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南亚 |
释义 | § 基本概况 东南亚的范围 东南亚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且都是新兴的国家。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东南亚地区又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全区约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另有200多万印度人,100多万其它国家的外来移民。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 § 行政区划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亚区(subregion)。不过,东南亚国家往往也被西方学者和传媒纳入东亚的范围。西方学者和传媒很多时将“东亚”细分为东北亚(包括台湾、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中国)和东南亚。东南亚地形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其余十国早前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亚西安”)组织。卫星看到的东南亚 此外,尚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地区: 中印半岛 马来半岛 南洋群岛 马来群岛 东南亚是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它分为:中印半岛和南洋群岛两个部分,分别包括下列地区: 中印半岛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泰国 缅甸 南洋群岛 菲律宾 马来西亚 文莱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 自然地理 1.概况 亚洲东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在气候和生物界均有明显的反映;本区也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湿热的气候,并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其他区的根本差异。东南亚在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一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可分为二个亚区。 1)中南半岛区 东南亚 本区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山川大势多南北纵走,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基部地势较高,地形结构如掌状。气候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全年多雨的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多雨海岸为热带雨林景观,有干,湿季的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林景观,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北部湾和暹罗湾等沿岸分布着红树林。 2)马来群岛区 东南亚 又称马来群岛区,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高峻的地形支离破碎,位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火山地震带的会合带,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景观。 2."十"字路口交通位置 东南亚 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的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新加坡依靠马六甲海峡,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东南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三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长约900公里,最窄处仅37公里,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历来为兵家和商人必争之地。 "十"字路口交叉点上的马六甲海峡,长800多公里,除海峡沿岸国两岸享有12海里领海和海峡内小岛至少也享有12海里领海外,其余为专属经济区;海峡沿岸国对海峡领海水域享有主权,对海峡专属经济区水域享有主权。马六甲是亚洲联系欧洲和中东洲地区的重要海运通道,控制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运贸易。按照统计,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轮都途经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1] 3。地形地貌复杂 东南亚 中南半岛东临南海,西滨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南濒马六甲海峡,海岸线长1.17万公里,多重要港湾。其地形北高南低,山脉自北向南呈扇形分布,山河相间,河流源远流长。其山地和河流是中国西南山脉和河流的向南延续。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脉、若开山脉;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长山山脉。三大山序之间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自北向南,汹涌奔腾。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掸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清迈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等。各河上游落差很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下游堆积速度较快,形成许多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大河下游和河口多有肥沃平原和三角洲。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 马来群岛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北起巴坦群岛,南迄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达新几内亚岛以西 。南北长约3500公里,东西宽约4500公里。有大小岛屿约2万多个。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马鲁古、菲律宾和努沙登加拉等群岛,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和东帝汶等国。海域面积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南部外,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多海峡,是东南亚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马来群岛上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且多分布在岛屿中部。平原比较狭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岛北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平原面积较大。马来群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由于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彼此挤压,时常引发地震。在地壳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时,地下灼热的岩浆也顺地裂缝上涌,在地面喷发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宾是东南亚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有400余座火山,其中的120座为活火山;菲律宾也有52座火山。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这些岛屿呈弧形自东向西延伸,因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灯火走廊”,这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发最多的地区,是东南亚“最不安定”的区域。