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瑞群
释义

朱瑞群(1920年11月-),男,汉族,江苏吴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五十余年。朱瑞群教授乃沪上名医朱少坡先生之子,祖上四代行医,皆以内儿科擅长。父亲朱少坡(1877~1930)在二十年代初曾创上海神州医药总会,并出任会长(当时任会长的还有顾渭川先生,徐小圃先生任副会长)。

中文名:朱瑞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吴县

出生日期:1920年11月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人生经历

朱瑞群先生自小即跟随父亲左右,耳濡目染,深深地被这神奇浩瀚的医学所吸引。 只叹父亲英年早逝,未得亲授其子,但朱瑞群先生承袭祖业之心已定。1939年,十九岁的朱瑞群先生高中毕业,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四年寒窗,朱瑞群先生苦读医经,勤奋实践,尚未毕业即拜师于全国著名儿科专家徐小圃先生门下,深得徐先生之真谛。1943年先生大学毕业继续从师学技,1946年满师后,便开始了兢兢业业悬壶济世的生涯。先生由于仁爱细致的医德和妙手回春的医术,很快名声鹊起。1950年,朱瑞群先生响应号召,与师兄王玉润先生在上海杨浦区长阳路万寿堂国药号内联合应诊。1954年应上海市卫生局聘请,参加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即现在的曙光医院)工作,任儿科医师。1958年曾参加为期一年的师资进修班学习,从1960年始执教于上海中医学院。先生在医、教、研工作中辛勤耕耘,曾任上海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曙光医院儿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兼秘书。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曙光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儿科顾问、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被聘为上海市食疗研究会顾问。

主要著作

朱瑞群教授在儿科、内科方面造诣深邃,尤其对治疗小儿哮喘、佝偻病、疳积、婴幼儿腹泻、贫血、紫癜等病最为特长,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淡泊名利、仁爱行医,誊满杏林、桃李成荫。主要著作有:《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统编教材)、《中医内儿科学》(自编教材)、《中医儿科手册》、《儿童食疗学》等。发表论文5篇。

临床经验

朱教授行医半个多世纪,早年跟随徐小圃先生,深得徐先生温阳抑阴心法的秘奥,临床上常用辛温解表、温中祛寒、补肾壮火及潜阳育阴等法,以善用附子、肉桂而著名。

朱瑞群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肾主虚”,“肺常不足”,因而要重视调补脾肾、益肺固表。先生指出肺病治疗用药宜轻,应多选用质软味薄宣散升发之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霍香正气散等以祛邪疏表,并适时固表护卫、补益肺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先生自拟了桂芪汤治疗上呼吸道易感患儿,固本通窍汤预防哮喘发病都有很好的效果。在治疗咳嗽、黄疸、夜啼、疱疹、水肿病、惊风等杂症,先生常从脾胃人手、多获奇效。中医理论强调“肾藏精、主骨生髓”。因此小儿生长发育不正常与肾脏有紧密联系。临床上的矮小症、多动症、抽动一秽语综合征、以及脑瘫、脑积水等先天性疾病,多从肾论治。又如遗尿、久泻、水肿等诸症也是从肾人手。朱教授用附子、肉桂、炮姜、补骨脂等补火生土,治疗久病腹泻、五更泄泻者。以黄芪、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熟地、当归、鸡血藤、仙鹤草等补肾阳、益肾阴,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黄芪、益智仁、石菖蒲、远志、灵磁石、龟板等治疗小儿多动症。用附子、菟丝子、五味子、补骨脂、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等治疗小儿遗尿。以生地、丹皮、泽泻、萸肉、知母、生草等治疗小儿性早熟。用阿胶、鸡子黄、鹿角粉、龟板等治疗脑炎后遗症等。疗效均十分显著。朱教授从(内经)和李东垣的学说中汲取营养,认识到治疗小儿疾病,重在调节气机、因势利导,而脾胃同居中州,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在临床上常用藿梗、荷叶、葛根、木香、半夏、陈皮等芳香醒脾、升阳降浊、药性平和、寒热虚实诸证皆宜。朱教授注重疏理气机,尤其强调宣展肺气。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性喜清肃、治节一身,“百病唯咳嗽难医”。先生深谙其道,治咳重在调气,初期宣开、中期肃降、后期收纳、顺势利导、无咳不平。先生常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三子养亲汤化裁以散寒宣肺;如果是风热咳嗽,每用麻杏石甘汤、桑菊饮加味以清肺宣肺;如是内伤咳嗽,先生的用药以静制动、顺其肃降之性;如症属痰热者,先生用麻杏石甘汤加黛蛤散、天竺黄、瓜蒌仁、冬瓜子、紫苑等清肺化痰;如果是痰饮聚结、阻滞肺气,先生则用涤饮化痰泻肺之方,治标之举和调理脾肺气机结合起来。先生认为调肺气的意义不仅仅在治咳,还在于调节畅通其他脏腑之气,以利一身气机宣畅。如临床常用的“提壶揭盖”方法,对小儿便秘诸方无效者,常常见奇效。

