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南农业大学
释义

华南农业大学,在广东省一般简称华农。是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主校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由华南农学院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的“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全校土地面积553.1公顷,其中广州校本部土地面积295.57公顷;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土地面积257.53公顷。

学校主页:

中文名:华南农业大学

外文名: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华农(SCAU)

校训: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创办时间:190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陈晓阳

知名校友:丁颖,邓植仪,沈鹏飞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广州

主要院系: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5个

硕士点:100个

博士点:50个

院士:1人

博士后流动站:9个

百年华农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环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是广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广东本土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题名的真迹现珍存于北京。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2004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华南农业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现在已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农、工、文、理、经、管、法,多学科全面发展,具有鲜明的热带、亚热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现在党委书记是李大胜教授,校长是陈晓阳教授。

发展与合作

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7万余人,研究生近4000余人,来自30个国家的留学生61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0个,广东省名牌专业9个。学校形成了以丁颖试验班为突破点,以红满堂计划、主辅修、双学位、国际联合办学为主线,以平台加模块为基础的点、线、面相结合,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取得成效,目前学校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论文5篇,论文学科涵盖了农学、工学和管理学等门类。

学校教学服务条件优越。图书馆藏书629.4万余册;校园网可与互联网千兆高速互联;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可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的各种手段;有直接为大学生服务的校内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有19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339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有四个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和各类运动场地。

该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该校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比赛。正式奏响“数学建模竞赛进行曲”,在华农数模史上写下骄傲的一笔。2007年:26个代表队,获全国一等奖2队、全国二等奖3队;广东赛区一等奖5队、二等奖10队、三等奖9队。2008年:获全国一等奖3队、全国二等奖4队;广东赛区二等奖5队、三等奖10队。仅以本科组第二年参赛经验,荣列广州高校榜首。2009年:获全国一等奖2队,全国二等奖2队;广东赛区一等奖4队。名列广州高校之首。2010年:获全国一等奖7队;广东赛区一等奖8队。以获全国奖24%的平均比例,远高于全国的获奖比例8%。首次迈进本科组比赛,当分管教学、时任副校长李大胜教授在赛前动员大会上为参赛队伍高呼加油的情景犹如还在眼前,华农学子又将步伐迈出了国门,走向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十多个国家,近两千个队伍的角逐,喜讯从大洋彼岸漂洋过海又一次传来。2008年:7个参赛队中,获一等奖2队,获二等奖3队,获三等奖2队!2010年:获一等奖1队,获二等奖4队。2010年12月4日,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仪式在我校举行。这是该校首次承办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颁奖仪式,也是仪式首次在非985高校举办。下一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仪式将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该校学子再创辉煌。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初评结果已揭晓,该校2支参赛队获得全国一等奖,3支参赛队被评为全国二等奖。 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的赛事由该校承办,本次竞赛共吸引全省70所高校的593支队伍报名参加。9月9日至11日,43名广东赛区专家组成员在该校工程学院对全省574支实际参赛队伍的竞赛作品进行了测评,共评出广东省一等奖57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23项。9月13日,按照全国组委会的统一部署,赛区组委会对报送参评全国奖的57支队伍进行7小时的封闭式综合测评,广东赛区的综合测评地点仍然设在该校工程学院。 按照全国组委会的规定,角逐全国一等奖的参赛队必须参加复测。经由全国专家组评审,包含该校2支参赛队在内的7支广东省参赛队伍参加了9月23日至24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的复测。9月28日,全国专家组公布了初评结果,广东省获全国一等奖6项,获全国二等奖39项。该校历届参赛获奖统计表

