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珍妃 |
释义 | 1 清光绪帝珍妃他他拉氏清帝后妃有两位女子曾获“珍妃”这一封号,一位是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广为人知的光绪帝宠妃他他拉氏。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皇帝妃子,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而道光帝的珍妃赫舍里氏(1804-?)则卒年葬处不详。 中文名:他他拉氏 国籍:清朝 民族:满族镶红旗人 出生日期:光绪二年(1876)二月初三日 逝世日期: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廿一日 职业:后妃 配偶: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谥号:恪顺皇贵妃 享年:24岁 陵寝:崇陵妃园寝 ◎ 简介清帝后妃有两位女子曾获“珍妃”这一封号,一位是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广为人知的光绪帝宠妃他他拉氏(图)。 她容貌出众,性格中有那么些傲气,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这一切,不过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梦罢了,她死后殊荣再大,这女子终究是将魂送给了已经冰冷的紫禁城。 ◎ 个人小档案姓氏:他他拉氏 出生:光绪二年二月初三 (1876年2月27日) 属相:鼠 父亲:长叙 丈夫:光绪帝载湉 子女:无 入宫: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五日 封嫔: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初五日 封妃: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 降为贵人: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一日二十九日 恢复妃号: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1895) 最得意:深受夫君宠爱 卒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一日 享年:25岁 入葬:1913年12月13日 陵寝:崇陵妃园寝 谥号:死后先被追封为珍贵妃,宣统皇帝即位时追封她为恪顺皇贵妃 ◎ 人物生平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珍妃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光绪26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 珍妃入宫时,照片技术已传入中国。但在当时,相机被认为是污巧之物,会取人魂魄,致使人损寿。而珍妃却能接受照相术,成为清宫后妃中,照相最早者。但从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照片和底片来看,数量最多的是慈禧太后,其次是光绪帝后隆裕,光绪帝妃瑾妃,再就是溥仪幼年及逊位后留居后三宫时期的照片,这当中独不见光绪和珍妃的照片。 珍妃遇害后的第2年,慈禧,光绪帝由西安返京,命人将珍妃尸体打捞,追封为珍贵妃,初葬恩济庄。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档案中有下述记载:“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四,贞妃安葬在恩济庄,过过营地一座”。在追封珍妃为珍贵妃的谕旨中,曾有“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中殉难,洵属书烈可嘉,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是褒恤”。将“珍”写成“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 1、得宠与获罪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国闻备乘》)清朝制度,妃子例银(工资)每年300两,嫔为200两。珍妃用度不足,又不会节省,还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亏空日甚。她遂串通太监,侍宠多次受贿卖官。因为有利可图,当时太监中最有势力的数人均染指其中。慈禧曾当面拷问珍妃,并从其住处搜获记有其卖官收入的一本账本。由于树大招风,卖官鬻爵的不法勾当影响日渐彰显,引起了慈禧的强烈不满。