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本图书馆 |
释义 | § 简介 日本的图书馆,不论大小,借书还书都十分方便。 在日本,任何人,不管你住在哪里,来自什么国家,只要你拥用一张有效的日本的驾驶执照,就可在公用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办证简单方便,从填登记表,到拿到借书证,大约五分钟左右,且一分钱不收。 日本的图书馆借书证只是把书借出时才用,如果不借书,进馆看书,只要你是人,畅通无阻,你要进去,绝没有人敢拦你,不让进。再说一般进图书馆的人都是好学上进的人,不会抢劫,抢劫犯通常和银行和金库有关系,从没听说过有罪犯抢图书馆. 日本图书馆的书都是敞开的,资料性的工具书,不可外借,书脊上贴有“禁带出”。借书可以通过电脑查书,只要你记得书名或是作者名或是其它相关的关键词,都能找到你要的书,然后电脑会告诉你,这本书在什么地方,有动画片显示你现在的位置到取书的整个线路图,然后再按一下打印,一张取书信息单出来,按图索骥,很快就能找到你要的书。 日本任何一家图书馆,复印都是自己动手,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需要什么。 日本的图书馆进门处设有专柜或书架,备有大量的免费可取的印刷品,都是最近以及即将举办的文艺活动信息,如歌剧、音乐会、赛诗会、文艺沙龙、摄影展、画展、讲演等等,为读者提供很多方便。 1917年,英国人莫理循在华收藏的大量东方学文献被日本人收购,成为今天东洋文库的前身。从此,中国人只能东渡日本才能利用莫理循文库,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水平。历史学家将莫理循文库与《永乐大典》和敦煌文书相提并论,足见其在中国学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莫理循文库的外流同样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 § 地位 在当代国际学术界,凡是研究亚洲各国历史与文化的学者,几乎无人不知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财团法人东洋文库。东洋文库的英文名称是The Oriental Library,可直译为“东方图书馆”,它首先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亚洲研究专门图书馆,收藏有大量来自亚洲各地的珍贵原始资料和现代出版物,战后成为日本国会图书馆的主要分支机构之一,现有藏书75万册左右。但东洋文库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它还以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料为基础,设有一个庞大的研究部(现包括5个部门共12个研究委员会)和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出版有《东洋学报》、《东洋文库欧文纪要》、《东洋文库年报》、《东亚文化研究》等定期杂志和各个系列的丛书与不定期出版物,为日本学者定期举办“东洋学讲座”,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不定期举办“特别讲演会”。因此,东洋文库又被日本人自豪地称做是“东方学家的麦加”,那意思是说,凡从事东方学研究的学者都应前往“朝觐”。 其实,东洋文库的源头在中国,它的前身是由英国人乔治·厄恩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年)在北京建立的“亚洲图书馆”,又称“莫理循文库”,只是由于日本三菱财阀的插手才落户到了日本。 日本1950年在美军占领下制定了图书馆法,授权地方政府建立公共图书馆,并禁止公共图书馆收费。1954年日本图书馆协会又通过了图书馆权利的法案,保证公民自由接触资料的权利。到1989年,日本的公立图书馆已经增加到1843家。日本当时的人口以1.2亿计,平均65000多人一家。但是,这个数据也许不包括支馆。笔者居住横滨期间,横滨市立图书馆有四五家支馆。日本是个官僚统治的社会,人口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一个城市即使有几个支馆,也属于一个图书馆。 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机构,还体现着一种公共生活的理想: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利接触他所需要的信息,没有人能够拦得住他。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 居住横滨时,去图书馆只要坐两站车,图书馆本身是栋高楼,开放五六层,规模恐怕比一般欧美的公立图书馆大。几年前《纽约时报》报道日本的无家可归者,提到其中一位心情压抑时就跑到公共图书馆读江户史。可见图书馆确实向所有人开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