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匡姓 |
释义 | 注音 匡kuang以邑为氏 姓氏源流匡(Ku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省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称匡句须,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 2、出自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为氏。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魏国亦有邑(河南省睢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得姓始祖: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匡家大坝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匡氏发祥于山东,并且长久以来也称盛于山东。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后人奉匡句须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历史上匡姓的迁徙与分布 明朝时,匡姓大约有1万2干人。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山东为匡姓第一大省,占匡姓总人口的29%。 当代匡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匡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为第二百四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黑龙江、江苏、江西、四川、山东,这七省大约占匡姓总人口的88%。湖南为当代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匡姓总人口的36%。匡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鄂渝黔桂、粤赣大部、福建西部、安徽西南、江苏中部、山东东部、河南西南、陕西东南、甘肃东部、宁夏、四川东部、云南东段和西部、黑龙江、吉林北段、内蒙古东北,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3%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8%,居住了大约73%的匡姓人群。在吉林大部、辽宁南端、山东中部、苏皖大部、上海、浙江西部、江西东北、福建东部、广东南端、海南北段、云南中部、四川大部、甘肃南部、陕西中部、河南南部、内蒙古中西部,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一o.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8%,居住了大约20%的匡姓人群。 郡望堂号①、郡望晋阳郡 古唐国地。春秋时为晋国都城,后为赵国晋阳邑。汉设县,治晋阳(故城在今山西太原)。 ②、堂号凿壁堂、乐安堂 汉匡衡,幼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 其它堂号:晋阳堂。 自立堂号:结庐堂等。 宗族字派四川某支匡氏字辈:明定逢清,世颂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千载显荣。 重庆合川匡氏字辈:德成古本家,治国有良才,文明延世泽,林凤应田怀。 湖南益阳匡氏旧字辈:禄福惟时雍,松国正昌隆,贤良诏上封,英才常蔚起,明哲耀先宗。新字辈:修齐至治平,科技雅章精,丕显宏民泽,累迁增祖荣。 湖南双峰匡氏原字辈:学通朝法,武应梦明,景贤才元,安继再发,文尧太祖,良臣佐国。重修字辈:定逢清世,颂肇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万载显荣。四修字辈:时际昌盛,礼乐淑陶,诗书诵读,业广功高,谋求廷□,益赞皋赓,泰运长庆,海宇升平。 湖北黄冈某支匡氏字辈:国家兴隆,子孙永久,基绪克绍,先明慎守。 湖北汉川某支匡氏字辈:晋阳垂裕远,奕禩萃人贤,经济师周召,文章仿古迁。 山东临沂苍山匡氏字辈: 继贵文明金 连德信传祥 历史名人战国匡 章,战国齐将领。又叫章子、匡子。齐威王时曾率军击退秦国进攻。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派他率“五都之兵”(常备军)和北地之众攻燕,攻入燕都蓟城(北京),杀子之(燕王哙让位于子之)和燕王哙。齐军因行为残暴被迫撤走。前312年秦军侵齐,打到濮水(经山东郓城至茌平东入济水),齐将声子被俘,他败走。湣王即位,孟尝君为相,联合韩、魏攻楚。他率军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沫。 西汉匡 衡 (?-约前32),西汉臣、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承县(今山东峄城)人。出身农家,少年好学,世传其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识,为众学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术,仅官至太常掌故,补平原文学。元帝后,遂为博士、给事中,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又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前36年,代韦玄为丞相,封乐安侯。认为民风败坏是因朝廷、官吏腐败,主张整治吏制,举贤良,罢奸佞,崇尚仁义礼让。后因兼并土地及奏劾中书令石显事被免为庶人,卒于家。 匡 咸,西汉臣。东海承(今山东峄城)人。匡衡之子。因家学渊源,深明经术,历位九卿。平帝元始三年为左冯翊。其家代有为博士之人。 清匡 源 (1815-1881),清臣、学者。字木如,号鹤泉,胶州郭家庄人。清道光进士,继任翰林院编修,曾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1858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862年任随称赞襄政务大臣,咸丰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两宫垂帘听政,慈棺罢匡源官,匡迁居济南。其后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十七年。其著作有《珠云仙馆诗人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等。 