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方红水库 |
释义 | 黑龙江东方红水库东方红水库位于海伦县的东北部,呼兰河二级支流扎音河上,距县城2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其中:扎音河438平方公里,截引谟尔河上源南北河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总库容1.62亿立方米,是以防洪和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多年调节的综合利用水库。 水库枢纽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和电站组成。大坝为碾压式带铺盖的粘土均质坝,长520米,最大坝高18.6米。溢洪道为河岸式,位于土坝右侧鞍部,长1050米,底宽20米,设有5孔闸门,最大泄洪能力300立方米/秒。输水隧洞在土坝右侧,溢洪道的内侧,长201米,内径2.4米,进出口设有平板钢闸门控制流量。电站为坝后引水式,装机2台,总容量500千瓦,尾水和灌溉用水泄入原河道。 建设历史东方红水库1958年7月动工兴建,因水库地址与海伦县东方红农场(今红光农场)毗邻而得名。水库工程建设初期,由松花江专署水利局和省水利厅呼兰河流域勘测设计组设计(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海伦县自行筹集资金,动员全县农村劳动力施工。1958年10月土坝初步合龙。1960年建成输水隧洞和挖通溢洪道,共完成土石方7.3万立方米。由于水库工程是在“大跃进”时期上马,急于求成,设计标准偏低,加上条件所限,坝基承压水未作处理,坝下游坡保护层由腐殖土堆筑,坝顶未做保护层,冬季施工又未碾压。输水隧洞洞身有58米未衬砌,衬砌部分有漏水现象。溢洪道仅为防汛需要开一个口,断面、高程均不能满足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要求。 整修续建1962年,东方红水库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进行整修续建。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省水利第三工程处施工。整修续建工程有:(1)土坝裂缝处理,坝后坡培厚及整形,坝顶加高填筑,右侧山坡接头处理,坝前粘土铺盖,坝后平整及镇压。(2)溢洪道开挖,边坡整修,渠道护砌,闸室及公路桥修建。(3)输水隧洞进口渠道开挖,钢闸门和启闭室整修,隧洞衬砌,出口灌溉支管控制室及消力池混凝土浇注。(4)电站(新建项目)厂房、输水压力管及机电安装等。整修续建工程于1965年6月全部完工。两期工程建设,共完成土石方58.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53万立方米,使用人工275万个工日,总投资11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50万元,集体投资及劳务折款239万元。 东方红水库整修续建工程竣工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没有经上级主管部门正式验收,工程上存在一些问题,以后又陆续进行维修。(1)1966年9月遇6级以上北风,土坝迎水面块石护坡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将土坝迎水面护坡全部翻修,兴利水位以下部位用50×70×20厘米的混凝土预制板护砌,兴利水位以上用30厘米以上块石护砌。1973—1980年对坝后老河道用碎毛石镇压,工程量4.58万立方米。1979—1983年对老河道(天然排水减压沟)两岸边坡用50×70×10厘米混凝土预制板护坡。(2)1976年对溢洪道进行消险,底宽扩到20米。1984年在原溢洪道出口段挡土墙处用浆砌石护砌264米。1985年改装平板钢闸门,启闭机改为电动手动两用;原溢洪道公路桥加高4米,原桥面改为闸室工作桥,在闸室工作桥上面另修建公路桥。(3)开挖引水渠,引讷谟尔河上游南北河水,补充水库来水量。 水库效益东方红水库建成后,在防洪方面,下泄流量一直没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1960年库区3日最大降雨量142.9毫米,入库洪峰流量300立方米/秒,水库仅下泄28.8立方米/秒,削减洪峰90%以上,使下游扎音河两岸11个村屯,2.5万人口,2.5万亩耕地免受洪涝灾害,并使水库下游25公里的滨北线铁路免受洪水威胁。灌溉方面,水库兴建前扎音河两岸灌溉面积仅1000亩,水库建成后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利用水库水源灌溉水田达4.15万亩,水源有足够的保证率。电站供应红光农场和双录、东方红、护林等3个乡用电,1969年与国家电网联网供电。从1959年开始渔业生产,到1985年共捕捞商品鱼135万公斤。1973年开始搞鱼种生产,现有鱼池383亩,每年可产秋片5万公斤以上。 生态特征 初级生产力及有关指标面积 2.520万亩 深度 平均水深 4.50米 形态描述 东方红水库(黑龙江) 黑龙江水系, 面积2.53万亩, 深度4.5米, 透明度32.5厘米,底质:泥沙。 黑龙江水系, 东方红水库水系, 水域, 初级产量日0.94克氧/平方米.