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释义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是由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原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7月整合组建而成,以知识创新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线,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多学科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

简介

该所在以王大珩院士、徐叙容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在应用光学、发光学、精密机械和光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先后取得了1666项科研成果,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经纬仪等十多项“中国第一”,向外输出2200多名各类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曾到该所视察。

规模

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985人,包括院士4人,正高级科研人员135人,副高级科研人员294人。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设有博士点6个,硕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在学研究生860人(其中博士生407人),在站博士后50人。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系统唯一通过军工质量保证体系考评和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单位,同时又是中科院首批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单位、全国“五一” 劳动奖状获得单位,主办《光学精密工程》、《发光学报》、《液晶与显示》等多种学术及信息刊物,中国光学文献数据库也建在这里。

科研

长春光机所的科研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相互牵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科研体系。基础研究工作以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为代表,在稀土发光、宽带II-VI族半导体发光、微腔激光、有机和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等研究领域独具特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以解决光学发展中的重大前沿基础技术为长远发展方向,围绕发光学、短波光学、空间光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既有前瞻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又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工程技术研究以空间光学研究部、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吉林省CAD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代表,承担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在空间光学领域的原理、方法探索和仪器装备的设计、加工、检测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独占优势,为国家战略性需求提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光电系统和成套技术装备。近些年来,长春光机所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总面积2.12平方公里的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已经基本建成,该园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历史

1950年,决定设立仪器馆

1951年,成立仪器馆筹备处

1952年,仪器馆成立

1953年,机电所筹备处成立

1954年,机电所筹备处分出

1957年,仪器馆改名光学精密仪器所

1958年,机电所成立光机学院和机械学院,吉林金属物理所成立,电工所划出

1960年,光学精密仪器所与机电所合并,成立光学精密机械所;吉林金属物理所改名吉林物理所

1960——1970年,安徽光机所划出

1962年,吉林物理所改名东北物理所:西安光机所划出

1963年,天文仪器厂划出

1964年,科学仪器厂划出

1965年,上海光机所划出;光机学院与机械学院独立建制

1967——1971年,五零八所划出

1968年,光学精密机械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建制;东北物理所恢复所名吉林物理所

1973年,光电所划出

1976年,光学精密机械所重归科学院

1979年,吉林物理所改名长春物理所

1999年,光学精密机械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成立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8年,筹建苏州医工所

历任领导

王大珩,江苏吴县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1月-1957年4月任仪器馆副馆长、代理馆长,1957年4月-1968年2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1979年3月-1983年7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

蔡仁堂,山东文登人,1943年参加工作,1953年9月-1958年9月任仪器馆党总支书记,1983年7月-1987年12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李明哲,河北行唐人,1939年入伍,1958年10月-1964年任长春光机所党委第一书记

芶清泉,四川邛崃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58年负责组建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金属物理研究所,任所长至1966年

黄友宝,四川阆中县人,1933年8月入伍,1960年9月转业到中科院吉林分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

闫海英,河北平山人,1939年入伍,1964年11月转业,任中科院东北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1968年4月任所革命委员会主任,1971年12月任所党委副书记

刘允中,河南安阳人,1938年入伍,1965年-1969年12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王林棣,浙江奉化县人,1940年入伍,1973年1月-1978年4月任中科院吉林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尹大博,河北宁晋人,1940年9月入伍,1978年10月-1983年12月任长春物理所党委书记

李光,上海市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1978年2月-1984年6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徐叙瑢,山东临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78年11月-1985年6月任长春物理所所长

唐九华,浙江绍兴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83年7月-1985年6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

郑知龙,重庆市人,1951年入伍,1983年12月-1993年1月任长春物理所党委书记

王乃弘,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应用物理系,1985年6月-1986年7月任长春光机所代理所长

虞家琪,江苏扬州人,1964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1985年6月-1994年12月任长春物理所所长

王家骐,江苏苏州人,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锻压工艺及设备系,1986年7月-1998年12月任长春光机所所所长

