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秀昌 |
释义 | 朱秀昌,高分子化学家。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从事离子交换树脂、液晶材料和膜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他率先用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对中国膜科学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朱秀昌-经历1917年9月28日 出生于贵阳,祖籍福建晋江。 1939-1943年 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1947年 重庆柏溪及南京中央大学化系任助教(现南京大学)。 1947-1950年 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师。 1950-1953年 大连科学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究员(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 1953-1956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任副研究员。 1956-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中国科技大学及研究生院教授。 1979-1993年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兼职副研究员;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名誉理事长;《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副主编;水处理技术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膜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 1991年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10月23日 病逝于北京。 朱秀昌-生平新中国建立前朱秀昌1917年9月28日出生在贵阳的红边门,父亲朱道生在上海一个小电报局里做事,是一个酷爱读书又会英语的电报局局长。朱秀昌从小就爱钻研,少年丧母使他很早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离家在杭州清心中学读书期间,他每天清晨起床便练习毛笔字、预习功课,星期日除爬山锻炼身体外很少外出,平时只穿校服,冬天穿的是芦花棉鞋,生活十分俭朴。后来因断了经济来源而未能直接报考大学,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1939年他同时考上之江和浙大两所大学,他选择了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化学系,半工半读念完大学。1943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任助教的机会,到昆明与罗文运女士结婚,并在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当了技术员。 1944年,朱秀昌应中央大学的聘请,到重庆柏溪中央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随学校迁回南京(现南京大学),在化学系讲授“普通化学”。1947年朱秀昌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授“分析化学”,后晋升为讲师。此时他接触了浙大的地下党组织,加入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由进步青年组成的“科学时代社”,该社是浙大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兴。1950年大连科学研究所(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派人南下到浙江大学招聘人才,朱秀昌应聘来到大连。在大连工作期间,朱秀昌首先完成了“从正丁醇合成丁酮2”的工作,出席了1950年在大连召开的东北第二次学术论文报告会并宣读了论文。接着朱秀昌相继完成了“从蓖麻油热裂解制庚醛及其还原合成纯庚烷”、“石油直链饱和烃(庚烷)经催化环化,用Fischer法合成芳香族烃(甲苯)”等项工作。195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同年朱秀昌调到上海有机化学所,并加入了九三学社。这一年有机所接受了研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酰胺的任务,朱秀昌着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玻璃化温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的研究。当时国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生产几乎还是空白,有机化学所的近半数人员投入到这两项工作之中。在王葆仁先生的领导下,他们边学习基础理论边开展研究工作,一年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并为中国高分子的研究培养出一批骨干。 朱秀昌-开拓者1954年上海有机所在原有的两个科研课题之外,又增加了离子交换树脂和有机硅、有机氟高分子的研究。从此朱秀昌的科学研究工作掀开了新篇章。 前期成果朱秀昌首先开展的是“二乙苯的分离提取及其催化脱氢合成二乙烯苯”和“从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制甲基丙烯酸”的工作。1955年他领导的小组合成出“甲乙丙-10型离子交换树脂”,这是一种专供提取链霉素用的甲基丙烯酸树脂。1956年在上海化学分会年会上他做了题为“聚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造及交换性质”的报告,他用独到的低温缓和磺化方法,使得树脂性能优良。在10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基础之上,他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制出490型羧酸离子交换树脂,它是乙烯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应用于链霉素的分离提纯上。