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药物经济学 |
释义 | 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广义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eutical economics)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的药品市场定价,以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措施等。狭义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一门将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研究方法(成本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 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1.把品牌建设作为营销管理的核心。 2.把品牌建设作为先导 3.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话题。 4.品牌建设的历程如下所示:) 定义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通过领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医药领域的特殊性而发展的新兴学科,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最大的健康效果改善的科学。广义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eutical economics)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的药品市场定价,以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措施等。狭义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一门将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测量,对比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理疗等),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疾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起源药物经济学最早起源于美国,从1950年代以后,美国的公共医疗保健费用迅速增长,高昂的医疗保健费用令政府和社会保障机构不堪重负,为了使有限的医疗保健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1979年美国国会责成其下属的技术评定局对公共医疗费用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此后到了1980年代,产生了Pharmacoeconomics(药物经济学)这一英文词汇,1989年在美国出版了第一本药物经济学专业期刊《Pharmacoeconomics》,1991年专著《药物经济学原理》出版,药物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初步形成。 研究方法成本分析成本分析仅关注投入成本,可以为总体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本信息 成本-效益分析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归化为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字,用以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 成本-效果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差异在于,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亦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等 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更细化的成本效果分析,它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直接效果,同时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着重与分析医疗成本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关系 最小成本分析用于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虽然只对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但也需要考虑效果,这是最小成本分析与成本分析的区别 应用领域( 1 )药品定价通过对新药和已上市同类药品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制药厂家可以战略性地确定新药的价格范围,这是药物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内部战略研究。 ( 2 )药物补偿或共付水平除了英国有国家医疗服务体制补偿几乎所有的上市药品以外,大多数欧洲国家或者指定药品报销范围,或者对不同种类药品采用不同的共付水平,或者是采用参考定价体系来限制药品的公共补偿。 ( 3 )制定医院用药目录或诊疗常规很多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各个独立的医疗服务决策者(包括地方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师)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 4 )促进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合理用药,有效利用药品资源,药品合理使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病人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 ( 5 )控制药品费用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高新技术和新药被广泛地使用,医疗费用特别是药品费用的急剧增长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关注。 图书信息书 名: 药物经济学 作 者:胡善联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ISBN: 9787040255195 开本: 16开 定价: 34.00 元 内容简介《药物经济学》共20章,除导论以外,分为三篇,第一篇是“药物经济学基础与方法”,共有7章,包括微观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基本方法、研究设计和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第二篇是“药物经济学的应用”,也有7章,内容涉及宏观药品政策的各个环节,包含药品研发、市场、费用、定价、补偿、合理用药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三篇“药物经济学的探索”,分为5章,内容不仅涉及循证药学的基本内容,还有一些是近年来发展和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的研究领域。 本教材可供药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使用,同时,也供从事药政管理人员、政策决策者、药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参考。 