日, 初级产量年396千卡/平方米.年, 鱼产量1.86千卡/平方米.年, F/P0.47, 生物量19.4克/平方米, 日P/B0.30, 总氮1.747毫克/升, 无机氮0.241毫克/升, 总磷0.052毫克/升, 磷酸盐, 有机物耗氧13.58毫克/升, 透明度32.5厘米。 浮游生物(毫克/升) 浮植产量0.940, 浮植现存量4.300, 浮植优势种硅藻、裸藻, 浮游动物量3.650. 水库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毫克/升)及其组成 浮植生物量4.300, 硅藻占门33.5%, 绿藻占门2.1%, 金藻占门0.0%, 甲藻占门30.0%, 裸藻占门31.1%, 蓝藻占门3.3%。 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与季节变化(毫克/升)原生生物量0.02, 轮虫生物量0 .61, 枝角生物量1.77, 桡足生物量1.26, 总生物量3.65。 营养类型 浮游植物产量:贫, 浮游植物生量物:中, 浮游植物优势种:中, 无机氮:中, 总氮:富,总磷:富, COD:富, 水质营养状况属于中营养型。 底栖动物的密度(个/米)与生物量(克/平方米)(密度/生物量) 调查日期:82年8月, 底栖动物:10, 环节动物:无, 螺类:无, 蚌类4/0.076, 甲壳类:无, 摇蚊科幼虫:12/0.037, 其它水昆虫:16/0.062, 其它:无, 总计:32/0.175, 总平均:32/0.175。 黑龙江铁力县东方红水库东方红水库位于铁力县王杨乡中铁屯,始建于1958年,到1981年完成配套工程,共用土方10万立方米,石方9.5万立方米,耗资71万元。该水库为国家中型水库,是县内最大的水库。以蓄水灌溉为主,兼营养鱼业。水库西侧筑拦水坝,坝长1 100米,高9.3米,设有4孔泻洪闸1座。设计库容水量69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养鱼220万尾。 广东东方红水库东方红水库(Dōngfànghóng Shuǐkù)在新会县城南51公里,古斗山东南麓。原以库址土名“石石达”为名。1971年7月1日电站发电时,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改称“东方红水库”。集水面积38.6平方公里,正常库容2372万立方米。? 福建莆田水库东方红水库位于莆田、福清两市交界的秋芦溪支流算溪中游,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供水等综合利用的重要中型水库,上游集雨面积62.3km,水库总库容2150万m,总装机容量1MW,年发电量180万kW·h。主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47.4m,坝顶长431m;付坝位于左岸,系多种土质坝,最大坝高22.9m,坝顶长182.5m。溢洪道布置于付坝的左端,放水系统埋设于主坝的左岸,厂房布置在左岸输水涵管的尾部,分为上下厂房,上厂房安装3台0.2MW和下厂房安装1台0.4MW的水轮发电机组。工程设计灌溉农田4.2万亩,最大实灌3.0万亩,年供水量2500万m。 水库枢纽工程由有主、副坝两座,均为粘土心墙坝,基础中浇有混凝土齿墙1道,主坝最高为47.5米,坝顶长413米,坝顶宽6米,砌石防浪墙1道,高0.8米。副坝最高为24米,长151米,位于主坝左端,迎水坡用干砌块石护坡,背水坡上用草皮护坡,库内较为平坦,淹没土地1514亩,总库容量2275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150万立方米。输水涵洞位于主坝左侧,长171米,钢筋混凝土圆涵结构,直径1.5米,采用锥阀启闭,输水流量为4.5立方米/秒,进口矗立一座圆形钢筋混凝土放水塔,高38.5米,深埋入主坝内坡之中。溢洪道位于副坝左侧山坡上,劈坡挖槽,紧靠副坝,进口处为八字墙,左岸开成1∶1边坡,控制闸1座5孔、孔口高宽为5×6米,长34米,设置胸墙,形成孔口射流型式,闸墩厚度1米,长16米,钢丝网混凝土弧形闸门,闸门下游连接陡坡段,基础为风化岩石夹杂壤土,混凝土块衬砌防冲,末端接挑流鼻坝消能,长11.2米。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二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水库渠道渠道工程由莆田、福清两市水电局负责勘测设计和施工。左右干渠共长47.24公里,左渠28.57公里,经江口镇的官庄、东大、上后、莆江到福清县新厝公社,直到塘边军垦农场,灌溉面积1万亩;右干渠长18.67公里,经官庄、顶坡、园下、园顶,建倒虹吸管横跨萩芦溪后再经后坊、刘庄,直达石东、石西、后郭高地,原计划灌溉1.5万亩,因部分农地开发建房建厂,且与南安陂灌溉交叉,至90年代初仅灌溉6000亩。 勘测建设东方红水库于50年代福建省水电厅设计院进行勘察,因条件较好,当地干部群众也迫切要求修建,以解决江口、涵江一带旱地灌溉问题。1966年福建军区、省水电厅召开莆田、福清两县领导协调会,决定由福清塘边军垦农场、莆田县、福清县3家共同兴建,确定分水比例:莆田县占60%,福清县(包括军垦)占40%,由5020部队牵头,师首长担任总指挥,两县各派县委常委1人为副指挥,1966年10月破土动工,1969年5月竣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