蒋景文,辽宁海城人,1961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1987年7月-1994年11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金亿鑫,北京市人,1965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5年5月-1999年7月任长春物理所所长

王彦祚,黑龙江集贤人,1968年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7年10月-1999年7月任长春物理所党委书记

曹健林,湖南永兴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8年12月-1999年8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党委书记,1999年12月-2001年12月任长春光机与物理所所长

宣 明,江苏常州人,1985年毕业于长春光机所,2001年4月至2003年11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2003年11月至2008年5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党委书记。2007年12月至今任长春光机所所长。

院士

王大珩,应用光学专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建所起至1983年在所工作

徐叙瑢,发光学专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66年至1987年在所工作

吴学蔺,冶金学、机械工程学专家,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8年至1979年在所工作

龚祖同,应用光学专家,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建所起至1962年在所工作

张作梅,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学专家,194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1957年来所工作

干福熹,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专家,1952年浙江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唐九华,光学工程专家,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建所起在所工作

王之江,光学与激光专家,1952年大连工学院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母国光,应用光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56年至1957年在所工作

陈庆云,有机化学专家,1952年北京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57年

邓锡铭,光学与激光专家,1952年北京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丁衡高,惯性技术和精密机械专家,1952年南京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57年

薛鸣球,应用光学专家,1956年浙江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81年

王立鼎,精密机械专家,1960年吉林工业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99年

姜文汉,光电工程、自适应光学专家,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0年至1973年在所工作

林祥棣,光学技术与仪器专家,1956年浙江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73年

陈星旦,应用光学专家,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52年来所工作至今

姜中宏,光学材料专家,1953年华南工学院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潘君骅,天文光学专家,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80年

刘颂豪,光学与激光专家,1951年毕业于广东文理学院,从建所起至1964年在所工作

姚骏恩,光学仪器专家,1952年大连工学院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王家骐,光电工程专家,1966年长春光机所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

研究生部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是以知识创新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线,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多学科基地型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精密机械与仪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作为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本所在56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以王大珩院士、徐叙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带领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设备仪器,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先后参与了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1700多项科研成果,获专利授权750多项;先后组建和援建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成都光电所、长春光机学院等1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并为其输送了22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本所现有事业编制人员4526人,其中在职职工1772人,离退人员2754人;在职职工中,院士4人,研究员171人,副研级310人。共有22位在本所工作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涌现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等众多英模人物;近年来,本所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连续两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单位”、“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曾到本所视察和指导工作。

本所不断凝练和提升创新目标,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的推动下,近些年来本所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文化、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本所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增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稳步发展,并在各自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开拓,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任务,取得了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有效载荷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已成为我国航天光学遥感与测绘设备、机载光电平台及新一代航空遥感设备和靶场大型光测装备的主要研究、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与增强了本所作为我国大型光测装备主要研制基地的地位,并且在光电对抗、地基空间探测等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本所投资兴建的占地总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已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本所的自主研发与加工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已成为我国光电子领域重要的研发、产业和人才培养基地。

长春光机所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也是首批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本所现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电路与系统6个博士点;凝聚态物理、光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8个硕士点;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自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至今,共招收研究生2915名,累计授予博士学位608名,硕士学位1162名;目前在学研究生901人。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9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90名。

坐落在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的本所研究生教育基地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包括一幢教学楼、四幢研究生公寓和一幢可容纳一千人就餐的研究生食堂。教学楼内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完善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教室和阅览室,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本所还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二人使用一个房间,房间内有卫生间、热水器、电话、网线和配套齐全的家具。为了丰富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教学楼内还设有健身房、乒乓球室、健美操室、电视室等基础设施供研究生使用,刚建成的室内体育馆为研究生开放。

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本所始终围绕学科发展和科研项目的需求,以培养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让研究生直接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的方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规模。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健全了有关研究生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逐步建立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使本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长春光机所已经步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进程,在新的征程中本所将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拼搏进取、锐意创新,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建成“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现代化研究所为目标,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