图书目录导论药物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药物经济学简介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药物经济学的应用 第四节 药物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五节 药物经济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一篇 药物经济学基础与方法 第一章 成本研究 第一节 成本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成本的识别与计量原则 第三节 直接成本的识别与计量 第四节 间接成本的识别与计量 第五节 成本的贴现 第二章 成本效果分析 第一节 效果的概述 第二节 效果的测量 第三节 成本效果分析方法与应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第三章 成本效用分析 第一节 效用与生存质量的概念 第二节 效用的测量与分类 第三节 成本效用分析方法与应用 第四章 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成本效益分析概述 第二节 效益的测量 第三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与应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第五章 不确定性分析 第一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常用敏感度分析方法 第三节 敏感度分析方法的应用 第四节 不确定分析实例 第六章 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类型 第二节 模型的类别 第七章 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第一节 指南的种类 第二节 一些国家和地区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的归类与比较 第三节 指南的结论 第二篇 药物经济学的应用 第八章 药品市场 第一节 药品及药品需求 第二节 药品供给 第三节 药品流通体系 第四节 药品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管理的职能 第九章 药品费用 第一节 药品费用测量与评价 第二节 影响药品费用的因素 第三节 家庭及个人药品的支出 第四节 药品费用控制 第十章 药品的定价 第一节 药品价格构成 第二节 药品定价方法 第三节 药品价格管制 第四节 我国药品价格政策 第十一章 药物补偿 第一节 药物补偿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不同国家药物补偿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 以价值为基础的补偿原则 第四节 发展药物处方集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药物利用与合理用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利用的经济学评价 第三节 药物利用不当的经济学问题 第四节 合理用药与药物经济学 第十三章 新药研究与开发和药物经济学 第一节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述 第二节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经济学特征 第三节 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节 药物经济学在新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系 第三节 国际上相关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的特点 第三篇 药物经济学的探索 第十五章 预算影响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预算影响分析的方法 第三节 长期预算影响模型的分析 第四节 预算影响分析应用 第十六章 中医药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学评价 第一节 中医药的需求与市场 第二节 中成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第十七章 疫苗经济学评价 第一节 疫苗经济学评价的特点 第二节 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的经济负担 第三节 疫苗需求量的调查 第四节 免疫的筹资评价 第五节 疫苗的成本效果分析 第六节 流感疫苗经济学评价的案例研究 第十八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一节 系统评价 第二节 Meta分析 第三节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 我国药品经济政策改革研究 第一节 医药费用上涨及其根源 第二节 药品费用控制政策分析 第三节 医药分开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英文专业词汇对照及索引 英中文专业词汇对照及索引 …… 现状药物经济学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即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2006年进入了冰河期。8月28日,发改委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医药业运行报告提到,行业利润同比增幅降低10.6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点,全国12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上半年约30%的制药企业出现亏损,22家中国重点药企中只有十家保持利润增长,11家降低,1家亏损。 战略转型首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速。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者占总人口的10%。专家预计:今后50年,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约26%。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将给制药业提供强劲的用药需求增长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药品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消费方式变化,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肥胖等,将直接带动药品市场的扩大。第三,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决定推进“医改”。现在版本很多,但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而且从我国经济的纵深发展来说,如果不能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刺激内需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这次中央建立医保体系的决心,是不应怀疑的。以前药品市场主要针对一亿多医保人群的市场,从一亿人的市场,扩展到13亿人的市场,市场无疑会成倍上升。第四,虽然传统的化学制药发展减速了,但是中药对于慢性病的特殊作用,还有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快速,给制药业提供了新增长点。这几年,中药和生物药品在中国增长很快,并没有受到行业调整影响。 核心力营销的涵义核心力营销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如果我们明白营销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就不会被行业短期的波动所困惑,而迷失方向。