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辉 |
释义 | 胡辉,男,1991年09月-1996年07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1996年09月-2001年07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凝聚态专业。 学术成绩(BCS-BEC越渡(Crossover)区域理论 超冷极化费米原子气体的理论 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理论 介观尺度下的近藤(Kondo)效应 量子点和量子环中少体问题研究) 工作经历 2001年09月-2003年09月:意大利国际物理中心(ICTP)博士后 2003年02月-2003年03月:LENS实验室,短期访问; 2003年10月-2004年09月:意大利比萨高师(SNS),博士后; 2004年10月-2004年12月:北京理论物理交叉中心,访问学者; 2005年01月-2006年03月:昆士兰大学(UQ),访问学者; 2006年04月-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 获奖情况2004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研究领域研究兴趣 · 低维强关联、介观系统性质的电子、磁性和输运特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等量子流体理论的研究; · 强相互作用的费米气体在BCS-BEC越渡(crossover)区域,特别是在两组份下当组份布居数 不相等时的理论研究。 科研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启动基金 (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共105万); ·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50万); · 参加澳大利亚和中国、瑞士的一个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为该项目在中国的负责人(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 · 参加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关联电子系统的量子调控研究 (编号:2006CB921306,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25万) 学术成绩在强相互作用的超冷费米原子、超冷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以及低维强关联、介观系统性质的电子、磁性和介观输运特性的理论等多方面做出了一些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特点是紧密结合实验,多次预言实验结果并被证实。2000年至今,已发表和接收论文总数38篇。其中,《Nature Physics》上1篇,《Phys. Rev. Lett.》 9篇,《Phys. Rev. A》和《Phys. Rev. B》上18篇,《Europhys. Lett.》上2篇。 2001-2006年期间论文被《Nature》、《Science》、《Rev. Mod. Phys.》和《Phys. Rep.》等期刊所引用,总引用次数366次,其中他引306次,单篇他引次数高的三篇第一作者论文他引次数分别为42、39和34次。主要科研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在以下五个方面介绍如下。 BCS-BEC越渡(Crossover)区域理论微弱吸引的费米子会形成库伯对,从而实现BCS超流或超导。当相互作用增强时,库伯对的尺寸会愈来愈小。在极强相互作用极限下,小尺寸的库伯对类似于玻色子,从而在低温下实现BEC凝聚。这两个极限情况可以很好的用BCS或BEC理论来描述。令人感兴趣的是在两个极限间越渡区域的性质。在这里体系处在一个强相互作用的氛围下,既有费米子特性,也有玻色子自由度。理论上对该体系的性质缺乏理解。2004年初,实验者利用Feshbach共振技术,在超冷费米原子气体中实现了超流。这些里程碑的实验为探讨BCS-BEC越渡区域的性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1)检验了BCS-BEC越渡区域的平均场理论的“适用性” 在2003年BEC领域的一个崭新分支是超冷费米原子气体的超流。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检验超流,同时,需要寻找可行的BCS-BEC越渡区域的理论描述。2003年底,Stringari建议可以用测量体系的最低能集体激发模来验证超流。在此建议启发下,2004年2月我和合作者基于平均场理论,预言了最低能集体激发模式的频率 [Hu et al., Phys. Rev. Lett. 93, 190403 (2004)]。它被稍后在Levico会议上所展示的两个集体激发实验结果所证实:理论预言和实验结果取得了相当好的符合。这给出了超流的一个间接验证,同时,也表明平均场理论可以定性地描述BCS-BEC越渡区域。我们的理论结果被该领域的国际一流实验者Thomas和Grimm等人以及理论专家Stringari和Levin等人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多次加以引用和评述。 2)在寻求“定量”的BCS-BEC越渡区域的理论方向走出了重要一步 在2005年(昆士兰大学访问期间),开始寻求BCS-BEC越渡区域更好的理论描述。为此,与刘夏姬博士和Drummond教授合作,我们检验了各种代表性的T-Matrix近似下的越渡理论,并将其中一种由Nozières和Schmitt-Rink(NSR)提出的越渡理论推广到了超流相 [Hu, Liu & Drummond, Europhys. Lett. 74, 574 (2006).]。通过和最新量子蒙特卡罗结果相比,我们的计算表明越渡区域的NSR理论在零温附近是定量正确的,在有限温度下也极其有效。 在这份工作基础上,我们预言了在散射长度趋于无穷大的幺正极限下费米原子气体在势阱下的热力学行为 [Hu, Liu & Drummond, Phys. Rev. A 73, 023617 (2006)],并和国际一流实验小组,Duke大学的Thomas小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最近这个小组和JILA的Jin小组作了相关实验。理论预言和实验结果取得了惊人的符合,充分证明了幺正极限下费米子体系的普适热力学行为。我们撰写的有关理论和实验的比较 [Hu, Drummond & Liu, cond-mat/701744, Nature Physics in press] 已被《Nature Physics》接收。 超冷极化费米原子气体的理论1) 超冷极化费米原子气体的定性相图 自从2005年5月Ketterle小组用产生涡旋态的方法严格证实冷费米原子气体的超流性质后,费米子实验中的一个热点是观测组份上布居数不匹配对超流的破坏作用。