学位;从1991年始,又在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的基础上,在香港招收民法专业、国际法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到2009年已招7届,两专业共招硕士研究生70余人,1994年首届硕士学位学生毕业,有13人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与香港树仁学院合办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以及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为香港回归培养了一批法律专门人才,该项教育荣获1997年北京市普遍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十数年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招收学生、学员的人数、授予学位的人数培养人才的人数,大大超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总人数。

(十八)法律学系还是全校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最为活跃的系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法律学系被列为绝密专业,对外交流活动很少。解密后,对外交往迅速发展。1972年中日建交,法律学系接待了大批来自日本的学者和团体。1979年中美建交,迎来美国学者来访的高潮。以后,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全系90%以上的教员曾赴国外或境外讲学、访问、进修,出席国际会议。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建立不同形式交流关系的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大学等;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法政大学、明治大学、九州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爱知大学、立命馆大学、一桥大学、新泻大学、东海大学等;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德国的哥延根大学、马普研究所等;法国的巴黎大学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以及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等诸多著名大学。与香港树仁学院建立了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与香港城市理工学院香港大学以及台湾大学东吴大学进行了学术或资料交流活动。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如1985年的中日环境法学术研讨会;1990年的立法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1991年的国际法教学讨论会;1992年的比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1994年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联合举办的知识产权研讨会,等等。此外,1993年在台湾大学举办了海峡两岸著作权学术研讨会,1994年在北大举办了海峡两岸知识产权研讨会。到2009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员应邀参加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多达数十次。

院校专业

北大法学院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四个国家重点学科。

除了上述四个全国重点学科以外,北大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环境法等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近年来又通过引进人才和选留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律学门学制四年,所设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课,设:法律原理学、大清律例要义、中国历代刑律考、中国古公历代法制考、东西各国法制比较、各国宪法、各国民法及民事诉讼法、各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各国商法、交涉法、泰西各国法(罗马法、英吉利法、法兰西法、德意志法)。另一类为补助课,设:各国行政机关学、全国人民财用学、国家财政学。学生读完主课和补助课,尚可随意选修其他课程。修业期满,写出毕业课艺及自著论说,即为毕业。王家驹、程树德、芬来森(英国)、李方、王基磐、陈籙、沈觐扆、冈田朝太郎(日本)、白业棣(法国)、博德斯(法国)、震均鋆、科拔(英国)、王宝田、嵇镜、徐思允、巴和,为政法科最初的教员。

科研机构

法律学系经常注意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到1998年2月已设9个教研室;法学理论教研室、法律史教研室、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刑法与犯罪学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经济法教研室、国际经济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诉讼法与司法鉴定学教研室。其中法学理论和国际法为国家教委批准的重点学科;另有资料室和办公室等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机构,先后成立了由法律学系代管或隶属于法律学系的12个研究机构;国际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犯罪问题研究中心、科技法研究中心、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立法学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法制信息中心、劳动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税法研究中心。另设有同和律师事务所,燕园法律事务所,司法鉴定室。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中,有的是国内所仅有的,有的是国内最先设立的。

北大法学院还设有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公法研究中心、税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法制信息中心等二十多个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组织许多专业的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提供许多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对法学院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学术贡献

法律学系注意将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员开好课、多开课、开新课,鼓励教员钻研学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到1997年,全系在新时期共编撰各类高等法学教材近百部,出版学术专著一百六十余部,发表论文一千四百余篇。各类工具书60余部。教材中有30余部系由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员主持或参与国家教委、司法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获奖教材为:《法学基础理论》(新编本)、《宪法学概论》、《民法教程》、《民事诉讼法教程》、《国际法》、《经济法原理》等等。

专著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许多教材由于编写与出版早、质量好,在法学教育界起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下,法律学系教师正在编写包括9卷26个学科约1800万字的《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

法律学系还于1978年创办了《国外法学》杂志,1988年又改刊为《中外法学》。法律学系法律图书馆是保存、管理图书资料工作进行得较好的图书馆。法律学系研制的《CHINALAW电脑辅助法律研究系统工程》,建立了中国法律数据库,填补了国内法学领域的一项空白。由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捐款和国家教委拨款投资兴建的“法学楼”于1993年3月交付使用,为法律学系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物质条件。

现任领导

行政

院长:张守文

副院长:潘剑锋 汪建成 沈岿 王锡锌

院长助理:张智勇 金锦萍 薛军 杨明 郭雳

党委

党委书记:潘剑锋

副书记:朴文丹 杨晓雷

院务委员会

主席:汪建成

委员:张守文 潘剑锋 汪建成 沈岿 王锡锌 朴文丹 杨晓雷 周旺生 强世功 徐爱国 李启成 汪劲 楼建波 张平 葛云松 尹田 赵国玲 王新 郭自立 傅郁林 邵景春 白桂梅 宋英 王慧 甘培忠 彭冰 王磊 刘东进 殷铭 乔玉君 陈志红