朱教授常常教导学生:为幼医者,临诊识病,务求四诊合参,尤以望、闻为至要,详审病因、细辨其证,才能精择其方。中医儿科历来被称之为“哑科”,这是因为小儿“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而且“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转变迅速,易生变症。正因为儿科的艰难,先生在幼科诊法上下了一番苦功夫,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朱教授擅长于望诊,尤其注意观察面部、舌唇、咽喉、两便排泄物等的变化,以此鉴别寒热虚实之真假,以使辨证正确。他察舌不仅察舌质的色泽、形态,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腻腐等,还注意唇部的润燥、唇舌合诊。燥裂者,多属津伤燥热;湿润者多为寒凝阳虚。先生临诊还细察鼻咽,认为急、慢性鼻咽炎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鼻咽部位隐蔽,且该病症状易与邻近器官的症状相混淆,故常被人们所忽视。先生重视对排泄分泌物的观察,对患儿必察看大便的质、量、色,并结合便次与全身情况以判断症情。对发热咳嗽者,必察其涕泪,凡肺气不宣、涕泪全无,神情烦躁不安或萎软者,为清窍已闭,当宣肺加开窍。凡咳嗽有痰者,必察痰之色、质,痰多质稀色白,大多属寒属湿;痰少质稠色黄,大多属燥属热。朱教授说,辨证应知常达变、详察病程、病势,结合患者禀赋、体质及全身脉症,才不至于误诊。

朱教授对小儿皮疹的鉴别诊断,有独到的经验,如猩红热皮疹按之即退,抬手后皮肤上可见清晰的五指印痕;水痘疮疹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口腔粘膜、头皮、肠粘膜等处,以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时期的皮损为特征,疱疹常呈对称;脓疱疹好发于暴露部位,成群分布,脓疱壁薄易破溃;麻疹前驱期一般为3-4日,除发热、上呼吸道炎和眼部炎症外,麻疹粘膜斑(科氏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起决定性的作用。朱教授在临诊中必闻小儿语声之强弱,啼声之抑扬,咳声之清浊,并结合望、问、切诊,详审证侯。如小儿咳声重浊沉闷,多因寒湿为患;咳声不爽、咳毕有清咽声,多为痰热所扰;咳声清脆无痰、多为燥咳;咳声连续不断,咳尾有一特殊吼声,为百日咳;咳声低怯、断续,多为病久肺虚;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患儿等。小儿不会说话,啼哭的种种表现反映其身体的状态,朱教授对此极有心得:因喂养不当、护理不善等引起的啼哭、声调不很高、时间较短,每次在哺乳饮水、或更换湿尿布衣服后的啼哭,只需抱起亲呷走动,顺其心意,啼哭即止。如果哭声尖锐刺耳,多数提示有疾病发生。婴幼儿啼哭频频,兼见烦躁易怒,胃纳呆滞,头部多汗,发稀枕秃者,为脾虚肝旺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佝偻病的初期症状。如果啼声嘶哑、伴有呼吸不畅者,多为咽喉疾患。如哭声持续不缓、尖厉惊呼,多属严重病变早期反应,应尽快寻找病因。颈项僵硬者,首先要排除颅内出血或脑膜炎的可能。患儿弯腰曲膝,神情痛苦,则疑为急腹症。如肠套叠患儿,可见呕吐、大便呈果酱色、或见粘液浓血便,会发出阵发性哭叫,腹部可触及肿块。不明原因的小儿夜啼,中医辨证有脾虚、积热、多惊、伤食、虫积腹痛等等。