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十月,光绪帝奉慈禧皇太后懿旨,将瑾妃、珍妃著降为贵人(第七等),“以示薄惩”。珍妃被幽闭于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也就是常说的“冷宫”),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 珍妃(1876~1900)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广州将军长善虽为武将,却喜揽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习两位侄女读书。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连榜高中得为榜眼。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两姊妹随同北返京师。 1889年,两姊妹入选宫中,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13岁的妹妹封为珍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四等),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 光绪(1872~1908)为何喜欢珍妃,据说因大婚之后隆裕皇后失欢于光绪,而瑾妃性情忠厚,不会巴结人,她与皇后走得很近,似乎同病相怜,反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因年幼而最活泼,最有心计。光绪其时也不过十七八岁,每日凌晨寅时上朝,午时退朝还宫,工作时间长达七八小时,很是辛苦。珍妃日侍左右,想着法子顺应光绪的喜爱,如扮出男装宛如少年美差官,调皮可爱,灵秀动人。加之她本来就工翰墨会下棋,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是以博得光绪专宠。“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国闻备乘》第11页)珍妃还很大方,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们得些小恩小惠,也都竭力奉承这位“小主儿”。时间一长,这位“小主儿”也被捧得有点不知所以,渐渐失去自我节制。 清宫有制,皇后每年例银不过千两,递减至妃这一级别,每年仅300两,嫔为200两。珍妃用度不足,又不会节省,亏空日甚,遂不能不挖找生财之道。这样,就有了她与太监联合起来向外受贿卖官的事儿。珍妃依靠胞兄志琮,串通奏事处太监拉官纤———收人钱财为人跑官。奏事处乃是太监与朝廷官员传达沟通之处。因为有利可图,当时太监中最有势力的有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慈禧掌案太监王俊如诸人,均染指其中。珍妃住景仁宫,景仁宫太监亦多有涉及。私卖官职所收之贿款,一部分供给珍妃,其余由各层分肥。珍妃的主要“任务”是向光绪求请,最后搞定,“功劳”最大,自然分赃亦最肥。然这种事可一可二不可三,毕竟会有影响,日渐彰显。有一次甚至卖到上海道员,搞出风传一时的鲁伯阳被劾案,惹动外界舆论纷纷。胡思敬《国闻备乘》云:“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江督刘坤一知其事,伯阳莅任不一月,即劾罢之。”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四月间,珍妃又为玉铭搞定四川盐法道一职,按例这一级别的新官放任,要由皇帝召见一下。光绪在召见时问玉铭在哪一衙门当差?居然对曰在木厂,光绪闻之骇然,于是命其将履历写出,那玉铭竟久久不能成字,原来是一文盲。光绪大惊,于是另下一旨:“新授四川盐法道玉铭,询以公事,多未谙悉,不胜道员之任。玉铭着开缺,以同知归部铨选。”此事风播朝廷内外,慈禧闻后切责光绪,要求他必须追究责任。明清两朝明令规定:后宫不得干预朝政。何况居然推存一个文盲去当道员,也实在不像话。此时,就是光绪有意庇护珍妃,也很不好办了。 胡思敬《国闻备乘》中亦载:“初太后拷问珍妃,于密室中搜得一簿,内书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抚裕长馈金若干。”光绪当年10月29日下旨:“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闱,从不敢干预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称淑慎……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皇帝深虑渐不可长。据实面陈,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为夤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为贵人(第七等),以示薄惩,而肃内政。”