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汪大燮
释义

汪大燮(1860年—1929年),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原籍安徽黟县,其父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开绸布庄,汪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援例为内阁中书,升侍读、户部郎中。后又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以明敏谨慎著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和议初有头绪,沙俄帝国提出要求,妄想在山东享受特别权利,并以决裂为恫吓,迫签专约,汪大燮洞察形势,上书陈述利害,提出不能于和约外别订专约的意见,为清廷所采纳,拒绝了沙俄帝国无理要求。由是以熟悉外情而知名。

1902年任留日学生监督,次年,任外务部左参议。1905年任驻英公使。1907年回国,不久与达寿、于式枚等人任考察宪政大臣,出访英、日、德等国。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进书“汪大燮进考査英国宪政编辑各书”(《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1914年,任教育总长,汪大燮明言废除“中医”之举:“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废中医之议。在抗议人士不断的请愿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回应:“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事情算是不了了之。1917年11月22日,汪大燮代理国务总理。同孙宝琦、钱能训合称“三老”。晚年热心教育,创办北京平民大学,任董事长兼校长,并致力于红十字会等慈善事业。编有《英国宪政丛书》、《分类编辑不平等条约》。民国18 年1 月5 日逝世,终年71 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