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局 |
释义 | 1、1945年9月,中共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控制东北的决心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的工作。到1945年12月,全国各解放区调往东北的部队达10.7万多人,干部约2万人,其中有中共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20人(含4名政治局委员),大大加强了中共在东北地区的力量。在9月15日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并且第二天就电告各大解放区。 1946年6月3日,中共中央为进一步推动东北的工作,给东北局发出指示,重申了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方针,要求东北局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6月16日,中共中央为加强东北工作的领导,发出了关于东北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决定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并由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5人组成东北局常委。 7月3日至11日,改组后的东北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当时北满根据地的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在东北的中共中央委员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蔡畅、林枫和候补中央委员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陈郁、肖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共19人,以及部分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 1945年11月至1946年3月,东北局由沈阳迁往本溪,这段时间,完成了我党由“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转变;形成了发展4大根据地思路;组建了4大军区;组建了3纵、4纵两大主力纵队。 2、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全国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和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命,分别是“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林彪;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东北局成立1953年的高饶事件直接导致了大区制的撤销。有“东北王”之称的高岗和掌握着华东区党政军大权的饶漱石,从1953年下半年起利用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进行调整的时机,进行一系列篡党夺权阴谋活动。12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高饶的阴谋提出了严重警告。1954年2月召开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高、饶受到了严厉批评。1954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关,各大区行政委员会随同各中央局、分局一并撤销。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重新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由宋任穷任东北局第一书记,欧阳钦同志任第二书记,马明方同志任第三书记,黄火青、吴德、黄欧东、陈锡联同志任书记,喻屏、强晓初同志任候补书记。东北局成员由十八人组成,除上述人员外,还有赖传珠、冯纪新、关山复、周桓、白潜、王新三、倪伟、李范五、赵林等同志。后来,顾卓新同志于1962 年从国家计委调到东北局任书记。 关于东北局的工作任务,八月北戴河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局的时候,小平、彭真、富春同志都曾谈到过。他们讲了三条十四个字:工业支援全国;搞好农业;加强国防。十月北京会议期间,周总理对东北局怎样做工作又提出了十六个字:统帅一切,贯彻一切,承上启下,顶上护下。 东北局成立的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1960 年11 月初于长春南湖招待所召开的。东北局机关设在哪里的问题,当时考虑,长春地理位置居东北地区的中心。经过研究,大家建议设在长春。后来,周总理的意见还是设在沈阳,因为沈阳历史上就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东北局第一次全体会议后,东北局机关就设在沈阳了。 1965 年,东北局人事作了一些调整。鉴于赖传珠同志去世,白潜、冯纪新、关山复同志相继调离东北局,沈越同志任计委主任,倪伟同志任财委主任,喻屏和强晓初同志不再兼任组织部长和秘书长工作。东北局委员新增加了曾绍山、吴宝山、沈越、张树德、李治文、徐元泉、于林等七位同志。 总的说,东北局的班子是团结的,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东北局的领导集体团结一致,齐心努力,同东北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做了许多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为推进东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宋任穷个人来讲,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摆脱“左”的束缚,如在一段时间里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工业方面“以钢为纲”等。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当时东北的工作有缺点也有错误。在宋任穷主持东北局工作的六年多时间里出现的问题,当然应该由宋任穷负主要责任。1966年东北局撤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