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雕版印刷术
释义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印书方法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发展历史

社会背景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佛教的兴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对印刷术发明、发展的精确概括。

东汉时期的发展

自东汉以后。中国出现了300多年的分裂混乱局面。到隋朝又趋于统一。隋政府在文化上的建树,是大力提倡佛教,尊重儒学,广泛搜集历代典籍:在科技工程上的丰碑则是修建千古运转的大运河。由于倡导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大增。儒家典籍得以广泛流传。尤其是当时寺院林立,僧侣众多,无休止的抄写佛经,使人们迫切需求一种快速复制图文的方法,这就激发了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朝人毕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带到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 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雕版印刷的发展

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彩色套印的流行

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明代万历年间的闵齐、闵昭明、凌汝享、凌初、凌瀛初都是擅长套色印刷术的名家,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

中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农民起义的作用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弘简录》记载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中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纪的时候,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史料记载

《白氏长庆集》

唐朝时候,诗人白居易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扬州与越州一带,有人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或换做茶酒。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旧唐书》

《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

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

《家训》

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

唐代刻印的《金刚经》

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甘肃省墩煌东南有坐鸣沙山,早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些佛教徒在这里开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庙。山洞不断增加,佛像也跟着增多,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个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打开一看,里面堆满了一捆捆纸卷,其中有相当多的纸卷是唐代抄写的书籍,还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刚经》。

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印刷术的错误理解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个朝代中做过四个朝代的大官,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北宋《大藏经》

到了宋朝时候,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现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中国人民所诊视。

板材划分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

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么,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中国有个发明家叫毕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中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中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工作原理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专家认为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现在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相关内容

敦煌藏经洞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内藏大量唐五代的文献,除有大量的写本外,也有不少印刷品,从而使人们能看到当时印刷品的风貌。 藏经洞发现后,先后有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来到这里,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献,其中印刷品几乎全部被外国人盗走,国人无不痛心。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率考察队来到敦煌,盗走了大量文献,其中就有著名的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件现藏伦敦大英图书馆,这是印刷史上十分珍贵的一件印刷品。它为卷轴装,前有刻工精美的插图。后有刻印年代和施印者姓名,文字雕刻娴熟精美,印刷墨色均匀而厚重。一般认为它是印刷术发展到很高水平的产品。从落款可知,其刻印年代为唐咸通九年(868年),为王玠出资施印。该经全长5.25米,由7张印纸连接而成卷装,每张纸高26.67厘米,宽75厘米。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印刷品中,还有乾符四年(877年)历书和中和二年(882年)的历书,以及字书《大唐刊谬补缺切韵》。藏经洞的印刷品。约有几十件,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印刷,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不但刻印精良,而且品种齐全。

五代印刷动乱年代的奇迹

五代十国只有53年,朝代更迭频繁,各地割据,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但在印刷方面,并未受很大的影响,而是在唐代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证明了胡应麟关于雕本“扩于五代”的论断。五代印刷中,最为著名的是冯道(882—954年)主持刻印儒家的《九经》,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也是历史上由政府主管的第一次大规模儒家经典的刻印。这次刻印工程是在国子监进行,也称监本《九经》,它开创了国子监印书的历史。这对以后历代国子监印书有很大的影响。五代时。另一项印刷工程是驻守于甘肃西部一带的军事首领曹元忠(905—980年)主持的刻印佛像、佛经。曹元忠所印的佛经、佛像早已失传。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后,这些印刷品才大白于天下。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盗走文物五千件,其中就有曹元忠主持刻印的《观音菩萨像》(5件),《大圣毗沙门天王像》(11件),《文殊师利菩萨像》(11件),《阿弥陀菩萨像》(5件),《地藏菩萨像》等。在1907年斯坦因的盗品中,也有同样的印品。这些佛像印品,多为上图下文的单页。大都有刻印者、刻印年代,有的还有刻工姓名。例如在《观世音菩萨像》下部就刻有“弟子归义军节度、瓜沙州观察;曹元忠雕此印板。奉为城隍安泰、阖郡康宁;东西之游路开通;时大晋开运四年(947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月记。匠人雷延美”。曹元忠刻印的《金刚经》为折装,也有刻工雷延美的姓名。其刻印年代为天福十五年(949年)。雷延美是我们现知最早的刻版工匠。曹元忠组织刻印的一批佛像、佛经有两件刻有他的姓名。其他的五代敦煌印刷品大概也是由他和他的弟子所刻印,刻印都达到很高水平。五代时,由私人出资进行印刷活动的以蜀相毋昭裔(902—967年)最为著名,也可称为历史上第一个私家刻印书籍者。据《宋史》记载,毋昭裔印的书有《文选》、《初学记》和《白氏六帖》等。这些书都是自己出资刻印的。五代时,以杭州为中心的吴越。经济文化十分繁荣。以吴越国王(929—988年)为首的统治者,虔诚信奉佛教。刻印了较多的佛经。1917年浙江湖州天宁寺塔发现一件佛经印刷品《宝箧印经》,高7.5厘米,长60厘米,每行8—9字,卷首有图像,图像前印有:“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在宝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岁记”等文字,可知为公元956年所印。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在塔砖孔中发了另一件吴越国印佛经《宝箧印陀罗尼经》,框高5.7厘米,长205.8厘米,每行10—11字,图前印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记”,乙亥年为975年,已为宋开宝八年,但宋的统治还未达及吴越。鲁迅的《论雷峰塔倒掉》一文,记述了这件事。当时人们为了寻找印经,几乎将塔砖全砸碎了。1971年于浙江绍兴涂金舍利塔中发现另一件吴越国印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当时置于10厘米长的竹筒内,其刻印年代为“乙丑”年,即965年。除了发现的上述几件印刷品外,据记载,当时杭州的灵隐寺高僧延寿(904—975年)也印过十多种佛经和佛像,总数达40万份。首府设于江宁(南京)的南唐,据史载也印了很多书,著名的有刘知几(661—221年)的《史通》和徐陵(507—583)所编的《玉台新咏》。