市场经济就是淘汰经济,能够不被淘汰,就必须从竞争中获胜,而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转型看市场营销临床推广模式: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外资企业的医药代表进入终端医院促销为端始,临床推广模式便成为国内医药企业推动药品销售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由外企到国企,由少数企业到多数企业,不断地蔓延和发展,并在国内非良性的土壤中发生异化。给医生兑付处方费几乎成为新药促销的金科玉律,最终成为医疗卫生系统不正之风的主发源地之一。今年以来,政府相关部位部门加大了监管和纠风力度,各医药企业的驻外力事处屡遭查抄,但是政府以不规范的手段和方式来规范市场的一种表现。同时使得单一以兑付处方费来带动销售的临床推广模式受到严峻考验。 广告拉动模式:以超大规模广告投入来拉动医药消费的始作俑者是保健药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给其它医药企业带来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以致长期以来国内医药市场为一些广告“堆砌”出来的品牌所主导。毋庸置疑该种模式曾经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同时在其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一方面诸多竞争产品竞相进行广告投放,使得广告的影响力趋于淡化,建立一个产品品牌所需投入呈几何级数增加,广告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另一方面国内医药广告的发布日趋规范,医药广告的审批愈加严格,国家税务总局已明确广告投入超过销售额2%的部分税后列今,今年4月处方药已不能在大众媒体发布广告。再者普通老百姓在目睹“你方唱罢他登场”的车轮广告大战后,其消费行为终将趋向理性。 医药流通渠道业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变革,客观上要求企业销售模式随之做出调整。有人断言,目前已进入知识营销时代,稳健的品牌战略已成为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1.把品牌建设作为营销管理的核心。转型时期的国内医药市场,迫切需要真正具备实力的主导品牌出现。在家电行业,海尔以品牌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医药行业同样呼唤类似“海尔”的本土品牌涌现。我们深信营销观念的转变将使一些优秀企业尘封已久的品牌重视辉煌。 2.把品牌建设作为先导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应该以产品品牌的培育作为先导,通过诸多产品品牌的建立来提升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即所谓的“单品牌谐振效应”;同时产品品牌的培育要以企业品牌作为基础。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企业主品牌统领下的多元产品品牌的互动偕进,共同提升。 3.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话题。无论单一产品品牌的培育抑或企业主品牌的建设,都不宜追求“轰动效应”,而应走循序渐进的道路,通过选择严肃媒体以及公共关系运作的谐同配合,弘扬稳健的企业形象,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 4.品牌建设的历程如下所示:工商关系及营销网络建设 今后若干年内国内医药市场最大的变化将是医药流通渠道的变化。“通路”建设是医药企业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国内医药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和医药商品销售出现的困难,使得医药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出现了若干变化:一方面它强化了医院及患者(消费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医药工业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由此医药工业企业面临这样一个抉择:是否可放弃与商业的合作而直接进入市场或直销医院。事实上多数医药工业企业创建的商业子公司运作得并不成功。这其中有国家政策的原因,如企业异地销售不被允许,甚至异地设库也不被允许;也有地域分割等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分工,决定了医药工业企业没有足够的技能和资源支撑其可以替代医药商业企业,医药工业企业不可能包打天下。这样就推衍出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如何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的中国医药流通渠道现状有一个概貌性认识,如下: 目前医院药品消费占国内药品消费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患者从药店购买的药品仅占国内药品销售总量的百分之十几。而在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这一比例几乎要颠倒过来。随着国民自我诊疗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国内的药品零售业将获得迅速发展,医药流通渠道亦将发生根本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医药三级批发调拨供应模式被打破后,由于药品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很多问题,突出表现是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医药批发零售企业“多小散乱”问题严重,医药集贸市场纷纷出现,医药流通秩序混乱。医药集贸市场中绝大多数经营单位是租用国有商业证照的个体经营者。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曾对医药集贸市场进行过整顿,但由于许多医药集贸市场已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完善的配送体系,而且私有经济有其自身的灵活性,其存在的有其客观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医药集贸市场注定不会被完全取缔,只会以更加规范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一些国营医药商业单位也开始进行经营上的有益探索,譬如老的国营二级站对三级站的控股经营,借助于延伸的销售网络,对周边和亚周边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形成了较强的控制力,这种模式可能是国内医药商业走向规模化、集中化的雏形。同时一些个体医药经营者已开始拓展经营地域,控股异地医药商业。 目前国内医药商业间的并购已有启动迹象,2003年外资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前后将掀起高潮,此前民营经济进入医药流通可能会合法化。 国内医药流通渠道的变化给制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尽管一些大型制药企业,譬如华北制药、鲁抗、哈药等都有独立运作的商业子公司,在全国各地也建了不少办事处,但在与商业合作方面,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关系这一层面。从现在开始,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就应该深入研究医药流通渠道的发展与演变,在加强销售队伍管理和完善自身网络的同时,着手进行商业通路建设,构建一个系统化的、高效完备的营销网络。坚持与经销商和代理进行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和分析市场,协调区域市场的开发和产品品牌培育计划。一方面要考虑代理商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控制其规模,规范其运作方式、物流走向,在真诚互利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