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槽地台说 |
释义 | 地槽—地台说(Geosyncline—platformtheory)是关于大地构造的一种学说。地槽的概念是由霍尔(1859)和丹纳(1873)提出的。地台的概念是由休斯(1885)和奥格(1900)提出的。这种学说把地壳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地槽区和地台区两种基本构造单元的形态特征、升降运动、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矿产资源等都有很大差异。地槽区是巨大的狭长的拗陷地带,在其发展的前期,地壳表现为强烈的沉降作用,形成下部陆屑建造、海底火山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后期地壳表现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上部陆屑建造、潟湖建造和磨拉石建造。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以及大范围的区域变质作用。地槽回返上升的晚期,岩层挤压褶皱隆起上升,形成褶皱带,在地貌上表现为褶皱山脉。地台区多是具有双层结构的稳定地块,其下部为褶皱基底,上部为沉积盖层,没有沉积盖层的地台称为地盾。地台区升降运动的幅度小,沉积物的厚度较小,岩相比较稳定。常见的沉积建造有含煤铝土矿铁质岩建造、石英砂岩建造、石灰岩建造等。褶皱变动较为和缓开阔,断裂变动以正断层为主,岩浆活动以小型侵入活动和大规模玄武岩喷发为主,变质作用微弱。地槽区和地台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