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峡古兵寨 |
释义 | § 基本简介 三峡古兵寨美景 在宜昌市晓峰风景区内新发现一震惊全国文物考古界的惊世之谜──在大巴山脉的崇山峻岭中保存着一条规模巨大的兵寨长城。 一百多座古兵寨全部用巨石垒建于孤峰危岩之顶,凌空高耸,势如悬寨。关卡、寨门、战壕、兵居、箭垛、烽火台、了望孔齐全,结构厚重而精巧。而且寨寨相望,烽烟互见,鼓角可闻,栈道互通。古兵寨自东南向西北蜿延,与湘西南长城、郧西县楚长城互相呼应,气势雄伟,险峻异常,峰奇寨险,谷深林密,人文奇迹与自然美景水乳交融。 晓峰地处夷陵西北,由于地质的运动,这里形成了一条天然漫长的峡谷,加之地处大巴山余脉与江汉平原的结合线上,这种地理特点决定了它是古代部落之间、小国之间边界线的可能,同时由于它扼三峡北岸旱路入川咽喉,又是夷陵西部的屏障,故每遇战争,这里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起,至抗日时期石牌要塞保卫战止,历代兵家在这里上演了10多次重大战争话剧,所以三峡古长城出现在晓峰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三峡古兵寨 古兵寨全由大小不等的毛石精心砌筑而成,没有任何填充物。再看一下它的内部结构:它由高大的寨墙、瓮城、兵居、巡逻道、战壕、嘹望孔、箭垛、烽火台组成,功能齐全。站在烽火台上,上下几十里的交通要道尽收眼底,寨内的状况一清二楚。无论是举信号旗还是燃烽烟,均可前后呼应。透过了望孔,对面的栈道和兵寨的一切历历在目。这里有踏步,可以通到高大的城墙中间,以利射箭或投石。这边是瓮城,瓮城设计非常精巧。它是战争实践的产物,是筑城工程的一大发展。 三峡古兵寨不是孤立的据点,而是南北连贯、规模巨大有着作战纵深的完备军事防御体系。兵寨的结构充分体现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征。兵寨的大容量、高难度说明是大规模的社会行为。兵寨的设计与构建反映出当时指挥者丰富的军事见知,但它所体现的到底是《孙膑兵法》还是孔明兵法呢?它是诸侯时期的巴楚长城?还是三国争霸的军屯?或是明末清初闯王的堡垒、吴三桂的防线?这些历史的谜团只能靠今后的岁月来破解。但三峡历代的分裂、战乱、匪患以及三峡民众的生活状态都能从古兵寨上看到一些历史的影子,在清理寨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宋代的景德元宝,明朝的清花瓷片,清代的瓦牌和不知年代的陶片。 § 景区简介 三峡古兵寨 长江西陵峡口北岸距宜昌市20多公里的宜昌小峰峡谷,关隘险峻,危峰如林。在这方圆约1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百余座孤峰险岩上,均有古人用块石垒成的兵寨。这些古兵寨依山就势,形态各异,却有着共同的功能结构:周围石墙上有箭垛、嘹望窗;寨门森严,外有多级石阶,内有转角通道;寨内有石木结构的房间,少的有10多间,多的有70多间;寨下有战壕。寨与寨之间有哨口相望,有兵道相通。各寨有共同的哨所和石卡,重重设防。 小峰古兵寨群落前冠以“兵”字,是名实相副的。每座石寨的箭垛、战壕、兵道、哨口,各寨共同的哨所和石卡,寨与寨相通以至成线成片,且工程宏大,规划严密,工艺大体一致,俨然为同时期建成的以防御为主、守攻结合的古代军事建筑体系。小峰古兵寨群落中,每座有10多间到数10间石屋,可容纳数10人到100多人。按100座兵寨计算,可容兵10000多人。从其规模和功能分析,在工具简陋的古代建成这样的兵寨群落,已绝非单一小部落或小峰地区居民所能为,而必须从更大地域征集兵丁和民夫,还要靠更大地域的民众为这里提供生活必须品。也就是说,这片古兵寨群落,当是古代强大的社会集团以至“国”的军事遗存。 § 历史考证 鸡公山风景区 据考,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三峡含宜昌小峰的先后国属,除楚国以外,仅有夔国和巴国了。