这里,由于BCS理论的失效,一个持续了将近50年的难题是,当布居数不相等时体系超流的配对机制。2006年初,我们针对实验中的宽Feshbach共振峰的实际情况,利用一个平均场假设,构建了零温下超冷极化费米原子气体在BCS-BEC越渡区域的相图,并对已有的配对机制作出了一个统一的理解 [Hu & Liu, Phys. Rev. A 73, 051603(R) (2006)]。同时,我们还推广NSR理论到极化系统,计算了超流转变温度 [Liu & Hu, Europhys. Lett. 75, 364 (2006)],从而提供了一张有限温度下的定性相图。 2)束缚势的影响和相分离相 实验中极化费米气体通常束缚在一个势阱中。在平均场理论的框架下,势阱的影响通常通过局域密度泛函近似(LDA)或求解Bogoliubov-de Gennes(BdG)方程来加以考虑。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在以往研究中这两种方法导致的结果并不一致。同时,有若干发表在《Phys. Rev. Lett.》上的工作认为BdG求解会导致一种非均匀的超流相(FFLO相)。针对这个矛盾,我们发展了一套新的高精度计算方法,对两种方法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和探讨,发现它们是吻合的,同时FFLO相并不存在,以前的误解来源于对有限尺寸效应的错误理解 [Liu, Hu & Drummond, Phys. Rev. A 75, 023614 (2007)]。这篇论文消除了他人对以往若干工作的困惑。 鉴于三维极化费米气体的相图存在争议,为阐明势阱的影响,我们考虑了一维的极化费米气体。这里,存在着严格解。我们指出势阱通常会导致相分离相,并预言了一维所特有的相分离相 [Hu, Liu & Drummond, Phys. Rev. Lett. 98, 070403 (2007)]。这份工作对实验中观测到的三维极化费米气体的相分离相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解。 3)涡旋态和其核内束缚态所导致的量子相变 我们探讨了涡旋态和超流在三维极化费米气体中的交互作用。指出随着布居数不匹配度的增加,存在一个量子相变。该相变和涡旋态核心中的涡旋费米子束缚态紧密相关,从而能用来探测束缚态的性质 [Hu, Liu & Drummond, Phys. Rev. Lett. 98, 060406 (2007)]。这为直接研究凝聚态物理中存在已长达四十余年的涡旋束缚态概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理论1) 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理论 2003年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期间,和国际一流的佛罗伦萨欧洲非线性光学实验室(LENS)的Modugno教授和刘夏姬博士合作,对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作了系统地研究,从而为实验室的相关实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零温下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的集体激发行为 [Liu & Hu, Phys. Rev. A 67, 023613 (2003)], 扩散行为 [Hu & Liu, Phys. Rev. A 67, 063614 (2003)], 热力学性质 [Hu & Liu, Phys. Rev. A 68, 023608 (2003)], 有限温度的集体激发行为 [Liu & Hu, Phys. Rev. A 68, 033613 (2003)], 以及有限温度下的塌缩 [Liu, Modugno & Hu, Phys. Rev. A 68, 053605 (2003)]。其中,LENS专门针对我们对零温下玻色费米混合气体扩散行为的预言组织了一个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Phys. Rev. Lett. 92, 140405 (2004)]。 2)弱相互作用的玻色气体的理论 为了更好发展玻色费米混合气体的理论,我和合作者重新考察了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理论。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是,已有的玻色气体理论无法解释1996年JILA的Jin小组在温度大于0.65个临界温度时的集体激发实验结果。为此,我们提出在较高温度下,正常气体对凝聚体的作用必须仔细考虑。我们从而发展了一套玻色气体的无规相位理论:它是已有的两阶Belieav理论的一个推广,并将势阱的影响很好的加以考虑 [Liu, Hu, Minguzii & Tosi, Phys. Rev. A 69, 043605 (2004)]。由于计算量的关系,我们无法针对JILA实验的具体参数进行计算。不过对球形势阱情形的初步结果表明,我们的想法是很可行的。 介观尺度下的近藤(Kondo)效应2001年,和张广铭教授和于禄院士合作,探讨了由量子点(或单电子晶体管)嵌入一个小金属环中所产生的近藤效应 [Hu, Zhang & Yu, Phys. Rev. Lett. 86, 5558 (2001)],指出该效应强烈地依赖于环的尺度、环中总电子数目被4除的余数和环内所容纳的磁通大小。此外,详细研究了体系中量子点的态密度,并对实验中所能观测的持续电流的行为作出了预言。 模拟计算了磁性杂质在高温超导体铜氧面上所产生的影响,指出由于高温超导体费米面的特殊构型,磁性杂质会诱导出一种新的边缘性非费米液体行为 [Zhang, Hu & Yu, Phys. Rev. Lett. 86, 704 (2001)]。所计算的传导电子在杂质附近的局域态密度分布与Pan et al. 在高温铜氧超导体表面掺杂Ni的实验结果定性符合很好。 量子点和量子环中少体问题研究2000年和2001年博士学习期间,在导师熊家炯和朱嘉麟教授的指导下,系统研究了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对真实尺寸的纳米环双电子体系能谱和远红外吸收谱的影响,定性解释了德国Lorke小组的相关实验结果,还预言了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将导致双电子纳米环体系的基态自旋振荡效应和远红外吸收谱中吸收峰的劈裂以及在低能量处的不连续变化 [Hu, Zhu & Xiong, Phys. Rev. B 66, 16777 (2000)]。提出了一种新的纳米环有效束缚势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探讨了纳米环中激子体系的能谱和光吸收谱,指出纳米环和量子点有着截然不同的激子吸收谱特性。首次在理论上定性解释了相关实验结果,并进一步研究了量子尺寸效应和外磁场对激子吸收谱的影响 [Hu et al., Phys. Rev. B 63, 045320 (2001); J. Phys: Condens. Mat. 12, 9145 (2000)]。对于实验室已能制备的真实尺寸的纳米环激子体系,预言了磁场导致的“Aharonov-Bohm”(AB)效应 [Hu et al., Phys. Rev. B 63, 195307 (2001)]。 