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甸园之歌:林语堂现象透视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第1版 (1997年8月1日) 精装: 410页 开本: 32开 ISBN: 7810413708 条形码: 9787810413701 尺寸: 20 x 14 x 2.2 cm 重量: 794 g 作者简介杜运通,男,1947年生,河南洛阳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过专著《从新潮到奔流》(二人合作)、《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三人合作)等。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委优秀专著三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媒体评论序 岁月如潮——序《伊甸园之歌》(刘增杰) 夏夜入静,月光如水,清风阵阵,竹影摇曳。坐在窗前翻读《伊甸园之歌}清样,心情舒展恬适,思绪也海阔天空,如脱缰的野马,脑际不时地闪现出学科建设的一些难忘的片断。对我来说,这次阅读清样,似乎在进行着一次愉快的感情旅行。 解放后,河南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到运通他们,已是第三代。 学科第一代开拓者的起点相当高。早在1944年,任访秋先生就率先出版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河南前锋报社版)。专著内涵丰富,视野宽阔。特别是作者从文学思潮的角度,对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天然联系的科学概括,已被实践证明是极富活力的学术创见。此后,他接连推出的《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中国新文学渊源》等著作,使这尸学术体系的建构日臻完善。1957年,任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在即,但终因政治原因未能面世。20年代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30年代在《小说月报》等刊物发表不少小说、诗歌和评论的万曼先生,50年代中期主持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当时出版的《现代文学作品选讲》,曾被许多高校选为基础课教材。后来,万先生研究方向他移。一部《唐集叙录》,奠定子他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应有地位。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徐士年先生,他的现代文学教学,历年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1956年,国家开始实施研究生制度,徐先生奉调入京,到某著名高校担任研究生指导工作。不过,他的颇有影响的力作《古典小说论集》的出版,宣告了他已从“现代”走到“古代”,开始改换门庭。以任、万、徐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研究群体,当时在国内还颇有点名气。 学科的第二代在新的文化生存环境中进行着艰难的跋涉。赵明、刘增杰、刘思谦、王文金等人担当着重要角色。我在一篇分析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点的论文中说过:“政治化倾向的强化,由于最宝贵的时间被浪费于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的争吵、批判之中,他们的知识和前代知识者相比,显得十分片面和贫乏,并伴有浓厚的教条气息。他们承受的苦难远比前代知识者更为独特。进入中年之后,社会生活的巨变,创作、研究条件的改善,使他们不知疲倦地用生命来弥补已经失去的机会。他们的人品和文品带有时代的悲剧性。在文学研究方面,直至80代,他们仍担当着虽有些力不胜任但又责无旁贷的中坚角色。知识的先天性贫血使他们学术成就算不上杰出,但也平实厚重,决非投机取巧之作。”我们学科的情形也大致如此。但即使如此,刘思谦之于当代小说和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赵明之于鲁迅思想研究、王文金之于现代诗歌研究、刘增杰之于解放区文学和文学思潮研究,还是发出了独特的声音。他们推出的一批专著,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第二代作为桥梁,为第三代的成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从而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三代,是包括运通在内,以研究生为主组成的学术梯队。将近十年的惨淡经营,目前,解志熙、关爱和、沈卫威、孙先科堵人,均已崭露头角。这期间,现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则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已到退休年龄的教师先后退出了教学第一线,一些教师或出国或调出不能再承担日常教学工作;志熙、卫威、德功、先科相继外出攻读博士学位。一时间,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师奇缺。校内、校外,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多头绪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除研究生教学工作由我协调外,其余的担子则主要落到了运通身上(赵福生老师协助他工作过一段时间)。有时,教学任务分配实在有困难,运通虽刚从外地上课归来,就一声不响地带着疲惫的眼神,又重新走向课堂。就这样,运通用自己在教学第一线无怨无悔的奉献,为别的青年教师在学术上的攀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运通的教龄已逾三十年,仍住在水电不齐全的破旧平房里,他的学生早已都住上了标准套房。我主持系务期间,时常向他表达内疚和不安。他总是豁达地一笑,算是做了回答。我知道,这表面上的轻松、豁达,却隐藏着内心的庄重和自制。着眼于学科的未来,去年,学科又有三位青年教师分赴北京、上海攻读博士学位。这又意味着,运通甘愿继续忍受在教学上的“捉襟见肘”之苦。 …… 目录他?!——献给林语堂 林语堂如是说 岁月如潮(代序)——序《伊甸园之歌》 刘增杰 思想透视 “语丝”先锋代人受过——从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一条注释谈起 虽希追求光明 然却惧怕血腥——林语堂“转向”原委辨析 东西文化碰撞的绚丽火花——林语堂幽默观的发展路向及文化特质 教育的根本在立人——林语堂教育思想透视 我要写一本书 在全世界都闻名——林语堂写作观探微之一 漳州西溪的山水 为学养性的源泉——林语堂协作观探微之二 不信灵感 讲求“静”“专”与“兴趣”——林语堂写作观探微之三 把读者引为知己 向读者袒露真诚——林语堂写作观探微之四 要独抒己见 不随波逐流——林语堂写作观探微之五 平淡不流于鄙俗 典雅不涉于古僻——林语堂写作观探微之六 抒情哲学 人生证言——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从《苏东坡传》看林语堂的自我阐释 作品研究 良多于莠 功大于过—一林语堂30年代幽默小品再评价 直面惨淡人生 爱憎行臻其妙——《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与《记念刘和珍君》比较 道理参透出幽默 性灵解脱有文章——论《京华烟云》的小品文笔调 人生盛宴 同心如牵挂 一缕情依依——林语堂的青春浪漫曲 人必有痴 而后有成——林语堂的爱好和嗜脚 乐天旷达 闲逸多适——林语堂的悠闲艺术 回眸撷英 林浯堂研究七十年——兼谈林语堂研究的发展趋向 林语堂年谱 林语堂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