年度 全国一等奖 全国二等奖 广东省一等奖 广东省二等奖 广东省三等奖

2001 0 1 1 1 ——

2003 0 2 2 1 1

2005 1 3 4 4 0

2007 0 2 3 5 0

2009 1 3 7 5 0

2011 2 3 6 8 3 该校艺术学院师生喜获国内外大奖。2011年德国汉诺威iF国际设计大赛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盘湘龙指导的Shiroto设计团队陈昕、胡杨帮、何兆亨、林鋈、麦博、姚海飞参赛作品 《Guardian Lamp》,在来自52个国家的800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11年度德国“iF概念设计奖”.源自德国的iF奖(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创立于1953年,由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工业设计机构--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每年定期举办。德国的iF奖,与德国的Red Dot奖、美国的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具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设计奖项之一。奔驰、宝马、IBM、三星、索尼、诺基亚、华硕等国际巨头都因获得过iF奖而享誉全球。本年iF概念设计奖共有11,000件作品报名,其中52个国家的8007件获得参赛资格,并选出100件得奖作品,最优秀者更可获奖金3,000欧元。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第一届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学生,首次参加国际顶级赛事就获得如此殊荣,是对我校艺术学院教师、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展示了艺术学院在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果,而且还提高了我校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近日,我院盘湘龙老师带领设计团队凭借作品“Privacy Guardian”、“self rescue bracelet”从来自49个国家的3536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两项“2011红点设计概念奖”(Red dot Concept Design Award)。这是盘老师指导学生继2011年3月获得德国iF奖项后,第二次获得国际设计奖项。此次获奖再次展示了我校艺术学院师生在工业设计方面的实力。红点设计奖(Red Rot award)源自德国,已有56年的辉煌历史,被行业公认为世界上最具专业性、最具有权威性、规模最大的设计竞赛之一,与德国IF设计奖、美国IDEA设计奖并称为国际三大顶级设计奖。红点设计奖由产品设计奖、传播设计奖及设计概念奖三大部分组成。目前,红点设计奖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设计专业机构、自由设计师最为关注的重要国际赛事之一,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华农大艺术学院学生卢楠获2008世界亚裔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亚军,学生王宝峰获2009CCTV模特电视大赛全国总决赛男模亚军等。

广州亚运会体育运动装官方制服“墨舞挥彩”由华农大艺术学院副院长金憓副教授带领的艺术学院“亚运会官方制服设计团队”谭国亮、林蓝、彭梅、赵英姿、叶竞、蔡阳勇、唐铄等老师经过一年多的设计攻关而成。据金憓介绍,设计团队将服装艺术、亚运精神和岭南文化充分融合,以岭南画派彩墨画风格为灵感来源,采用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流畅细腻的线条造型演绎广州亚运会的核心图形。图案以不对称造型,表现灵动韵律,体现当代广东兼具浑厚文化底蕴与现代时尚气息。

禽流感防制2003年底,禽流感惊现广东。当时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要充分发挥华南农业大学单位在预防禽流感方面的作用,为全省战胜禽流感提供科学保证。华南农业大学积极行动起来,预防兽医系党支部成员更是一马当先,辛朝安、罗开健、任涛作为广东省禽流感专家组成员,与支部其他同志一道,先后到河源、珠海、韶关、广州、湛江、深圳等地现场诊断禽流感,及时诊断疫情,为当地的政府作出果断决策提供了技术依据;指导协助大华农生物制品公司,进行禽流感疫苗的技术改造与扩大生产工作;并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编写了《禽流感预防与控制》一书,及时做好禽流感防制及科普知识的普及推广和咨询宣传活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以预防支部党员为核心和骨干的禽流感研究课题组,还对省内禽流感疫情进行密切监测、并对病毒变异情况进行跟踪、检测,成功分离与鉴定了最新的禽流感病原,证实其病原为H5Nl亚型禽流感病毒,获得了该病毒的100%基因图谱,成功研制出免疫效果良好的灭活疫苗,对禽流感的免疫保护率达100%。

非典溯源 2003年,我国出现非典型肺炎疫情,该病一度被怀疑为禽流感。广东省成立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华农大教授、著名兽医学专家辛朝安成为专家委员会13名成员之一,同时被农业部聘为动物冠状病毒调查专家委员会成员,参加非典病原溯源的研究工作,协助组织攻关组成员设计研究路线、确定实验方案。在辛朝安等专家的努力下,课题组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SARS冠状病毒基因,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使我国SAR病毒起源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辛朝安因此获得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及广州市政府授予的“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先后与五大洲的25个国家7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假期交流项目;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将坚持崇尚学术、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学风塑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方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农林学科创新发展、理工学科择优发展、人文社科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居国内一流,优势和特色学科与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校本科生分布情况:工学类28.82% 管理类18.93% 理学类15.33% 农学类15.22% 艺术类6.82% 文学语言类5.68%经济学类4.80% 法学类4.60% 总人数:36263人(2011年)