此间所建的宜昌小峰古兵寨群落,其功用显然是抵御楚军从长江北岸小峰峡谷进入三峡腹地。 公元前611年楚国西北部附属国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联合麇(音qun群)国(今湖北郧县西)叛楚。应楚国的请求,巴国和秦国派兵助楚,于临品(今湖北均县)会战,大败庸军,麇国也溃败倒戈。庸国遂灭,秦得庸北,楚获上庸,巴据鱼(今奉节县)。由此,巴国打开了通往长江三峡西端的门户——夔门。从公元前611年起,到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蜀后继而灭巴止,其间295年,巴人凭借三峡天险,居高临下,数次与楚恶战,终将战场推广出了长江三峡,巴人攻取或群居于长江三峡及东部宜昌、长阳等广阔的地域。据《左传》载,此间,巴与楚曾大战于那于处(今湖北钟祥县内),大战于尤(今湖北襄樊市北),大战于津乡(今湖北宜昌枝江市江边)。巴师锋芒所向,北达河南邓县,南达湖南沅、澧流域。此为巴国极盛时期。公元前377年,巴被楚击败,从长江南沿清江退入大本营川东,三峡一带依然顽强固守。及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惠王所灭,巴人依然守居于长江三峡一带。故此,这一带至今有巴王山、巴王坪、巴王店、巴王庙、巴人悬棺,还有出土巴人文物,如以圜底罐为代表的炊具,虎纹戈、柳叶形剑等铜质武器,虎纽钅享 于、虎纽钲等乐器。在文化遗址方面,出现巴楚难分甚至名楚实巴的史实。西陵峡北岸有一处史传为“楚王城”的地方,经我国著名楚文化专家杨权喜教授领衔发掘鉴定,竟是巴文化遗址。 § 文化发展 晓峰风景区 长江三峡是川蜀咽喉,宜昌小峰是三峡东端门户,历史文化悠久。但这是战国以前的历史,特别是巴国长期辖三峡宜昌的历史,却成为鲜为人知的秘史。公元2000年秋,本人撰著的《小峰悬棺》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向世人公布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测试的结论:悬棺年代为公元前270年,正负80年。书中还论证了小峰悬馆的族属是巴人。 小峰每座古兵寨中均有不少石屋,多则达70多间,有的寨外还有大片石屋,既可屯兵也可住百姓。此兵寨群落后来被农民起义军利用,被土匪利用,也被当地老百姓逃难躲灾利用。佛顶寨尚存一块清代石碑,上刻:“嘉庆元年(公元1796),逆匪蜂起,杀人放火,扰乱数载,屡害良民。众姓商议,出资修理佛前出寨口,以为托命保身之所。”分裂、战乱、匪患,历代三峡民众所承受的苦难,从古兵寨群落的始建、维修和利用中可见一斑。 大分裂、大动乱、大混战,到最后大统一,是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历史。这段悠长历史的主题就是战争。在经典文化方面,出现了《孙子兵法》。在建筑文化方面,似乎是万里长城,但战国时只有片断,主要工程是秦统一中原后完成的,现在长城又主要系明代所建。小峰古兵寨群落则是地地道道的春秋战国时建筑,防御体系严密,能守能攻,是一部立体的《孙子兵法》,是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春秋战国史书。 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合流,即巴楚文化,是三峡宜昌地域文化的根基。在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人们大都认为,巴人只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三峡宜昌似乎与巴人无关。小峰古兵寨群落以确凿的事实证明,巴人曾攻取或群居于长江三峡和宜昌小峰一带,巴楚文化是整个三峡宜昌地区共同的文化底蕴。