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延庆寺
释义

寺庙名,比较有名的有香港的延庆寺,肥城的延庆寺和宁波的延庆寺,以及山西五台山延庆寺等。

香港延庆寺

简介

延庆寺鹿湖区的寺院中论规模之大,当推延庆寺。它位於禅林区北,在鹿湖精舍之上,兴建于60年代。大雄宝殿 以红墙绿瓦装饰,斥资颇巨,由於游客较少,环境清幽。延庆寺建於1966年,由妙智法师所建,获榕城居士李吴若华发心捐款襄助而成,取名延庆,宝为纪念祖庭之故乡。。现时延庆寺的工程大致已完成,为更善用此胜地弘法,延庆善信会的董事邀得畅怀法师为方丈、永定法师为监院。据知,两位法师计划在寺内举办天台大教的培训班,以对佛学研究作大力推动。现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天王殿、大殿及后殿,占地五千余平方米。第一殿天王殿为重檐硬山顶,穿斗式,五开间,明间七檩,梁柱加工细致,现存结构较为完整;第二殿为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屋身甚高,用材硕大,风格平实;后殿,重檐硬山顶,左右以厢房,呈三合院平面布局,五开间,其装饰较前二殿更精,所有外露构件加工精细,檐廊尤为突出。旧时寺院门前曾有碧波荡漾的日湖,是著名的“四明古刹”之一。

历史传说

位于石横村西北隅,原有正殿、东西偏殿,为石横境内较大寺院之一。相传唐朝创建,宋时鼎新,后多次重修,原有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重修碑、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文林郎知肥城县事万鹏程撰书《创建延庆寺山门记》,和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文林郎知肥城县事袁沛主持、平阴县廪生程步云撰书《重修延庆寺正殿山门记》等碑。寺东南角有古井一眼,俗称大寺井。建国前,该寺陆续被拆。原西殿壁有对联一副:月白风清断然不语,天寒夜冷必定成霜。传说这副对联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位进京赶考的学生名叫窦仪,途经石横,天色已晚,到延庆寺借宿。方丈安排窦仪住进西殿。时值冬初,寒气袭人。窦仪展卷读书至深夜,伏案入睡。轻轻地拍门声将他惊醒,顺门缝向外一看,是一位美貌女子,苦苦要求进屋相会。窦仪心想,深夜私奔定非良女,我何不难为她一下,让她自惭而归。于是说:小姐让我开门不难,须对上我的对联。少女欣然答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请出上联。窦仪脱口而出:月白风清断然不语。不语暗含不与,一语双关,文雅异常。女当即对曰:天寒夜冷必定成霜。“成霜”隐喻成双,亦一语双关,奇妙绝伦。窦仪甚感惊讶。窦仪想:少女才貌双全,固然可爱,若收留她,岂不坏了学业。于是他右手提剑,左手开门,一剑向女子挥去,那少女立即化为一只金鸡,急翔而去。后来这个传说曾被东平四音剧团编成剧本,在石横和他地多次上演,故至今流传不衰。

