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契尔卡索夫 |
释义 | 契尔卡索夫(1903~1966) 苏联演员。1926年在列宁格勒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列宁格勒儿童剧院。从1933年到逝世一直为列宁格勒普希金剧院演员,1937年在电影《波罗的海代表》中饰演波列札耶夫一角而闻名。此后又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形象,如彼得大帝、米丘林伊凡雷帝等。他在电影中创造的历史人物角色有阿历克谢·涅夫斯基(《阿历克谢·涅夫斯基》)、阿历克谢王子(《彼得大帝》)等。契尔卡索夫还以堂·吉诃德的卓越扮演者著名。他晚年创造的最成功的角色是阿廖兴的一切都留给人们(1959)一剧中的学者德罗诺夫。 契尔卡索夫气质和外形条件俱佳,重视对人物思想内容的形象揭示。1947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著作有《一个苏联演员的札记》(1953)和《戏剧和电影》(1961)。 人物简介基本资料姓名:契尔卡索夫 籍贯:前苏联 职业:演员 生卒:1898年1月23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逝于莫斯科 人物影响契尔卡索夫是五十年代我国电影观众非常熟悉的苏联电影明星,1952年曾随苏联电影代表团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我国电影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观众所熟识、所热爱的苏联人民演员契尔卡索夫是一位献身苏联人民戏剧、电影事业三十三年的老战士。苏联人民热爱契尔卡索夫的创作的高度思想性,热爱他的艺术天才。他曾荣获五次斯大林奖金、两次列宁勋章和一次劳动红旗勋章,苏联人民并授给他苏联人民演员的光荣称号。 他的杰出的演员工作和广泛的社会活动相结合。一九五○年他被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他热情地从事艺术创作,并不倦地从事社会活动。 他在三十几年的创作活动中,曾扮演过数十个大小角色,演过工人、农民、海军士兵、步兵、科学家、批评家、俄国古代的皇帝和王子。他所饰演的每一角色,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的细致表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给观众以难忘的印象。契尔卡索夫在苏联影片《波罗的海代表》中,非常深刻地表现出波列沙耶夫的复杂的心情。他艺术地把苏联学者蒂米利亚泽夫的真实形象再现于银幕上。在影片《彼得大帝》影片中,他扮演阿列克塞皇子,有力地刻划出包藏祸心的政治叛徒,卑鄙、虚伪、说谎的人物。 职业生涯简述1898年1月23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逝于莫斯科。1919年参加红军,在军队中绘制宣传画,设计布景并担任舞台导演。1923年为无产阶级文化剧院导演了一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剧,剧中穿插了一部影片。 1923年,将弗立茨·朗格的《马布斯博士》剪辑为俄语版,在《左翼》杂志上发表关于“杂耍蒙太奇”的论文。1924年导演《罢工》(编剧:爱森斯坦,副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摄影:基赛)。1925年:《战舰波将金号》(编剧:阿加疆诺娃,副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摄影:基赛,主要演员:安东诺夫,哥马罗夫,巴尔斯基,敖德萨的市民与“红色舰队”的水兵协助演出)。1928年:《十月》(编剧:爱森斯坦与亚历山大洛夫,摄影:基赛)。1926—1929年:《总路线》(编剧:爱森斯坦和亚历山大洛夫,摄影:基赛,主要演员:M.拉宾卡,K.瓦西里耶夫,修克马列夫等)。1929年(在法国):《伤感曲》(导演:亚历山大洛夫,爱森斯坦监制)。1930年去好莱坞,未摄成一部影片。1931—1932年(于墨西哥):《墨西哥万岁》(只留下底片就离开美洲,1932年由索尔·雷塞尔从该底片中剪辑成《墨西哥风暴》一片,1939年,又由玛丽·塞顿剪辑成《在太阳下》一片)。1936年:《白静草原》(未摄完)。1939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摄影:基赛,作曲:普罗柯菲耶夫,主要演员:契尔卡索夫,奥赫洛普科夫等)。1945年:《伊凡雷帝》(编剧:爱森斯坦,作曲:普罗柯菲耶夫,主要演员:契尔卡索夫,S.碧尔曼,L.采里科夫斯卡娅等)。