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慕容 |
释义 | 高慕容,诗人,1976年5月生,山西代县人。在雁门关下长大,是一位具有鲜卑血统的汉族诗人。有诗歌被翻译成英语和日语介绍到国外。 中文名:高建峰 别名:高慕容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代县人 出生日期:1976年5月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流年》《时间的马车空荡荡过去》《送别》 概述高慕容的诗歌注重音韵与节律的相互和谐,在形式的排列上追求长句的整齐,在音韵上以口语活力为基调,杂揉了古典诗词的品味与旨趣。 高慕容诗歌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诗歌音响效果的创造。他的诗歌具有金石之音,且弥漫神秘气氛。在日本有很多读者喜欢他的诗歌,虽然他的诗歌在不断传达着人世的哀怨、凄清和忧伤。 高慕容是游离在主流诗坛之外的诗人。他在北方的小镇安静地写诗,是一位自由主义诗歌写作者。他的自由表现在相对于古典传承的自由,相对于外国翻译诗歌影响的自由。 他的诗歌在传递幽怨的同时,表达了来自底层生活的感悟,充满了对人类永恒情感的佑护,对文化遗存和天地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求。 高慕容诗歌自选集1、春来以后 2、轻舞春衫 3、欲说还休 4、往事如烟 5、爱与哀愁 6、寂寞怀念 7、午夜梦回 8、梦的季节 9、在阳光下流浪 10、以后的以后 11、花前月下酒 12、走在路上的蚂蚁 13、风吹冷了月光 14、人生底线 15、黄昏从天上来 16、稻草人的心思 17、春天的坎坷 18、梦里几许乡愁 19、无处安放的青春 作品展示慢文/高慕容 夏天的清晨, 我无意中看见了命运的风,在 时光里摆动。 看见尘世上,无数张 盛开的脸,承接了来自天堂的闪电。 小小的褐色蚂蚁,在大地上, 不停转圈。 它梦里的故乡忽近忽远。 细碎的脚印, 验证了流水之上的从前。 对于它, 我的生命是慢的。转瞬间的黄昏, 可能就是它的一生。 比我更慢的 是这颗蔚蓝色的星球。虽然它 在不停旋转。比星球更慢的,应该是 孤独。这些年来, 悲喜如炊烟。 时续时断。但我一直缄默不言。 在早晨,在夏天。多少次对着 门前的水车,我 都不敢吐露真言。我 不敢说出 心中的秘密,和 徘徊在孤独之间的 人世冷暖。 2008.5.31 深秋的科尔沁草原文/高慕容 西拉木伦河你一定去过。与你策马跑过的科尔沁草原。 风冷草黄。牧人的蒙古包,是草地上的白云。 我所知的往昔,在驼背上,晃呀晃。沙丘在 缓慢移动,那些遮脸的纱巾,一直向南,向南。 对于你的科尔沁,我是世上最孤独的人。 马头琴弹奏不出的辽阔,马蹄可以踏过。 你的老哈河啊,你的背后,你的科尔沁草原,太阳落成一个圆。 寸草苔抓紧了晚霞。地榆、拂子茅和马蔺,藏在秋天的关节里。 我知道,天气会一日日冷下去。坨子地上的霜, 会日渐发白。如果马头琴声,可以无限传递。 我想,你一定听见了我哀怨的低语。在今世,有些乐谱 注定会失传。绣迹的蹄铁脱落。我最深刻的守望, 除了你,就是这万丈的草原。如果你挽不住青春骨缝 间的流水,我的绝美的琴声,一定会继续低落下去。 直到我的喉咙,疲倦在歌唱的唇边。 你的祷语,我耳熟能详。今天,我盼望。 你一定要说出看不见的未来,包括消失的宫殿, 寒冷的北风,裹紧我的单薄的衣衫。 马背上,你坐在我的怀前,在秋虫躁鸣的科尔沁草原, 我一直担心,虽然与你同行 却总是相顾无言。 2007.10.30 沧 桑文/高慕容 遇见你的时候,秋水正漫过九月的河堤。我的思念, 在你可能出现的巷口,设下埋伏。秋叶落下, 像某首诗歌的自然分节。在那个遥远的北方城市, 未知的徘徊,缘起一个字。是定格的回忆。 跋山涉水之后,谁突然的言辞,会打破沉默。会 在秋风归去的码头,留下破碎的孤独。抱着 露水回家的人,也抱着眼泪。霜气又白,北雁南飞。 我说的沧桑,不是消逝的河流,不是日子里, 隐秘的变故。是那些转瞬间的悲与喜,和 自己依次包裹的,藏在伤口里的记忆。那个人, 那些事,那年,那月,那日的风雨。我知道, 我会随着时光,一天,一天,老去。旧日的风景, 已铺满今天的路。在生命的旅途,我是单衣的客。 那个默念你名字的人,在这个晚秋,会离奇出走。 藏身于某一爿无人光顾的小店,静对灯烛,掩面长叹。 如果此刻,天正下着小雨;如果你,愿意分摊忧郁; 你就会发现,在你的面前,这个侠骨柔肠的刀客, 会背过身去,在眼泪滴落的一瞬,丧尽祖传的十八般武艺。 2007.10.3 姐姐,你在张望谁的八月文/高慕容 姐姐,你在张望谁的八月?菊花照亮的怅惘。 八月,风比水冷。白桦林中,双手握不住阳光。 阳光已铺满对面的山岗。我是一个健忘的人, 在久违的白桦树下,想不起,你说过的话。 时光的刀,一挥而下,砍掉了往事的尾巴。 