主要论著书籍Hui Hu, Xia-Ji Liu Phys.Rev.A73, 051603(R) (2006) Mean-field phase diagrams of imbalanced Fermi gases near a feshbach resonance Hui Hu, Xia-Ji Liu, and P. D. Drummond cond-mat/0506046 (2005); resubmitted to Phys. Rev. Lett. Equation of state of a superfluid Fermi gas in the BCS-BEC crossover Xia-Ji Liu and Hui Hu, cond-mat/0505572 (2005); resubmitted to Phys. Rev. A A self-consistent theory of atomic Fermi gases with a Feshbach resonance at the superfluid transition P. D. Drummond, J. F. Corney, Xia-Ji Liu and Hui Hu, cond-mat/0504742 (2005); to appear in Journal of Modern Optics Ultra-cold fermions in optical lattices Xia-Ji Liu, P. D. Drummond, and Hui Hu, Phys. Rev. Lett. 94, 136406 (2005). Signature of Mott-insulator transition with ultracold fermions in a one-dimensional optical lattice Hui Hu, A. Minguzzi, Xia-Ji Liu, and M. P. Tosi Phys. Rev. Lett. 93, 190403 (2004). Collective modes and ballistic expansion of a Fermi gas in the BCS-BEC crossover Xia-Ji Liu, Hui Hu, A. Minguzzi, and M. P. Tosi Phys. Rev. A 69, 043605 (2004). Collective oscillations of a confined Bose gas at finite temperature in the random-phase approximation Xia-Ji Liu, Michele Modugno, and Hui Hu Phys. Rev. A 68, 053605 (2003). Finite temperature effects on the collapse of trapped Bose-Fermi mixtures. Xia-Ji Liu and Hui Hu, Phys. Rev. A 68, 033613 (2003). Finite temperature excitations of a trapped Bose-Fermi mixture Hui Hu and Xia-Ji Liu, Phys. Rev. A 68, 023608 (2003). Thermodynamics of a trapped Bose-Fermi mixture Hui Hu, Xia-Ji Liu, and Michele Modugno Phys. Rev. A 67, 063614 (2003). Expansion of a quantum degenerate boson-fermion mixture Xia-Ji Liu and Hui Hu Phys. Rev. A 67, 023613 (2003). Collisionless and hydrodynamic excitations of trapped boson-fermion mixtures Xia-Ji Liu, Hui Hu, Lee Chang, Weiping Zhang, Shi-Qun Li and Yu-Zhu Wang Phys. Rev. Lett. 87, 030404 (2001). Fragmented condensate ground state of trapped weakly interacting bosons in two dimensions Xia-Ji Liu, Hui Hu, Lee Chang, and Shi-Qun Li Phys. Rev. A 64, 035601 (2001). Ground-state properties of a trapped few-boson system under rotation: Beyond the “lowest-Landau-level” approximation Guang-Ming Zhang, Hui Hu, and Lu Yu Phys. Rev. Lett. 91, 067201 (2003). Valence bond spin liquid state in two-dimensional frustrated spin-1/2 Heisenberg antiferromagnets Wei Yi, Li Lu, Hui Hu, Z. W. Pan, and S. S. Xie Phys. Rev. Lett. 91, 076801 (2003). Tunneling into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ulomb blockade and the Fano resonance Guang-Ming Zhang, Hui Hu, and Lu Yu Phys. Rev. B 67, 064420 (2003). Spin-orbital gapped phase with least symmetry breaking in the one-dimensional symmetrically coupled spin-orbital model Guang-Ming Zhang, Hui Hu, and Lu Yu Phys. Rev. B 66, 104511 (2002). Interplay of quantum magnetic and potential scattering around Zn and Ni impurity ions in superconducting cuprates Hui Hu, Guang-Ming Zhang, and Lu Yu Phys. Rev. Lett. 86, 5558 (2001). Mesoscopic Kondo screening effect in a 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 embedded in a metallic ring Guang-Ming Zhang, Hui Hu, and Lu Yu Phys. Rev. Lett. 86, 704 (2001). Marginal Fermi liquid resonance induced by a quantum magnetic impurity in d-wave superconductors Hui Hu, Jia-Lin Zhu, Dai-Jun