历史沿革

原 中山大学农学院 部分

1909年,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附属农业讲习所

1917年,更名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24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

1926年,跟随“国立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学院”

1931年,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

原 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 部分

1917年,岭南学校农学部1921年,更名为“岭南农科大学”

1927年,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

合并

1952年11月10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病虫害系(部分)合并组建为“华南农学院”

1958年,华南农学院、湖南林学院分离出广东林学院独立办学。

1964年广东林学院湖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南林学院

1970年10月,原华南农学院中南林学院合并为“广东农林学院”

1975年,湖南林学院广东农林学院中分离,独立办学。

1977年9月,学校复名“华南农学院”

1984年9月,学校升级为“华南农业大学”

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业经济管理

果树学

预防兽医学

园艺产品贮藏与流通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农业机械化工程

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园艺学、植物保护、兽医学

以上三个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了果树学、蔬菜学、茶学、园艺产品采后科学*、观赏园艺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药学*等12个二级学科,包括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为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不含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农业机械化工程、植物营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植物学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

农业工程 、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 、畜牧学、兽医学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

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

国家特色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生物技术、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园艺、动物医学、茶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林学

广东省名牌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应用化学、动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院系设置

华南农业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88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080205Y)、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080504W)为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1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华南农业大学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农学院

植物育种系、作物科学技术系、生态学系、草业科学系,国家优质稻新品种原种扩繁基地、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植物航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广州)分中心、农药登记室内活性试验单位、广东省高等院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

资源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昆虫学系、农药学系、土壤学系、植物营养系、植物病理系、制药工程系。

兽医学院

基础兽医学系、预防兽医学系、临床兽医系、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州)、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

园艺学院

果树学系、蔬菜学系、花卉与景观系、茶业科学系、采后科学与技术系、园艺生物技术系广东省(广州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蔬菜作物遗传与品种改良研究中心、中国荔枝研究中心、花卉研究中心、南方蔬菜生理研究中心、南方果树生理研究中心及茶叶研究所等。

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科学系:植物学教研室、植物生理教研室、生物物理教研室(研究室)、微生物学教研室、分子植物生理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中心、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教研室、遗传工程教研室、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

动物科学学院

下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动物生产与管理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水产养殖系、蚕丝科学系、畜牧科学研究所及亚太亚太地区桑蚕培养基地。

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系、包装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广东省高等学校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实验室。

林学院

林学系、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木材科学与工程系、森林资源与旅游管理系、林学基础实验室、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森林资源与旅游管理系。

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系、自动化系、车辆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南方农业机械与设施和生物质能源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电工与自动化工程实验示范中心”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建筑学系、工程管理系、道路与桥梁系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工业工程、教育技术学 人机交互研究中心 农业系统工程及管理工程研究室 地理信息工程研究所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 图形图像研究中心 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IT安全研究所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软件学院是广东省教育厅2004年4月19日批准的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信息学院合署办公。

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与资源经济系、会计系、金融系、经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物流与市场营销系。

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人文与法学学院

法律系、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英语教学部、日语系、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艺术学院

服装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动画系、美术系、音乐系、传媒系。

名誉院长:宋祖英

继续教育学院

管理华南农业大学主考的自学考试工作和其他培训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珠江学院是华南农业大学的独立学院。

下设外国语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财政会计系、艺术与人文系

师资力量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立足培养、加强引进”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方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保证。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900多人,教授、副教授9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人才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209人,硕士生导师715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师德标兵 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广东省劳动模范4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师德标兵1人,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5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0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2人、省级9人、校级38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4人。

教学科研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88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1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学校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8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分中心(广州)、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质量监督木材及木制品检验站均设在学校。