秘书:张志勇

工会

主席:刘东进

副主席:刘燕

宣传委员:金锦萍

组织委员:王桔

女工委员:尹力

文体委员:李媛媛 汪建成

福利委员:殷铭

学术委员会

主 任:陈兴良

副主任:白桂梅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朱苏力 刘凯湘 刘剑文 张守文 陈卫东 陈瑞华 赵旭东 姜明安 贺卫方 钱明星 龚刃韧 梁根林 潘剑锋

学位委员会

主 席:潘剑锋

副主席:周旺生

委 员:沈岿 邵景春 刘燕 尹田 张平 汪劲 白建军 甘培忠 王锡锌 张骐 汪建成

国际交流

美国耶鲁法学院

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会长Nancy Chapmany于1998年1月13日-15日到我校访问,之后,同年6月17日,耶鲁法学院院长Anthony Kronman一行5人到我系访问。Kronman院长为我系约100名学生做了有关法学教育的讲座。会后,系主任吴志攀教授、副主任李鸣教授以及我系贺卫方等教授同耶鲁法学院代表团进行了会谈。双方表达了合作的合作意向,希望在教员交流、资料交流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合作,Kronman 院长自己也答应将争取每年到我系来为学生做一次讲座。

美国密歇根法学院

系主任吴志攀教授于1997年11月中旬到美国密歇根法学院进行了访问,双方初步商定可以开展合作,对方于1998年5月派该院的国际法教授Alvarise先生到我系进行短期讲学,为期5天,讲授美国国际法和宪法的最新发展。随后,同年6月16日,该院院长Lehman教授和副院长Gordan教授到我系进行了短暂的访问。系主任吴志攀教授,及贺卫方、刘燕、朱苏力等教授参加了会谈,双方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希望在资料交流和合作研究方面进一步合作。

美国南美以美大学。系主任吴志攀教授于1997年11月底访问了南美以美大学及法学院,并邀请该法学院Norton教授到我系参加庆祝一百周年法学教育研讨会。今年6月,该法学院任命了新的院长:John Attanasio教授。该教授于7月22日至25日到我系进行了短期访问,吴志攀教授和他进行了会谈,双方也希望进一步合作,但没有商定具体的合作领域。

亚洲

新泻大学法学部

签定"互换学生协议"。签定日期:1995年9月1日。内容:每学年互换3名学生。签字人:魏振瀛、山下威士。交流活动正在正常进行。

新泻大学大学院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科

签定交流协议。签定日期:1996年11月1日。内容:互相交换学术信息、书籍和论文。签字人:吴志攀、小岛康裕。

签定"互换学生协议"。签定日期:1996年12月12日。内容:每年互换3名学生。签字人:吴志攀、小岛康裕。

新泻大学法学部和大学院法学研究科

签定互换学生协议。签定日期:2000年11月30日。内容:两院按协议每学年以5名学生为最高限制,相互接收交换学生。签字人:吴志攀、鲶越溢弘。

神户大学法学部

签定"学术交流协议"。签定日期:1996年1月22日。内容:合作研究、交换信息资料、教授互访等。签字人:魏振瀛、三井诚。

东京大学先端科技研究所

签定"学术交流协议"。签定日期:1997年6月27日。内容:学者互访,交换图书资料,交换学生。签字人:朱启超、可井克哉。(协议原本存知识产权学院)交流活动正在正常进行。

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部

签定学生交流备忘录。签定日期:1998年10月16日。内容:每年可互派学生1-2名(进修),免收学费、听课费等。签字人:李鸣、内田博文。

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

签订“研究及学生交流备忘录”。签定日期:1999年5月19日。内容:定期举行研讨会;学术资料的交换;互派学生。签字人:吴志攀、石川捷治。

冈山大学法学部

签定合作协定书。签定日期:2001年3月1日。主要内容: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教职工间的交流、共同搞科研、教育包括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项目、信息的交流。签字人:李鸣、冈田雅夫。

韩国延世大学校法科大学

签定“学术交流协议”。签定日期:2001年12月18日。内容:交换法律资料;合作研究;举行学术研讨会等。签字人:朱苏力、朴吉俊。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

签定学生交流协议。签定日期:2002年7月16日。内容:互派学生学习一年,并互免学费。签字人:张守文、陈清汉。

签定“亚洲法律研究中心”合作备忘录。由亚洲九所著名大学法学院参加,成立“亚洲法律研究中心”。中心所在地: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签定日期:2003年3月21日。内容:举办学术研讨会;与新加坡大学法学院交换学生并互免学费,学习一年;互派教师访问、教学等。签字人:李鸣、陈清汉。

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

签订学术交流协议。签订日期:2005年3月5日。内容:教师、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互派学生攻读学位或研修并互设奖学金;图书馆互赠学术刊物;联合课题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签字人:朱苏力、高桥宏志。

欧美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签定学术交流协议。签定日期:1996年3月30日。内容:交换学术资料,合作研究、共同举办研讨会,学者互访,交换研究人员、学生。签字人:魏振瀛、C.Lynn Smith。

联系人:Professor Pitman B.Potter Director,

th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rach AtUBC

Faculty of Law 1822 East Mall

Vancouver, B.C.Canada V6T 1Z1

Fax:(604)822-8108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签定学术交流协议。签定日期:2002年10月2日。主要内容:信息和学术资料的交流;共同主办研讨会从事对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学者、研究人员或学生的相互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学生。签字人:朱苏力、Joost Blom,Q.C.。

美国哥伦比亚亚太法律研究所

签定教育合作和交流的协议。签定日期:1996年5月18日。内容:学者交流。签字人:郑胜利、Paul Chang Bin Liu.