真正无法透彻的,就象你脚下的土地,流过 峡谷的小河。深埋的,远走的,都是 未知的秘密。张望为谁?八月,容不下你的悲。 尘世上,那个采菊的人,已经归隐。姐姐,我信。 石头无法生根。比脚步更快的,是秋天的风。 2007.8.27 黄昏,沿着沟渠割草的人文/高慕容 从草滩深处走来的人,鞋上带着草根。 苍茫的绿,加重的雾气,轻堆的烟。 一个坐在沟渠上的背影。如果这个时候, 有一把镰刀,定会分开草丛里的路,另外的 一根绳子收紧散落的青草。返照背影的水, 泛着暗绿色的光,顺着夕阳走低了。 弯下腰去,赤裸的脚踝,隐没在暗淡的光里。 哼唱的歌谣也一声比一声低。此刻,我正忙于 枉自猜测他的身世,而身后,来临的黄昏, 只用一丈暮色,就藏起,尘世上最深的秘密。 2007.8.10 六月的葵花文/高慕容 我不止一次走近夏日的原野,屏住呼吸,聆听 禾苗拔节,帮助蚯蚓搬家,在种子砸出的坑里, 注目秋天。多么好的事,在乡村绵长的日子间, 我提着瓦罐,送水送饭。把孝心尽到地头。 我说,原野上的葵花,是乡村里的黄金。 每一株小小的禾,都是秋后颗粒饱满的笑脸, 她追逐阳光,耐心生长,用一生的光阴,回报, 土地,回报,为她流汗流泪的人,她小心翼翼, 用卑微的生命,和村庄对话,与乡亲结缘, 在整个收获时节,低着头,用沉默歌唱丰收。 六月的葵花,是乡村的宝典。六月的成长, 我关注,就象我关注乡村打谷场上的后秋,关注, 葵花被三轮车从故乡运走,关注乡亲们的纯收入。 六月的葵花,又一次来看你,我弯腰拔掉, 脚下的草。我和你面对面站着,谁都不说话, 任斜阳的光,打在迎风而至的一粒尘埃之上。 2007.7.12 对高慕容的评价“飞翔的骨架”——晋文艺第五期重点推荐诗人高慕蓉简论 高慕容诗作在今年的变化十分明显,而且相当成功。他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叙述方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源源不断的、质量相当的诗作诞生,足以证明这一点。 ——唐晋《晋文艺创刊号诗歌简评》 倾心于古典意境,注目于田野美景,高慕容的写作明显带有“反现代主义”的品质。他对我们置身其中的残酷现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些遥远的,和谐的,古朴的,衰亡的事物激发了他的灵感。浪漫的情怀,唯美的意象,散淡的个性,因此突显无遗。——金汝平《晋文艺第二期诗歌简评》 网络给高慕容诗歌带来的蜕变是惊人的。在他的博客中我曾留言说,他给自己安装了一台制造诗歌的机器;让源源不断作品象商品一样被生产出来。他已发明了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的抒情风格和声音模式,在近期比较固定下来的类似‘英雄双行体’的格式里,以或古典,或流行,或怀旧,或幽思的姿势,不断指挥着他的词语乐队尽兴地演奏。——赵泽亭《晋文艺第三期诗歌简评》 高慕容的《月光谣》是他习惯的两行诗,两行应该更要强调音节顿挫之美,这首冷月下的抒怀他将字句切得很短,再横切四段,是心细之碎。——候勇《晋文艺第四期诗歌简评》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诗歌象一条季节河忽然陷入了枯水期。在史无前例的经济浪潮冲击下,所有的人不得不为生存而疲于奔命。对金钱的狂热追逐把诗歌远远地推出了公众的视野。在自嘲式的“饿死诗人”(伊沙语)的口号下,公开讨论诗歌成了一种可耻或弱智的行为。诗歌的声音几乎从历史的耳朵里消失,甚至连对诗歌的不满与私下的抱怨也没有。这种沉寂的状态直到世纪之交才有所转变;随着各大出版社相继推出一系列诗歌丛书之后,各种年度诗歌选本也应运而生。诗人们终于耐不住寂寞,陆续自费出版着自己的诗集;由各种团体或学会组织的诗歌讨论与笔会也开始活跃起来。整个诗坛出现了一种劫后余生的复苏景象。诗歌以多元化的暴发姿态重现江湖;但在我看来,这种喧闹与嘈杂的繁荣深处已经不再象八十年代那样纯粹而充满激情,而是深深地打上了商业操作的烙印。一些真正倾心创作的诗人及其作品并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却给孤独的诗歌写作带来了新的刺激与活力。随着数不清的诗歌网站与论坛的建立,特别是近年来个人博客的普及,中国诗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种新局面带来了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沉寂多年一直默默无闻的中生代诗人一个一个象暗礁一样不断浮出水面;另一个是新生代的诗人不断地加入,并通过网络写作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次《晋文艺》网刊推荐的诗人高慕蓉,正是从网络里迅速成长起来的新锐诗人中比较典型的个案。 