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篦梳 |
释义 | 词语释义【词语】:篦梳 【注音】:bì shū 【释义】:1.栉发用具。用以除发垢。古称"洛成"。 2.引申指细密地搜索。 历史以麻竹等为原料,经破竹、破篦、刮青、制梳、烘焙篦等21道工序制作而成梳齿很密的梳,能篦发去垢,称为“篦梳”。福州西郊洪塘生产的篦梳最为著名。 洪塘篦梳始于宋末,至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产品已远销海内外。兴盛时,洪塘村家家户户以制梳为业,篦梳业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手工业。 清朝,福州城内篦梳生产从业者相继发展有5户17人,民国期间又发展数家店肆,主要集中在六柱桥、铺前顶、斗中街等,以前店后坊形式进行生产经营。 洪塘篦梳早年以当地特产的名贵“黄竹”为原料,竹源稀少后,改用崇安麻竹,为保证梳齿达到不裂不蛀的效果,均选用5年以上朝阳方向的竹子。民国初,每年销往南洋、缅甸篦梳就达40多万元。民国12年(1923年)创用的金山寺牌篦梳,经过120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制成的篦梳还要在沙、草上反复刮磨,形成洪塘篦梳不伤头的特色,闻名海内外。福州城内篦梳业在民国20年出口值为20多万元;40年代初从业者19户35人,出口值4.5万元。 1955年,洪塘篦梳业老牌号林章兴、胡友祥等4户开始筹备,于1956年5月成立洪塘篦梳社,职工30多人,年产篦梳10多万支。同年,城内篦梳业也成立篦梳供销社,职工27人。1957年福州牛角原料紧缺,胡友祥创制金山寺牌仿角竹梳,价廉物美,1958年开始恢复出口及销往全国各地。1961年,把福州漆器赤宝砂、绿宝闪金、金丝玛瑙等材料及技法应用于篦梳中梁上,使其更显精致名贵。1963年,金山寺牌篦梳获福州市名牌产品奖,年产量3万支,胡友祥还革新篦梳镶头机,既提高质量又使日产量增加10倍,创制头梳打字机,提高工效12倍。1978年产量130万支,出口占20%。1979年洪塘篦梳社改为洪塘篦梳厂, 1981年产量142万支。城内篦梳供销社自1956年成立不久就几经并转,至1983年转为茶亭篦梳社,年产量23万支,不久转产胶木电器。全市仅存洪塘篦梳厂一家,1984年最高产量达158万支。主要产品有金梁、喷金、小花、大花、大广、青漆、光漆、五一、三八、通花等10多种。此后农民不愿从事制梳副业生产,篦梳产量逐年减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