学术观点

一、顾护纯阳,滋补“稚阴”

先生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旭日初生,草木方萌”,故须小儿呵护,温阳滋阴并重。

先生早年跟随徐小圃先生,深得徐先生温阳抑阴心法之秘奥,临床上常用辛温解表、温中祛寒、补肾壮火及潜阳育阴等法,以善用附桂而著名。如先生在50年代初与王玉润师兄共同主持万寿堂国药号门诊时,曾遇一位15岁男孩,患肠伤寒半月。王师以清暑化湿方加氯霉素治疗半月,热退,患儿父亲大喜,遂予儿子肉馒头食,不料身热复升,体温高于39.5℃。其父遭王师训责后无颜再去求治,故转求他医,然服药一周,热势不退,反见神昏,循衣摸床,汗出淋漓,小便出血。其父大惊,遂恳求先生一试。先生投以附子9克,肉桂3克(后入),藿香、佩兰各10克,淡豆豉10克,米仁30克,泽泻10克,太子参10克。服药一剂热退;二剂则神清汗止。这是先生早年用附桂救沉疴,化险恶之典型案例,令人击节惊叹,但近年来使用甚少。先生回忆当年求诊患儿多属于久病失治或辗转求治的重危病证,其中又以阳气受损、正不敌邪的脱闭证候者居多,故温阳扶正法使用较多。先生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但欲寐,面色潮红或晦滞,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泻不化,脉细软,舌淡而润。但兼见一、二证,便可大胆使用,方中附子配磁石乃徐小圃潜阳育阴之意。因附桂毕竟趋阳之极,解疾苦于倒悬者可藉此峻猛之剂,但须慎用。

先生继承了徐小圃先生温阳学说,又有所发展。他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小儿感邪之后,邪气易于枭张,热病的确甚多,故主张清凉、温阳并重,不可偏执于一法。如小儿外感,六淫诸邪易从阳化热。邪在肌表,临证多以辛凉解表治之,投以桑叶、菊花、连翘、银花、蝉衣等轻清宣扬之品,慎用辛温发表之剂,以防劫汗伤阴助热,汗多表虚,病反难治。一旦里热炽盛,体内稚阴极易为高热所耗竭,因此热病后期还应重视滋养阴分,调理脾胃。先生善用沙参、石斛保肺津,淮山药、麦冬养胃阴,生地补心液,白芍、枸杞子生肝血,熟地滋肾水,脏腑兼顾、津血同生。

二、培补脾肾,益肺固表

小儿“脾常不足”,“肾主虚”,“肺常不足”。先生推崇先贤之说,一贯重视调补脾肾、益肺固表。

万密斋云:“娇脏易遭伤”。肺为华盖,非轻莫达;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先生认为,肺病治疗用药宜轻,故多选用质软味薄宣散升发之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藿香正气散等祛邪疏表,并适时固表护卫,补益肺气,防病治病。如以自拟桂芪汤治疗上呼吸道易感患儿,以固本通窍汤预防哮喘发病等。

先生临证用药时刻顾护脾胃,认为量轻味薄,悦脾和中之药,往往能使脾气得益,促使痊愈。若用药猛烈,金石重镇、消导克伐之品过剂,必伤脾胃,其证更虚。若恣投寒凉,滥用温燥,则遏抑阳气,或化燥伤阴,伤脾败胃为害尤烈。攻下峻猛,损伤中气,则百药无力。养阴滋腻之品易碍气助壅。故必寒热相宜,润燥相合,刚柔相济,酸甘化阴,芳香化湿,气阴兼顾。先生常用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扁豆、甘草等甘淡平和之品以健脾助运。又如治疗咳嗽、黄疸、夜啼、疱疹、水肿病、惊风等杂证,先生常从脾胃入手,多获奇效。肾藏精,主骨生髓。小儿生长、发育异常责之于肾。临床上见矮小症、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以及脑瘫、脑积水等先天性疾病,多从肾论治。又如遗尿、久泻、水肿等诸多杂症,也是从肾入手。如先生用附子、肉桂、炮姜、补骨脂等补火生土,治疗久病腹泻、五更泄泻患者;以黄芪、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熟地、当归、鸡血藤、仙鹤草等补肾阳、益肾阴,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黄芪、益智仁、石菖蒲、远志、灵磁石、龟版等治疗小儿多动症;用附子、菟丝子、五味子、补骨脂、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等治疗小儿遗尿;以生地、丹皮、泽泻、山茱萸肉、知母、生甘草等治疗小儿性早熟;用阿胶、鸡子黄、鹿角粉、龟版等治疗脑炎后遗症等。如治一14岁女童,患多动症多年,成绩逐年滑坡,注意力分散,凡所视及之物必欲触及,夜寐欠安,时有梦语叫喊。治拟益气充精,补肾健脑。投以炙黄芪30克、炙龟版30克(先煎)、远志9克、石菖蒲10克、珍珠母30克(先煎)。加减治疗5个月,症状基本控制。