1948年:《伊凡雷帝》第二集(摄于1944—1946年间,合作者同上,摄影:莫斯克文和基赛,主要演员:契尔卡索夫,S.碧尔曼,卡道奇民柯夫) 塑造角色他在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出色地扮演了高尔基。他在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把一位俄罗斯名将——英勇、聪明而有远见的政治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性格刻划的非常深刻。在影片《天才发明家》中,契尔卡索夫又一次成功地创造了俄罗斯学者——无线电发明家波波夫的鲜明形象。通过这位谦逊、含蓄、不多讲话的学者的形象,契尔卡索夫出色地表现了这位伟大的俄罗斯爱国者的远大志向、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品质。他还成功地扮演了许多别的角色。 他谈到他为什么能成功地创造这么多角色时说:“要对事业忠诚、热爱,而且要有坚毅的信心和终身奋斗的决心。”这是契尔卡索夫从自己孜孜不倦的工作中证实了的话。 契尔卡索夫认为:“演员必须象文学家,音乐家,雕塑家等一样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任何艺术家都不能关在屋子里凭着空想来进行创作。任何性格都表现在交往中,生活中,行动和斗争中;一个睡着的人,就很难知道他是什么性格。只有当他醒了,开始为某一目的斗争时,我们才能知道他的个性。 他对我们谈起舞台表演。他说舞台表演因为每次观众不同,水平不一,人数不等,所以效果也不同,演员在每次演出中都可以对角色有新的创造。一个演员,应该在演出中不断发现新鲜的东西。 他在苏联上演了二百三十八次舞台古典剧《伊凡雷帝》,当表演伊凡亲手杀死他的儿子那场戏时,每次都获得成功。“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教给我们什么呢?”契尔卡索夫说,“就是我们每个演员应该忘掉上一次是怎样演出的。我每次打死我儿子,都是突然的,出其不意的,每一次语言、动作等都是第一次;要每一次演出都能表达出新鲜的内在感情,这才是真实的艺术。但是,有的演员是人家读一句,他就答一句,甚至毫不关心的答一句,这样就阻碍了角色的创造。”他说在《伊凡雷帝》中,有一场戏,他的独白有十六分钟之久,要通过独白使观众了解剧情的发展,这是很难处理的场面。他和导演研究这场独白,把这场独白分成六个单位。他费尽了精力,苦心研究、探索。经过长期的排练后,作为演员的他,已经有信心可以演出了。可是,真正能胜任这个角色,是在五十三次演出以后。到第一百次演出这场戏时,他又有所提高,当演二百次时就更好了。 这是经过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这是非有“铁棍磨绣针”的艰苦工夫不能达到的。 谈到电影表演时,契尔卡索夫把《彼得大帝》下集中王子打他爱人时的拍摄工作作为一个例子来说:这场戏是先后经过几个月拍成的。演员需要继续数月前的情绪,假如有一次演员的情绪表现得过高或过低,那就会前后衔接不上。这就要求演员演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场戏象血管似地联系起来,成为有机的东西。电影演员所演的戏,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分成好几块,而又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只有靠演员不断的实践,体验,再实践,再体验。电影对演员有多方面的要求,如摄影、录音、灯光等,都要对演员提出不同的技术上的要 求。但是,演员却不能把注意力仅仅放在技术上去,因为那样,就会妨碍心灵的创造。并且不论在舞台上或电影上,演员最亲密的人是导演;不论有多大天才的演员,也不能离开导演。演员喜爱导演,导演也喜爱演员,只有这样的热爱和精诚合作,才能产生出健康的孩子(角色)来。 谈到关于创造传记性戏剧、电影中的人物问题时,他说:“我们创造一个形象,不是照像,最重要的不是要求绝对的外形上的像。首先,我们要做到能刻划出人物的本质的东西来,具体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苏联演员格洛瓦尼和吉基都扮演斯大林,但在外形上,有些地方,他们不完全相同。巴甫洛夫的学生写信来说:银幕上的巴甫洛夫很好,但和本来的巴甫洛夫不完全一样。我们的回答是:最重要的不是外形,而是表现他的思想本质。因为艺术是给大多数人看的,不光是给巴甫洛夫的学生看的。所以我们扮演伟大人物时,不要单纯讲究外形上的像与不像,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生活、工作、言谈、举动,表达出他们伟大的思想的本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