[2] 4。湿热气候 东南亚 东南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赤道的附近,纬度较低,四季如夏,终年炎热,常年气温在25℃-30之间。大部地区一年只分为旱季和雨季。一般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6—10月为雨季。气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中南半岛北部和菲律宾北部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赤道附近地区,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有雨,没有干燥的时候,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 中南半岛绝大部分位于北纬10°~20°之间,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5月为热季,冬夏季风均消退,气候炎热,月均温达25~30℃;6~10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充沛;11月~翌年2月为凉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响,在迎风坡达5000毫米,而背风坡则不足2000毫米。个别迎风坡和马来半岛地区可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少数内部平原和河谷则形成热带草原。中南半岛的气候属典型的热带季风类型,水热资源丰沛,干湿季分明,特别有利于稻谷的生长,但热带经济作物则颇受局限。 风景宜人的东南亚 马来群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不包括菲律宾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里全年气温高,各月平均气温25~28℃。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于热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终年茂盛,许多地方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 林。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可以收获。盛产椰干、蕉麻、胡椒、金鸡纳霜、木棉、棕油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群岛还是南北大陆生物种的过渡地带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3] 5。矿产丰富 东南亚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铜、金、镍、铝、锡、钛,锑、银、钾盐、石膏、重晶石和磷,以及铁、锌、铅、铬、锰、钴、高岭土和膨润土等。 1)油气资源 主要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其他分布缅甸、泰国、菲律宾和东帝汶等国。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国,全国约有60个大小不等的沉积盆地。已经发现340多个油田和54个气田,其中大油田5个,储量占总储量的57%。石油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斯兰等岛和巴布亚。几乎全部赋存在第三纪地层中。较大的油田有中苏门答腊的Minas, Duri, 和Bangko油田,苏门答腊东南海上的Cinta 和 Rama油田、东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 和 Bakapai油田,西爪哇海上的Arjuna 和Arimbi油田等。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天然气资源位于北苏门答腊省的Aceh和Arun天然气田、东加里曼丹陆上和海上气田、东爪哇Kangean海洋区块、巴布亚的一些区块。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最终可采总资源量为47.7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总资源量为5.4万亿立方米。 马来西亚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近海的三个储油盆地:(1)马来盆地,面积约22.4 万平方公里,主要油田包括杜兰(Dulang)油田,塞利基油田(Seligi)等。(2)沙捞越盆地,面积22 万平方公里,(3)沙巴盆地,面积约3.4 万平方公里,呈北东方向延伸。 越南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南部海区,北部红河盆地也有少量分布。南部海区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头顿—昆仑岛海域,产在九龙盆地、Malay-Tho Chu盆地和Nam Con Son盆地。越南最重要的油田是“白虎”油田,原始可采储量达5 亿桶,其他还有“大熊”(3 —6 亿桶)、Rong油田、Ruby、Rang Dong等油田。 泰国已发现油气田超过19个,主要分布在泰国湾、安达曼海、南部平原、中部平原、呵叻高原和北部山间盆地6个含油气区。其中泰国湾盆地最为集中。 缅甸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若开山脉与掸邦高原之间缅甸中部沉积盆地区和沿海大陆架,目前已经发现陆上油田或油气田19个,海上气田3个。 2)铜 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老挝、缅甸等。印尼是世界铜资源大国,其官方报告的铜资源量为6620.6万吨。另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2007年铜储量为35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7.1%,列世界第三位。铜矿床大多分布在巴布亚省的艾斯伯格山和格拉斯贝格,少量分布在苏拉威西、苏门答腊和爪哇,以斑岩型为主。主要矿床有巴布亚省的艾斯伯格、格拉斯贝格,松巴哇岛的巴图希贾乌等铜、金矿床,还有北苏拉威西和巴占岛上的一些铜矿。 菲律宾铜矿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的铜矿床颁布在北部吕宋山区的三描礼士省(Zambales)、本格特省(Benguet)、新比斯开省和南部棉兰老岛的北苏里高、北三宝颜省、东达沃(Davao Oriental)省、南可打巴托(South Cotabato)省,以及中部地区的宿务省等地。 3)金 金矿资源颁布广泛,大多数国家都有金矿分布,其中印尼最为集中,其次是菲律宾,印尼是世界金矿资源大国,金储量为3156吨,居亚洲地区首位。金矿床类型多为与第三纪火山岩有关的浅成热液型金矿床和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几乎在所有的岛屿都有金矿的分布。巴布亚省的格拉斯贝格铜-金矿是印尼最大的金矿,也是世界最大金矿之一。 4)镍 镍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印尼、菲律宾和缅甸。印尼主要为基性和超基性岩体风化壳中的红土镍矿,分布在群岛的东部,矿带可以从中苏拉威西追踪到哈尔马赫拉、奥比、格贝、加格、瓦伊格奥群岛,以及巴布亚的鸟头半岛和塔纳梅拉地区等。菲律宾镍矿多为红土带(占99%)。从地区分布看,集中在东达沃省和巴拉旺省(Palawan),矿石储量分别为4.757亿吨(占总储量43.69%)和4.071亿吨(占总储量37.38%)。 5)铝土矿 主要分布在印尼、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印尼已知铝土矿资源量约2亿多吨,储量2400万吨,其中85%分布在西加里曼丹,其余15%分布在廖内群岛中的宾坦岛及其周围小岛上。属红土型铝土矿,为含铝的硅酸盐类岩石在潮湿炎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主要分布在廖内群岛、宾坦岛、苏拉威西和加里曼丹岛。 铝土矿是越南优势矿产之一,据越南地质机构的资料,全国铝土矿总资源量约80亿吨(USGS, Minerals Yearbook , 2005),主要分布在越南中南部的多乐(Dak Lak)、达农(Dak Nong)、昆嵩(Kon Tum)、林同(Lam Dong)几省,北部地区也有一定分布。矿床类型主要有两种:红土型和沉积型。其中红土型最为重要,主要分布在越南南方新第三纪—早第四纪高原玄武岩风化岩中。面积超过2 万k ,风化带深可达60m,原矿平均品位Al2O336 —39%,共有40.5 亿吨储量。主要矿床有达农省的Quang Son, the Gia Nghia等7 个矿床(储量约27 亿吨),林同省保禄矿床(储量约1.4 亿吨),林同省新濑矿床(储量约1.8 亿吨)等。沉积型铝土矿产在晚二叠世灰岩中,分布在北方的河江、高平、谅山等省内,一般品位( )39 —65%,总资源量估计有数亿吨。总的矿石质量欠佳,矿床规模较小。 6)锡 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国。马来半岛11 个州中有9 个有锡矿,但以霹雳州和雪兰莪州最多。矿石类型以砂矿为主,主要为冲积砂矿,大多来自印支期花岗岩与志留-二叠纪碎屑岩和灰岩内外接触带附近的锡石一石英脉。 