用药特色

朱教授临证用药,首先选用先贤经方。他认为经方君臣佐使配伍严谨, 方药与证情矢的相贯,组织巧妙,丝丝入扣,故凡病切合于经方者,多不作加减而用之,偶有加减也仅数味,不致本轻而末重。如银翘散、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七味白术散、玉屏风散、二陈汤、六味地黄丸、桃红四物汤、四君子汤等,均为先生治疗小儿常见病所喜用之经方。朱教授既推崇经方,又主张变通。因方为定方,病却各异,尤其小儿清灵之体,变化神速,若死搬硬套,好比刻舟求剑,弊多利少,有悖于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先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活用经方的宝贵经验。如以《重订严氏济生方》苍耳子散化裁成抗敏通窍汤;专治小儿过敏性鼻炎;以《医学心悟》止嗽散化裁成治咳方,治疗风寒咳嗽;以《温病条辨》增液汤加味成生津开胃汤,治疗胃阴虚证;以《太平惠氏和剂局方》平胃散化裁为化湿开胃汤,治疗湿阻纳呆,以及新拟平喘汤、清咽汤、止遗汤等,均是在古方启发下,参以己见,反复修正而成。如抗敏通窍汤在苍耳子散白芷、薄荷、莘荑、苍耳子的基础上,加细辛助莘荑、苍耳子以通鼻窍,加乌梅、防风、甘草脱敏抑菌,佐以川芎补气活血。又如桂芪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黄芪一味,变仲景太阳中风证方为益气固表,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之良方。朱教授特别强调,方中黄芪重用至30g益气固表为主药,芍药敛阴和营,桂枝温经通阳,发表散寒。桂芍相配,一散一收,然白芍用量6倍于桂枝(12g),桂枝仅用2g,意在调和营卫而非发表解肌,此乃仲景之意。若兼有风寒表证,两者用量比例反之即可,并可酌情加减变化。

方专药精,布阵有方

朱教授用药不杂掣肘之剂,崇尚仲景方药法度,处方一般在10味药之内,少则5~6味,君臣佐使配伍相宜,不失辨证规范,而且简选精良,一药多用,布阵有方。朱教授常谓: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医之伐病,药不贵繁,但宜精湛,方简力专,克敌制胜,最忌凑合敷衍,杂乱无章。朱教授喜用小方,但也非一概排斥大方,若征情复杂,病原多而急迫,也酌情增味加药,然必组方严谨而不杂。如治一12岁男孩,患慢性活动性肝炎1年,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头晕纳呆,右胁下胀满不适,口苦,大便不调,肝功能时好时坏。近期检查报告:ALT升高,TTT、ZnTT异常,白球蛋白倒置,HBsAg( )。本证虚实兼夹,治拟补气柔肝为主,兼以活血理气,清热化湿。以黄芪、郁金各15g丹参10g当归、半夏、白术、白芍、枳壳、柴胡各9g桃仁、陈皮各6g白花蛇舌草30g为基础方,加减治疗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转正常。续服1年,HBsAg转阴。

