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共用知识空间 |
释义 | 本书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之一,该书分6个章节对新课程改革行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内容包括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合法化表达、改革行动的组织化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高水红 ISBN:10位[7811017202] 13位[9787811017205]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26.00 元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忍不住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了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实践的紧迫性与偶然性面前,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择中,在群体间的利害博弈与相互妥协中,既有对控制性力量的寻求与再生产本阶层文化的可能,亦有相反力量的冲撞;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亦有充满激情与个性的困惑与努力;既有寻觅的坚持与异化,亦有变通的策略与智慧……在这种丰富、复杂的共用空间中建构出来的教育知识,不会是只有生机没有危机,只有希望没有虚妄,它很可能是个“混合范畴”。 目录总序 引言 成为“教育知识”:何以可能? 第一章 “社会行动”的理论视野 一、行动者意义的凸显 二、行动的动力:行动者与结构的二律背反 (一)道德个体的诞生:社会分化的紧张 (二)生活风格的凸显:现代性的文化悖沦 (三)有纪律的激情:行动者与秩序的张力 三、行动的规则:从科尔曼到布迪厄 (一)理性行动:资源和利益的获得 (二)沟通行动:协商与共识的达成 (三)实践行动:资本和场域的建构 四、行动者及其关系网络 五、朝向建构主义的分析思路 (一)现实之维 (二)时间之维 (三)关系之维 第二章 以何名义启动改革? 一、以“时代”的名义 (一)时代的需要 (二)“个体”言说与“总体”言说 (三)有时代感的人 二、以“国家”的名义 (一)“找到共识” (二)政治话语的修辞 (三)作为话语的政策 (四)个性的力量 三、以“知识”的名义 (一)第八次课改 (二)为学生立言 (三)学生·知识·命运 四、改革行动的“意义化” (一)背景权利与话语实践 (二)借口: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技术 (三)改革行动的意义域 第三章 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 一、作为“魂灵”的素质教育 二、大概念诱惑 三、“理论”角色与意识形态 四、一场争论:在真与假之外 (一)只是观点之争? (二)弦外之“因” (三)争沦的继续 (四)延展事实:隐蔽语本的作用 五、批评的可能空间 (一)声音与立场 (二)说法与秩序 (三)在矛盾中生存 (四)为教育立言:何以可能? 第四章 合法化表达 一、表达的坛场 (一)会议:“共识”的达成 (二)培训:仪式化改革与资本形成 (三)出版物:“人物”的生产 二、表达的视界 (一)东西比较:他者想像 (二)新旧划界:破与立 (三)关键词的生产:“标准”的新说法 三、表达的立场 (一)上与下:不同的力量 (二)快与慢:不同的声音 (三)城与乡:不同的设计 四、合法化的延伸 第五章 改革行动的组织化 一、常设机构:“课程中心”的创建 (一)角色模糊与改革行动 (二)从附属性组织到公益性组织 (三)组织空间的拓展 二、临时性组织:项目组及其网络 (一)案例:一个网站的筹划 (二)国家、市场与知识生产 三、改革行动的组织化动员 (一)行动者·国家·社会 (二)组织化动员:从“命令”到“参与” (三)改革行动的多元参与 第六章 讨论:“旁观者”知识学与“参与者”知识学 一、“旁观者”与知识社会学的传统 (一)别处的生存 (二)漂浮的立场 (三)绝望的话语 二、“旁观”与“参与”:社会变迁中的视角选择 三、行动参与: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 (一)共用的行动空间 (二)参与行动的逻辑:相容与排斥 (三)行动的意义域 四、“参与者”知识学与当下中国的教育知识变革 (一)叙拉古的诱惑与尴尬 (二)参与者知识学与理论建构 (三)教育改革与教育社会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