加州伯克利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chool of Law)

签定学术交流计划。签定日期:1998年5月3日。内容:教员互访、联合举行研讨会。签字人:吴志攀、Robert Berring。

美国西保留地大学法学院(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签定学术交流计划。签定日期:1996年6月28日。内容:教员互访、资料交流、学生交流和联合举行研讨会。签字人:Peter M.Gerhart。

荷兰The Faculty of Law,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签定合作协议。签定日期1998年5月13日。内容:教员和学生交流、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教学资料和远程教育合作、资料交流、联合举行研讨会或其他学术活动。签字人:吴志攀、Peter Manlanczuk。

英国戈兰摩根法学院(University of Glamorgan School of Law)

签定学术合作协议。签定日期:1996年6月7日。内容:法律教师培训、中国-欧洲法律的联合硕士学位、学生交换、教员交换、建立欧洲法律中心等。签定人:北大副校长闵维方、戈兰摩根副校长L.Wess。

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法学院

签定中国法律暑期班合作协议。签定日期:1999年3月。内容:每年暑期(5-6月)在北京大学举办中国法律学习班,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任课、主讲。签字人:吴志攀、帕特·伦道夫(Patrick Randolph)。该项目正正常进行。

友好来访

康奈尔大学法学院交流项

史盼(Elizabeth Spahn),美国,新英格兰大学法学院教授,富布莱特专家,1999年7月—2000年1月在我院任教,讲授“律师职业训练”、“美国宪法等课程”,以及培训模拟法庭比赛。

米德夫(Daniel Mitterhoff),美国,律师,1999年9月—12月,访问学者。

葛瑞东(Douglas Grob),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研究员,2000年3月—2002年3月,访问学者。

康思德(Timothy Kiefer),美国,卢思学者,2000年8月—2001年7月在任教,讲授“美国合同法”、“法律文书写作”。

卢秉昊,韩国,忠北大学法学院教授,2001年1月—2002年1月,访问学者。

莫慧兰(Allison Moore),美国,卢思学者,2002年7月—2003年8月任教,讲授“公民权利和宪法保护问题”、“美国宪法中的正当程序条款”。

朴椿浩(Choon Ho Park),韩国,高丽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海洋法庭法官,2001年11月-12月、2002年9月—10月来我院讲授“海洋法”。

蒲杰夫(Jeffrey Prescott),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法研究中心研究员,2002年—2004年8月,访问学者。

王卫东(Wang,Weidong),美国,律师,2002年7月—2003年6月任教,讲授“美国公司法”

全淳信(Chun,Soonshin),韩国,釜山,东亚大学法学院教授,2003年2月—2004年1月,访问学者。

韩相熙(Han,Sanghee),韩国,2003年7月—2004年2月,国际法专业访问学者。

米德夫(Daniel Mitterhoff),美国,美利坚大学“中国-湄公法律中心”主任、律师,2003年8月—2004年1月,讲授“政府采购法的比较研究”。

王煦棋,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03年8月30日—9月27日,讲授“ 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改革方向—台湾经验之启示

孙汉琦(Sohn Han Kee),韩国,延世大学校法科大学教授,2003年9月-12月,访问学者。

堀史彦(Fumihiko Hori),日本,2004年1月—2004年8月,知识产权法专业访问学者。

Tan Cheng Han (陈清汉),新加坡大学法学院院长,2004年11月16日-25日,讲授“传统普通法中商法的基本原则”。

Ronald Brown,美国富布莱特访问教授,夏威夷大学法学院教授,2004年9月-2005年7月,讲授美国劳动法以及与中国劳动法之比较。

Richard Collins,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2005年9月-2006年1月,讲授“美国宪法”课程。

Karla Simon,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2005年9月-11月,与葛云松合作开设“美国非营利组织法”。

发展目标

1977年,随着正常的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迎来新的转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律学系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法律学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逐步得以明确;把法学教育、研究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起来,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设置先进和完备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多出优秀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多层次的法学人才,促进和发展国际法学教育和法律文化的交流,使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成为法学教学与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国家、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法律学系已成为北京大学最大的系之一。

培养人才是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已形成高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具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要求学生或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在不同程度上分别掌握本专业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方面,为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既重视基本理论又重视从实践出发,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学生中比例的增加,更重视社会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

回首往事,放眼未来,为迎接我国法学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为迎接更加美好的21世纪,我们要继往开来,努力奋斗。愿与全体系友及法学界同仁共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