印尼也是世界锡矿资源大国,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2007年锡储量约8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1%,列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东海岸外的廖内群岛,特别是邦加岛、勿里洞岛和新格乌,与中国滇西锡矿和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同属一个锡成矿带。该矿带长达2500公里以上,其中印尼境内锡矿带长约750公里 。 锡是泰国最重要的矿产之一,2007年储量为17万吨(储量基础为2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8%,列世界第八位。矿床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包括攀牙、普吉、那空是贪玛叻和拉廊等府。在北部和中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7)钛铁矿 主要分布在越南,马来西亚有少量分布。越南是世界第10大钛铁矿资源国,2007年储量160吨,储量基础1400吨( )。产地30 余处,其中大型矿床2 个,中型10 个,小型11 个。有原生矿,风化残积矿和滨海砂矿。其中滨海砂矿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几乎纵贯越南全境,北起芒街经清化、荣市、顺化、归仁直至头顿和河仙。两个大型钛矿均为海岸砂矿,分别为荣市锦化和归仁吉庆。原生钛铁矿为位于太原城西北的盖占矿床,属中型规模。矿体赋存于辉长岩体中富矿品位可达30 —40%。原生矿体在地表风化后也形成一些残积型矿砂。 8)铁 铁矿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有少量分布。 9)锑 主要集中在泰国和缅甸,主要分布于泰国北部地区,包括南邦府、帕府、清迈府等,中部的春武里府以及南部的素叻他尼府等。 10)银 主要分布在印尼,菲律宾、缅甸、老挝有少量分布。银矿床主要分布在巴布亚省的艾斯伯格、格拉斯贝格和西爪哇的芝格托克等地。 11)其他矿产 煤主要分布在印尼、泰国、越南、缅甸等国;钨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铅锌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铬铁矿分布在越南、菲律宾、缅甸;锰矿主要分布在印尼、缅甸和越南;钴主要分布在印尼和菲律宾;钾盐主要分布在泰国和老挝;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越南;重晶石分布在泰国、越南和缅甸,石膏主要分布在泰国;高岭土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膨润土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4] § 经济发展 各国的经济差异很大: 新加坡繁荣进步,生活水平已达发达国家之标准,经济以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业、航运业、物流业、旅游业为主,并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教育。 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经济以工业、制造业、旅游业和农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航运业和物流业。 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偏重旅游业、基础制造业、农渔业。 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经济落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经济只有旅游业和农业;东帝汶的经济只有渔业和石油出口。 文莱虽然人均GDP和已发展国家相若,但经济并不发达,主要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为主,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 政治组织 东盟 东南亚的政治组织主要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其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 现主要由中南半岛上的老挝 、柬埔寨 、缅甸 、泰国 、越南 、马来西亚6国及太平洋上的新加坡 、汶莱 、菲律宾 、印尼4国共10国组成。 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10个国家形成对话伙伴关系。 § 主要景点 金兰湾 越南东南部的海湾,东南亚著名的天然港湾是位于富庆省南部海岸。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南北长32公里,宽约16公里,群山环抱,东面岛屿屏蔽,面临深海,为天然良港。港湾由冲空山和凤凰山两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港金兰湾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6米以下,湾口宽仅1300米,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大型航空母舰,战略地位重要。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间接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它因临近马来半岛上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 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坐落着一批重要港口,如新加坡,马六甲,棉兰等,其发展都很迅速,如新加坡港1971年货物吞吐量为4810万吨,1990年已跃至1。88亿吨;若按进出港船舶的总吨位计,新加坡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港,超过了著名的鹿特丹。 湄公河 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总长4180公里,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里,其中约1200公里为国界河,包括中缅,缅老,老泰各段界河;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 火山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边的松巴哇岛北部,有一座坦博拉火山,它在1815年爆发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的8000万倍,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发。 § 同中国的关系 中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 中国同东盟关系高层往来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与东盟还举行年度外长会议及高官磋商、经济高官会等。 200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416.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中国出口183.9亿美元,增长6.9%;进口232.3亿美元,增长4.7%。贸易逆差48亿美元,增长0.1%。东盟与中国互为第5大和第6大贸易伙伴。 2009年8月15日,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主要谈判已经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 分布情况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 越南:经济作物有天然橡胶、黄麻、甘蔗、咖啡、茶、烟叶、胡椒等。 老挝:经济作物有橡胶、咖啡、虫胶、棉花。 柬埔寨:经济作物有橡胶、胡椒、棉花、烟草、糖棕、甘蔗、咖啡、椰子。 泰国:经济作物有橡胶、甘蔗、绿豆、麻、冻鱼、冻虾及各种热带水果。 缅甸: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橡胶、甘蔗、烟草、咖啡等。 马来西亚: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橡胶、油棕、胡椒、可可和热带水果等。 新加坡: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境内几乎没有矿藏,又无重要的经济作物。 印度尼西亚:主要有橡胶,咖啡,棕榈油,椰子,甘蔗,胡椒,奎宁,木棉,茶 叶等。 文莱:种有小面积的水稻,还有橡胶、胡椒、椰子等热带作物。 菲律宾:椰子、甘蔗、马尼拉麻和烟草是菲律宾的四大经济作物。 东帝汶(1975年独立):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檀香木、椰子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