挖掘和借鉴优秀的巴楚文化,是三峡宜昌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 小峰古兵寨群落古老、神秘、肃穆、悲壮,展现着2000多年前人们的军事知识、建筑工艺和指挥才华,展现着他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整个山谷似乎还回荡着当年的拼杀声,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这一带山、洞、林、泉、古民居建筑等,别具特色。小峰峡谷东侧“九龙捧珠”的巨大画屏,高约800米,长达3公里,惟妙惟肖,蔚然大观,直令观赏者叹绝。另外,交通便捷,从宜昌市城区通往昭君故里兴山、屈原故里秭归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农架的公路,刚好从小峰峡谷穿过。仅于该公路聂家河一点,就可看见独石寨、羊角寨、九头寨等奇异的兵寨。在我国文物风光景观中,宜昌小峰古兵寨规模之大,历史之久,震撼力之强,是极为罕见的。伴随着保护、开发、利用、宣传等工作的进展,小峰古兵寨群落必将名扬遐迩。其文物旅游之前景无可限量。 § 战争产物 三峡古兵寨古建筑 两军对垒。山寨下的将士仗着人多势众,欲攻下寨子,山风吹得战旗呼呼作响。将军在后面督战,士兵们呐喊着向寨子冲去,刚爬上半山腰。“嗖、嗖、嗖”,一支支利箭从山寨垛口射出,士兵们来不及哼一声就滚下山崖……兵寨上的将士们则手举长予、弓箭欢呼,庆祝战争的胜利。这是1000多年前发生在三峡的一场战争,它并非来自史书中的记载,而是来自站在宜昌市晓峰风景区古兵寨景点前的我的遐想。嗅着1000多年前的血雨腥风,触摸着冰凉的石头,不禁思绪万千。只见宜昌晓峰周围,方圆20公里范围内,布满了大小兵寨100余座,全为方石、条石所筑,每座兵寨犹如城堡、寨寨相望,栈道相通,寨内有射击孔、箭楼、通道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兵寨四周,全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设计兵寨的聪明才智。 古兵寨建筑在孤峰独石和悬崖峭壁之上,类似于北方的长城。据说兵寨西北至兴山、神农架,一直延伸到秦岭;东南到长阳、恩施,一直延伸到湖南湘西一带。文物专家们认为,从兵寨分布来看,它是一种国界标志,但究竟是巴楚国界还是秦楚国界,还是其他小国国界,有待进一步考证。从现场挖掘出的“景德元宝”、“嘉永通宝”古钱币推断,古兵寨至少有1000余年历史。 难怪曾有考古专家称:在晓峰几十公里的区域内,有如此规模之大,点数之多,南北成线的古兵寨群,实属三峡地区的一大奇迹。 兵寨是战争的产物,古人为了生存,频繁发动战争相互残杀,倒也是可以理解。好在现代人似乎已将兵寨的此功能忘却。在回程的路上,我看见一农户的老人躺在竹椅上闭目养神,嘴里还哼着小曲,正享受着阳光下这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 § 兵寨群落 美人谷 在长江三峡的小峰地区有一片古代兵寨群落。在以小峰为中心,方圆不到20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各类兵寨100多座。 小峰地区位于秦岭余脉大巴山与江汉平原的交界线上,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山脉连绵,群峰耸立,山脉之上,孤山独石特别多。加上这里是长江支流黄柏河峡谷地带。这些古兵寨就建在峡谷两岸山脉的孤山独石之上,基本系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至兴山、神农架,一直延伸到秦岭,东南到长阳、恩施,一直延伸到湖南湘西一带。从发现的兵寨来看,兵寨建筑材料全用方石、条石等裸石所筑,石缝整齐交吻,不用任何灰浆等填充物。