走进寺庙

香港的“延庆寺”位于大屿山里海拔300多米的羌山上,由“妙智法师”在公元1966年建造。它是欣赏大屿山的西北部风光的理想观景台,亦是羌山邻近众多佛教寺庙里规模最宏伟的一栋,观光客可选择在“延庆寺”住一晚,学习佛教信徒静修,欣赏佛教音乐,若然在晴朗的晚上,更可以观赏星宿。庭园里有妙智法师所撰的碑志,详述香港延庆寺的起源。香港延庆寺的山门,红墙绿瓦;“大雄宝殿”则红柱黄墙,互相辉映。山门后有天台二老纪念堂”,门联:‘花南天皤然二老,继北齐至矣三观。’堂内供奉“倓虚法师”及“乐果法师”的大幅画像及莲位。大雄宝殿供奉有释迦牟尼像,高达12米,是香港罕见的室内佛像,它原来供奉于九龙的黄大仙区的“十方大佛寺(前称:觉世佛学会),后来香港政府以纳税人的巨款发展贫民住宅大厦群而被拆卸,移奉于香港延庆寺。像前分立阿难尊者像及“迦页尊者像,像后的左方是骑绿色狮子的文殊菩萨像,右方是骑白色象的普贤菩萨像,墙上还挂有18幅罗汉像。此外,山腰建有“三宝殿”,两层建筑物,地下是“慈般普渡,供奉有观音像及“龙女善财”像;二楼是“普光明殿”,正中供奉西方三圣像,对联:‘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天花金龙绕月,龙头与一抓珠金爪悬空垂出,龙口更吊著水晶灯,形象栩栩如生。两侧分奉两座不同徒刑的观音像。在公元2001年,有一出香港电影:爱情观自在,它是改编自公元1966年,由杜国威先生编写的同名舞台剧作品,内容讲述闺中好友小静与美娜,以及两人男友兼好友阿修和阿正。在美娜与阿正在筹备婚礼时,阿修突然失踪,原来他厌倦繁尘俗世,追随已得道的同学智源大师在香港的“延庆寺”学道修禅。片里的如画风景,令香港的“延庆寺”之风光更广为流传。延庆寺位于海曙区灵桥路,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时称报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l0年)改今名,为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延庆寺四周环山,寺成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无文献可考,原有规模不详。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四层,高约7米,上镌陀罗尼经,证明宋代已有此寺。寺内建筑,多为清式,仅大佛殿是金代原构。大佛殿宽三间,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头用五铺作斗拱,梁架用月梁式六椽状,其上下用四椽状,而用驼峰,斗拱垫至平梁,平梁上用叉手,两端又用长跨两椽的通托脚,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少见的结构形式。延庆寺舍利塔位于市城区西北延庆寺内。因塔下埋舍利佛珠,故名。亦称龙潭寺塔。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济源县通慧禅院比丘法言提供舍利佛珠数十粒,与济源县延庆寺主持省初步共同创建。塔门南向,高28.16米,为七层密檐式六棱砖塔。塔檐由简洁的迭涩砖层组成。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塔内外各层壁面嵌有砖雕佛龛千余块,镌刻精细,造型生动,类似北魏手法。自北券门拾级登上第二层,可里外旋转沿至塔顶。塔内部筒状结构,二层以上有迭涩式砖层楼板。南门内置《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记》碑。塔西有龙潭泉,为济水西源。“龙潭夜月”为济源九景之一。坐落於山西省五台山市阳白乡善文村。大佛殿为该寺主体建筑,其建筑形制的手法与著名古刹佛光寺相像,殿内无内柱,而是用了一根通长两橼的托脚木,巧妙地省下地了一条四橼伏,这在中国古建筑史上还是一种鲜见的形式,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据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殿是金代建筑。

人文景观

距南禅寺十三里处,就是座落在阳白乡善文村的延庆寺了。该寺卧居盆地,佛殿分外醒目。据历史记载,由妙智法师为天台宗倓虚上人之弟子,故其所建寺院以祖庭延庆寺命名。现存大殿宽三间,六架椽,歇山顶,总面宽约十三米,平面略近正方形。从建筑形制上看,它的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处理均与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长两椽的大托脚木和饿下昂形状的耍头又与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手法相似。据此,专家们认为,如果断定它是金代建筑是不回相差过远的。金末到明初曾经有过力求在结构上精减的阶段,最常见的是用减柱、移柱的方法解省柱、梁。延庆寺大殿根本没有内柱,自然不能在减,但是,中国古代的匠师仍会运用他们的智慧,巧妙地接生下一条四椽,创造了一种新的结构方法。大殿正面间和补间的铺作,并用四十五度斜拱,柱头用阑额及普拍枋。柱头铺作后尾三叠华拱,上承六椽。在六椽对着地二排椽和第三排椽的衔接处,置方木承托,这样,省下了四椽。从平梁下至六椽背外端,用了一根通长两椽的托脚木来固定。这种节省四椽的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结构形式。寺外有一石幢,高约七米,分为四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尊胜陀罗尼经,末行刊“景佑二年岁次乙亥拾月辛亥朔十五日时建字样,是为北宋所建。从南禅寺向着沟川西北前进,距南禅寺6公里处,就是坐落在阳白乡善文村的延庆寺。现存大殿宽三间,六架椽,歇山顶,平面接近正方形。

