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桂明
释义

梁桂明(1929~ ),教授。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5年,调洛阳拖拉机厂工作,任技术科长、设计科长、机电科长和齿轮分厂总工程师,洛阳工学院教授、齿轮研究室主任,湖南省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锥齿轮顶级专家

他是国内外著名的齿轮专家,曾任国际齿轮强度组织(ISO)中国成员首席代表、美国齿轮制造者协会(AGMA)中国学术会员、中国齿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发明协会机构与发明学会理事、河南省和洛阳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理事长。

论文著作

从事新型齿轮运动与设计的研究。“新型非零螺旋锥齿轮”的研究取得成果。撰有论文《锥齿轮强度计算新提案》,蓍有《圆锥齿轮传动》,合编《汉英机械传动词典》。

1、思维的两重性及其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纪念钱学森院士《关于思维科学》发表15周年,中国工程科学, Engineering Science, 2003年 02期

梁桂明——中国锥齿轮第一人

《光明日报》刊登《梁桂明——中国锥齿轮第一人》

记者 刘先琴

综述

齿轮、麦穗,环绕着天安门的五星红旗,每一位中国人都会面对这枚图案肃然起敬——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齿轮,在这里是我们民族工业的象征,然而,多少年来,在国际齿轮研究领域,却始终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是洛阳工学院的梁桂明教授填补了这个空白。

他倾其44载年华潜心于齿轮研究,发明的“非零综合变位曲齿锥齿轮技术”,突破了近百年来国际齿轮界的有关定论,成为国际最著名的齿轮机构——美国齿轮协会第一位中国代表。他的另一项成果“统一公式”论文,使国际齿轮会议的讲坛上,第一次插上了五星红旗。

如今,他的这些成果已经在国内工业的8个领域21家企业里得到应用,创造了累计近两亿元的经济效益。

“非零变位”由神话到科学

齿轮传动是现代工业最常见的传动方式,其形状千变万化,但是,唯一不能改变的是轴交角及其相应的“零传动”,即一对齿轮的厚薄大小等数据变化必须同时进行,变位系数设计为0,否则,将无法实现传动。这种设计虽然极大地限制了齿轮的应用和质量,但由于它的不可更改性,使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沿用近百年,成为定论和真理。

最惊人的创造往往从最普通的应用开始。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梁桂明,来到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当时,对农业机械化充满热望的中国农民,将全部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东方红”拖拉机上。

然而,由于拖拉机中央传动锥齿的寿命不足2000小时,致使厂里出现农民排队买配件的情景,一位买不上备件的乡村干部将一脸的怨气甩给了拖拉机制造者:“卖了黄牛买铁牛,买了铁牛变死牛!”

挑战“零变位”

这句话深深印在立志以技术报效祖国的梁桂明心里。要提高齿轮寿命,必然要增加强度,挑战“零变位”。在所有同行们的眼中,这是异想天开的神话,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梁桂明的信心。一台从苏联进口的锥轮铣齿机,在调试时发现达不到设计精度,对方派了高工和技师到现场屡修不复,只好进行赔偿。一直在旁边观察的梁桂明心想,对方只注意到制造精度,如果在装配精度上下些功夫呢?他自告奋勇另辟蹊径,结果不仅修好这台价值数十万元的设备,而且精度比原来还高出半级。

善于总结的梁桂明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有了新的认识:换一个思路想问题,就可能有成功的突破。

按照这个观点,他采用逆向思维,将传统理论中“零变位”的成立条件易位,推导出一套与传统理论计算不同的体系及其计算公式。紧接着,他对现有机床进行特殊调整,普通刀具就可以加工出“非零变位”的各种新型齿轮,不必另做工艺装备的投资,使理论变成了现实,更为今后成果推广创造了条件。

1974年,第一批新型锥齿轮面世了,经过两年试验,齿轮累计工作寿命一万小时以上,具有综合强度提高30%、寿命延长50%、低噪声、小体积、广适应性和零投资六大优点。机械部的鉴定为:“国内外皆属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大力推广。”

这项发明的全过程耗去了他27年的心血。

从实验室走出的亿元效益

1981年,梁桂明被调入洛阳工学院,在此建立了全国高校唯一的多功能锥齿轮实验室,开始了所创成果的推广工作。

推广比发明更难,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经济上没有新产品风险资金,体制上造成企业负责人致力于短期利益,因此面对送上门的新产品,生产者也不一定顺利接受。

深知自己这项发明巨大经济效益的梁桂明,成了一位坚定的推广者。梁教授为此担任两个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科技专家的梁桂明,为了使企业接受自己的设计,带领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生产条件,设计出“好、短、快、省”的实施方案,这是梁教授的强项,尽管每适应一个用户,都是一次再开发和再创新,他乐此不疲,迎刃而解。

作为推广者的梁桂明,必须使自己成为社会活动家,在浩若大海的市场里寻找合适的用户、去解决必不可少的资金、与各种人打交道等,这是梁教授的弱项,但是,科学家崇高的使命感,使他奇迹般适应了这一切。

在此期间,梁桂明还出版了5本200万字的著作,培养出十二届博士、硕士研究生,由“非零变位”总结出的独特的“创造学”,经他讲授后,成为工大校园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非零技术”以其综合效益,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由于一等奖缺位,这是该年度的最高奖项,在这个过程中解决的六大齿轮界难题,也都是世界性的突破。

地下室里的大教授

这是北京一处廉价的招待所,一位个子瘦小的老者,双手端着热水走向地下室自己的房间,一个冒失的年轻人由下而上,撞翻了老人手中的脸盆,热水盖顶而下,头上肩上顿时冒出大片水泡……

随着越来越多的探视者,招待所门卫发出惊叹:这个总是住地下室的老头是个大教授呀!在梁桂明身上,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巨大贡献与清贫艰苦的生活,形式了强烈反差。

“非零”发明推广的两个阶段,梁桂明是在这样两个空间进行思考研究的——洛拖宿舍楼内,他简陋的家里有一处储藏室,勉强放得下一张小桌和一架书柜,一系列世界级的运算推测决断就在这四平方米的空间里进行;后来,在洛阳工学院有了像样的实验室,住房却暂时不能落实,为了节约时间,他就在实验室辟出一角,安放一张折叠床,直到六年后有了住房,这里至今依然是他最理想的去处。有一年冬天,老伴把饺子送到这里,他才恍然大悟:“哦,今天是除夕夜呀!”

为了节约资金,实现他的推广费用“滚动发展”,每次出差,他都要千方百计找最便宜的旅馆,也从不享受教授的软卧待遇,就连十几元的订票费也舍不得花,自己起大早排队买票……这种艰苦的旅程并非一两次,有心人统计,他在1992、1993的两年里,共在10省20市出差50次,平均半月一次,连跟随他的年轻的研究生也自叹不如当时已经64岁的梁教授。

梁桂明并非苦行僧,他爱好音乐书法,喜爱和小孙子一起做玩具,但他更明白科学和国家的现实,这种现实需要他过简单的生活。如今,负有盛名的梁桂明依然一身朴素的装束,提着自家缝制的花布书包,悄无声息地劳作着。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副校长

梁桂明同志现任烟台二中副校长,有着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他现在在高中和初中担任生物老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