兵寨群利用险峻山势,依山傍石修建,自成一体。每座兵寨犹如一座城堡,寨前有寨门,寨下有多层兵道、战壕,寨上有寨门,寨内有石房,寨周有射击孔、瞭望孔、箭楼、通道。寨与寨之间以点带线,有兵道相联,有瞭望孔互相联络,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从寨上设施综合判断,是在火药大量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时代建筑,且被后人广泛用于防匪、躲兵等。古兵寨群工程浩大,战争时期很难建成,系相对和平时期所建。据初步考证,古兵寨系古代巴人所筑。公元前651年,北方秦国攻楚,楚请巴国联合攻秦。凯旋后,这里成了巴国的版图。巴国(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与楚国有将近300年的和平时期,这里成为巴国与楚国的交界处,是巴国沿边界修筑了这一防御与进攻合二为一的古兵寨群。确切的建筑时间还有待于文物权威专家进一步确证。湖北宜昌金足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与文化、文物、旅游部门紧密配合,在文物保护第一的基础上,以小峰聂家河为基地,率先投资开发了孤石寨、双丫寨、九头寨等3座古兵寨,平均达1.5米宽的上寨石板路已修通,开始接待中外游客。 § 文化遗迹 鸡公山风景区 在长江西陵峡,从湖北宜昌市江南的点军区跨越长江上中游交界点南津关,向北延至兴山县,百余公里的地域内,可以看到一座座孤峰险岩上成线排列着用块石垒成的军事塞障,这就是当地人称之的 “巴楚长城”的三峡兵寨群落。据考古专家考证,该建筑距今二千多年,其建筑形式符合古长城的特点,是古代的军事防线。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探险者到达三峡古兵寨的中心区宜昌市晓峰峡谷,以巴人特有的礼仪,举行开寨迎宾仪式,将这里确定为三峡古军事文物旅游景区。在宜昌市西北二十多公里的晓峰峡谷,方圆十平方公里内,就有近百座用块石垒成的兵寨,这些兵寨有着共同的功能结构:周围石墙上有弓箭垛、嘹望窗;寨门外有多级石阶,内有转角通道;寨下有战壕,寨上备有石头与滚木;寨与寨之间有哨口相望,有兵道相通;各寨有共同的哨所和石卡,重重设防。在半山腰及接近兵寨处,各设一道卡门,并由大石垒成护墙,坚不可摧。三峡古兵寨群落中,每座有十多间到数十间石屋,可容纳上百人。按一百座兵寨计算,兵寨群落的中心区即可容兵民万人左右。从其规模和功能分析,在工具简陋的古代建成这样的兵寨军事体系,已绝非单一小部落或局部地区民众所能为,而必须从更大地域征集兵丁和民夫,还要靠更大地域的民众为这里提供生活必须品。 三峡古兵寨神秘、肃穆,展现着古人的军事知识、建筑工艺和指挥才华。据专家考证,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三峡含西陵峡一带的先后国属,除楚国以外,仅有夔国和巴国,此间修建的三峡古兵寨应为楚国抵御巴军的一道军事防线。[1] § 相关信息 三峡古兵寨发现“秦半两” 据推测可能建于公元前 2001年7月 3日,笔者从三峡古兵寨文物管理筹备处获悉:引起中国文物界广泛关注的三峡古兵寨,继发现宋代钱币后,近日又发现了秦代钱币,这一重要发现,将古兵寨的建造年代推到了公元前某个时期。三峡晓峰100多座古兵寨的发现(本报曾作报道),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古兵寨到底是“巴人长城”还是“楚长城”,文物界争论不一。 6月15日,宜昌县晓峰乡聂家河村2组农民易建华、刘材先在3号兵寨挖黄姜,发掘出两个围棋盒大小的陶罐,内装一批金属钱币。经专家查阅典籍,初步断定为秦代使用的“半两钱”。有关部门认为,“秦半两”的发现,对最终认定三峡古兵寨的建造年代具有重要价值。[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