虽瑾珍二妃俱责受罚,但重点在珍妃。援宫中成例,犯事儿的嫔妃均交皇后严加管束,珍妃被幽闭于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命太监总管专门严加看守,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故宫通览》中说珍妃被囚禁的这个小院原是侍从下人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后,正门被牢牢关上,打上内务府的十字封条,珍妃住在北房三间最西头的一间,屋门从外面倒锁着,吃饭、洗脸等均由下人从一扇活窗中端进递出。珍妃所食为普通下人的饭,平时不准与人说话。逢年过节或月初一、十五,这些别人高兴的日子,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监就代表慈禧对她进行训斥。训斥在午饭时进行,老太监指着珍妃的鼻子列数罪状,珍妃得跪着听训。训斥结束,珍妃还必须向上叩头谢恩。 那帮拉官纤的太监均被处以极刑。据信修明曰:“太后宫的掌案太监王俊如,其徒弟小太监宣五、聂八,皆在其内。因为太后留面子,将王俊如等三人发遣奉天,缓些时日,方以密旨命盛京将军长顺将王俊如就地正法。其余奏事处总管太监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以及光绪御前太监、杨姓孪生两兄弟,人称对儿杨者,并无姓名可稽的内殿技勇太监,珍妃景仁宫的太监等,共同交内务府慎刑司立毙杖下,前后打死的太监六十余人。”可见,珍妃一案在宫中引起的牵涉面甚大,影响可知。事败后,珍妃之兄志琮惧祸逃沪,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被革职。据此,商衍瀛曰:“珍妃于甲午十月幽禁,距戊戌尚有四年,外闻传说因赞助新政而被罪的话,征诸史实,毫无其事,不辨自明。” 但商衍瀛这样说只是因为他没有仔细收集历史资料。《清史稿》在“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后妃传”里明文记载,珍妃在1894年“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但第二年就被赦免,“逾年,仍封珍妃。”而戊戌变法时的诸多文献均可以证明,珍妃在戊戌变法中表现活跃,其亲友均为“帝党”,并因此在戊戌政变后再次被囚禁。 2、珍妃之死 有关珍妃之死,史学界大多赞同是慈禧指示亲信太监崔玉贵推其入井的,但是细节方面却不是很清楚,关于这一点,有三部书都曾经进行过比较详细描述。 一是来自金易的《宫女谈往录》,作者自称是崔玉贵的描述: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而一位旧宫监唐冠卿在故宫博物院周刊的“珍妃专号”里则说:“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样。后曰:‘现在还成话么?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我们娘儿们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旋闻后呼玉桂(即崔玉贵),桂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儿下去,我才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忽闻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怦然一响,想珍妃已堕井矣!” 第三段资料出自《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一位太监的描述: “听说珍妃被害的事已经有很多人写过。我们过去同人中一位叫王祥的是亲眼看见珍妃被丢到井里去的。以下是王祥在几年前对我讲的话: 王祥那个时候才二十几岁,他清楚的记得,庚子年七月二十日,宫里乱七八糟的,西太后和光绪皇上都改变了装束,就要逃出宫了。就在这当儿,她亲自率领瑾妃和御前首领太监崔玉贵,王德环到了宁寿宫,把珍妃从三所(囚禁珍妃的住所)里提了出来。珍妃在这里不知道已经受了多少折磨。她被提到西太后跟前,我们从门缝里看到她,战战兢兢,憔悴的样儿。 西太后究竟同她说了些什么,王祥没有听见。后来在场的太监们传说,西太后对她说,现在太后同皇上就要离京了,本来想带她走,但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万一出了什么事,丢了皇家的体面,就对不住祖宗了,让她赶快自尽。还听太监们传说,珍妃对西太后说,皇上应该留在北京,但是还没等珍妃说明道理,西太后就冷笑了一声,抢白她说,“你死在眼前,还胡主张什么。” 这些传说是不是实情,王祥说不能判断。当时王祥从门缝里只看到珍妃跪在西太后面前,哀求留她一条活命,口里不断呼叫“皇爸爸,皇爸爸,饶恕奴才吧!