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汗 |
释义 | 词语简介词目:佛汗 拼音:fó hàn 出处:传说 北魏 洛阳 平等寺 外涂金铜佛像,每当国家将有事变时,辄遍体皆湿。时人称为“佛汗”。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 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两目垂泪,遍体皆溼,时人号曰‘佛汗’。”参见《魏书·灵徵志》。 佛 fó读音fó fú bì bó 繁体字:佛 异体字:仏 汉字首尾分解:亻弗 汉字部件分解:亻弗 笔顺编号:3251532 笔顺读写:撇竖折横折撇竖 部首笔画 部首:亻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五笔86:WXJH 五笔98:WXJH 仓颉:OLLN 笔顺编号:3251532 四角号码:25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F5B 基本字义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广泛地说,也可指已经大彻大悟的修行人。由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通常也用带佛字的词语表示对人的尊敬,尤其是对方与信佛或与佛教有关时,如:~爷。借花献~。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详细字义〈名〉 1.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汉传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2. 佛教 [Buddhism] 攘斥佛老。——韩愈《进学解》 3. 比喻慈悲的人 [kindhearted person] 民举手加额,呼余为佛。——宋· 吕祖谦《吕氏家塾记》 4. 佛陀教化的世界: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国、佛土 5. 佛教活动的场所或佛像等:佛堂、铜佛、佛座(安置佛像的台)、佛殿、佛宝(佛教中三宝之一。) 其他词义: 1. 佛、髴 fú 2. ——见“仿佛”( fǎngfú) 3. 另见 fó 常用词组1. 佛法 fófǎ (1) [Buddhist doctrine]∶佛教的教义 (2) [Power of Buddha]∶佛所具有的法力 2. 佛光寺 Fóguāng Sì [Foguang Temple] 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寺之一。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殿于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于金天会15年。大殿、配殿还有唐幢、唐塑、壁画、墨迹题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间的瑰宝 3. 佛教 Fójiào [Buddhism]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4. 佛教徒 fójiàotú [Buddhist] 信仰佛教的人 5. 佛经 fójīng [Buddhist Scripture]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 6. 佛龛 fókān 7. 佛门弟子 fómén dìzǐ [followers of Buddhism;Buddhist] 信奉佛教并从事佛教活动的僧侣及信徒 8. 佛山 Fóshān [Foshan] 广东省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上广州西南,人口30万。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现为丝纺工业中心。香云纱和艺术陶瓷为其名产 9. 佛事 fóshì [Buddhist ceremony(or service)] 在佛教场所举行的消灾、祈福、超度、纪念等佛教活动。 10. 佛寺 fósì [temples of Buddism] 佛门的寺院 11. 佛塔 fótǎ [pagoda] 佛教徒用石、砖、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耸的多层建筑 12. 佛图 fótú [pagoda] 塔的别名 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世说新语·言语》 13. 佛陀 Fótuó [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佛陀生于释迦族,故又名释迦牟尼 14. 佛眼相看 fóyǎn-xiāngkàn [regard with mercy] 比喻善意地看待,不加伤害 15. 佛像 fóxiàng [figure of Buddha] 佛的各种像 16. 佛牙 fóyá [tooth relic of Buddha] 指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佛教徒视为珍宝 17. 佛爷 fóye (1) [Buddha]∶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泛称佛教的诸神 (2) [emperor]∶清代对帝王、帝后的尊称,后专指代慈禧太后 (3) [God;Heavens]∶慨叹语,犹如“老天爷” 你别这样做,我的老佛爷 18. 佛珠,佛珠儿 fózhū,fózhūr [beads] 念珠,佛家用来入定的用品 老尼手捻佛珠,道声“阿弥陀佛” 佛 fú基本字义1. 〔仿~〕见“仿”。 2. 古同“拂”,违背,违反。 详细字义〈动〉 1. 通“拂”。违背 [violate] 佛,戾也。或作拂。——《集韵》 佛 bì 基本字义 1. 古同“弼”,辅弼。 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沙子。 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信仰面很大的还有毗卢佛(大日佛)等。从佛身说,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等。 汗 ·康熙笔画:7 ·部外笔画:3 《广韵》《集韵》《韵会》侯旰切《正韵》侯干切,𠀤音翰。《说文》人液也。《关尹子·八筹篇》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时珍曰:汗出於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故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史记·蘇秦传》挥汗成雨。《前汉·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龙》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无涯貌。《左思·吴都赋》溃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马相如·上林赋》采色澔汗。 又澜汗,长貌。《木华·海赋》洪涛澜汗。 又汗汗,水广大无际貌。《郭璞·江赋》汗汗沺沺。 又质汗,药名。 又《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正韵》河干切,𠀤音寒。可汗,酋长之称。读若克韩。 又番汗,汉县名。音盤寒,属辽东郡。 又《唐韵》古寒切《集韵》居寒切,𠀤音干。馀汗,县名。《前汉·地理志》属豫章郡。《应劭注》汗音干。 又《韵补》叶彤甸切,音苋。《蘇辙·夏夜诗》老人气如缕,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气净如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