截止到 2011年10月,学校有教师科研人员1756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教授、研究员)330人,副高职称人员(副教授、副研究员)53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科研人员总数的18.79%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154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682 人,分别占教师科研人员总数的87.87%和38.84%;45岁以下(含45 岁)的有1322人 , 其中35岁以下(含35岁)的有 687 人 , 分别占教师科研人员总数的75.2%和39.1%。现有教师科研人员中,中科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博士生导师 209 人,硕士生导师 715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简称“珠江学者”)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在职) ;入选国家和省各层次人才培养计划40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人选 2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5 人;教育部“跨 / 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人;教育部“ 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6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7 人;农业部“神农计划”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级5人、省级 63 人、校级 292人;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3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7人。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李大胜

党委副书记:陈晓阳

党委副书记:胡浩民 李建军

学校正校长:陈晓阳

学校副校长:张岳恒,王 浩,李大胜,陈志强,温思美,陆华忠,吴 鸿,廖 明

招生代码

学校国标代码:10564

杰出校友

学者

丁 颖 [教授 中科院院士 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农科院首任院长 广东最高科技奖项丁颖奖命名者]

邓植仪[教授 院长]

沈鹏飞 [教授 副院长]

李沛文[教授 副院长]

张巨伯[教授 院长]

陈焕镛[教授 所长]

杜 雷 [党委书记 院长]

钟荣光[博士 校长]

唐有恒[教授]

蒋 英 [教授]

黄承先[烈士]

赵善欢[博士 教授 院长 中科院院士]

卢永根[教授 校长 中科院院士]

庞雄飞[副博士 教授 副校长 中科院院士]

郑儒永[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罗锡文[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鸿宣[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陈保善[博士生导师 教授 广西大学副校长]

吴清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政坛

罗富和[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广东省主委 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广东省农科院院长]

阮功丹[越南前副总理]

温思美[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民盟中央副主席 广东省委主委 华南农业大学首席教授]

苏泽群[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成员,兼中共广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邓海光[中共广东省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严植禅[中共湛江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

李和平[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

林树汉[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中国工会十五大代表]

陈玉驹[美国纽约中华公所主席]

周安靖[美国纽约州州议会贡献奖获得者、美国总统义工奖获奖者]

企业家

万玉华[霸王国际集团总裁]

欧吉阳[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惠州市日升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温志芬[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温氏集团总裁]

广东省前省长黄华华高度评价了华农支持广东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他说,“现在广东省内四分之一的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都是华农培养的,华农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十位院士

学校是广东院士的摇篮,曾产生广东省历史上第一名院士,自建国以来已经培养了十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为广东高校之最。

丁颖

(1888—1964)1924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和华南农学院院长及中国农科院院长等职。著名稻作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稻作学之父”。经长期研究认定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现分布于华南的多年生普通野生稻是中国栽培稻的祖先。独创稻种系统分类法,并对我国稻作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独创“区制选种法”,提出“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毕生育成水稻良种60多个。其中1933年育成良种“中山一号”,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种质转移到栽培稻上,在生产中广泛种植达大半个世纪之久。1936年通过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品系。晚年主持中国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庞雄飞

(1929—2004)1953年华南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奉派留学苏联,学成归来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等职。长期从事昆虫学、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造诣深厚,成果卓著。发现瓢虫科、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的新种一批,在瓢虫科分类保护利用方面的新见解获国内外同行公认。创立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为有害生物生态控制、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奠定科学基础。提出植物免害工程和植物保护剂概念,开创了植物保护学的全新研究领域。通过对我国南岭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和环境保护的论证,促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耀祥

(1914—2004)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曾任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水稻选育种及其理论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开创水稻矮化育种工程,育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杂交的水稻矮秆良种“广场矮”,继而先后育成“珍珠矮”、“广六矮”及“二九矮”等水稻良种,促进中国籼稻良种矮秆化,为中国第一次“绿色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毕生育成高产优质水稻良种60多个,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焕镛

(1890—1971)1919年于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26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创办农林植物研究所和华南第一个植物标本室。著名植物学家,发现植物新属十个、新种逾百种,其中木兰科的子遗树种“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学术贡献重大。他还是我国创建自然保护区的首倡者之一,并且于1956年领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了鼎湖山树木园自然保护区。他曾被选为国际植物学会分类学执行委员、命名法规小组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蒲蛰龙