以后不再作错事了!......”西太后气狠狠地呼喝:“你死去吧!" 在场的人,有的眼里流着泪,像木鸡似得呆站着。大概谁也不忍下手。光绪和瑾妃也眼泪汪汪的。 西太后怕时间耽搁久了,就接连着喊叫,快点动手。崔玉贵走上前去,把珍妃扯过去,连挟带提地把她丢到井里去。 珍妃临危前,王祥还听到她呼唤“李安达,李安达!”安达是对太监的尊称。这是珍妃呼唤李莲英,求他救救她。 西太后就是这样残酷地把珍妃害了。”这三段资料虽然在细节方面大有不同,可在慈禧处死珍妃的理由上却十分一致,那就是以时局纷乱为借口将她推入井的,这应该是珍妃之死的一个真相。 珍妃之死其他史料: 根据《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书所述,隆裕曾对其亲弟叶赫那拉·增锡亲述珍妃死时经过。隆裕说:“很多人都说我因为妒忌珍妃的黑状,所以老太后派人把她推入井里去了,我是冤枉的!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八国联军战败后,洋人军队打到了北京。在完全没有取胜的情况下,老太后决定西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以为谁也不清楚这帮洋人最后会干出什么来,会不会像烧圆明园那样,将整个紫禁城也一把火烧了。当然西行带不了那么多人,人多了就会成为负担。当时因为我是皇后,同时又是老太后的亲侄女,也比较听话, 不会闹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所以要带走也只能带我走,而其他的人就回亲属家回避,妃子们也不例外。可是珍妃由于皇上宠爱,所以非常气盛,不服从老太后的指挥,并且当场顶撞了老太后。那个紧急时刻,珍妃还一直在对老太后说自己是皇上的妻子,理应带着她,她一定要去,并且说太后有偏见,以为我是太后的侄女,所以就带了我。这让老太后非常难堪,老太后在宫里这么多年,还没有人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对她说话呢。老太后跟珍妃说,要带你走,就必须带瑾妃走,如果带瑾妃,就必须带瑜妃她们一起走,这样人太多了,就非常危险,也难管理。所以要开这个口子非常难。加上洋人已经打到了北京城,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说这话的时候,老太后非常不高兴,认为珍妃非常不识大体。” “在宫里,连皇上都没对老太后这么说过话,而珍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当时老太后气得拔腿就走。恰巧来到了离珍妃的住所不远处。而这个时候,珍妃一直缠着老太后,说自己是光绪的妻子,丈夫出门,妻子理应跟着,珍妃生是皇上的人,死是皇上的鬼。老太后气得不成,就说你愿意去死就去死吧。当时前边正好有一眼井,于是珍妃就紧走两步,直接就奔井口去了,说那自己就死给老太后看,老太后一看事情不好,马上吩咐崔玉贵拉住她,结果崔玉贵一个迟疑,珍妃已经跳下去了。老太后为了这个,最后还把崔玉贵逐出宫了。但后来很多人说是因为我经常告黑状。老太后把她扔进井里去了,这完全在冤枉我,也在冤枉老太后。当年珍妃差点就杀了老太后,老太后都没跟她计较,只是把她打入冷宫,怎么能因为我几句话就杀了她呢?况且我知道老太后根本不喜欢我,我躲她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跑到她面前去说珍妃的坏话?” 《爱新觉罗·毓欢》一书写道: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亲眼见珍妃死时的情景。载沣对珍妃畏死曾长跪求免的说法,嗤之以鼻,他说:“高傲的珍妃绝非那种苟且偷生的人。同时他又指责了崔太监将珍妃裹毡,因为太监动手裹毡,势必要接触“玉体”,而这是与‘礼’不合的。慈禧这个人心狠手辣,无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干得出来。庚子之变,她叫来珍妃,对她说,现在外国军队就要进京,帝后西幸,不能带你前去。你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为了保全名节,可在皇帝面前一死,也让皇帝放心。她说这话的时候,用手指着井口。这时人人屏息,鸦雀无声。然而,珍妃却仍然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她一言未发,转身向井口走去,她忽然停步,若有所思,她回首转向光绪,跨步长跪,忍泪庄重地说:“奴才辞别皇上,请皇上保重,祝愿我皇万岁,万万岁!”说罢,就起立奔向井口,竟未回顾,头向下投入井中。时年24岁。 《我的祖父小德张》也提到珍妃之死。文中写到:当宫中得悉八国联军已攻到廊坊时,一片混乱。李总管命随驾太监全部换上便装。老祖宗(慈禧太后)也来到御花园旁。在养性斋前,换上了便装。各宫妃嫔陆续到来,光绪皇上也从瀛台过来,换上了青衣小帽。这时,老祖宗让把珍妃叫来,让她换好衣服一齐走。不大一会儿,珍妃披散着头发,穿着旗袍跑过来了。老祖宗大怒说:“到这时候,你还装模作样,洋人进来,你活得了吗?