宋、辽、西夏、金印刷的成熟时期

继五代之后,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为宋、辽、金时期,除了宋以外,在北方先后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在这一时期。印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印书量大增,印书品种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在印刷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印刷的成熟鼎盛期。 宋代翻开了印刷史上辉煌一页印刷术经过唐、五代几百年的发展,技术已日逐成熟,进入宋代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印刷业大兴,揭开了印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宋版书流传至今者已为数不多。历代藏书家都以拥有宋版书为荣。素有“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之称。因为宋版书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校勘精细。刻印精良,纸墨上乘。这都表现了当时高超的印刷技艺。宋代以文治国,几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宋代建国不久,就组织编写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部大型丛书,共计2500卷。随后又编写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大型史书,并在国子监刻印了《说文解字》、《十三经》、《十七史》等大型丛书。宋代民间印刷业的兴盛,开创了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在印刷史和版本学上分别将私人刻本称为家刻本、家塾本、坊刻本、书棚本等。家刻本多为文人及大户人家刻印自己或祖上所著书籍,也刻印自己认为珍贵的书。这类刻本多为赠送或低价出售,不以营利为主。例如,诗人陆游之子多次刻印其父的诗集,以赠亲友。在民间印刷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书坊刻书。宋代的书坊类似于现代的出版社,它集编书、印书、卖书为一体。它的特点是以营利为目的,由于有着市场的竞争,也很重视质量。宋代民间书坊印刷最为著名的有河南开封、福建建阳、浙江杭州、四川眉山以及江西等地。在唐、五代时期,佛教印刷品所占的比例很大,到了宋代。则以“经、史、子、集”四大类书为主体。印量及品种都大大超过佛经。但与前代相比,佛经的印量、规模等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史载,仅佛经总集《大藏经》就有六次刻印。继五代之后,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为宋、辽、金时期,除了宋以外,在北方先后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在这一时期。印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印书量大增,印书品种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在印刷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印刷的成熟鼎盛期。宋代翻开了印刷史上辉煌一页印刷术经过唐、五代几百年的发展,技术已日逐成熟,进入宋代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印刷业大兴,揭开了印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宋版书流传至今者已为数不多。历代藏书家都以拥有宋版书为荣。素有“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之称。因为宋版书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校勘精细。刻印精良,纸墨上乘。这都表现了当时高超的印刷技艺。

帝王重视文化建设

宋代以文治国,几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宋代建国不久,就组织编写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部大型丛书,共计2500卷。随后又编写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大型史书,并在国子监刻印了《说文解字》、《十三经》、《十七史》等大型丛书。宋代民间印刷业的兴盛,开创了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在印刷史和版本学上分别将私人刻本称为家刻本、家塾本、坊刻本、书棚本等。家刻本多为文人及大户人家刻印自己或祖上所著书籍,也刻印自己认为珍贵的书。这类刻本多为赠送或低价出售,不以营利为主。例如,诗人陆游之子多次刻印其父的诗集,以赠亲友。在民间印刷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书坊刻书。宋代的书坊类似于现代的出版社,它集编书、印书、卖书为一体。它的特点是以营利为目的,由于有着市场的竞争,也很重视质量。宋代民间书坊印刷最为著名的有河南开封、福建建阳、浙江杭州、四川眉山以及江西等地。在唐、五代时期,佛教印刷品所占的比例很大,到了宋代。则以“经、史、子、集”四大类书为主体。印量及品种都大大超过佛经。但与前代相比,佛经的印量、规模等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史载,仅佛经总集《大藏经》就有六次刻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4: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