Li, and Jia-Jiong Xiong, Phys. Rev. B 63, 195307 (2001). Aharonov-Bohm effect of excitons in nano-rings Hui Hu, Guang-Ming Zhang, Jia-Lin Zhu, and Jia-Jiong Xiong Phys. Rev. B 63, 045320 (2001). Low energy exciton states in a nanoscopic semiconducting ring Hui Hu, Jia-Lin Zhu, and Jia-Jiong Xiong Phys. Rev. B 62, 16777 (2000). Energy levels and f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wo electrons in a nanoscopic semiconductor ring Hui Hu, Dai-Jun Li, Jia-Lin Zhu, and Jia-Jiong Xiong J. Phys : Condens. Matter 12, 9145 (2000). Size effects on excitons in nano-rings Hui Hu, Rong Lü, Jia-Lin Zhu, Jia-Jiong Xiong Commun. Theor. Phys. 36, 245 (2001). Macroscopic quantum coherence in antiferromagnetic molecular magnets Hui Hu, Jia-Lin Zhu, Rong Lü and Jia-Jiong Xiong Commun. Theor. Phys. 35, 751 (2001). Effects of arbitrarily directed field on spin phase oscillations in biaxial molecular magnets Rong Lü, Hui Hu, Jia-Lin Zhu, Xiao-Bing Wang, Lee Chang, and Bing-Lin Gu Phys. Rev. B 61, 14581 (2000). Topological phase interference induced by a magnetic field along hard anisotropy axis in nanospin systems with different crystal symmetries Jia-Lin Zhu, Rong Lü, Su-Peng Kou, Hui Hu, and Bing-Lin Gu Euro. Phys. J. B 16, 507 (2000). Resonant quantum coherence of magnetization at excited states in nanospin systems with different crystal symmetries Rong Lü, Hui Hu, Jia-Lin Zhu, Xiao-Bing Wang, Lee Chang, and Bing-Lin Gu Euro. Phys. J. B 14, 349 (2000). Topological phase interference effects in resonant quantum tunneling of the Neél vector between nonequivalent magnetic wells in mesoscopic single-domain antiferromagnets Jia-Lin Zhu, Hui Hu, Rong Lü, and Jia-Jiong Xiong Phys. Lett. A 265, 217 (2000). Partly non-Kramers freezing of tunneling in a spin molecule 论文1. Hui Hu, P. D. Drummond, and Xia-Ji Liu Universal thermodynamics of strongly interacting Fermi gases. Nature Physics in press; cond-mat/0701744. 2. Hui Hu, Xia-Ji Liu, and P. D. Drummond Phase diagram of a strongly interacting polarized Fermi gas in one dimension. Phys. Rev. Lett. 98, 070403 (2007); cond-mat/0610448. 3. Hui Hu, Xia-Ji Liu, and P. D. Drummond, Visualization of vortex bound states in polarized Fermi gases at unitarity. Phys. Rev. Lett. 98, 060406 (2007); cond-mat/0607179. 4. Hui Hu, Xia-Ji Liu, and P. D. Drummond, Equation of state of a superfluid Fermi gas in the BCS-BEC crossover Europhys. Lett. 74, 574 (2006) ; cond-mat/0506046 5. Hui Hu, A. Minguzzi, Xia-Ji Liu, and M. P. Tosi Collective modes and ballistic expansion of a Fermi gas in the BCS-BEC crossover Phys. Rev. Lett. 93, 190403 (2004); cond-mat/0404012. 6. Xia-Ji Liu, Hui Hu, A. Minguzzi, and M. P. Tosi Collective oscillations of a confined Bose gas at finite temperature in the random-phase approximation Phys. Rev. A 69, 043605 (2004); cond-mat/0311411. 7. Hui Hu, Guang-Ming Zhang, and Lu Yu Mesoscopic Kondo screening effect in a 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 embedded in a metallic ring Phys. Rev. Lett. 86, 5558 (2001); cond-mat/0105423. 8. Hui Hu, Jia-Lin Zhu, Dai-Jun Li, and Jia-Jiong Xiong Aharonov-Bohm effect of excitons in nano-rings Phys. Rev. B 63, 195307 (2001); cond-mat/0010310. 广西师范大学讲师一、基本情况胡 辉,男,湖南省永州市人。讲师职称。2001年6月毕业于河北大学法律系; 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 2004年7月起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二、主要教学、科研和奖励情况1. 