其他其他匡姓名人有春秋时隐士匡裕;汉大臣匡昌;南朝宋齐间孝子匡昕;元将领匡才,名士匡国策;明大臣匡文贞、匡翼之,将领匡福,医学家匡愚,学者匡如桐;清大臣匡开益等。近当代匡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匡裕民、匡斌,政治家匡吉,数学家匡继昌,力学专家匡震邦,物理光家匡定波、匡光力,通信专家匡镜明,电子专家匡龙海,海洋学家匡国瑞,地球化学专家匡耀求,生物学家匡达人,动物学家匡溥人,植物学家匡廷云,建筑设计专家匡涌、匡振鶠,中药学家匡海学,医学家匡培根、匡调元、匡琴芳,心理学家匡培梓,教育家匡互生、匡亚明,哲学家匡萃坚,历史学家匡珊吉,社会学家匡长福,编辑家匡继先,作家匡文立,美术家匡剑,书画家匡亚夫,作曲家匡天齐,摄影师匡树山,戏剧演员匡冰颖,篮球运动员匡鲁彬等。 匡肯构 1940年2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高级畜牧师。1963年9月毕业于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同时被分配到贵州省毕节地区畜牧科学研究所工作。1984—1992年任湖南省娄底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粮油食品公司副经理(副科级)兼工会主席。参加工作30多年来,先后在地级科研、事业和企业单位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被评过五好青年、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计划生育模范、弘扬麒麟文化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传略被辑人《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全国优秀人才辞典》、《双峰县志》和《国魂》。 匡奕珍 男,1961年9月生,江西万安人。大学文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全国商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内贸易部教材委员会委员,山东制冷冷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职业学校经贸类专业教研中心秘书长。主要著作有《制冷原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主持制订内贸系统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大纲》(1996年颁布执行),主审《热工理论与流体力学基础》(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制冷与空调系统给排水》(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制冷与空调设备》(中国商业出版社8月出版)、《制冷压缩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食品冷藏技术》(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等大中专教材。1999年6月入选《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 匡 峰 男,生于1976年,山东临沂籍人,EMBA,职业经理人。社会兼职曾任“各界文学联谊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影艺术学会”会员,“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科教书社”特约撰稿人。年轻喜爱文学绘画,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各报刊发表,其绘画作品“登高视野远”文学作品“五月” “在不经意中想” “爱的几何” “回头一笑”、“什么样的我” “往事” “一起走过的日子” ,论文“个位是5的两位数平方的妙算” “多位数相乘的妙算”等作品入编各类报刊杂志,其名字编入《教改之星怀历》。现任一企业集团副总经理。 匡姓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源自匡邑; 望出晋阳。 指匡姓源流和郡望。 结庐得术; 凿壁偷光。 上联:周朝匡裕,字子孝,传生具神灵,成年学道,得神仙术,隐居南障山,结庐而居。定王派人征召,却只见草庐。当地人便叫此山为“匡山”,又叫“庐山”。下联:西汉东海人匡衡,字稚圭,少贫而好学,曾凿壁借邻居家灯光读书,成年后善说《诗》,人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元帝时官太子少傅、丞相,封乐安侯。 号呼苏母; 诗说解颐; 上联:南齐匡昕,有至性,母亡经日,昕号叫,母即苏,时称孝感。下联:匡衡。 结庐体国; 凿壁偷光。 上联:周代匡侯后裔匡裕等兄弟七人,于庐山结庐而居。下联:匡衡。 疏傅宸极; 读借邻光。 五言通用联全联指匡衡。 倒履传佳话; 结庐见壮心。 上联:匡衡一次与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对方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倒穿着鞋溜走了。下联:匡裕兄弟。 七言通用联河东元帅传名远; 齐国将军建树多。 上联:元代名将匡才,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下联:战国时齐国名将匡章,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精通医术名中外; 善于说诗解人颐。 上联:明代名医匡愚,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三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下联:匡衡。 军功炳炳武德将; 政绩赫赫安乐侯。 上联:明匡福(1333-1399),原籍江苏赣榆。元末官河南行省参政,辞职隐居。张士诚聘以元帅不就,投奔朱元璋。洪武元年以战功授山东沂州守御所百户,四年升莱州卫副千户,十四年授武略将军,率军在山东沿海抗击倭寇,多次大败倭寇,屡建奇功,使“东莱之人不复知有寇”。后以老病请致仕,升为胶州守御所正千户,由其长子匡德袭其职,移镇胶州,匡福被胶州匡姓后人尊为始祖。下联:匡衡。 匡姓宗祠“安乐堂”堂联兰州固美、孟渎尤佳,百世迁居名胜地; 凿壁引光、借书佣力,一朝封拜乐昌侯。 祠址已三迁,水秀山明人杰地灵名永著; 乐安传一脉,瓜绵椒衍祖功宗德泽长流。 匡姓宗祠“安乐堂”堂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