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汉文帝行玺金印 |
释义 | 西汉文帝行玺金印,南越国国王赵昧的玺印,1983年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该印为方形,小篆体阴刻,是迄今最大的西汉金印。 基本信息【名称】:西汉文帝行玺金印 【类别】:金器、玺印 【年代】:西汉 【文物原属】: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玺印,其墓葬陪葬品。 【文物现状】:1983年10月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 简介方形龙钮金印,通高1.8厘米,边长3.1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田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这枚金印铸后局部又用利刃凿刻而成,出土时印面槽沟内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划伤,并遗留有暗红色印泥,显系长期使用所致,说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印。“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是迄今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赵昧是我国岭南地区南越国的第二代国王,于公元前137年自称“文帝”。此印文为庄重静穆的阴刻篆书,印钮为象征皇权至尊的盘龙。龙首上昂,隆腰卷尾,尤其是弓起的龙脊,既利于手持,又强调出龙身S型腾翻的动势,集实用功能和装饰效果于一身,构思设计十分巧妙。 印文祥解玺印中自称“文帝”,这是南越国王颇具特色的称谓。人或以为不然,并指出中国历代帝王中,或称“文帝”,或称“武帝”,历来多有。曹操为“武帝”,曹丕为“文帝”。然而,殊不知中原帝王的这些称号,并非其在位时的“尊号”,而是在其死后,对其一生所作评价的“谥号”。南越国的礼制殊异,这称谓不是死后的“谥号”,而是生前的“尊号”。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生前就称“武帝”,以炫耀其开国的武功。第二位南越王赵眜,便称“文帝”,以夸示其长于文治。南越的这种特殊典制,在中国极其丰富的典章中,不能说绝无,却比较少见。史书对南越的殊典原有记述,往时人或以为怪,疑而不信。今日“文帝行玺”的印文出土,确证古史的记述可信。 行玺,即发布诏命所用的印信。这其中的“玺”字是有文章的。先秦时,凡印章,不论是帝王的,还是臣民的,都可称“玺”。秦始皇称制后,为强调皇帝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以前人人都用的自称);只有皇帝的命令才能称“诏”、称“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玺”。臣民的凭信物只能称“印”、称“章”。从此,“玺”这个名称成为御用印信的称谓。 汉承秦制,在玺印的规定上稍有宽缓,皇后、诸王印信也称玺,但基本上仍相沿旧制而不改。汉家天子玺印较秦玺为多,史载汉天子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皇帝行玺,是发布诏令、册封诸侯王用的。皇帝信玺,是征召大臣、调兵遣将用的。天子行玺,是策拜外藩、祭祀天地鬼神用的。其他帝玺的使用也各有制度。 汉皇玺印虽多,却早已失传,今不得见。这次在南越王墓中共清理出土三十颗印章,也唯有这颗金印称“帝”、称“玺”。迄今为止,它是今日唯一得见的汉代“帝玺”,这就弥足珍贵了。 “帝”、“玺”两字特别引人注意还有另一缘故,因为其间隐蕴着一部古代的汉越关系史。 纽形印汉印纽形很多,或龟、或蛇、或虎、或龙。纽形不同,显示着印的主人的阶位不同。比如,西汉的“轪侯之印”,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汉墓中发现的,墓主为侯爵,印纽作龟形。“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云南晋宁发现的,墓主为一国藩王,印纽作蛇形。“倭奴国王”印,是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出土的,印主为一邦之王,印纽也是蛇形。1968年,中国在陕西咸阳汉高祖长陵附近发现一颗玉制的“皇后之玺”,纽作螭虎形。螭是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螭虎即螭头虎身的怪兽形象。这颗南越王金印,纽作蟠龙形,在已发现的大量汉代玺印中从未曾见。仅此一点,已足以显示这颗金印无与伦比的尊贵了。虽然在五代和明清的帝玺中印纽也有龙形的,但均较晚近,龙形亦各殊,古意不多。南越帝玺上的蟠龙纽,迄今为止,是今世得见的最古老的玺印的龙形纽了。 相关资料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南越国创建者赵佗曾是秦始皇平定岭南的一员战将,后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逐鹿中原,一片混乱。公元前204年,赵佗发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自赵佗起,共经历5世93年。史书记载,第三代王赵婴齐曾“藏其先武帝文帝玺”,而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中出土了龙钮金印“文帝行玺”、“帝印”封泥、“赵?”玉印等,由此说明第一代南越王赵佗自称武帝,第二代南越王名赵昧自称文帝;而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的墓主人即是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