用药轻平,取效捷速

朱教授用药有3轻。一是喜用花、叶、虫衣等药质轻扬之品,与小儿稚体相合,免伤正气;二是多用药性宣散升发之品,因为小儿肺常不足,外感表证众多,或见乳食中伤,中焦气滞;三是用量轻,药味少,中病即止。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所言:“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其用药看似平淡轻清,却能取效捷效。即使是重危病证,亦强调“重病轻取”。朱教授治病十分慎用寒热偏激,或燥烈峻猛之品。认为寒凉之品不宜过用,太过则戕伐生生之气,于胃家不利;峻下之品,或金石重镇消导克伐之品不宜过用,以免正虚病进,白药无力;养阴滋补之品不可过剂,有腻脾滞胃之弊;香燥祛湿不可过用,恐其劫阴耗津,回春乏术。故先生用药多取平和之辈,以不伤脾胃为原则,认为量轻味薄,悦脾和中之品,常能使脾气得益,促进痊愈。如黄连、黄芩、黄柏三味非大热邪盛不同用;便秘属实热者用生大黄后下则叮嘱家长适量入药,或以芦荟1g清热泻下,中病即止。滋阴补血重剂方中每每用1~2味畅气快膈之品,以攻补而不壅、滋而不腻之功。如归脾汤用木香,小建中汤用姜、桂,补中益气汤用陈皮、柴胡。活血多取桃红四物汤补血活血不伤正气。附桂温阳则严察其证,适度渐进等等。

医贵权变,方贵固守

朱教授临证首辨内伤外感之因,再识寒热虚实之变。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曰:“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由于小儿“易虚易实”,传变迅速,朱教授十分注重防微在渐,防患于未然。如小儿食积后必安胃和中,以防由实转虚;哮喘缓解期培土生金,补肾纳气,治其根本等等。臣贵权变,然方贵固守,尤其是疑难杂症,病程迁延,病因多端,虚实兼杂,证候复杂,其治绝非二三诊所能奏效。若处方用药朝更暮致,欲速则不达。朱教授临证,只要药证不悖,则固守方药,或随症加减,往往能够出奇制胜,攻克难关。如朱教授治疗慢性再障、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哮喘等患儿,固守益气扶正,养阴补血之法,病程长的达数年之久,大多终获痊愈或症情控制。

科研成果

桂芪合剂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感冒、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是儿科常见多发病。朱瑞群教授带领曙光医院儿科在1978年3月~10月间,对门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体弱儿童(简称弱儿),采用桂芪合剂内服治疗,并以左旋咪唑内服进行治疗对照,取得较好的疗效。论文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8。

益气补肾法治疗佝偻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佝偻病病名,从其症状体征分析,当在“五迟五软”、“龟胸龟背”、“汗证”及部分“解颅”和“疳症”之中。钱乙认为,解颅是“囊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明·薛铠云:“五软者源其要,总归于胃治法必以脾胃为主”,“肾气怯则脑髓虚而囟不合调外脾肾为善”,提出了元气未充、脾肾不足为发病依据,调补脾肾为治疗法则。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对水谷精气的需求迫切,但又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因此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相对缺乏是导致佝偻病的重要病因。针对小儿特点,朱瑞群教授以健脾益气、补肾壮骨为主要治疗法则(简称益气补肾法)探索防治佝偻病的有效中药及其治疗作用机理,于1986年1月至1987年5月对108例患儿进行了中、西药对照治疗,同时进行了动物实验。课题初步探讨了中药治疗佝偻病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课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药敷贴离子导入治疗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曙光医院儿科在朱瑞群教授的指导下,以中药敷贴离子导入防治哮喘已达40年之久。该法不仅能用于预防哮喘,还能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并经动物实验证实有良好的平喘化痰、解痉抗敏作用。本项研究获1987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有关论文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年第4期、第10页。

著作介绍

先生著有《小儿食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40多种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食疗方法,并介绍了233种食物的性味、成份和功效,以便临床选用。如治感冒有葱乳饮、芫荽黄豆汤、咸橄榄芦根茶等;治哮喘有蛙椒粉、白果蜂蜜汤、蟾蜍烤鸡蛋等;还有用复合淮山粉治腹泻等等,不胜枚举。

有些食物能直接治疗疾病,甚至可以代替药物。如乌鱼有温阳利水之功,能消退水肿,用于治疗肾炎或肾病水肿;藕汁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可以治疗鼻衄;山楂片(糕)功能健脾消食,可防治小儿食滞;石榴皮蜜膏(石榴皮煎煮取汁,入蜂蜜调味)治疗久泻、虚泻者有效;粟米糊(去壳捣烂,加水煮成糊状,白糖调味)可治疗内寒腹泻,等等。

由于食物能补充药物治疗的不足,且可引起矫形、矫味,解除或缓解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能较久服用,故对许多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儿尤为适用。如对小儿营养不良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均有显效。古人有“三分吃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