赶紧换衣服走!”珍妃说:“皇阿妈,奴才面出天花,身染重病,两腿酸软,实在走不了,让我出宫会娘家避难去吧!”老祖宗仍叫她走,珍妃跪在地上还是不走。老祖宗回过身来大喊一声,叫崔玉贵把她扔进井里,崔玉贵立即把珍妃扶起来,不几步就是那口井,头朝下就给仍了下去,随即便把井口堵上了。 死后哀荣 1901年春清廷与八国联军媾和,慈禧、光绪等准备还朝。慈禧却天天做着珍妃要来取她命的噩梦,无奈,回到宫中后,便命人将尸骨被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并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口。民国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时为端康皇太妃)将珍妃迁葬光绪景陵妃嫔园寝,并为她修建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颂扬珍妃对光绪的一片真情。 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结局比她的妹妹强多了。光绪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随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后才返回皇宫。光绪帝死后,宣统帝溥仪尊封她为皇考瑾贵妃。1913年3月,溥仪又尊封她为端康皇贵太妃。 据溥仪回忆,隆裕皇太后死后,瑾妃就成为紫禁城内幸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妃是敬懿皇贵妃、庄和皇贵妃、荣惠皇贵妃,她们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瑾妃很专权,自己俨然成了皇太后,效法慈禧,让溥仪叫她皇额娘,经常管教溥仪,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为此,溥仪在一些人的怂恿下,公开与瑾妃吵了一架,使瑾妃很下不来台,溥仪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瑾妃为了出这口气,把溥仪的奶奶、母亲召进宫,对她二人施加压力。她二人可吓坏了,一齐跪下来苦苦哀求,答应劝溥仪给瑾妃赔礼道歉。最后溥仪经不住祖母和母亲的苦劝,被迫给瑾妃道了歉。溥仪的母亲个性极强,从未受过别人的训斥。这次窝了一肚子火,回到家吞了鸦片烟自杀了。瑾妃听了这个消息以后,吃惊不小,深怕溥仪追究此事,于是也改变了对溥仪的态度,两人关系有了明显地缓和。 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死,终年51岁,溥仪谥之为恪顺皇贵妃。1925年10月29日葬入崇陵妃园寝东宝券内。 盗墓疑案 珍妃死后30年,在她入葬的崇陵妃园寝内,竟发生了一起盗墓案, 1938年11月初,在河北易县的西陵附近,有一个村落名为华北村。村里有个叫鄂士臣的汉子,他与同村有个叫关友仁的密谋,想干一番盗墓的大事,他俩分别找到了几个盗墓的老手。集合了8个人,找了几支枪,凑了20多发子弹,还准备了铁镐、铁锹、斧子、手锯、钢杆等掘土起砖的工具,一道去盗光绪皇帝的妃子墓。 光绪皇帝总共一后二妃。他的妃子墓叫崇妃园寝。在园寝里,有两个坟头,分别埋葬着瑾妃与珍妃。鄂士臣率领匪徒们进入了陵园,匪徒们使用炸药,连点了三炮,炸开了地宫的口子,随即匪徒们用斧子将棺椁砍出了一个洞。“棺椁里的珍妃尸体尚未腐烂成一堆枯骨,只见她头戴朝冠,身穿朝服,手里拿着玉石,腰间挂着锦囊,身边放着如意。脸上的皮肉尚存,物管依稀可辨,尤其是那双半闭微睁的眼睛,照迷信的说法是受尽冤屈而死,死不瞑目。” 这一段文字是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集《夜盗珍妃墓》一文中描写珍妃墓被盗时的情景。该文中还有一段写1901年慈禧太后从西安回京后,派人打捞珍妃遗体时的情景: “1901年11月,慈禧等人从西安回北京,为了掩人耳目,对外宣称,珍妃为了免遭洋人污辱而投井自杀,并给珍妃恢复名誉,将珍妃册封为贵妃。慈禧还下旨,要珍妃家人来打捞珍妃遗体。珍妃遗体在井内泡了一年半有余,井口又小,怎么也捞不上来。慈禧大怒,要对全家问罪,志锜(珍妃之弟)吓得魂不附体,急忙摆上香案,烧香磕头,求姐姐显灵开恩,救全家性命。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遗体捞上来,已是惨不忍睹。志锜含泪将姐姐一条曲着的腿捋直,然后草草埋在北京西直门外田村。” 《夜盗珍妃墓》文中,前后矛盾重重,珍妃死后一年半,尸体从井里打捞上来,已令人惨不忍睹,而在37年后的盗墓时所见,脸上皮肉尚存、五官依稀可辨。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同一个人。笔者想来盗墓贼所见的应该是真实情景,因此可判断盗墓时所见的应该是瑾妃而不是珍妃。 ◎ 侧面评价1888年,光绪18岁。13岁的她和长她2岁的姐姐,双双选中入宫,分别赐封珍嫔、瑾嫔。