自2004年以来,在法学院主讲《民事诉讼法学》和《仲裁法学》等课程。 2. 自2003年以来,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几篇。 3. 自2004年以来,主持广西师范大学校级项目两项。主持教育厅项目一项。 4.2005年12月,获得法商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 5.2006年12月,入选广西师范大学第三批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一、基本情况胡辉,男,上海人,籍贯:江西省南昌市。水声工程博士,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机器视觉、并行处理。 1990.09-1994.07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 获信息工程学士学位,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4.09-1997.04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 获信号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保送攻读博士研究生 1996.03-2000.04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 获水声工程博士学位 2000.06-2002.08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后,项目负责人 2002.08-2003.11 中国人民解放军6909厂,厂长助理 2003.11-2005.07 上海东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2005.07-2006.08 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国水务集团(0855),投资部副总 2006.10至今 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 二、主要工作曾主持或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预研项目1项、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船舶行业国防重点技术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可靠性增长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项,并参与《载人飞船电视测量系统》和《月球探测》测控分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其中,主持的某型号箭载GPS项目被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0余篇。 参与新余水务集团,广东新会和顺德自然水公司,海南天涯水业,杭州富阳和临安自然水公司的尽职调查、收购或筹建工作。 [1]2000.6-2002.8,某型号箭载GPS项目负责人,项目被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2]2008.1-2008.12,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高动态GPS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 [3]2010.1-2010.12,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PS/GLONASS/Galileo 60通道相关器芯片研制》 [4]2007.12-2008.12,主持横向课题《C/A码GPS软件接收机样机的研制 [5]2001年,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可靠性增长项目《数字化安全指令接收机》可行性方案论证工作 [6]1994.9-1995.11,参与八五船舶行业国防重点技术研究《7B8.2.1水下机器人视觉系统研制》,获中国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 [7]1996.3-2000.4,参与九五船舶行业国防重点技术研究《大距离探雷声纳新方法研究》 [8]2000年,参与《载人飞船电视测量系统》方案论证工作 [9]2002年,参与长征4B、长征2D遥测系统接口装置方案改进工作 [10]2002年,参与《月球探测》测控分系统方案论证工作 [11]2002年,参与某型号空地导弹KD**中总体方案论证 [12]2005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体高光谱遥感图像像元分解模型与方法研究》,排名第二 [13]2005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P类问题共性与个性探索》,排名第二 [14]2006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广义割元理论的快速流密码体制研究》,排名第四 [15]2011年,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GPS-12通道相关器芯片研制》,第二主持 [16]2011年,南昌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GPS/GLONASS 24通道相关器芯片研制》,第二主持 三、指导学生情况2007-2011年,在华东交大指导硕士生14人。毕业的7人分别就职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43所、杭州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宇朗通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江西省电信公司;其中2人获得校十大学术之星;3人获得一等奖学金、4人获二等奖学金;指导的本科生中,7人获校优秀毕业论文,10余人获院优秀毕业论文,多人获校优秀毕业生、国家特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其中数人赴比利时、德国及国内一流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多人毕业后继续从事北斗和GPS相关科研工作。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发表论文30余篇,能够熟练运用DSP、SOPC、Matlab和VC解决全球定位系统、扩频通信系统中的理论及工程实际问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