20世纪60年代他又针对该树脂易破损的缺点,研制出H170型树脂,该树脂不溶胀,能直接从发酵液中吸附、分离出链霉素,性能优越,获得了发明专利,并应用于中国最大的抗生素制药企业——华北制药厂,推动了中国抗菌素工业的发展。 后期成果1958年后,因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的需要,朱秀昌领导的小组对各种离子交换树脂的耐高温、耐辐射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制出磷酸锆和氧化锆等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核潜艇净化水;制成螯合型磷酸锆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从海水中提取铀;并与原子能所协作,制成2606型乙烯吡啶类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废铀燃料的再分离提纯,全部技术移交给核工业部门,1986年该项目获发明专利。 朱秀昌-膜分离技术中国的膜研究起源于1958年。朱秀昌领导的研究小组率先用聚乙烯醇异相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薄膜制成多层隔板,用电渗析法将高硬度硫酸盐型苦咸海水淡化,这个海水淡化器首先在海军的舰艇和海岛上应用,后来又成功地解决了成昆铁路禄丰段隧道施工中饮用水和电瓶用水的困难,受到了铁道兵工程会战总指挥部的通报嘉奖。1958年深秋,这个大型海水淡化器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成果展览上得到展出,并作为建国十周年全国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载入了史册。随后朱秀昌协助海军组建了集研究、设计、生产海水淡化装置于一体的研究院,帮助培养专业人才。 膜分离技术1963年朱秀昌做出橡胶离子交换膜的20层电渗析器装置,1965年聚乙烯醇缩乙醛超滤膜问世,1966年朱秀昌又考虑到燃料电池用的隔膜。他与四机部十八所协作,研究氟塑料膜与聚乙烯醇均相膜的放电性能,研制成功卫星用银锌电池、燃料电池用隔膜。纸质离子交换膜研究始于1961年,到1966年拿出大型全纸质离子交换膜,它可降低成本百倍以上。1966年朱秀昌来到北京啤酒厂,协助他们制成了3×1吨净水装置,解决地下水淡化为发酵水的问题,开创了膜技术成功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先例。1966年朱秀昌还制成二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与反渗透析器,装置移交给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1982年后他进行双极性膜和气体分离膜(主要是富氧膜)的研究。 为了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各个工业国家都在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光解水制氢的研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人工模拟植物光解水制氢有许多种路线。1979年,朱秀昌提出一种双极性金属络合高分子膜的设想。1984年他指导学生作了“双极性膜在二组分溶液中的电压电流关系”及“聚四苯基卟啉光化学”方面的研究。 十年浩劫十年浩劫期间,朱秀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为了能连续检测高分子膜的质量,他想到了液晶。1970年他带领研究组在国内进行了液晶材料领域方面的研究,不仅合成出有黑白颜色显示的液晶化合物,同时还在国内首先合成出能显示多种色彩的液晶化合物。1970年7月至1971 年11月,他们与三个空军单位合作,联合搞“液晶无损探伤”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合成了十几种胆甾型液晶化合物,用于检测大面积构件的近表面缺陷及形状复杂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组合件。此方法具有直观、简便、快速、可靠性高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该项目还获得了发明专利。1972年他在物理杂志上撰文介绍液晶材料,促进了中国液晶材料的研究和液晶器件工业方面的发展。 朱秀昌-人物评价朱秀昌从事科研工作50年,他无私无悔地奉献了半个世纪。他学识渊博,会英、德、日、俄四国文字;他学术思想活跃、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他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他淡泊名利、乐观大度的品德为全所公认,并受到同事和后辈们的尊敬。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成立,朱秀昌应邀做兼职教授,他那带江浙口音的生动讲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持翻译的《高分子方法》一书,一直是教学中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朱秀昌始终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看成是一名科学家的职责而放在首位。他一生坎坷,却心怀坦荡。1965年他已经患了无痛性冠心病,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1972年11月初冬,他下厂推广成果时,因吐血被送进医院,住了不到一周就坚持出院;1974年夏在所里开会时突发冷汗,在夫人陪同下,硬是自己坚持走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后壁心梗当即收留住院。在晚年生病期间,他受一位中学女教师的委托,校对并补充了《中国古代石油发展史》的内容(中译英),那极难译的古代文言文,耗费了他不少的心血。1992年已是重病在身的他又校对了32万字的《合成聚合物膜》一书。 获得奖励及专利作为访问学者,朱秀昌曾于1964年秋访问了当时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1980年10月他带团去意大利进行太阳能综合利用的考察;1987年8月他带团去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朱秀昌先后3次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曾获3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近80篇,专著和译著8部。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经济繁荣和国防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