寺内法师

据历史记载,延庆寺昔日为天台宗中兴明尊者法智大师之道场,寺在浙江宁波。由於妙智法师为天台宗倓虚上人之法脉弟子,故妙智法师以祖庭延庆寺命名。寺内的庭园里,有妙智法师所撰的碑志,详述建寺缘起。延庆寺山门红墙绿瓦,大雄宝殿则红柱黄墙,两相辉映。山门的建筑,采中门高耸,两房倚峙的威严格局,原为洛阳白马寺的设计,门前地方开旷,故远处可见山门掩映於绿树丛中。山门後有一天台二老纪念堂,门联曰:“化南天皤然二老,继北齐至矣三观。”堂内供有倓虚、乐果二老大幅画像与莲位。二十九岁出家,苦行六年,至三十五岁成道。最初修学印度神教的法门,信仰梵天,修禅定,习苦行,由信起修,修禅定而达到最高禅境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继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维生命,形销骨立,而不退心,这确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了。

自然景观

寺内庭园中,有妙智法师所撰的碑志,详述建寺缘起。延庆寺山门红墙绿瓦大雄宝殿则红柱黄墙,山门的建筑,采中门高耸,两房倚峙的威严格局,原为洛阳白马寺的设计。门前地方开旷,故远处可见山门掩映於绿树丛中。山门后有一天台二老纪念堂,门联曰:“花南天皤然二老,继北齐至矣三观。”堂内供有倓虚、乐果二老大幅画像与莲位。大雄宝殿内供奉有四十尺高的释迦牟尼佛像,为香港罕有的室内大型佛像,造像壮严,色彩金烂。原供奉於同属一董事局管理的九龙十方大佛寺,后因大佛寺为政府发展城市计划的需要而拆卸,故移奉於此。像前分立阿难尊者和迦页尊者,像后在左边是骑绿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大雄宝殿后的山腰建有三宝殿。殿发两层,地下是慈般普渡,奉有观世音菩萨和龙女善财二像;二楼是普光明殿,正中供奉西方三圣像,联曰: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天花饰月金龙,龙头与一抓珠金爪悬空垂出,龙口更吊着水晶灯,栩栩如生。两侧分奉两座不同徒刑的观世音菩萨像。寺内有李润田纪念堂,是其妻吴氏捐巨款助寺建成的。1971年,妙智法师因因缘成熟往美国弘法,将寺交付慧忍法师。慧忍法师为法忘身,经数年的苦心守护及积极扩建,终为寺务积劳成疾而往生。其后多年,寺院房舍因年久失修,日渐破落,且后山山坡亦出现崩塌之危。至此,延庆善信会的董事呼吁募化,重修道场,此举得到十方善众的支持,工程於1998年起进行。法不孤起,伏境方生。

寺内佛像

大雄宝殿内供奉有四十尺高的释迦牟尼佛像,为香港罕有的室内大型佛像,造像庄严,原供奉於同属一董事局管理的九龙十方大佛寺,後因发展城市计划的需要而拆卸,故移奉於此。像前分立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像後左边是骑绿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墙上还挂有十八幅罗汉拓画。大雄宝殿後的山腰建有三宝殿。殿分两层,地下是慈航普渡,奉观音菩萨和龙女善财二像;二楼是普光明殿,正中供奉西方三圣像,联曰: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天花饰金龙,龙头与一抓珠金爪悬空垂出,龙口更吊着水晶灯,栩栩如生。两侧分奉两座不同造型的观世音菩萨像。寺内李润田纪念堂,是其妻吴氏捐巨款助寺建成的。1971年,妙智法师因因缘成熟往美国弘法,将寺交付慧忍法师。慧忍法师为法忘身,经数年的苦心守护及积极扩建,终为寺务积劳成疾而往生。其後多年,寺院房舍因年久失修,日渐破落,且後山山坡亦出现崩塌之危。至此,延庆善信会的董事呼吁募化,重修道场,此举得到十方善众的支持,工程於1998年起进行。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现时延庆寺的工程大致已完成,为更善用此胜地弘法,延庆善信会的董事邀得畅怀法师为方丈、永定法师为监院。据知,两位法师计划在寺内举办天台大教的培训班,以对佛学研究作大力的推动。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有的头攮项光,有的身后的背光,皆尖,周围作作火焰纹。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延庆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寺内佛经