与此同时,选定慈禧胞弟桂祥21岁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皇后。次年正月,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奉迎叶赫那拉氏皇后入宫(隆裕皇后)。珍、瑾二嫔先期入宫,珍嫔居东六宫的景仁宫,瑾嫔居东六宫的永和宫。 据说,珍妃初入宫时,亦为慈禧所钟爱,还让内廷供奉缪嘉蕙女士教她。平时她居景仁宫,与光绪则同居养心殿。她不仅美丽动人,13岁的年龄,还不失孩童的天真活泼。光绪总是让她随侍身边,同桌共食,同床共寝。他们还老是互换装束,嬉戏玩乐,这给精神上长期受压抑的光绪带来了许多的安慰和快乐。 珍妃喜欢打扮,常爱穿些时新衣裳。在吟诗作画之余,她还爱摆弄相机,留下几张倩影,打发宫中沉寂的岁月。这些,自然也是慈禧所看不惯的。在对甲午之战的“战与和”的问题上,光绪与慈禧发生了严重分歧,朝中形成了主战的“帝党”与主和的“后党”。珍、瑾二妃的胞兄志锐,珍妃的老师文廷式,也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为了钳制珍妃姊妹,达到打击帝党的目的,慈禧以“近来习尚浮华”为由,把珍妃姊妹同时降为贵人。同时还颁下两块禁牌,一块是给珍、瑾二妃的,是要求她们谨言慎行,穿着朴素,远离新巧稀奇物件;另一块是给隆裕皇后的,要她严加看管珍、瑾二妃。 1898年,光绪推行变法维新,恢复了妃位的珍妃,自然成了光绪帝的支持者。好梦只做了103天,戊戌变法就失败了,光绪皇帝被幽禁于中南海里的瀛台,珍妃被拘禁于紫禁城中的北三所。 ◎ 相关诗词1、清宫词·珍妃(恽毓鼎) 金井一叶坐,凄凉瑶殿旁。 残枝未零落,映日有晖光。 沟水空留恨,霓裳枉断肠。 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 2、百炼盦(音“安”,古时盛食物的器具)谈故一则 予于庚子岁暮,在闽海长门军次,得友人张蛰父运魁书。言联军入都,军民怪状,及两宫西幸,珍妃殉国诸异闻。嗣复陆续钞寄,一时留都诸文人诗词,多隐约其辞,实则慈禧令人挤珍妃堕井也。 按:妃姓他他那拉氏,为总督裕泰之女孙,侍郎长叙之女,瑾妃之同怀妹。生光绪二年丙子,十四年选为珍嫔,二十年晋珍妃,二十六年死于宫井,年仅二十五。二十七年,清德宗还京,追晋为珍贵妃。妃姊妹皆文道希女弟子,昆弟中如:志锐,志钧,志錡,均一时闻人。戊戌之案,深为慈禧所恶。 予与友人蜕园赁屋城西,即妃为入宫时妆阁也。往往于槐阴竹下,饫(音“玉”,饱)闻当日轶闻琐事,盖德宗之变法,妃时有以赞助之,一时有殉国之说,殆为尊者讳耳。 兹将当时流传诗词,于妃有关者,撮录于后,仅得十之一二,余则付蠹鼠之吻矣 3、古朱薇疆村词【声声慢·和味聃落叶】 鸣蛰颓戚,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拼禁女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弦。终古巢鸾元飞,正飞霜金井,抛断缠绵。舞起迥风,才知恩怨无端。天阴洞庭波阔,夜沈沈泪恨湘铉(*)。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注:铉-音“绚”古代横贯鼎耳用以扛鼎的器具】 4、金明池【咏算子·湘荷花】 忽涌飞尘惊掠面,恂水佩风襟,旧情难问,芳时换,哀蝉曲破,花梦短。野鸳睡稳,袅香烟复道垂杨。望太乙仙舟,归期难准,泣露歌盘,飘零铅泪,捎共铜仙偷搵。 坳折西风丝寸寸,漫觅罪仙浆,碧筒深引。霓裳舞,今宵叠偏,盘泪影。明朝吹尽,尽相思,太液秋容,但堕粉空房,石鳞沈恨,怕玉井峰头,月昏烟淡,翠被余香愁损。 5、李亦元《湘君》 青枫江上古今情,锦瑟微闻呜咽声。辽海鹤归应有恨,鼎户龙云总无名。 珠帘隔雨香犹在,铜辇经秋梦亦成。天宝旧人零落尽,陇鹤辛苦说华清 6、曾重伯《庚子落叶词》(十二) (其一)甄宫一夕沧秦玺,疏勒千年出汉泉。凤尾檀槽陪玉椀,龙文璎珞殉金钿。 文鸾去日红为泪,轻燕仙时紫作烟。十月帝城飞木叶,更于何处听哀蝉。 (其二)赤阑回合翠沧漪,帝子精诚化鸟归。重璧招魂伤穆满,渐台持节召真妃。 清明寒食年年忆,城郭人民事事非。湘瑟流哀弹别鹄,寒鱼哀雁尽惊飞。 (其三)银床玉露冷金铺,碧化长虹转鹿卢。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 破家叵耐云昭训,殉国争怜李宝符。料得佩环归月下,满身星斗泣红蕖。 (其四)朱雀乌衣巷战场,白龙鱼服出边墙。鸥波亭外风光惨,鱼藻宫中岁月长。 水殿可怜珠婉转,冰绡赢得玉凄凉。君王莫问三生事,满驿梨花绕佛堂。 (其五)王母转筹拥桂旗,阖门宣谢肯教迟。汉家法度天难问,敌国文明佛不如。 十宅少人簪白奈,六宫同日策青骡。王娘胡上粘天草,只托微波杀卷施。 (其六)天文正策王良马,地络先摧蜀后蛇。太液来自函圣泽,水仙从古是名家。 蕙兰悼影伤琼树,河汉回心湿洚纱。狄女也怜人薄命,绕拦争挂相生花。 (其七)十海停歌山罢舞,芙蓉猎猎鲤鱼风。璇台战鼓惊朱鹭,瑶席新香割绿熊。 魂魄暗依秦风辇,圣明终属晋蛟宫。景阳楼下胭脂水,神岳秋毫事不同。 (其八)帘外晓风吹碧桃,未央殿前咽秦箫。石华广袖谁曾览,沉水奇香定未烧。 