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庭穴 |
释义 | 内庭穴,ST44 Nèi tíng,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近人报道还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功效清胃热,化积滞。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 ②热病。 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 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近人报道: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配伍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趾跖关节痛等。配合谷主治牙龈肿痛; 配太冲、曲池、大椎等主治热病。 方例胫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厥逆:内庭、章门。 小腹{16}胀:内庭、临泣。 睛痛:内庭、上星。 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备注荥穴 歌诀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疼,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文献摘录《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 《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 《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 《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现代报道摘录小儿吐乳取双侧内庭穴,徐徐捻转进针0.2-0.5寸,得气后加速左右捻转,不留针,每日1次。 腹股沟急慢性疼痛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针刺右侧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30分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