初建于周广顺二年(952),称保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延庆院,绍兴十四年(1142)改称延庆讲寺,为天台宗名刹。重兴教观之知礼大师曾住寺,师“教宗天台,行在净土”,故此寺对净土宗的发展亦起重要作用。知礼大师不仅著《观经疏妙宗钞》及《观经融心解》弘扬净土,还撰《法华忏》、《大悲忏》等多种忏仪修习、弘扬。其更值得一提者,为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于寺建念佛施戒会,尔后每年恒例修之,此会名万人会,影响至巨。天禧元年(1017)大师又与异闻等10人,以3年为期修《法华忏》,期满焚身供养《法华经》,以此誓生净土,但后经秘书监杨亿及遵式大师等力谏,遂改焚身之意。寺宇构筑宏伟,近年已由市佛协收回,待修复。位于浙江临海市龙潭岙。旧名龙山,梁天监初建,唐会昌中废,梁开平中改龙潭院,钱忠懿王改戏龙,宋大中祥符中改今额。上世纪30年代,兴慈大师重建大殿、厢楼,近年又加修葺。今寺由智泉法师住持,月月打念佛七,为浙东有名的净土道场。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本书所集二三六篇经藏解释,不仅介绍其出处,且将经典、戒律典论内容逐条介绍其内容使学习佛教理论者能深入浅出的认知。本书所指经,就是梵语的义译记载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律亦是梵语译音,是将当年的教团生活规则作为学佛的戒律,论是将佛教教义加以诠译,因而本书可说是佛教圣典全集的浓缩。大藏经为汉译的佛教经典,与东土高僧著作入藏的总称,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一切经的名称起源於隋朝,它的内容包括佛所说的经典及西方释氏的著作。现今的大藏经,又加入中国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唐朝开元年间,沙门智升著开元释经目录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十八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开元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碛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朝有雍正刻龙藏,乾隆续藏。宋、元、明诸版本,多半亡佚,只有南宋碛砂版尚存孤本,大方等为大乘经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之佛菩萨,说大乘之法,称为大集经。大集经没有全本,前后诸师,各译一部分,高丽藏本收诸师译本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三十一卷至三十三卷之日密分三卷,北凉昙无谶译,为诸译中之大本,其他的藏本称为大方等大集经而别行之,第二十七卷至三十卷之无尽意菩萨品四卷,为智严宝云所译,别行本题为无尽意菩萨经。第三十四卷至四十五之日藏分十二卷,隋那连耶舍译,别行本十卷,称为大乘大方等日藏经。第四十六卷至五十六卷之月藏分十一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别行本十卷,称为大方等大集月藏经。第五十七、五十八两卷之须弥分二卷,别行本题为大乘大集经,第五十九、六十两卷之十方菩萨品,后汉安世高译,别行本题为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

游寺提示

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一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二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三忌谈吐不当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四忌行为举止失当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五忌孩子失礼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间,念供养佛,不堕地狱第二支上右边,念供养法,不堕饿鬼第三支上左边,念供养僧,不堕畜生这样上香就较契合佛教礼仪,让人更能体悟佛的庄严法像但现在的寺院大多数都是佛殿前一个很大的香炉,一走近就浓烟滚滚,很高温度的热气直扑脸上,还有很多香客干脆就将大把大把的香仍进去。