(1912—1997)1935年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先后到燕京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1949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教授、系主任,后调中山大学任教授、副校长等职。杰出昆虫学家与教育家,早年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获得成功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毕生从事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微生物防治与昆虫病理学的研究,在诸多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在昆虫学方面基础厚实,学识渊博,造诣精深,成果累累,著作丰富,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明尼苏达大学还授予他最高荣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卢永根

1930生,1953年华南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担任丁颖教授科研助手到中国农科院工作,1965年回校任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等职。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在稻种遗传资源以及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成果卓著,特别是他和博士研究生张桂权共同提出的“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被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曾兼任第八至十届生物学部常委会副主任。

赵善欢

(1914—1999)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被选送赴美国深造,1939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华南农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在水稻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有机合成杀虫剂、植物质杀虫剂、昆虫毒理学、害虫不育与昆虫激素等方面,成果斐然,造诣殊深。五十年代,他与王鉴明等提出水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学术观点;六十年代他率先提出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的“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八十年代以后他致力研究害虫综合防治与植物质杀虫剂,提出以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剂作为第三代杀虫剂的新概念。这些研究成果对发展我国昆虫科学多有建树。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

郑儒永

1931生,女,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研究真菌分类系统,在白粉菌目的种和种下阶元分类中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现象。她的研究成果白粉菌属级分类系统和《中国白粉菌目志》,为国内外同行普遍承认和广泛引用;对分类难度很大的毛霉目进行形态结合分子系统学研究,并在该目开创了无性型结合有性型特征的系统分类,解决了许多有争议属科的分类归属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和首次报道了中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及新变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罗锡文

男,1969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1982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在农业工程系任教。1987年10月至1988年7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州立大学进修,1988年8月至1989年7月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进修。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农业机械协会副理事长、《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农业机械学报》编委,并是ASABE、AAAE、CIGR、ISTVS、ISTRO等国际学术组织成员。 2009年12月2日,罗锡文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华南农业大学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林鸿宣

男,1960年11月生,海南文昌人。1983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后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10月-1996年9月赴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200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颖精神

丁颖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有“中国稻作学之父”之美誉,也是华农首任校长。“丁颖精神”就是以丁颖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用他们的为人风范、理想信念、治学态度等共同构成的一种先进群体意识,是历代华南农业大学师生精心培育和全面形成的一种敬业爱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一种总体风貌。丁颖精神的内涵被概括为:“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这种精神,经过老一辈教师的言传身教,新一代学人发扬光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在特有氛围的感染下,华农人秉承这种品质代代相传。

华农校歌

注:1、“修德 博学、求实 创新”是华南农业大学校训。

2、“知行合一”,源自王守仁(阳明).《传习录》卷上,意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自强不息”源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做人应当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3、“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用在这里与校训前后呼应,显示丁颖精神的内涵。强调华农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

百强排名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二,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七。

历年华南农业大学综合实力排名(2001-2009年)98、86、70、75、65、62、69、68、67.

紫荆校园

“五湖四海一片林”建设一流校园环境为打造一个绿色的校庆,绿化美化校园,百年校庆重点建设项目“五湖四海一片林”得到了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五湖”是指五大湖体的改造工程,对鄱阳湖、宁荫湖、洪泽湖、西湖和昭阳湖等校内原有的几片湖进行水体改造和周边绿化;“四海”是指四大草海的改造工程,在教学区、办公区和住宿区等地取址大面积进行草地绿化,草地总规模达6.2万平方米,远远望过去就像一片片草海。“一片林”是指从空中鸟瞰整个校园,校园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举办的“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圆满结束。由学校报送的《建设“五湖四海一片林”,打造华农人的精神家园》得到了组织单位和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几年,学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围绕“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建设理念,全力打造一个植物园式、公园式的生态型校园;校史展览馆、院士雕塑广场、红满堂、新校门牌坊、新行政大楼、儒园等一批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彰显了百年华农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有力推进了校园“绿化、香化、美化和文化”建设,使百年华农焕发新貌,成为学术气氛、文化氛围日趋浓厚,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美丽文化家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已经成为了学校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大大增强了师生和广大校友作为学校一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校区情况

