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网瘾青少年
释义

网瘾青少年就是指长时间上网的青少年。2010年2月1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虽然此前卫生部已经否认了“网瘾”概念,该协会还是以“网瘾”来命名自己的调查报告,还给出了2400万这样惊心动魄的数字,甚至比专做网瘾生意的“网瘾”治疗机构一直宣传的250万或400万还要多出很多倍。

简介

2010年2月1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虽然此前卫生部已经否认了“网瘾”概念,该协会还是以“网瘾”来命名自己的调查报告,还给出了2400万这样惊心动魄的数字,甚至比专做网瘾生意的“网瘾”治疗机构一直宣传的250万或400万还要多出很多倍。报告和它2400万的数据引起哄动,各大网站都在重要位置刊发。但有两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这份《青少年网瘾报告》里的第一个词“青少年”,指的不是未成年人,而是29岁以下的人,也就是说即便你工作多年,结婚生子,也被列入;第二个词,也是最核心词———“网瘾”,报告中根本没有给出定义,如果该报告沿用了此前两次报告的定义,那么如果你“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也算网瘾。

定义

6岁-29岁都定义为青少年

本次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重头主打网瘾青少年数量这一数据: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我国城市与农村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相近,估算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3329.9万人。看起来很吓人的数据,有网友以为是2400万未成年人患上网瘾,其实该报告把6岁-29岁都定义为了青少年。而在2005年的第一次网瘾报告中,甚至把35岁以下都作为青少年。

因此,报告中“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逾2400万”的数据,涵盖了大量已经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的青年,并没有实际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

记者注意到,此前2005和2007两次报告均未提及数量,只给出各个年龄段百分比,不会造成这样的误读。

网瘾概念

除了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报告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词是“网瘾”。

本次报告的第五部分“对相关部门的建议”中的第1点为,“对于网络成瘾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宜过早下定论”,由此而来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本次报告是如何界定网瘾的?

卫生部2009年11月《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抛弃了此前广为流传的“网瘾”的表述,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南都记者发现,在《网瘾报告》全文中,并没有“网瘾”的清晰界定。

不过,在2005年和2007年发布的《网瘾报告》中,却有对“网瘾”的界定,在认同”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前提下,如果满足了“(1)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向亲人隐瞒了自己上网时间”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就认为该网民从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瘾特征,即判定属于‘网瘾’”。

形成原因

网瘾成因和家庭关系密切相关。网瘾青少年比普通青少年网民受到的家庭管教更为严厉,所获得的鼓励和安慰更少,两者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上区别明显。网瘾程度越严重的青少年,“未与双亲一起住”或“仅与父母亲中的一方一起住”的比例越高。报告指出,如果与父母亲一起居住,将有可能有效地抑制网瘾。

判断标准

①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方设法上网。

②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待下次上网。

③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④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

⑤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

⑥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的躯体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上网。

6种情形应求助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专家认为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网瘾”,首先要分清楚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青少年使用网络超过一定限度的“网瘾”和严格意义上的病态的“网瘾”。《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采用的界定网瘾的标准,显然是比较宽泛的那一种,指的肯定不是病态的网瘾。

“其实,弄清楚我国究竟有多少网瘾患者并没有多大意义,将《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称为‘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报告’更加确切一些”。

防治措施

对因上网造成社会功能受损的未成年人,并符合以下情况时,应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寻求帮助:1、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方设法上网。2、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待下次上网。3、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4、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5、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6、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的躯体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上网。

意见稿强调,对网络使用不当者进行干预时,提倡采用综合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实施干预的人员应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人员。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严禁体罚。对网络使用不当者中伴有明显焦虑、抑郁、强迫等精神症状的个体,应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并依照有关临床诊疗规范进行治疗。治疗使用精神科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禁止损毁性外科手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21: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