肥城延庆寺

位于山东省肥城市境内,在石横村西北隅,原有正殿、东西偏殿,为石横境内较大寺院之一。相传唐朝创建,宋时鼎新,后多次重修,原有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重修碑、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文林郎知肥城县事万鹏程撰书《创建延庆寺山门记》,和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文林郎知肥城县事袁沛主持、平阴县廪生程步云撰书《重修延庆寺正殿山门记》等碑。寺东南角有古井一眼,俗称“大寺井”。建国前,该寺陆续被拆。原西殿壁有对联一副:“月白风清断然不语,天寒夜冷必定成霜。”传说这副对联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位进京赶考的学生名叫窦仪,途经石横,天色已晚,到延庆寺借宿。方丈安排窦仪住进西殿。时值冬初,寒气袭人。窦仪展卷读书至深夜,伏案入睡。轻轻地拍门声将他惊醒,顺门缝向外一看,是一位美貌女子,苦苦要求进屋相会。窦仪心想,深夜私奔定非良女,我何不难为她一下,让她自惭而归。于是说:“小姐让我开门不难,须对上我的对联。”少女欣然答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请出上联。”窦仪脱口而出:“月白风清断然不语”。“不语”暗含“不与”,一语双关,文雅异常。女当即对曰:“天寒夜冷必定成霜”。“成霜”隐喻“成双”,亦一语双关,奇妙绝伦。窦仪甚感惊讶。窦仪想:少女才貌双全,固然可爱,若收留她,岂不坏了学业。于是他右手提剑,左手开门,一剑向女子挥去,那少女立即化为一只金鸡,急翔而去。后来这个传说曾被东平四音剧团编成剧本,在石横和他地多次上演,故至今流传不衰。

宁波延庆寺

位于宁波南门历史上的日湖之上,是著名的“四明古刹”之一。该寺始建于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当时称报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l0年)改今名,为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以后历朝各代多有兴废,并增建了大雄宝殿,禅悦堂,塔院、能仁堂、罗云堂、大悲阁、育往堂、钟楼、山门等建筑,增设了诸多佛教造像。现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天王殿、大殿及后殿,占地五千余平方米。第一殿天王殿为重檐硬山顶,穿斗式,五开间,明间七檩,梁柱加工细致,现存结构较为完整;第二殿为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屋身甚高,用材硕大,内部无斗拱等装饰构件,风格平实,后殿,重檐硬山顶,左右以厢房,呈三合院平面布局,五开间,其装饰较前二殿更精,所有外露构件加工精细,檐廊尤为突出。

延庆寺它不仅是宁波市区有影响的宗教建筑,还是名人流寓和学者讲学之所,元末书法家吴志淳曾在此以八分书法作千字文,由杨理学刻石以传,明末的“南湖诗社”曾在寺内集会,呤诗论文,清康熙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人黄宗羲应来甬讲学,曾在寺后殿设“证人讲会”,一度成为甬上学才重地。

山西五台山延庆寺

延庆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北部阳白乡善文村,距东冶镇30华里,占地1040 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延庆寺大佛殿面宽三间,长约13 米,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结构,六架椽,歇山顶,在建筑形制上,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手法同境内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长两椽的大托脚木和象下昂形状的耍头,又和塑县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手法相似。据此推断可属金代所建。金末明初,曾经有过力求在结构上精简的阶段,最习见的是用减柱造的方法节省梁柱,大殿没有金柱,不能再减,但仍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是一种新创的木构方式。寺前经幢,高7 米,分为四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上刻遵胜陀罗尼经,经末刊有“景二年岁次乙亥拾月辛亥朔拾五日□□□□(不详)时建”字样。

浙江临海延庆寺

延庆寺,在临海古城街道龙潭岙村虎头山麓。寺创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原名龙山院。

唐会昌五年(845年),因武宗“毁佛运动”而废,大中年间(847—859年)复建。

五代后梁开平中(907-910年),改为龙潭院。钱忠懿王复赐“戏龙寺”额。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改今名。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都纲”道恭主丈席。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寇而废,十五年(1767年)僧善友重建。后又废。

民国中(1911-1949年)天台宗高僧兴慈再建。

寺今存,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两厢组成,为临海市佛教活动场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