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山兀鹫 |
释义 | 高山兀鹫(学名:Gyps himalayensis)是隼形目鹰科的鸟类,大型猛禽,全长约110cm。羽毛颜色变化较大,成年兀鹫上体除翅、尾外褐白色,下体褐色,头部和头侧裸露具丝状羽毛,栖息于海拔2500~4500m的高山、草原及河谷地区,多单个或结成十几只小群翱翔,有时停息在较高的山岩或山坡上。经常聚集在“天葬台”周围,等候啄食尸体。主要以尸体、病弱的大型动物、旱獭、啮齿类或家畜等为食。分布于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土耳其、帕米尔东部和中国。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高山兀鹫 中文目名:隼形目 中文科名:鹰科 中文属名:兀鹫属 同物异名:Gyps himalayensis Hume,1869, Gyps himalayensis Hume,1869, 中文俗名:坐山雕 拉丁文目名: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Accipitridae 拉丁文亚科名:Accipitrinae 拉丁文属名:Gyps 拉丁文种名:himalayens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Hume,1869 英文俗名:Himalayan Griffon 外形特征大型猛禽。全长约900~1200毫米,体重8000~12000克左右。上体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状条纹及淡色羽缘。2龄幼鸟上体羽缘为桂红色,下体桂红色但有白色条纹,头部的绒羽渐为丝状羽替代,颈部有很长的矛状羽;3龄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翎领有桂红色羽缘。成鸟两性羽色相似。头被黄白色毛状羽和绒羽;头侧、颏、喉为毛状羽,短而稀疏;颈细而裸露,基部具明显而宽阔的灰白色长翎羽,有淡褐色轴纹。翅和尾黑褐色。下体淡黄褐色,具淡色纵纹。嘴形高大而侧扁,先端弯曲。嘴灰绿色或铅灰色。脚暗绿灰色。额和头顶有淡黄色绒状羽,颏下有一小簇黑羽,形长如须。 分布范围分布范围:中亚至喜马拉雅山脉。分布状况: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中国西部及中部高海拔栖息环境下的常见食腐肉的鸟。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内蒙古 四川 云南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国内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雪岭云杉 托木尔峰 六盘山(宁夏) 卧龙 天池(新疆) 阿尔金山 高黎贡山 国内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阿尔金山 阿尔金山 喀喇昆仑山 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西段 昆仑山-西段 怒山 天山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山地 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 青海湖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尤尔都斯盆地 南部天山山地 东部天山山地 东疆戈壁丘陵 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 巴音布鲁克 托木尔峰南坡(琼台兰河) 那拉提 天山山脉 乌鲁克恰提 红其拉莆 民丰 口门子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而严寒的高山。1~4月份繁殖,多筑巢在悬崖边缘上,旧巢多修复后继续使用。每窝产卵1枚,白色,一般无斑点。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长时间在空中寻找动物尸体或动物病残体,发现后落地撕食。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大天鹅),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 高山兀鹫栖息于高山和高原地区,常在高山森林上部苔原森林地带、高原草地、荒漠和岩石地带活动,或是在高空翱翔,或是成群地栖息在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出现在雪线以上的空中,繁殖期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至6000米的山地,冬季有时也下到山脚地带活动。不善于鸣叫,叫声为“嘶,嘶”或“哼,哼”的喉音。主要以腐肉和尸体为食,一般不攻击活的动物。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敏锐,常在高空翱翔盘旋寻找地面上的尸体,也常通过嗅觉闻到腐肉的气味而向尸体集中,有时为了争抢食物而相互攻击。在食物贫乏和极其饥饿的情况下,有时也吃蛙、蜥蜴、鸟类、小型兽类和大的甲虫和蝗虫。由于较少捕食活的动物,它的脚爪大多退化,只能起到支持身体和撕裂身体的作用,但可以更为方便地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动。为了从一些很大、很结实的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的尸体上去拖出沉重的内脏,将肌肉一块块地撕下来吃掉,使它的嘴变得异常强大。另外,由于取食尸体的需要,它的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变成了短短的绒羽,或者干脆裸露无羽,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将头部伸进动物死尸的腹腔之内,而不会污染羽毛和造成阻碍。颈部的基部生长的一圈较长的羽毛则构成领襟,象人用餐时使用的的餐巾一样,起到防止弄污身上羽毛的作用。由于体形较大,翅膀大分宽阔,非常适合于在长时间、远距离的翱翔飞行中节省体力,对于寻找难以得到的动物尸体十分有利。为了争抢食物,它总是伸直头部,张开翅膀,将肩部的羽毛竖立起来,不停地向前跳动着,作着恐吓的动作。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2~5月份。通常营巢于高原上的悬崖岩壁的凹处,据说它非常喜欢用细长如剑的藏羚角来筑巢,有时收集的数目多达100枚以上。每窝通常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绿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偶尔被有褐色斑点。每对常单独繁殖,有时也见4~5对在一起繁殖。 保护级别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1996 濒危因素环境污染:兀鹫致危的主要因素是多年来草原大面积的灭鼠,吃残鼠二次中毒死亡的较多。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