高慕蓉,本名高建峰,山西代州人,七十年代中期出生。我对他网络化之前的作品并不陌生。在去年为《惊蛰》选编的忻州版块诗辑里,采用了他的三首:《流年》、《时间的马车空荡荡过去》与《送别》。----乡村体裁,传统的表现手段,带有明显的民谣体的夸张抒情,以及感染了古典诗词趣味的松散句型,总之,他只给我留下了一个技术上及待提高的初学者的印象。今年早些时候他开通了自己的博客,成批的诗作源源不断地被写出,并且在音响效果和形式排列上都作了各种大胆的尝试与艰辛的努力,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作品的水准与品味得到了本质上的脱胎换骨。由于他惊人的创作量与澎湃汹涌的写作激情,博友们把他近期比较固定下的诗歌方式戏称为“慕蓉体”。在私下的交谈中他透露他笔名的含义。他一开始写诗就受到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影响;再者,他家族的血缘里混合了蒙古草原的血统,而“慕蓉”作为北方草原里一支人才辈出的贵族,一直令他羡慕不已;这样,他将笔名从“高烽”改成“高慕蓉”便不觉为奇了。或许,正是由于他天性中那种隐密的激情,以及对词语深处音调的敏感,才使他有机会在短时间里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人抒情风格。我曾在自己的诗歌随笔《象牙塔札记》里记下了对诗歌音乐性的感悟:“比之于写散文,写诗最大的诱惑在于,诗人可以在词语中演奏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其实就是语言的乐器。”对于一个深陷创作旋涡之中的作者来说,诗歌中的声音问题几乎就是一种写作的机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一首诗里,声音往往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它既可以把一首诗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又可以使一首诗全盘涣散。英国现代派诗歌大师爱略特不只一次地强调:声音即个性。的确,独特的声音既是诗人个性的内在渴求,又是诗人创造力的体现与考验。在中国新诗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很多优秀的诗人都意识到了音韵与节律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要性,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现与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闻一多提出的“音尺”概念,与卞之琳提出的“顿”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我在这里对此不作深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新诗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很多优秀的诗人在意象与节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且在主要发挥以口语为基础的现代汉语的特长下,形成活泼节奏的方面作出了很多的突破。对于一个敏锐的读者来说,从丰富多样的文本中,当代诗歌的声音显示了极大的丰富性与创造性。正是在这一关键因素上,高慕蓉恰恰表现出了他过人的才华与不可代替的个性。他的诗在形式的排列上追求长句的整齐,在音韵上以口语活力为基调,杂揉了古典诗词的品味与旨趣,在音响效果上有一种飞禽在空中滑翔的兴奋感与自如度。在夏天的一次私下交流中,他道出了他对诗歌形象化的描述——“诗就是词语的飞翔”;当我问他心目中诗的最高境界时,他说:“让羽毛脱光,只留下骨架在空中飞翔。” 对于一个年轻诗人来说,在短时期内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并写出数量惊人的作品已实属难能可贵;虽然他依旧受着非诗的、流行的、空乏的、重复的诸多因素的困扰,但他所创立的个性抒情风格,与近200首诗作,足以赢得包括我在内的山西诗界同仁们的期待与尊敬。在文章的最后让我选择他最新的几行诗来结束这篇匆忙而粗糙的短评吧: 在坎坷世间,跌跌撞撞赶路的人,北风将再次 吹冷褴褛的背影。枯枝样的手抬了起来, 颤抖着,低低的一声惊呼,象是在召唤最亲爱的人。 2007/12/30/原平竹林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