荷露有情抛粉泪,凌波无赖学纤腰。云袍枉绣留仙褶,白石青泉任寂寥。 (其九)姊弟双飞侍望仙,凤闱原自赐恩偏。赏花处处陪铜辇,斗草朝朝费玉钱。 秦苑绿芜催夕照,梁园春雪亿年华。姓名只合埋青史,何水何山认慕田。 (其十)袅袅灵风起绿萍,幽怜明灭掩春星。白杨径断闻山鸟,红藕行竦度冷萤。 山驿梦回悲羽檄,水亭愁思接丹青。鸾舆纵返填桥鹊,咫尺黄姑隔画屏。 (其十一)鹤匝山花蔓镜台,鱼灯汞海落妆梅。三泉纵涸悲宁寨,五胜空成恨未灰。 福海生平愁似墨,泰陵迥望绣成堆。如何齐女门前冢,惟有寒鸦啄冷苔。 (其十二)横汾天子家何在,姑射山人雪未消。悔海万重应化石,柔乡三尺不同潮。 青羊颔底怜珠襟,白马桥头吊翠翘。八节四时佳丽夕,倩魂休上绣漪桥。 ◎ 相关影视形象1、电影:西太后与珍妃 导 演:易文 编 剧:汪榴照 主 演:李湄 唐迪 王豪 鹿瑜 莫愁 上 映:1964年01月08日 地 区:中国香港 颜 色:彩色 声 音:单声道 时 长:114分钟 类 型:剧情片 故事梗概:叶赫那拉氏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当 她还是懿贵妃时,就在宫中弄权,自恃生有阿哥,母凭子贵,更为得势。 咸丰皇帝驾崩,她发动辛酉政变,除去权臣肃顺等,与慈安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后更进一步玩弄权术,使慈安 主动交出政权。同治登基十三年,国 家历经内忧外患,那拉氏以西太后之 尊把持朝政,竟也维持小康局面。同治驾崩,她立外甥载为嗣,年号 光绪。光绪即位后,一意维新救国, 遂与西太后不和,加上珍妃性格开朗 ,支持光绪重用新党,更遭西太后忌恨。公元1898年,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新党,幽禁光绪于瀛台。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她偕光绪仓皇弃京 西狩,临行前还逼死珍妃。这时国势 已颓,叶赫那拉氏历经咸丰、同治、 光绪三朝,弄权四十余年,已将近尾声了。 2、其他影视形象 周牧茵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欢喜婆婆俏媳妇》) 周 璇饰 珍 妃(电影《清宫秘史》) 箫 瑶饰 珍 妃(电影《倾国倾城》《瀛台泣血》) 甄 莹饰 珍 妃(戏曲电影《清宫怨》) 徐 帆饰 珍 妃(电影《大太监李莲英》) 张 檬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苍穹之昴》) 戚美珍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 况明洁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戏说慈禧》) 江 珊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戊戌风云》,又名《帝妃爱情》) 蒋雯丽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日落紫禁城》) 阿斯茹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 王一婷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十三格格》) 包文婧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十三格格新传》) 杜晓婷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绣娘兰馨》) 佟丽娅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美人江山》) 孙 岚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 张瑞希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庚子风云》) 吕有慧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开心女鬼》) 杨洁玫饰 珍 妃(电视连续剧《欢喜游龙》) 2 清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册封珍妃 ,赫舍里氏(1804-1869),满洲镶蓝旗,生于嘉庆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父赫舍里容海,曾任广东按察司按察使,母伊尔根觉罗氏。 道光帝妃嫔之一。 道光二年(1822年)入宫,册封珍贵人, 道光四年(1824年)晋珍嫔。 道光五年(1825年)八月初八奉皇太后懿旨,晋珍妃。道光六年(1829年)降为珍嫔。金册,金印交回造办处熔化。道光九年十一月前卒,年二十六岁,不知葬于何处,待考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