学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邮政编码:510640,广州校本部土地面积295.57公顷,是广东高校中单体校区最大的大学。此外还在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土地面积257.53公顷。

学校分区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块完整的地块,但是被高速公路分成三个区,分别是主校区、启林区、泰山区。

主校区也叫华山区,其面积最大,学校主要的行政办公地点和图书馆总馆都在该区,这里拥有学校最多的资源,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最好的。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第三教学楼均位于此区。启林区原来叫做跃进区,分南北两个分区。2009年改名为启林区,取自《左传》中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但是学生们还是习惯称跃进区。启林区是华农最新建设的一个区,住着1.8万大学生。第五教学楼位于此。

泰山区原来叫五山区或者东区,五山学生公寓位于此区。2009年改名为泰山区。第四教学楼和东区公共基础课教学实验大楼位于此区。

体育设施

华农的体育设施很多,每个校区都有标准运动场,分别是跃进南运动场、东区运动场、六一区运动场、华山运动场,并且有两个游泳池,分别位于主校区的华山游泳场和泰山区的东区游泳场。学校还配有大量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网球场、乒乓球台等。

每个学年度,每个学院都会举行田径运动会,并选出成绩优异的选手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此外,学校还会举行“水运会”。众多的体育设施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条件,增强了学生们的体质,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

食在华农

华农的学校面积大,学生分布在不同的校区。每个校区都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民以食为天,在学校,吃饭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华农的一些饭堂的情况。

华农的饭堂取名都很有韵意,每个饭堂名称的后面都带一个“园”字,并且每个饭堂都有小卖部,主要是卖饮料和临时饭票。

稻香园:稻香园位于启林北学生宿舍区,共两层,现在只有第一层开放营业,二楼主要放置一些废旧餐椅等杂物。主要是启林北的学生在该饭堂就餐。

荷园:荷园位于启林南学生宿舍区,共四层,现在第一、二、三层开放营业。主要是启林区的学生在该饭堂就餐。启林北的学生在下课后适合就餐时间的话,很多都会选择在荷园吃饭。

芷园:芷园饭堂位于泰山区,共三层。建于2005年。该饭堂的菜式非常丰富,味道也最好,价格适中,远近驰名。也是校内少数配备空调的饭堂之一。在学生中口口相传,为广东高校中最好的饭堂。

绿榕园:绿榕园位于主校区,靠近三角市和校医院。这个饭堂是华农最老的饭堂,比较小,高峰期比较拥挤。

莘园:莘园位于主校区的六一分区。六一分区住着的主要是华农的研究生。莘园饭堂只有一层,是一个新建的饭堂,环境很好,菜式价格稍贵。

西园:西园饭堂位于华山学生宿舍区,因靠近学校里面的西湖而得名。西园共三层,一二层为中餐,第三层为“沁香园”餐厅,分中餐,西餐和快餐三个就餐区域。西园饭堂菜式非常丰富,而且价格不高,在这里吃饭经济实惠。甚至很多靠近华农西北门的外校学生都喜欢到这里吃饭。

东园:原来一楼为学校主要招待酒店,二楼为学生饭堂,后因为学校改革,二楼的学生饭堂取消,现一二楼均为酒店,学校教职工喜欢去东园吃饭,特别是一些退休职工喜欢去东园吃早茶。

竹园:华农的校内招待所,主要接待来华农的重量级人物,为酒店式,提供住宿餐饮服务。

香园咖啡厅:华南农业大学里一座很老的房子里的一家咖啡馆,经营美味的意大利餐,环境幽雅,依山傍湖,离地铁出口很近,华农百年校庆时开的,意大利面和匹萨都很地道,暖暖的冬日,坐在户外的秋千荡一荡,晒晒太阳,喝一杯拿铁,惬意十足。

每个饭堂都要风味小吃,如凉拌菜、面、汤粉等,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除了绿榕园外,每个饭堂都提供夜宵。

就餐提示:在华农饭堂吃饭消费一般是用校园卡打卡的,没有校园卡的话,也可以到饭堂的小卖部购买临时饭票就餐,当餐有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